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大田小麦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3 位作者 朱展望 陈泠 张宇庆 高春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7-140,共4页
湖北省位于我国小麦优势生产区域之内,是全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据农业部2010年统计,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8位。近年来,在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理念的引导下,随着国家良种补贴及其他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湖北省一... 湖北省位于我国小麦优势生产区域之内,是全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据农业部2010年统计,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8位。近年来,在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理念的引导下,随着国家良种补贴及其他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湖北省一批优质、高产、抗性较好的品种相继育成或引进,并投入生产,使湖北省大田小麦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证明,小麦加工品质主要受占小麦干物质15%左右的蛋白质、特别是谷蛋白的含量和性质的影响,而小麦蛋白品质除受品种遗传特性影响外,还易受生产条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小麦 硬质白小麦 混合小麦 中强筋小麦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6年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审定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佟汉文 彭敏 +5 位作者 刘易科 朱展望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4期46-50,共5页
基于2001—2016年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数据,分析了审定品种与对照郑麦9023的增产幅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和变化趋势,以及审定品种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郑麦9023相比,27个审定品种增产率分布在-2.02... 基于2001—2016年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数据,分析了审定品种与对照郑麦9023的增产幅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和变化趋势,以及审定品种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郑麦9023相比,27个审定品种增产率分布在-2.02%~9.16%,审定品种的产量、穗粒数、株高和全生育期平均数值较高,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平均数值较低;与郑麦9023相比,湖北省小麦审定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同时,有效穗数和全生育期递增,而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递减;审定品种的有效穗数(0.65**)和千粒重(0.64**)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穗粒数(-0.54**)相互制约。因此,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注意解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矛盾是当前湖北省小麦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郑麦9023 区域试验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3
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5 位作者 朱展望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焦春海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7,共7页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在加强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育种 抗性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稻茬小麦新品种(系)孕穗期耐渍性的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7
4
作者 佟汉文 高春保 +5 位作者 邹娟 刘易科 朱展望 陈泠 张宇庆 吴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35-1642,共8页
为了解湖北近期选育的稻茬小麦新品系孕穗期耐渍性状的表现,在2013-2015年度采用灌水处理模拟田间渍害,对2013-2014年度湖北省和长江中下游小麦区域试验参试材料为主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孕穗期耐渍性的鉴定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 为了解湖北近期选育的稻茬小麦新品系孕穗期耐渍性状的表现,在2013-2015年度采用灌水处理模拟田间渍害,对2013-2014年度湖北省和长江中下游小麦区域试验参试材料为主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孕穗期耐渍性的鉴定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渍水胁迫对小麦性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主茎绿叶数>籽粒产量>SPAD值>千粒重>穗粒重>穗下茎长>株高>穗粒数>小穗数>穗长。在供试材料中,鄂麦155、鄂麦170、851、荆麦41、宁麦0898、宁麦09-72、华麦1168、扬麦20、郑麦122、扬麦10G47和庆麦914的耐渍性综合评价值高于耐渍对照品种农林46。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划分为高耐渍、耐渍、中等耐渍和低耐渍4个类群,材料数分别为8、13、14和2个,分别占参试材料的21.62%、35.14%、37.84%和5.41%。耐渍性综合评价值与主茎绿叶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穗粒重、千粒重、SPAD值和主茎绿叶数的耐渍系数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稻茬小麦 孕穗期 耐渍性 鉴定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稻茬小麦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佟汉文 彭敏 +6 位作者 朱展望 刘易科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余辉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稻茬小麦 成穗茎蘖 产量贡献率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佟汉文 彭敏 +6 位作者 刘易科 黄玫珽 邹娟 朱展望 陈泠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4期4700-4702,4713,共4页
围绕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从遗传、动态变化、田管措施、以及利用分蘖成穗规律取得高产的技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为小麦的品种选择、耕作管理和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分蘖成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4份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婧 贾宝森 +3 位作者 丁富功 徐锐 薛宇航 方正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3-1142,共10页
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等引发的小麦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区的454份小麦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法鉴定赤霉病抗性,检测Fhb1、Fhb2、Fhb4、Fhb5和QFhs.crc-2DL紧密连锁的... 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等引发的小麦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区的454份小麦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法鉴定赤霉病抗性,检测Fhb1、Fhb2、Fhb4、Fhb5和QFhs.crc-2D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其株高、穗长、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筛选。结果表明,454份小麦品种(系)中,7份表现为高抗赤霉病,115份中抗赤霉病,177份中感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同时含4个抗病基因的材料有5份,其中4份达到高抗水平;同时含3个抗病基因的材料有10份,达中抗以上材料有7份;有12份材料仅含有Fhb1,平均病小穗率25.48%;有100份材料仅含QFhs.crc-2DL,平均病小穗率32.24%。同时赤霉病抗性与高秆、穗稀等不良农艺性状连锁。结合农艺性状表现,筛选出生选4号、襄麦35、宁麦19等26份农艺性状优良兼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可作为小麦赤霉病遗传育种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农艺性状 标记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标记揭示我国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9
8
作者 刘易科 朱展望 +6 位作者 陈泠 邹娟 佟汉文 朱光 何伟杰 张宇庆 高春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7-314,共8页
为了解我国主要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为亲本组配提供参考,利用90K SNP芯片技术对国内为主的24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多态性SNP位点在B基因组最多,D基因组最最少,尤其4D上最少;在... 为了解我国主要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为亲本组配提供参考,利用90K SNP芯片技术对国内为主的24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多态性SNP位点在B基因组最多,D基因组最最少,尤其4D上最少;在全基因组范围内PIC平均值为0.26。参试品种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6,变幅为0.133~0.998,且87.05%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0~0.78之间;国内西南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系)间的平均相似系数较高,分别为0.718和0.712,国外品种(系)间的相似系数最低,为0.552。聚类分析将参试品种(系)划分为7个类群,大部分类群含有来自不同区域育成品种(系),主成分分析显示各区域育成的品种(系)相互交集,表明我国各省市间种质资源交流较为频繁,但部分单位育成的品种(系)遗传基础不够丰富,部分品种(系)间遗传相似性较高,在育种中亟待引入新的种质,拓宽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遗传多样性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色素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及分布差异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泠 高春保 +5 位作者 朱展望 佟汉文 刘易科 张宇庆 邹娟 鲍文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4期4892-4898,共7页
用黄色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相关分子标记对277份国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进行了检测,发现1B/1R易位系出现频率为27.1%,控制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等位基因Ppo-A1b和Ppo-B1a分布频率为53.1%和65.3%,控制低黄色素(YP)... 用黄色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相关分子标记对277份国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进行了检测,发现1B/1R易位系出现频率为27.1%,控制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等位基因Ppo-A1b和Ppo-B1a分布频率为53.1%和65.3%,控制低黄色素(YP)含量的等位基因Psy-A1b和Psy-B1b出现频率分别是39.7%和55.6%。后4种基因型在各省份间分布频率差异很大,等位基因Ppo-A1b在河南品种中频率较低,为28.6%;Ppo-D1a基因型在陕西地区最低,为14.3%;Psy-A1b等位基因在河南和山东品种中分布频率很低,仅为15.7%和13.3%;Psy-B1b在江苏和山东地区较低,分别为25.0%和36.7%;四川品种中这4种等位基因出现频率都较高。根据不同地区面粉色泽相关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制定适宜育种策略,能更有效地改善该地区小麦新品种的面粉色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黄色素含量 多酚氧化酶活性 1B/1R异位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色素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和1B/1R异位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泠 高春保 +5 位作者 佟汉文 朱展望 刘易科 张宇庆 邹娟 鲍文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3期6050-6054,共5页
利用与黄色素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1B/1R异位系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对158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材料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其色泽品质状况,并为高白度、低PPO活性小麦育种提供优异亲本资源。结果表明,低PPO活性相关等位基因Ppo... 利用与黄色素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1B/1R异位系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对158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材料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其色泽品质状况,并为高白度、低PPO活性小麦育种提供优异亲本资源。结果表明,低PPO活性相关等位基因Ppo-A1b和Ppo-D1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7.6%和67.7%,低黄色素含量相关等位变异Psy-A1b和Psy-B1b的频率分别为47.5%和60.1%,高黄色素含量相关等位基因Psy-B1c的出现频率为5.1%,1B/1R异位系的分布频率为21.5%。158份材料中同时携带低黄色素含量、低PPO活性等位变异组合,且为非1B/1R异位系的材料有16份,频率为10.1%,可用于高白度面粉小麦品种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黄色素含量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1B/1R异位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鄂麦17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易科 阎俊 +1 位作者 张勇 高春保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4期6191-6192,共2页
鄂麦17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高产抗病广适品种济麦19为母本,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早熟优质抗病品种豫麦47杂交,采用改良系谱... 鄂麦17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高产抗病广适品种济麦19为母本,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早熟优质抗病品种豫麦47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地点间穿梭育种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14年通过湖北省审定,表现综合抗病性、适应性和丰产性较强,在湖北省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 鄂麦170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黄陂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普查与分析
12
作者 佟汉文 乐衡 +4 位作者 万正煌 张再君 黄子新 高春保 焦春海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1期46-50,共5页
依据1956年(解放后)、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初期)和2014年(农村土地流转时期)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和品种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国家种质库保存的39份黄陂区地方种质2014年均无种植;主... 依据1956年(解放后)、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初期)和2014年(农村土地流转时期)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和品种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国家种质库保存的39份黄陂区地方种质2014年均无种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总种植面积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果茶作物总种植面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此4类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分别保持着后者是前者的1/2、1/10和1/10左右;无论是作物种类还是品种数量,地方种质一直处于减少状态,而培育种质处于增加状态,这种趋势从1981年后尤其显著;2014年黄陂区仅有3个作物种类(豇豆、萝卜和柿)的6个地方品种(地豇豆、红豇豆、麦地湾萝卜、黄州萝卜、沙畈萝卜和山柿)种植,这些种质可成为黄陂区今后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现状 黄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