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集区湿地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行为模拟研究
1
作者 柳山 李燕妮 +7 位作者 张家泉 陶敏 汤平 占长林 郭建林 徐心怡 张雅哲 宋敏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94,共6页
矿集区湿地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行为是湿地生态治理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使用自制实验装置,探讨了网湖湿地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和金属元素在不同温度和扰动情景下的释放行为。结果显示:在40℃静置情景下,TP和TN的最高值分别为0.63 mg/L和2.9... 矿集区湿地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行为是湿地生态治理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使用自制实验装置,探讨了网湖湿地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和金属元素在不同温度和扰动情景下的释放行为。结果显示:在40℃静置情景下,TP和TN的最高值分别为0.63 mg/L和2.97 mg/L,As、Cu、Mn及Pb的最高值分别为0.041 mg/L、0.343 mg/L及0.367 mg/L,导致水质降至劣Ⅴ类水平;在40℃扰动情境下,各元素的释放加剧,释放过程呈现出往复上升的现象;水温与营养元素的释放呈二次相关关系,与金属元素的释放呈线性相关,表明营养元素的释放受水温变化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释放规律 模拟实验 沉积物 网湖湿地 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区木本植物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康薇 鲍建国 +3 位作者 郑进 邹涛 闵建华 杨裕启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4,共7页
对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区的木本植物种类组成及生长概况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木本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及其根际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树种对cu、cd和Pb的富集作用,并对木本植物的生态修复意义进行... 对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区的木本植物种类组成及生长概况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木本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及其根际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树种对cu、cd和Pb的富集作用,并对木本植物的生态修复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在该古铜矿遗址区共有木本植物13科14属14种,其中乔木13种、灌木1种;木本植物的树龄4~25a、株高3.7~22.6m、胸径5.3~29.0am,长势均较好。木本植物根际土壤中Cu、Cd、Pb、Cr、Mn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66.73、3.66、137.06、31.32、1774.43和208.32mg·kg-1,其中,土壤中Cu、Cd和Pb的含量达到重度污染等级。各树种地上部和地下部的Cu、Cd和Ph的含量差异明显,且均为cu含量最高、cd含量最低;各树种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对Cu、Cd和Pb的富集系数及综合富集系数也均有明显差异,但对Cd的富集系数均最大。法国冬青[Viburnumodoratissimumvat.awabuki(K.Koch)ZabelexRumpl]、梧桐[Firmianaplatanifolia(Linn.f.)Marsili]、桂花[Osmanthusfragrans(Thunb.)Lour.]和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inn.)地上部的综合富集系数较高,苦楝(MeliaazedarachLinn.)、女贞(LigustrumlucidumAit.)、法国冬青和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inn.)Presl]地下部的综合富集系数较高;总体上看,法国冬青、苦楝、女贞、梧桐和桂花对Cu、Cd和Pb的平均综合富集系数均大于1,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富集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Pb污染区域可选择栽植二球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 2i。(Ait.)Willd.]和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Linn.)L’Heft.exVent.]等树种,在Cd污染区域可选择栽植法国冬青、梧桐、刺槐和苦楝等树种,而在Cu—Cd—Pb复合污染区域应栽植法国冬青、苦楝、女贞、梧桐、桂花和刺槐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铜矿遗址 重金属污染 木本植物 根际土壤 富集能力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法钛工业污泥中铁浸出行为与动力学分析
3
作者 彭绍鑫 段宁 +2 位作者 张银凤 陆成龙 张帆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本研究以氯化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铁污泥为原料,回收废气得到废盐酸作为酸浸剂,系统研究了不同盐酸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液固比对铁浸出率的影响,并对酸浸渣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盐... 本研究以氯化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铁污泥为原料,回收废气得到废盐酸作为酸浸剂,系统研究了不同盐酸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液固比对铁浸出率的影响,并对酸浸渣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为5 mol/L,酸浸温度为80℃,酸浸时间为150 min,液固比为16 mL/g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铁浸出率可达85.88%;XRD、XRF和SEM-EDS分析表明,酸浸渣主要由SiO_(2)、TiO_(2)和Al_(2)O_(3)组成,其中SiO_(2)在酸浸过程中性质稳定,逐渐富集并形成惰性固相层,包裹未反应的污泥颗粒。基于废盐酸浸出体系,构建了钛工业污泥中铁浸出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该过程符合惰性固相层控制的收缩未反应核模型,主要受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22.73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工业污泥 氯化法 废盐酸 铁浸出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法制备无机酸掺杂聚苯胺膜及其耐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付超 张咏琪 +2 位作者 李磊 刘畅 张宏霞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5-3171,共7页
通过电化学方法在金属表面沉积无机酸掺杂聚苯胺膜,能够有效增强金属的防腐蚀性。掺杂无机酸的种类及不同的电化学制备方法对聚苯胺的结构及防腐性能有显著影响。采用电化学工作站三电极系统在304不锈钢(304 stainless steel,304SS)或IT... 通过电化学方法在金属表面沉积无机酸掺杂聚苯胺膜,能够有效增强金属的防腐蚀性。掺杂无机酸的种类及不同的电化学制备方法对聚苯胺的结构及防腐性能有显著影响。采用电化学工作站三电极系统在304不锈钢(304 stainless steel,304SS)或ITO导电玻璃表面,分别通过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和恒电位法(potentiostatic method,PM)合成硝酸、硫酸及盐酸掺杂的聚苯胺。对聚苯胺的结构进行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并对聚苯胺膜在硫酸溶液中动电位极化曲线及阻抗图谱的分析表明,利用循环伏安法在0.5 mol/L硫酸溶液中得到的掺杂聚苯胺膜抗腐蚀性能最佳,而硫酸和硝酸摩尔比为4∶1的混合酸掺杂制备的聚苯胺也具备优良的金属防腐性能,这是由不同无机酸掺杂聚苯胺的形态结构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无机酸 循环伏安法 恒电位法 防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石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解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勇 刘浩 +5 位作者 张家泉 周俊杰 徐红梅 郑敬茹 姚瑞珍 肖文胜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1,共4页
通过采集典型矿区城市——黄石市新老城区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的样品,并采用热解吸-气质联用法对黄石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石市老城区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新城区... 通过采集典型矿区城市——黄石市新老城区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的样品,并采用热解吸-气质联用法对黄石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石市老城区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新城区;在新、老城区大气PM10和PM2.5中PAHs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6.037~10.691 ng/m3、12.132~18.440 ng/m3和5.685~10.145 ng/m3、9.314~15.998 ng/m3;新、老城区大气颗粒物中低分子量PAHs含量较低,3环化合物呈相对优势分布,表明以石油源输入为主的来源特征,对比4环及其以上高分子量PAHs含量发现,老城区有明显的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来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阳极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控制参数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于晓 余冬元 孟令果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102,共7页
采用形态稳定阳极(DSA)的电催化氧化技术为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该技术存在的难题是要根据废水性质选取合适的电极和控制参数。通过对武汉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MBR+NF 膜浓缩液的电催化氧化实验,表明钌铱锡电极对 COD... 采用形态稳定阳极(DSA)的电催化氧化技术为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该技术存在的难题是要根据废水性质选取合适的电极和控制参数。通过对武汉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MBR+NF 膜浓缩液的电催化氧化实验,表明钌铱锡电极对 COD、总氮和色度均有更好的处理效果。该电极在电流密度为 12 mA/cm^(2),极板间距为 1.5 cm,pH 为 8 时,运行 180 min 后 COD 可降至 4.58 mg/L,COD 去除率达 97.95%。通过实验及分析,建议工程实际中各控制参数选择的优先级顺序为:阳极材料>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初始 pH>曝气量>钛基底结构形式。实验表明,单级低电流处理难以达到一级 A 标准,高电流处理能耗高且会影响电极寿命,因此建议工程中采用“6 mA/cm^(2)+12 mA/cm^(2)”或“6 mA/cm^(2)+18 mA/cm^(2)”的梯度电流组合的多级电催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阳极 垃圾渗滤液 膜浓缩液 电催化氧化 控制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粒径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磊 卢忠柏 +2 位作者 付锐平 董春法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3-107,共5页
以氯金酸溶液为前驱体,聚乙烯醇(PVA)为保护剂,水合肼为还原剂,采用一步还原法制备了单分散的粒径分布均匀的金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扫描电镱(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测试仪器对金纳米粒子... 以氯金酸溶液为前驱体,聚乙烯醇(PVA)为保护剂,水合肼为还原剂,采用一步还原法制备了单分散的粒径分布均匀的金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扫描电镱(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测试仪器对金纳米粒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纳米金溶胶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所得到的金纳米粒子粒径较小,分布较为均匀;氯金酸溶液用、PVA溶液用量、还原剂用量等对金纳米粒子的粒径与形貌影响较大。当氯金酸溶液用量为2 mL,PVA溶液用量为5 mL,水合肼用量为2 mL时,所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粒径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纳米金 还原法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工业固废制备氧化铁红及其在陶瓷黑色料中的应用
8
作者 段宁 彭绍鑫 +2 位作者 陆成龙 张银凤 张帆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32-4544,共13页
钛工业固废中的富铁尾泥因常年堆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实现富铁尾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本研究通过酸浸-除杂-氧化-煅烧工艺路径,利用其中铁资源生产的氧化铁红作为铁源,制备铁铬尖晶石并将其应用在黑色陶瓷。考察了初始Fe^(2+)浓... 钛工业固废中的富铁尾泥因常年堆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实现富铁尾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本研究通过酸浸-除杂-氧化-煅烧工艺路径,利用其中铁资源生产的氧化铁红作为铁源,制备铁铬尖晶石并将其应用在黑色陶瓷。考察了初始Fe^(2+)浓度、反应物摩尔比及氧化温度对氧化铁黄晶种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探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氧化铁红、氧化铁红形成铁铬尖晶石及黑色陶瓷发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富铁尾泥酸浸提纯后得到氯化亚铁溶液,在Fe^(2+)浓度为0.4 mol/L、反应物摩尔比为2.2∶1、氧化温度为35℃的条件下,所得的氧化铁黄晶种在750℃煅烧温度下制备出纯度为98.875%、平均粒径为2.973μm、圆棒状、结晶度高的氧化铁红。以此为原料,在1280℃煅烧制备得到的铁铬尖晶石在黑色陶瓷色板发黑效果最好,色度值L^(*)为37.35,与标样相比仅相差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钛 工业固废 氧化铁红 铁铬尖晶石 黑色陶瓷色料 空气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化学评价法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伟 魏志莹 +7 位作者 杨秀雯 易佳佩 秦超杰 景一鸣 郭军 张家泉 罗泽娇 祁士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15-2626,共12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被植物或者农作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土壤重金属总量为主,但土...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被植物或者农作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土壤重金属总量为主,但土壤重金属总量既无法反映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过程,也无法准确评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对生物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难以被精准地评价。而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可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以及植物吸收过程,能更精准地评估其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本文介绍了生物有效性及植物有效性概念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和对比了常用于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评价的化学方法[包括化学提取法(单独提取法和连续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同位素稀释法和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测定工作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内外有关土壤中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植物有效性 化学评价法 化学提取法 自由离子活度法 稳定同位素稀释法 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评估玉米农田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及动力学过程
10
作者 魏志莹 杨秀雯 +7 位作者 戴亮亮 赵亚辉 易佳佩 秦超杰 刘威杰 熊俊武 张家泉 陈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0-1731,共12页
为验证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在准确评估自然环境下玉米农田土壤中铅(Pb)的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并基于该技术探究土壤中Pb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使用DGT技术、土壤溶液法和单独提取法测定了湖南省凤凰县内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中Pb的可提取... 为验证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在准确评估自然环境下玉米农田土壤中铅(Pb)的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并基于该技术探究土壤中Pb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使用DGT技术、土壤溶液法和单独提取法测定了湖南省凤凰县内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中Pb的可提取态含量,并与玉米不同部位中Pb的含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利用DGT技术结合DGT诱导土壤/沉积物通量(DIFS)模型模拟了土壤内部Pb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35%的土壤点位中Pb的含量超过湖南省Pb背景值,但不存在玉米粒中Pb超标的情况(GB 2762—2022)。Pb在玉米不同部位迁移富集能力较低,且主要富集在根部,难以向地上部位迁移。不同方法测定的土壤中Pb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分别为DGT技术(1.32±2.49)µg·L^(-1)、土壤溶液(2.23±3.75)µg·L^(-1)、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单独提取法(5.79±2.51)mg·kg^(-1)、醋酸(HAc)单独提取法(0.81±0.49)mg·kg^(-1)和氯化钙(CaCl_(2))单独提取法(0.05±0.13)mg·kg^(-1)。DGT技术对玉米不同部位Pb含量的预测效果优于其他方法,且对叶中Pb含量的预测效果最佳。研究区大部分土壤固相Pb补给液相的能力较低,但固相上Pb的释放量较为稳定,仍可能会对当地造成潜在的生态风险。整体而言,DGT技术是评估玉米农田土壤中Pb生物有效性的最佳方法,其测定的Pb含量对玉米叶部Pb含量预测效果最佳,但对粒中Pb含量预测效果较差。此外,DGT技术可以结合DIFS模型深入分析土壤内部Pb的动力学的过程,为土壤污染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DGT) DIFS模型 生物有效性 玉米 铅(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调控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陶敏 贺锋 +4 位作者 徐洪 周巧红 徐栋 张丽萍 吴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5-1202,共8页
运用磷脂脂肪酸(PLFAs)技术研究了氧调控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不曝气IVCW基质表层以好氧微生物为优势种群,但绝大部分微生物都集中在0~20cm基质层,系统的净化空间受到限制;氧调控下微生物群... 运用磷脂脂肪酸(PLFAs)技术研究了氧调控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不曝气IVCW基质表层以好氧微生物为优势种群,但绝大部分微生物都集中在0~20cm基质层,系统的净化空间受到限制;氧调控下微生物群落向基质纵深发展,表征好氧微生物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曝气系统下行池表层各类群微生物的生物量为不曝气系统的2~6倍,表征微生物活性的PLFAs总不饱和度水平也明显升高;革兰氏阴性细菌成为曝气IVCW基质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群落具有更高的活性和专一性,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因此,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这种适应机制可以为优化湿地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氧调控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胁迫对蓖麻根系有机酸分泌及Cu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康薇 鲍建国 +3 位作者 郑进 王柳明 金裕华 李一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35,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并结合原子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土壤Cu浓度对蓖麻根系有机酸分泌及Cu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蓖麻对Cu表现出较强的转运、富集能力,根部是积累Cu的主要器官。蓖麻根分泌物中含有草酸、苹果酸、乳酸、柠檬酸和... 通过盆栽试验并结合原子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土壤Cu浓度对蓖麻根系有机酸分泌及Cu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蓖麻对Cu表现出较强的转运、富集能力,根部是积累Cu的主要器官。蓖麻根分泌物中含有草酸、苹果酸、乳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其中草酸、苹果酸含量分别占39.93%和31.53%。各种有机酸对Cu的响应不同,草酸含量随土壤Cu浓度升高逐渐减少。土壤Cu浓度<300 mg/kg时,酒石酸、苹果酸、乳酸和柠檬酸含量随着Cu浓度升高而上升,土壤Cu浓度为300 mg/kg时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的6.887、1.497、2.058和2.346倍;土壤Cu浓度>300 mg/kg时,苹果酸、乳酸、柠檬酸含和酒石酸含量随着Cu浓度升高而逐渐减少。苹果酸含量与蓖麻的Cu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乳酸、草酸和柠檬酸。因此,蓖麻对Cu的转移和富集中苹果酸可能发挥主导作用,乳酸、草酸和柠檬酸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胁迫 蓖麻 根分泌物 有机酸 Cu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基多元醇的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姜诚 于占龙 +2 位作者 李文 王国宏 韩德艳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介绍了植物油基多元醇的合成方法:过渡金属催化羰基化法、氧化法、酯交换法、醇解法、氨解法、环氧开环法,其中环氧开环法是最为成熟的一种方法,并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植物油基多元醇工业化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植物油 多元醇 合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法刻蚀制备铜基超疏水表面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福民 郝全勇 +2 位作者 张燕 阮敏 于占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960-3962,3967,共4页
通过三氯化铁和铜的氧化还原反应,在铜基材料上制备了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微结构表面。该表面使用月桂酸进行表面处理后,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水在该表面上的接触角可达161.6°。表面微结构和超疏水性能受刻蚀时间的影响较大。随... 通过三氯化铁和铜的氧化还原反应,在铜基材料上制备了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微结构表面。该表面使用月桂酸进行表面处理后,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水在该表面上的接触角可达161.6°。表面微结构和超疏水性能受刻蚀时间的影响较大。随着刻蚀时间的增加,表面上的微粗糙结构开始逐渐形成并增大,此过程对应的水的接触角不断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逐渐趋于稳定。进一步考察了刻蚀剂的浓度、修饰剂的种类、浓度和时间等条件对于该表面超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和修饰条件对铜表面的表面润湿性能具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氧化还原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对溶胶-凝胶法制备AlOOH胶粒粒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段宁 张湘泰 +2 位作者 陆成龙 张银凤 李崇瑞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05-3113,共9页
为获得孔径可控的氧化铝滤膜,以异丙醇铝为原料,硝酸为胶溶剂,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lOOH溶胶,并通过纳米粒度仪、Zeta电位等表征手段,研究了硝酸用量对AlOOH胶粒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与异丙醇铝摩尔比R(n(HNO_(3))∶n(... 为获得孔径可控的氧化铝滤膜,以异丙醇铝为原料,硝酸为胶溶剂,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lOOH溶胶,并通过纳米粒度仪、Zeta电位等表征手段,研究了硝酸用量对AlOOH胶粒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与异丙醇铝摩尔比R(n(HNO_(3))∶n(Al(C_(3)H_(7)O_(3))_(3)))为0.2~0.7时,随着R增大,AlOOH胶粒的平均粒径从66.69 nm(R=0.2)增大到138.80 nm(R=0.7),其粒度分布曲线的半高宽(FWHM)由144.62 nm增加到267.74 nm。AlOOH溶胶的粒度增大不是由颗粒团聚引起的,而是硝酸加入增大了异丙醇铝水解反应常数,使单位体积内能发生缩聚的中间产物增加,从而促进了AlOOH胶粒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AlOOH溶胶 硝酸 粒度 水解反应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生物炭对水中萘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龚香宜 熊武芳 +1 位作者 连婉 彭章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54-2158,共5页
以稻壳为生物质原料,在管式炉中氮气氛围下分别于300,500,700℃及在马弗炉中限氧500℃下热解制备生物炭(生物炭依次表示为G300、G500、G700和M500),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四种生物炭对萘的吸附特性,并结合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以稻壳为生物质原料,在管式炉中氮气氛围下分别于300,500,700℃及在马弗炉中限氧500℃下热解制备生物炭(生物炭依次表示为G300、G500、G700和M500),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四种生物炭对萘的吸附特性,并结合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探讨温度和气氛条件对生物炭吸附萘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壳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在24 h内皆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299,4.815,4.251,4.756 mg/g,等温吸附曲线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吸附容量从大到小为G500>M500>G700>G300。4种稻壳生物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管道和表面隆起,管道形状和数量以及表面形态存在较大差异。红外光谱结果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OH、-CH2、CH3、C=C和C=O等官能团强度减弱或者逐渐消失,而另外一些官能团如芳烃化合物C-H、C-OH、C-O-C、COO-等官能团的强度则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生物炭 温度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生物炭对萘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龚香宜 熊武芳 +2 位作者 彭章 胡宏元 钟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3,共7页
以鸡粪为生物质原料,采用热分解法在管式炉中氮气氛围下分别于300、500、700℃温度下及在马弗炉中限氧500℃温度下制备生物炭,采用XRD、SEM和FTIR等对所制备的鸡粪生物炭进行表征,研究不同条件下所制备的鸡粪生物炭对萘吸附特性的影响,... 以鸡粪为生物质原料,采用热分解法在管式炉中氮气氛围下分别于300、500、700℃温度下及在马弗炉中限氧500℃温度下制备生物炭,采用XRD、SEM和FTIR等对所制备的鸡粪生物炭进行表征,研究不同条件下所制备的鸡粪生物炭对萘吸附特性的影响,并探讨鸡粪生物炭对萘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鸡粪生物炭具有凹凸不平、不规则表面的无定形炭结构,表面具有—COOH、—OH等多种含氧官能团;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萘在鸡粪生物炭上的吸附量先减小后增加,其中,在700℃热解温度下制备的鸡粪生物炭对萘的吸附量最大;鸡粪生物炭对萘的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而且是多层吸附,其中,700℃热解温度下制备的鸡粪生物炭对萘的吸附机制主要是疏水作用,而300℃热解温度下制备的鸡粪生物炭对萘的吸附机制主要为分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生物炭 热解温度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Al_(2)O_(3)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宁 李崇瑞 +3 位作者 陆成龙 张银凤 张湘泰 熊江敏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477-4486,共10页
Al_(2)O_(3)陶瓷膜在过滤染料废水过程中容易被染料大分子堵塞,导致Al_(2)O_(3)陶瓷膜水通量下降。以钛酸丁酯、异丙醇铝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H)_(4)-AlOOH复合溶胶,经450℃烧成获得TiO_(2)-Al_(2)O_(3)复合粉体。以SEM、... Al_(2)O_(3)陶瓷膜在过滤染料废水过程中容易被染料大分子堵塞,导致Al_(2)O_(3)陶瓷膜水通量下降。以钛酸丁酯、异丙醇铝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H)_(4)-AlOOH复合溶胶,经450℃烧成获得TiO_(2)-Al_(2)O_(3)复合粉体。以SEM、纳米粒度/电位仪作为主要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Ti(OH)_(4)和AlOOH摩尔比对复合溶胶粒径分布的影响,进而探究TiO_(2)-Al_(2)O_(3)复合粉体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Ti(OH)_(4)和AlOOH摩尔比为0~0.4时,随着Ti(OH)_(4)和AlOOH摩尔比的增大,胶粒的平均粒径从67.5 nm减小到34.0 nm, Ti(OH)_(4)-AlOOH复合溶胶的电位从43 mV升高至53 mV。当Ti(OH)_(4)和AlOOH摩尔比为0.4时,复合粉体对结晶紫的去除率高达79.3%,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到了0.018 min^(-1)。TiO_(2)-Al_(2)O_(3)复合粉体制备的陶瓷膜能有效降解表面沉积的大分子,解决了陶瓷膜堵塞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Al_(2)O_(3)复合粉体 溶胶-凝胶法 陶瓷膜 光催化 降解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苯甲醛衍生双酚的苯并嗪树脂的合成、表征及热固化反应研究
19
作者 李胜方 刘爱红 刘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6-158,共3页
以苯甲醛衍生双酚、甲醛和苯胺为原料,合成了苯甲醛衍生双酚型苯并嗪树脂(BBA-a)。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BBA-a进行了表征。热重(TG)表明固化树脂在氮气中热失重5%和10%的温度分别为293℃和339℃,氮气... 以苯甲醛衍生双酚、甲醛和苯胺为原料,合成了苯甲醛衍生双酚型苯并嗪树脂(BBA-a)。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BBA-a进行了表征。热重(TG)表明固化树脂在氮气中热失重5%和10%的温度分别为293℃和339℃,氮气气氛下800℃时的残碳率为42%。采用FT-IR和差示量热扫描(DSC)方法研究了BBA-a的固化反应和非等温固化动力学。用Kissinger和Ozawa方式计算BBA-a的固化反应活化能分别为94.8和98.4kJ/mol,指前因子为6.15×1015,反应级数为1.04。用T-β线性外推法确定了BBA-a的固化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嗪 苯甲醛衍生双酚 固化动力学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溶胶流变及涂膜性能的研究
20
作者 段宁 李崇瑞 +4 位作者 陆成龙 张银凤 张湘泰 李幸泽 熊江敏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45,共8页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H)_(4)溶胶。通过旋转流变仪作为主要表征手段,对Ti(OH)_(4)溶胶的黏度、流动性能、涂膜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了R(nCH_(3)COOH∶nH_(2)O)值对Ti(OH)_(4)溶胶流变特性的影响,阐述了溶胶流变性和涂...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H)_(4)溶胶。通过旋转流变仪作为主要表征手段,对Ti(OH)_(4)溶胶的黏度、流动性能、涂膜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了R(nCH_(3)COOH∶nH_(2)O)值对Ti(OH)_(4)溶胶流变特性的影响,阐述了溶胶流变性和涂膜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R逐渐增大至1.2~1.8时,Ti(OH)4溶胶表现为Bingham流体,初始黏度从0.270 Pa·s下降至0.156 Pa·s,流动系数接近于水;在R值低于0.9时,Ti(OH)_(4)溶胶表现为HerschelBulkley流体,初始黏度从0.304 Pa·s上升至3.011 Pa·s,流动系数从0.724下降至0.419。在R=0.9时,涂膜效果最佳,膜厚度约为10μm,表面光滑完整,对结晶紫的去除率可达9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流变性能 冰乙酸/水 触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