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铁路设计控制要素智能解译的遥感影像样本库构建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冯海霞 胡庆武 +3 位作者 王恬妮 柳天成 郑道远 曹成度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7,共10页
从遥感影像上自动解译铁路设计控制要素是实现“一键成图”的关键,但深度学习遥感影像智能解译需要大量标注样本。依据铁路线路设计原则,提出一种多源遥感数据的设计控制要素智能解译样本库构建方法。首先,基于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 从遥感影像上自动解译铁路设计控制要素是实现“一键成图”的关键,但深度学习遥感影像智能解译需要大量标注样本。依据铁路线路设计原则,提出一种多源遥感数据的设计控制要素智能解译样本库构建方法。首先,基于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数字线划地图(Digital Line Graphic,DLG)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点云多源数据自动生成初始样本;其次,基于增量主动学习迭代方法对初始样本进行优化,达到高质量、全面覆盖铁路沿线的目的;然后,以长赣铁路为例,构建以铁路沿线周边房屋、道路、水体和植被四类铁路线路设计控制要素为重点的高分辨率智能解译样本数据库——铁路线路设计控制要素智能解译样本库(Wuhan University Sample Database of Control Elements of Railway Route Design,WHU-RRDSD),其地面分辨率为0.1 m,样本总数超过20万张;最后,为验证样本库的可用性,分别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其他场景应用案例三方面进行详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房屋、道路、水体和植被四类样本库的IoU评价指标分别为84.43%、82.38%、90.19%、90.28%,表现出优异的解译效果;基于WHU-RRDSD训练得到的智能模型迁移至宜涪高铁场景中房屋、道路、水体和植被要素的解译,验证样本库在其他场景的可用性;简要介绍基于WHU-RRDSD样本库进行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弱监督建筑提取和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地物分类两个应用案例,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所构建样本库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赣铁路 控制要素 样本库构建 深度学习 增量主动学习 影像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对流层湿延迟计算方法
2
作者 范昊鹏 王敏 +3 位作者 范雕 李新星 孙中苗 肖国锐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37-3049,共13页
对流层湿延迟现已成为影响GNSS、VLBI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主要误差源之一.目前,用于湿延迟计算的经验函数,在气候变化剧烈的情况下精度较低,而精度较高的分层积分法又依赖垂直剖面气象参数的获取,不便实时计算.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 对流层湿延迟现已成为影响GNSS、VLBI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主要误差源之一.目前,用于湿延迟计算的经验函数,在气候变化剧烈的情况下精度较低,而精度较高的分层积分法又依赖垂直剖面气象参数的获取,不便实时计算.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观测要素的快速计算湿延迟的随机森林(RF)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的GPT3模型相比,RF能显著提高湿延迟的计算精度,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误差分别改善60%、70%、90%以上;随后,定量分析了影响湿延迟的各类因素,其中地表水汽压的影响最大,重要性几乎达到50%,其次是2m露点温度、晴空地表向下热辐射,三项之和接近80%;最后,通过设置不同的样本空间训练生成RF模型,并对不同特征维数和时间跨度组合下的性能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在考虑样本数据获取困难、训练时间、模型大小、计算效率和精度等因素时,特征维数为8、时间跨度为4年的情况综合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地测量 对流层湿延迟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 样本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观测揭示的2024年1月新疆乌什M_(S)7.1地震同震形变及滑动分布
3
作者 杨九元 温扬茂 +1 位作者 许才军 郏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2-2543,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并详细探究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同震观测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一条倾向西北且沿走向变化的中等倾角的左旋走滑兼逆冲断层,同震滑动主要分布于4.7至22 km的深度,且最大滑动3.3 m位于~10 km深度.震后观测分析显示,该形变主要由一次M_(S)5.7余震引起,且野外地质考察识别的地表破裂带与此余震有关.通过对反演结果、活动断层分布及运动特性的联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成核于迈丹断裂及其西南侧之前未识别的延伸分支断层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揭示,乌什地震触发了M_(S)5.7余震,且造成了大石峡断裂、迈丹断裂西分支断层段和托什干断裂东段应力加载,应着重关注其地震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新疆乌什M_(S)7.1地震 INSAR 同震及震后形变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南极磷虾捕捞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
作者 凌家俊 艾松涛 +2 位作者 丁曦 张汝诚 曾韬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5,共11页
南极磷虾资源量巨大且营养价值丰富,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基于国产海洋卫星获取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工具软件综合分析了2019—2... 南极磷虾资源量巨大且营养价值丰富,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基于国产海洋卫星获取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工具软件综合分析了2019—2021年南极磷虾渔船捕捞活动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同时探索了国产海洋卫星AIS数据用于南极渔业监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南极磷虾的捕捞区域主要集中在48.1、48.2和48.3三个分区内,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的空间特征;(2)南极磷虾捕捞的热门时间段为每年的3—6月, 48.1、48.2和48.3分区均为传统磷虾作业渔场,其中48.2分区内磷虾渔场呈现扩张的趋势,而48.3分区内捕捞热点区域分布较少且随年份出现震荡变化;(3)本研究同时表明了国产海洋卫星AIS数据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南极磷虾捕捞活动的时空变化研究,可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监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AIS数据 GIS 磷虾捕捞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洞检测及规则约束的立面点云门窗检测方法
5
作者 莫玉晓 徐景中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7,共7页
针对建筑物立面门窗检测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洞检测及规则约束的建筑物立面点云门窗检测方法。该方法在布料模拟滤波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进行平面分割,以提取立面点云并进行坐标变换;然后通过点云取反操作获得包含门窗... 针对建筑物立面门窗检测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洞检测及规则约束的建筑物立面点云门窗检测方法。该方法在布料模拟滤波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进行平面分割,以提取立面点云并进行坐标变换;然后通过点云取反操作获得包含门窗信息的虚拟点云,并采用基于点云的数学形态学方法获取门窗点簇;最后根据已获取的门窗构建规则,并通过规则恢复遮挡导致的门窗缺失问题,得到最终的立面门窗检测结果。通过多组建筑物点云门窗检测实验,能有效检测出建筑物立面门窗,并克服遮挡对门窗检测的影响,检测结果的精确率、召回率、F1值分别达到93%、97%、95%以上,表明了提出的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窗检测 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 空洞分析 数学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武汉野战园多源典型地物分类数据集
6
作者 郑道远 兰逸舟 +4 位作者 陈中桥 张寅 艾明耀 赵鹏程 胡庆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333-343,共11页
遥感地物分类是地表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对精准掌握地表特性及其变化至关重要。鉴于现有地物分类数据集存在数据源单一、光谱信息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具有丰富光谱信息、高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地物分类数据集。本数据集采集自... 遥感地物分类是地表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对精准掌握地表特性及其变化至关重要。鉴于现有地物分类数据集存在数据源单一、光谱信息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具有丰富光谱信息、高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地物分类数据集。本数据集采集自武汉野战园及其周边区域,通过ArcGIS和Labelme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标注,采用多种地物分类模型进行训练和精度验证以评估数据集的质量。本数据集共包括3种数据源:可见光、热红外和5个单波段的多光谱数据,其空间分辨率分别为0.0700m,0.2684m,0.1540m,覆盖水体、植被、裸露土地、建筑、砖石路面和沥青路面6类典型地物类型标签,包含共612张影像瓦片和对应标签样本对。本数据集为多源数据融合与分析、地物分类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地物分类 多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航空网络现状及展望
7
作者 肖紫寒 艾松涛 张汝诚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75,共13页
自从20世纪人类开展南极航空活动以来,航空一直是快速高效进出南极的交通手段。目前,南极地区的航空网络信息与其他大陆的洲际航线相比还不够完备,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南极航空网络。当前往返南极主要有4条洲际航线:智利/阿根廷—南极半... 自从20世纪人类开展南极航空活动以来,航空一直是快速高效进出南极的交通手段。目前,南极地区的航空网络信息与其他大陆的洲际航线相比还不够完备,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南极航空网络。当前往返南极主要有4条洲际航线:智利/阿根廷—南极半岛,新西兰基督城—麦克默多站/马里奥·祖切利站,澳大利亚霍巴特—凯西站以及南非开普敦—毛德皇后地。本文利用2018年12月—2022年12月的南极飞行器轨迹数据,研发了自动提取航线算法,分析了不同航段的起降点、相关航段频次和相关国家南极活动的空间区域概貌,评估了各国南极航空活动的发展态势。这些成果可为我国制定南极的飞行活动方案和安全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飞行器 南极机场 航空网络 极地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龙格-库塔法在地球变形模拟中的应用
8
作者 秦明 徐建桥 +3 位作者 周江存 刘清超 龚立卓 杨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10,共15页
高精度的地球变形理论模拟是理解地球变形过程、解释观测数据和反演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自适应龙格-库塔理论,发展了一种多初始解条件下的误差控制算法,并应用于地表负荷变形问题以及地球简正模的计算.该方法通过矩阵变换... 高精度的地球变形理论模拟是理解地球变形过程、解释观测数据和反演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自适应龙格-库塔理论,发展了一种多初始解条件下的误差控制算法,并应用于地表负荷变形问题以及地球简正模的计算.该方法通过矩阵变换实现截断误差的统一控制,从而获得精确的数值解.结果表明,对于均质模型1000阶负荷勒夫数的计算,自适应龙格-库塔法RK8(7)和RK5(4)相较于4阶龙格-库塔法(RK4),精度提升了约两个数量级,同时计算速度分别提高了20倍和5倍.对于PREM模型更高阶负荷勒夫数的计算,RK4方法的收敛性差,绝对误差最大为1×10^(-4)量级,而RK8(7)随着阶数的增加逐渐趋于渐近解.在对初始解和初始积分位置优化后,龙格-库塔法可将负荷勒夫数计算至1000万阶,精度至少达到1×10^(-7).当容许误差设置为1×10^(-6)时,RK8(7)计算的地球简正模本征周期的绝对误差基本在1×10^(-6) s,且在阶数为250时,其计算速度是RK4的17.42倍.最后,通过与Mineos结果的对比验证,本方法求解本征周期的精度至少达到1×10^(-3) s的量级.其中,Slichter模的本征周期与其他数值方法及观测周期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0055 h和0.0156 h,进一步说明了本方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龙格-库塔 地球变形 负荷勒夫数 简正模 Slichter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负载变化对GPS台站非线性位移的影响
9
作者 王镜欢 于男 +3 位作者 宋兆琦 万泽莹 胡昌宏 李金泽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变化所引起的非线性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站位移,分析大气、海洋和陆地水在全球范围内的质量迁移对地表GPS台站非线性位移的影响:给出地壳动力学数据信息系统(CDDIS)提供的高精度GP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以及地球...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变化所引起的非线性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站位移,分析大气、海洋和陆地水在全球范围内的质量迁移对地表GPS台站非线性位移的影响:给出地壳动力学数据信息系统(CDDIS)提供的高精度GP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以及地球科学学院和天文台(EOST)、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ESMGFZ)、国际质量负载服务(IMLS)模型提供的全球范围内环境负载变化时间序列;并对环境负载模型计算得到的GPS台站位移与GPS台站实测位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负载影响造成的GPS台站位移与GPS台站所处纬度存在较强相关性,中高纬度地区台站受影响较大,低纬度地区受影响最小,如30°N—60°N地区台站受环境负载位移可达3.34 mm,而低纬地区仅为2.12 mm;在GPS台站非线性位移显著的天(U)方向,EOST可降低207个台站位移残差序列的均方根(RMS),ESMGFZ为200个,IMLS为114个;通过分析RMS改正率差异值发现,相比使用ESMGFZ模型对GPS台站进行负载改正,占实验总数约51.56%的台站更适用EOST模型,而适用IMLS模型的台站约占26.67%;EOST和ESMGFZ模型优势互补,可更好地解释固体地球形变,并对建立和维持高精度的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及冰雪质量变迁反演等地球动力学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形变 环境负载模型 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站位移 非线性变化 均方根(RMS)改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动对动单差载波相位时间传递精度分析
10
作者 崔潜 钟世明 +3 位作者 张杰 韩金阳 路润民 胡泽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2-717,共6页
针对动对动用户间高精度时间传递需求及PPP时间传递依赖实时精密轨道和钟差产品的问题,本文对基准站坐标实时估计的动对动单差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方法进行研究,开展静态仿动态和实测动态实验来评估单差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方法的性能。结果表... 针对动对动用户间高精度时间传递需求及PPP时间传递依赖实时精密轨道和钟差产品的问题,本文对基准站坐标实时估计的动对动单差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方法进行研究,开展静态仿动态和实测动态实验来评估单差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静态仿动态零基线和非零基线实验时间传递结果的标准差分别为0.034 ns和0.053 ns,频率稳定度分别为9.49×10^(-16)/30000 s和1.85×10^(-15)/30000 s。实测动态非零基线实验时间传递结果的标准差为0.095 ns,频率稳定度为8.37×10^(-14)/300 s,验证了算法在实际运动场景中的可行性。GPS动对动单差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成本低、易于实现,仅需GPS观测值和广播星历即可实现亚ns级精度的钟差解算,可为短距离、动态、高精度时间传递提供一种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时间传递 动对动 站间单差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3D-BoNet算法应用于点云实例分割与三维重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宝云 姚玉凯 +3 位作者 李彩林 王悦 孙娜 鲁一慧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5,共6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点云数据重建室内三维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3D-BoNet-IAM算法的室内场景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通过改进3D-BoNet算法提高点云数据的实例分割精度。针对点云数据缺失问题,提出了基于平面基元合并优化的拟合平面方法,利... 为了更好地利用点云数据重建室内三维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3D-BoNet-IAM算法的室内场景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通过改进3D-BoNet算法提高点云数据的实例分割精度。针对点云数据缺失问题,提出了基于平面基元合并优化的拟合平面方法,利用拟合得到的新平面重建建筑表面模型。在S3DIS和ScanNet V2数据集上验证3D-BoNet算法的改进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3D-BoNet-IAM算法比原始算法分割精度提高了3.3%;对比本文建模效果与其他建模效果发现,本文方法的建模效果更准确。本文方法能够提高室内点云数据的实例分割精度,同时得到高质量的室内三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数据 3D-BoNet-IAM 三维重建 实例分割 平面基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力输电场景概略点云的无人机巡航线自动生成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景中 莫玉晓 +1 位作者 付建红 孙红星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47-350,共4页
针对电力输电场景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概略点云的无人机巡航线自动生成方法。首先,采用基于边长约束的不规则三角网(TIN)区域生长方法,将电力输电场景概略点云区分割成不同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区域面积约束提取电力... 针对电力输电场景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概略点云的无人机巡航线自动生成方法。首先,采用基于边长约束的不规则三角网(TIN)区域生长方法,将电力输电场景概略点云区分割成不同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区域面积约束提取电力线走廊点云;其次,利用最小外接矩形方法实现电力线走廊点云分段处理,并根据每段点集的最小外接矩形信息生成初始巡航线位置;最后,采用点集中心进行初始巡航线的位置优化,实现巡航线的快速生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快速实现电力输电场景点云的巡航线自动生成,对无人机巡航线实时提取及自主巡航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线走廊 不规则三角网 最小外接矩形 区域生长 无人机巡航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CE星间重力位差的Slepian局部地表质量变化反演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波 谭江涛 +2 位作者 李贤炮 李建成 李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46-2567,共22页
根据Slepian基函数在频域和空域的局部集中特性,建立了利用GRACE星间重力位差(GPD)估计局部地表质量变化的Slepian基函数反演模型及病态问题求解算法,并以亚马逊流域的陆地水储量变化(TWSC)反演为例,评估了反演方法的精度和有效性.首先... 根据Slepian基函数在频域和空域的局部集中特性,建立了利用GRACE星间重力位差(GPD)估计局部地表质量变化的Slepian基函数反演模型及病态问题求解算法,并以亚马逊流域的陆地水储量变化(TWSC)反演为例,评估了反演方法的精度和有效性.首先,通过闭环数值模拟比较了Slepian基函数法(GPD SBF)、基于GPD的mascon方法(GPD Mascon)和球谐系数法(GPD SH)反演2005年亚马逊流域TWSC的性能,结果表明:Slepian基函数法通过限定信号的频域和空域范围,降低了反演过程中向下延拓带来的不确定性,有效削弱了法方程求解的病态性,其解算结果的稳定性明显优于GPD Mascon;GPD SBF的反演精度及可靠性总体上优于GPD Mascon和GPD SH,并且能够更好地恢复边缘区域的信号和减小泄漏误差的影响.其次,利用实测的GRACE GPD数据反演了2004—2015年亚马逊流域的TWSC时间序列,结果显示:GPDSBF相比GPDMascon反演的TWSC与官方mascon模型(CSR、JPL和GSFC RL06 mascon)更为一致,并且GPD SBF反演结果呈现出更多的空间细节和更好的信噪比.最后,利用不同GRACE反演结果计算的(TWSC的一阶导数)和水文气象数据(GPCP降水、ERA5蒸散发)由水量平衡方程估计了亚马逊流域Obidos水文站的月平均径流量,并采用测站的实测径流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GPD SBF和GPD Mascon估计的径流量与实测值扣除季节性信号后的差值STD分别为12.35 mm和14.54 mm,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69,并且GPD SBF和各种官方mascon模型估计的径流量与实测径流量更为接近.本文研究证明Slepian基函数法可削弱病态问题求解对正则化约束的依赖,其比传统的GPD Mascon解算精度和可靠性更高,为反演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局部地表质量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地表质量变化 Slepian基函数 星间重力位差 TIKHONOV正则化 GRACE 亚马逊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世界坐标系下的GNSS/SINS松组合导航矩阵李群滤波算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迟 陈毅超 罗亚荣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249,共8页
针对在地心地固(ECEF)坐标系下基于右不变误差的卡尔曼滤波在GNSS/SINS组合导航中,因位置矢量数值较大导致系统线性误差运动学矩阵和观测矩阵不稳定进而降低滤波器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世界坐标系下的GNSS/SINS松组合导航矩阵李群滤波算... 针对在地心地固(ECEF)坐标系下基于右不变误差的卡尔曼滤波在GNSS/SINS组合导航中,因位置矢量数值较大导致系统线性误差运动学矩阵和观测矩阵不稳定进而降低滤波器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世界坐标系下的GNSS/SINS松组合导航矩阵李群滤波算法。首先在世界坐标系中构建导航状态和考虑地球自转的运动学方程。然后在世界坐标系下定义矩阵李群上的右不变误差,该误差在右群作用下保持不变,并重新推导和设计基于该误差的矩阵李群滤波算法,根据GNSS观测构建世界坐标系下的观测矩阵。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精度惯导场景中相对于ECEF坐标系下的传统扩展卡尔曼滤波,所提算法的北向、东向、地向位置误差均方根分别减小了82.6%、61.8%和10.6%,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导航 矩阵李群 卡尔曼滤波 世界坐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知识建模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秀丽 朱新周 +3 位作者 刘万增 承达瑜 张晓莹 张晔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8,共5页
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时空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的研究广泛,具有海量数据和信息,但缺少系统性的时空知识体系。为了更好地了解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知识,本文首先引入本体建模理论,提... 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时空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的研究广泛,具有海量数据和信息,但缺少系统性的时空知识体系。为了更好地了解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知识,本文首先引入本体建模理论,提出了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知识建模方法,利用Protégé工具完成了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模式层的设计和构建;然后利用提取的亚马孙河流域地表覆盖时空变化数据、时空变化信息和景观格局指数等,完成了亚马孙河流域的建模,从而为亚马孙河流域的分析决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马孙河流域 地表覆盖时空变化 时空变化知识 建模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和格陵兰岛GPS连续台站背景噪声时空特性
16
作者 潘元进 张小红 +3 位作者 吴奇文 焦佳爽 丁浩 沈嗣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6,共14页
基于GPS观测数据获取的陆地垂向运动对研究现今两极区域的冰川质量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地表环境负荷对GPS时间序列中背景噪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在利用GPS时间序列获取垂向速度场时,估计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度.本文针对南极和格陵... 基于GPS观测数据获取的陆地垂向运动对研究现今两极区域的冰川质量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地表环境负荷对GPS时间序列中背景噪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在利用GPS时间序列获取垂向速度场时,估计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度.本文针对南极和格陵兰岛区域的GPS连续观测时间序列中背景噪声的空间特性对速度场及其不确定度的影响问题,利用地表环境负荷模型(包括大气、非潮汐海洋和水文负荷)和重力卫星GRACE/GRACE-FO观测数据反演的地表弹性形变对GPS时间序列进行了改正.通过对改正前后的数据进行背景噪声特性分析,揭示出修正环境负荷形变能够有效降低极区GPS时间序列背景噪声幅度,但是大气和非潮汐海洋负荷改正造成了大多数台站背景噪声谱指数的减小,南极和格陵兰岛分别约为其GPS台站总数的46.1%和84.6%,直接导致了对GPS速度不确定度估计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对背景噪声空间异质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极区台站的背景噪声参数主要表现为随纬度变化的空间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RACE/GRACE-FO 环境负荷 GPS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影像角反射器点相位中心的高精度拟合方法
17
作者 赵瑞山 董碧涵 +2 位作者 王立波 石大鹏 戴激光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3,共8页
角反射器(corner reflector,CR)作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上的地面控制点,其相位中心提取精度尤为重要。然而,SAR影像中的斑点噪声、分辨率差异和视角差异会对CR点的相位中心提取造成误判和偏差。文章提出了... 角反射器(corner reflector,CR)作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上的地面控制点,其相位中心提取精度尤为重要。然而,SAR影像中的斑点噪声、分辨率差异和视角差异会对CR点的相位中心提取造成误判和偏差。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距离-幂指数加权质心法的CR点相位中心高精度拟合方法,通过引入自适应拟合窗口来解决周围像素对CR点像点提取的干扰问题,并采用距离-幂指数加权法考虑距离关系对权重的影响,提高了CR点相位中心的提取精度。该方法在中卫遥感卫星定标场地区的高分三号SAR影像数据上进行验证,1 m和5 m分辨率影像上提取精度分别达到0.20个像素和0.44个像素。该研究对于提高SAR影像中CR点相位中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反射器 SAR 拟合窗口 加权质心法 相位中心 自适应 细分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四川威远东两次M_(S)>5.0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及震源区体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栓 江国焰 +3 位作者 许才军 雷兴林 苏金蓉 林学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台记录到的5638次M_(L)≥1.2地震Pg和Sg波到时以及连续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威远东这两次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和震源区浅层地壳高分辨率三维体波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显示震源区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4 km.基于两次M_(S)>5.0地震震后10天余震序列空间展布,本文推测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NNE走向且倾向SE(倾角40°左右)的盲冲断层.三维体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揭示:震源区V_(P)异常变化较V_(S)异常变化显著,V_(P)/V_(S)比背景值普遍低4%~10%.在深度小于5 km的浅层内,地震多分布在V_(P)低速异常和V_(S)弱高速异常以及二者的高低速异常过渡带内;在5~7 km深度范围,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V_(P)低速异常区.上述速度结构特征揭示震源区附近可能发育着富含气体的孔隙和裂缝且存在流体活动.此外,2019年11月7日以后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流体扩散驱动地震迁移特征,沿两次地震发震断层走向和倾向的流体扩散系数分别为1.5 m~2·s^(-1)和0.1 m~2·s^(-1).两次地震的发生机理很可能是流体扩散引起的孔隙压力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威远东 M_(S)>5.0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活动特征 体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力场模型解算全球地幔对流应力场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腾渊 李建成 +1 位作者 邹贤才 魏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1-1075,共5页
在利用Runcorn模型确定全球地幔对流应力场的研究中,扰动位系数是关键参数之一。在以往研究中,该参数阶次的选取缺乏定量准则,本文引入点质量源法中场源深度与扰动位系数阶次的关系方程,初步对Runcorn模型中截止阶次进行限定。基于该思... 在利用Runcorn模型确定全球地幔对流应力场的研究中,扰动位系数是关键参数之一。在以往研究中,该参数阶次的选取缺乏定量准则,本文引入点质量源法中场源深度与扰动位系数阶次的关系方程,初步对Runcorn模型中截止阶次进行限定。基于该思路,场源深度为30 km的地幔对流应力场应使用2~213阶扰动位系数推算。采用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2~213阶)解算全球地幔对流应力场,并与近8 a内深度大于30 km的M5.5以上地震的震中分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板块边界重合的高应力区域和地震震中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地幔对流可能通过控制板块间汇聚、拉张或错动,进而控制该地区地震的发生。此外,对3处地震发生频数较高的典型区域(欧亚-菲律宾板块边界等)的地幔对流应力及其构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最后,通过与前人研究结论(2~8阶)进行对比发现,本文解算结果(2~213阶)在太平洋板块西南缘等有较大地震发生的板块边界具更多高地幔对流应力细节,这些地震的发生可能受到小尺度地幔对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 应力场 重力模型 EGM2008 卫星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5D标定扇的线阵相机内参数标定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旭 毛庆洲 +4 位作者 时春霖 胡庆武 金光 周昊 谢亦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2,共11页
针对工业生产线上或集成设备中线阵相机内参数定期检校困难且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2.5D标定扇的线阵相机内参数标定方法。设计了一款特定的2.5D标定扇,构建包含镜头畸变的线阵相机内参数标定模型,顾及了标靶相对相机的两个姿态角,... 针对工业生产线上或集成设备中线阵相机内参数定期检校困难且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2.5D标定扇的线阵相机内参数标定方法。设计了一款特定的2.5D标定扇,构建包含镜头畸变的线阵相机内参数标定模型,顾及了标靶相对相机的两个姿态角,通过方程线性变换法解算模型参数初值,利用改进的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加速优化相机参数的求解过程,给出了详细的解算步骤和数据处理过程,并通过仿真和实测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线阵相机标定方法简单灵活,可得到大量分布规律的特征点对,参数标定精度不受相机移动精度和特定移动方向的限制;在扇骨面与靶面间夹角小于10°时,可以获得高精度、高一致性的相机内参数,特征点重投影误差的最大值优于0.28 pixel,平均RMSE为0.11 pixel,标准差仅0.01 pix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阵相机 内参数 标定 重投影 非线性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