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研究型门诊的真实世界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体系构建与应用
1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7期I0001-I0003,共3页
湖北省中医院中医肝病研究所是在真实世界临床科研范式的指导下,以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思想为发展的基本模式,以临床科研一体化为继承创新主要形式的专业化研究机构。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目前中医肝病... 湖北省中医院中医肝病研究所是在真实世界临床科研范式的指导下,以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思想为发展的基本模式,以临床科研一体化为继承创新主要形式的专业化研究机构。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目前中医肝病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肝病研究型门诊、肝病研究型病房、细胞分子学实验室、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为一体的国家级临床、科研、教学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肝病 临床研究 世界 门诊 应用 临床科研 细胞分子学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证治疗对NAFLD大鼠血脂等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黎运呈 盛国光 +1 位作者 黄育华 徐建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1期2402-2405,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各时期血脂等指标影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NAFL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SPF级Wistar大鼠7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药物治疗组、药物A方治疗组、药物B方治疗组...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各时期血脂等指标影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NAFL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SPF级Wistar大鼠7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药物治疗组、药物A方治疗组、药物B方治疗组、先A方后B方治疗组、先B方后A方治疗组、先空白后A方治疗组、先空白后B方治疗组,共9组。除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均饲以高脂饲料。造模第4周后,模型组加用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加用对照药物灌胃;药物A方组加用治疗药物A方灌胃;药物B方组加用治疗药物B方灌胃;先A方后B方治疗组即4~8周用A方,8~12周用B方灌胃;先B方后A方治疗组即4~8周用B方,8~12周用A方灌胃;先空白后A方治疗组即先空白,第8~12周用A方灌胃;先空白后B方治疗组即先空白,第8~12周用B方灌胃。实验第12周时,测定大鼠血清TCH、TG、HDL、LDL、FFA、GSH-ST、TNF-α的值。结果:实验第12周时,先A方后B方治疗组(编号为6组)降低NAFLD后期大鼠血清TG、TCH、LDL、FFA、TNF-α及升高血清GSH-ST水平的疗效与其他治疗组相比尤为显著(P<0.01或P<0.05)。结论:在NAFLD的整个病程中,采取早期阶段运用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功效的治法,后期阶段运用化痰消瘀、清热利湿、补益肝肾功效的治法的治疗方案,对于降低大鼠血脂等指标及提高大鼠抗氧自由基的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多法治疗 血脂 NAFLD TNF—α GSH—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治疗肝硬化组方规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裴卫 吴辉坤 +1 位作者 李晓东 解丹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6期950-956,共7页
目的: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对中医治疗肝病处方中组方规律进行分析,为肝病临床用药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针对某三甲中医院肝病科近2年肝病治疗处方数据,首先运用复杂网络找出药物之间的关联结构,再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无监... 目的: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对中医治疗肝病处方中组方规律进行分析,为肝病临床用药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针对某三甲中医院肝病科近2年肝病治疗处方数据,首先运用复杂网络找出药物之间的关联结构,再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中医治肝硬化的组方规律。结果:对589首处方,共计257味中药,高频药物组合包括频繁二项集12项、三项集15项以及四项集14项;支持信≥10%、置信度≥90%的关联规则包括"陈皮,神曲→白术","猪苓,陈皮→白术"等34条;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中药主要以5种特征进行归类。机器学习结果与构建的复杂网络结构完全一致。结论:运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中医处方数据分析,并与复杂网络方法相结合,以探究中医治疗肝硬化组方规律的方法确实可行,可为临床治疗肝硬化和找寻新方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肝硬化 中药处方 组方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关联规则算法的中医处方规律挖掘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汪玉薇 解丹 +1 位作者 李晓东 吴辉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8-354,共7页
目的:通过增加中医处方药物的剂量特征改进关联规则算法以探寻处方规律。方法:将处方药物的平均剂量以及配伍减毒增效关系纳入关联规则算法改进模型中,分别构建不同加权支持度,用Python实现改进后的算法,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最后在中医... 目的:通过增加中医处方药物的剂量特征改进关联规则算法以探寻处方规律。方法:将处方药物的平均剂量以及配伍减毒增效关系纳入关联规则算法改进模型中,分别构建不同加权支持度,用Python实现改进后的算法,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最后在中医临床专家的指导下论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根据2种加权方法设计了2种改进挖掘模型,在相同支持度下,2种改进模型均获得了比传统模型更多的药物组合,其中配伍减毒增效加权模型效果更为显著。结论:使用本文提出的改进挖掘模型可以挖掘到更多频繁项集,减少用药规律的遗漏,对中医处方规律研究有较强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处方 关联规则 药物剂量 加权支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0例单中心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任朦 杨益 +3 位作者 李紫明 张仁谦 施雨峰 陶军秀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19-2026,共8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22年5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850例HCC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特征。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计算生存时间和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基线...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22年5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850例HCC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特征。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计算生存时间和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基线特征的生存期差异。结果850例HCC患者,以男性为主(82.6%),首诊中位年龄58.0(49.0~66.0)岁,50~6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59.8%)。HBV感染占比最高(77.4%),首诊74.2%患者合并肝硬化,49.2%有门静脉癌栓,20.2%肝外转移,以肺部转移占比最高(44.2%,76/172)。巴塞罗那分期(BCLC)A(0)、B、C、D期分别为20.4%、22.5%、41.5%、15.6%。患者性别(χ^(2)=16.631,P=0.001)、年龄段(χ^(2)=24.261,P=0.019)、居住地(χ^(2)=39.776,P<0.001)、是否有病毒性肝炎(χ^(2)=8.338,P=0.040)、首诊前是否规律抗病毒(χ^(2)=26.140,P<0.001)的BCLC分期总体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到489例患者的生存时间,总体中位生存时间19.99个月(95%CI:14.86~25.12),1、3、5、10年总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7%、39.9%、29.4%、22.7%。不同年龄段(χ·2=13.452,P=0.009)、病毒性肝炎病史(χ^(2)=6.123,P=0.013)、首诊前是否规律抗病毒(χ^(2)=15.505,P<0.001)、合并2型糖尿病(χ^(2)=9.820,P=0.002)、肿瘤个数(χ^(2)=57.713,P<0.001)、肿瘤最大直径(χ^(2)=41.862,P<0.001)、门静脉癌栓(χ^(2)=293.909,P<0.001)、首诊肝外转移(χ^(2)=118.329,P<0.001)、BCLC分期(χ^(2)=465.638,P<0.001)、手术切除(χ^(2)=78.860,P<0.001)、局部治疗(χ^(2)=36.216,P<0.00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或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χ^(2)=7.182,P=0.007)、中药汤剂治疗(χ^(2)=30.050,P<0.001)、不同综合治疗方案(χ^(2)=13.221,P=0.004)的生存时间有差异。259例(30.5%)患者记录了无进展生存期,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为10.98个月(95%CI:8.54~13.42)。结论HCC患者在性别、年龄、居住地、是否有病毒性肝炎、首诊前规律抗病毒、肿瘤特征、治疗方式、预后均存在流行病学特征,早期发现率低、总体生存时间短,急需开展早筛、早诊、早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治疗方案 无进展生存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五养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循环外泌体溶血甘油磷脂的调控作用
6
作者 陈光亚 向星亮 +4 位作者 曾兆祥 黄荣增 金姝娜 肖明中 宋成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82-1388,共7页
目的研究地五养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循环外泌体溶血甘油磷脂(Lyso-GPLs)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尺寸排阻色谱法分离血液中循环外泌体,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的外观、粒径仪检测外泌体直径分布、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外泌... 目的研究地五养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循环外泌体溶血甘油磷脂(Lyso-GPLs)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尺寸排阻色谱法分离血液中循环外泌体,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的外观、粒径仪检测外泌体直径分布、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外泌体表面特异性蛋白CD9,CD63及TSG101的表达;将24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复方给药组,8只/组,正常组给予标准饲料,模型组和复方给药组饲喂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各给药组小鼠按剂量给予地五养肝胶囊内容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4周。末次给药后,各小鼠麻醉后取血分离血清,检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观察其对NAFLD的改善作用并提取血清中循环外泌体;同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NAFLD小鼠循环外泌体中Lyso-GPLs类成分生物标志物,观察地五养肝方对标志物的调控作用。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外泌体大小在100 nm左右,形状为典型的具有清晰双层膜的茶托样结构;粒径结果显示循环外泌体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37.5 nm;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外泌体表面特异性蛋白CD9,CD63及TSG101的存在;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HDL-C、LDL-C和AS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经地五养肝方治疗后,TC、LDL-C、AST、ALT水平显著回调(P<0.01),并筛选出43个经地五养肝方治疗后呈现显著回调趋势(P<0.01)的Lyso-GPLs标志物成分。结论地五养肝方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涉及对循坏外泌体溶血甘油磷脂的改善和调控作用,为其防治慢性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五养肝方 循环外泌体 液质联用 溶血甘油磷脂 非酒精性脂肪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主生发的理论创新及其诊疗体系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瀚旻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肝主生发的理论创新为肝脏及其相关病证的防治提供了中医肝藏象新的理论基础,“髓生肝”“髓失生肝”“补肾生髓成肝”是其重要知识体系,中医药调控发生发育及再生修复防治肝脏及其相关病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在获得提高临床疗效的较高... 肝主生发的理论创新为肝脏及其相关病证的防治提供了中医肝藏象新的理论基础,“髓生肝”“髓失生肝”“补肾生髓成肝”是其重要知识体系,中医药调控发生发育及再生修复防治肝脏及其相关病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在获得提高临床疗效的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和明确疗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诊疗体系:病程进展的评估监测、识病辨证的诊疗标准、整体动态的防治方案和肝主生发的创新方药。该理论降低了慢性肝病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降低了肝癌发生风险及发生率,降低了肝衰竭的发生率,降低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或减轻了并发症,提高了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能力,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了中医药防治肝脏及其相关病证的能力和水平,体现其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主生发 理论创新 诊疗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对硫代乙酰胺致急性肝衰竭大鼠IL-6及c-met蛋白的表达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陈锋 何生松 +1 位作者 朱清静 罗欣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23-1425,共3页
目的:观察大黄对试验性急性肝衰竭大鼠IL-6及c-met蛋白的表达影响。方法: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mg/kg体重,2次,间隔24h,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用大黄干预处理。结果:大黄可以使急性肝衰竭大鼠IL-6水平明显降低,c-met蛋白表达增强... 目的:观察大黄对试验性急性肝衰竭大鼠IL-6及c-met蛋白的表达影响。方法: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mg/kg体重,2次,间隔24h,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用大黄干预处理。结果:大黄可以使急性肝衰竭大鼠IL-6水平明显降低,c-met蛋白表达增强,改善肝组织病变。结论:大黄减轻TAA致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机理可能与其降低IL-6并增加c-met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硫代乙酰胺 急性肝衰竭 白介素-6 c—met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湿温”探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证治规律 被引量:3
9
作者 崔翔 杜念龙 盛国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9-731,共3页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病因、发病途径、发病特点等方面与湿温病相似,其发展特点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黄疸前期,病变在卫分;黄疸期,病位多在气分,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病情进展至肝衰竭阶段,可按内陷营、血分辨证。从湿温认识急性(...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病因、发病途径、发病特点等方面与湿温病相似,其发展特点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黄疸前期,病变在卫分;黄疸期,病位多在气分,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病情进展至肝衰竭阶段,可按内陷营、血分辨证。从湿温认识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卫气营血 辨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瀚旻 刘建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是"髓"本质的生物学基础,围绕"髓"形成单个或多个"靶点"的集合就是"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针对"髓"的单个或多个靶点的不同组合可提出若干个不同治疗方案,包括... 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是"髓"本质的生物学基础,围绕"髓"形成单个或多个"靶点"的集合就是"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针对"髓"的单个或多个靶点的不同组合可提出若干个不同治疗方案,包括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硬化、肝衰竭、肝癌防治方案及"补肾生髓"防治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方案,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药防治肝藏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能力和水平。"髓"是"肝肾同源"的中心环节,极大地深化和提高了"肝肾同源"的理论认识,明确了深入研究中医药调控再生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再生修复 免疫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谷氨酸单钠-大鼠-肝再生模型的创建与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瀚旻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00-2604,共5页
建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状态下的肝再生动物模型是推进肝再生调控机制研究的迫切需要。左旋谷氨酸单钠(MSG)-大鼠-肝再生模型是将MSG-大鼠模型与部分肝脏切除法(PHx)或肝脏中毒法(CCl4等)模型结合起来创建的复合型肝再生模型... 建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状态下的肝再生动物模型是推进肝再生调控机制研究的迫切需要。左旋谷氨酸单钠(MSG)-大鼠-肝再生模型是将MSG-大鼠模型与部分肝脏切除法(PHx)或肝脏中毒法(CCl4等)模型结合起来创建的复合型肝再生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状态下的肝再生及其调控机制,肝-脑共病相关机制及其药物筛选,亦用于病证结合相关机制及其药物疗效机制的研究。MSG-大鼠+PHx复制MSG-大鼠-肝再生模型的肝再生过程严重失调,与正常大鼠肝大部切除后的肝再生过程显著不同。采用MSG-大鼠+肝脏中毒法复制的MSG-大鼠-肝再生模型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较之CCl4诱导正常大鼠的肝纤维化更为显著。下丘脑-垂体-肝轴是重要的肝外大环境对肝再生的影响机制,肿瘤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间质表型上皮样转化的失衡是肝再生异常(肝纤维化)重要的肝内微环境机制。通过采用MSG-大鼠-肝再生模型进行研究,初步揭示了中医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肝再生调控网络防治肝脏及其相关病证(包括肝-脑共病)的疗效及其机制,推进了病证结合的相关研究。MSG-大鼠-肝再生模型的创建与应用,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复杂的肝再生调控机制及探讨中医药调控肝再生的疗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再生 模型 动物 谷氨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黄片对高氨环境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力及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亚琴 陈君梅 +1 位作者 晏雪生 张赤志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11期2046-2047,共2页
目的:探讨乳黄片脑脊液药对高氨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CRL-2541活力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把体外培养成熟的CRL-254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氨损伤组、正常脑脊液组、中药乳黄片脑脊液组。除... 目的:探讨乳黄片脑脊液药对高氨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CRL-2541活力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把体外培养成熟的CRL-254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氨损伤组、正常脑脊液组、中药乳黄片脑脊液组。除空白对照组外的各组加入氯化铵(终浓度为5Mm),作用48H后,MTT法检测CRL-2541细胞活力,免疫细胞染色法检测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MTT法检测CRL-2541细胞活力表达情况,中药脑脊液吸光度0.204±0.008,氨损伤组吸光度0.125±0.003,空白脑脊液0.178±0.004。GFAP的表达情况:中药脑脊液组0.174±0.020,氨损伤组0.122±0.012,空白脑脊液组0.150±0.015。结论:MTT法检测CRL-2541活力及GFAP的表达情况,中药脑脊液组比氨损伤组、空白脑脊液组的吸光度提高,表明乳黄片脑脊液能保护高氨环境中受损细胞CRL-25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黄片 脑脊液药理学 星形胶质细胞 MTT GFAP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黛矾散干预Th17/Treg平衡防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3
作者 占凯 徐燕 +1 位作者 韩梦玲 程良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73-2378,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黛矾散对聚肌胞苷酸(Poly I∶C)诱导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模型小鼠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Th17/Treg比值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黛矾散治疗PBC的作用机制。方法...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黛矾散对聚肌胞苷酸(Poly I∶C)诱导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模型小鼠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Th17/Treg比值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黛矾散治疗PB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黛矾散低剂量组、黛矾散中剂量组、黛矾散高剂量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用Poly I:C诱导PBC模型,观察黛矾散对PBC模型小鼠血清学的影响。检测外周血中肝功能相关指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reg、Th17比例,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结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多独立样本Kra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UDCA组血清ALT、AST、ALP、TBil、DBil水平均有升高(P值均<0. 05),与模型组比较,黛矾散各组血清ALT、AST、ALP、TBil、DBil水平均有下降(P值均<0. 05); PBC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reg、Th17比例与ALT、AST、ALP、TBil、DBil均无相关性(P值均<0. 05)。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h17百分比增高,与正常组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黛矾散各组小鼠外周血Th17百分比下降,与模型组小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reg百分比下降,与正常组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黛矾散各治疗组小鼠外周血Treg百分比下降,与正常组小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h17/Treg比值增高,与正常组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黛矾散各治疗组小鼠外周血Th17/Treg比值下降,与正常组小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结论黛矾散通过打破Th17/Treg平衡,降低免疫炎症反应发挥治疗PB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黛矾散 肝硬化 胆汁性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4
作者 许杰 刘艳 +3 位作者 楼汪洲洋 徐俊 戚露 程良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9-323,共5页
目的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6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抗纤软肝方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抗纤软肝方组生药40 g/kg大鼠体质量灌胃,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给大鼠灌胃。将抗纤软肝方制备成含药血清与... 目的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6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抗纤软肝方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抗纤软肝方组生药40 g/kg大鼠体质量灌胃,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给大鼠灌胃。将抗纤软肝方制备成含药血清与对照血清分别处理原代肝窦内皮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标志物分化抗原簇31(CD3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细胞中CD31、vWF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扫描电镜检测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变化。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抗纤软肝方对肝窦内皮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影响。对照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狭小,结构将近闭塞,数量较少;抗纤软肝方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清晰,窗孔增多增大,明显可见。 免疫细胞化学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抗纤软肝方组CD31和vW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CD31: 0.069±0.015 vs 0.115±0.011, t=4.257, P<0.05;vWF: 0.092±0.009 vs 0.132±0.014, t=4.274, 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抗纤软肝方组治疗后CD31、vWF的蛋白水平显著下降(CD31:0.334±0.029 vs 0.448±0.013, t=6.245, P<0.01;vWF: 0.560±0.047 vs 0.709±0.045, t=3.966, P<0.05)。结论 抗纤软肝方可明显抗肝窦毛细血管化,可以通过抗肝窦毛细血管化阻止肝纤维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抗纤软肝方 抗原 CD31 von WILLEBRAND因子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