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黄金日”活动行为推荐量研究:基于成分最佳时区分析法
1
作者 宋云峰 齐玉刚 +3 位作者 谭思洁 李凯欣 卢东磊 徐驰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6,共8页
基于最佳时区分析法探究青少年24h活动最佳推荐量,验证满足该推荐量对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影响。于天津、武汉、郑州三地随机招募12~17岁儿童青少年837名(男403,女434),采用三维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 基于最佳时区分析法探究青少年24h活动最佳推荐量,验证满足该推荐量对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影响。于天津、武汉、郑州三地随机招募12~17岁儿童青少年837名(男403,女434),采用三维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久坐行为(SB)、睡眠(SLP);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估青少年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水平。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组建24h活动组合、预测结局变量等步骤明确24h活动最佳时长与区间,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24h活动达标与结局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24h活动行为与生理健康(P<0.001)、心理健康(P<0.001)、社会健康(P<0.001)呈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少年24 h活动的最佳时长与区间为MVPA65 min(40~70 min)、LPA320 min(220~370min)、SB440min(240~600min)、SLP632min(590~680min)。研究认为:基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3个维度提出我国青少年24h活动推荐量具有重要意义。与国际相关指南相比,MVPA推荐量基本一致而SLP推荐量偏高,同时填补LPA和SB的具体推荐量。满足该方法的推荐量与较高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有关,为我国青少年24h活动指南的制定及健康合理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成分分析 最佳时区 自测健康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