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陵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透视——以湖北恩施市为例
1
作者 史江洪 谭贤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20-122,共3页
当下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武陵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看,目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有切合实际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武陵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研究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人口风险问题:转型期中国人口安全的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江立华 周书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1,共6页
人口安全问题是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自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以来,人们对人口风险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风险视角下,人口问题几乎具有风险的所有特性。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 人口安全问题是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自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以来,人们对人口风险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风险视角下,人口问题几乎具有风险的所有特性。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人口增长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衡等风险使得人口安全承受了巨大压力。通过引入现代性的维度发现,现代人口风险与现代性因素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国家力量和个人意识等现代性因素本身蕴含的风险与中国人口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中国的人口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谨慎应对人口风险,建立社会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构建安全、积极的人口发展战略框架和安全的人口政策体系,最终避免或者降低我国的人口风险,使人口发展走上有序、健康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人口安全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必要性、理论及方法——基于社会学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谭贤楚 刘伦文 叶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基于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其评价现状的分析,主要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有益探讨,认为其成果的科学、公正而有效地评价不仅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而且可以促使其良性协同进化。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成果评价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因素探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徐铜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9-23,共5页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随之产生,尤其是土地、山林权属纠纷、农民权益、组织建设、农村治安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机制缺失、干部...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随之产生,尤其是土地、山林权属纠纷、农民权益、组织建设、农村治安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机制缺失、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密切相关。当前,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干部和农民素质、创新稳定机制,才能有效保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 社会稳定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农村居民集体观和个人观的社会学分析——对6省市2012人调查结果的阐释
5
作者 彭红艳 孙秋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30-35,共6页
通过对6省(市)农村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居民的集体观念比较强,体现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农村居民身上的延续;同时,农村居民的个人观念有明显的增强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因素对传统观... 通过对6省(市)农村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居民的集体观念比较强,体现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农村居民身上的延续;同时,农村居民的个人观念有明显的增强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因素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因此,重新解读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农村居民 集体观 个人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建构: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谭贤楚 刘伦文 龙永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9-34,共6页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深化,民族文化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在分析"民族文化发展与现代化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基础上,指出"继承与创新"是民族文化适应社会发...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深化,民族文化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在分析"民族文化发展与现代化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基础上,指出"继承与创新"是民族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认为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建构"才可真正得到有效发展,进而提出了发展的可持续、积极参与现代化、协同与互动、找准有效的市场支点、创新人文社会环境等建设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发展 现代化 现代建构 对策研究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思想探析
7
作者 邓磊 罗欣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36,共5页
邓小平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深刻揭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法,构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体系。邓小平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消灭民族压迫,消除"两个民族主义",坚持多民... 邓小平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深刻揭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法,构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体系。邓小平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消灭民族压迫,消除"两个民族主义",坚持多民族文化认同,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基础;坚持"两个大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推进民族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给予少数民族特殊政策扶持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民族平等 民族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 邓小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村寨历史传说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价值——以鄂西南来凤县“白羊传说”为个案
8
作者 刘琼 陈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42-45,共4页
以鄂西南来凤县白羊坡村有关"白羊"传说的口头传承为题材,通过村民的历史记忆和美好想象,透视其文化内涵,从而认识传说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文化内涵 现代价值 “白羊”传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力治”到“柔治”——基于武陵民族地区Y村治理实践的考察 被引量:25
9
作者 曹召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5期113-119,共7页
税费改革前,中国乡村社会呈现出"以力治理"的图景,这是与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息息相关的。此后,乡村基层社会的制度环境和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国家乡村治理目标多元化、民选村官被纳入官僚化体系、农民... 税费改革前,中国乡村社会呈现出"以力治理"的图景,这是与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息息相关的。此后,乡村基层社会的制度环境和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国家乡村治理目标多元化、民选村官被纳入官僚化体系、农民生计模式多元化、乡村社会结构复杂化。这些新变化挖掉了"力治"的根基。基于对乡村社会内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考察,立足武陵民族地区的乡土经验,提出"柔性治理"概念,描述和解释当前民族地区村干部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行为策略。研究发现,村干部应对新变化的理性选择是放弃"力治",并通过自我去行政化策略、自己人扩大化策略、示弱策略、情面交换策略、怀柔包容策略及半边天策略等进行"柔治"。柔性治理模式能够更好解释当前乡村治理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力治 柔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家族梯玛“玩菩萨”仪式及其社会功能——以双坪村卡落坪梯玛班子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伦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8,共8页
梯玛是土家族社会中的宗教职业者,主要通过巫术活动为人驱鬼逐疫、消灾治病、求子、还愿。在土家族历史上,梯玛信仰广泛存在,梯玛是地位显赫的社会阶层,在土家族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改土归流以来,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梯玛信仰在逐... 梯玛是土家族社会中的宗教职业者,主要通过巫术活动为人驱鬼逐疫、消灾治病、求子、还愿。在土家族历史上,梯玛信仰广泛存在,梯玛是地位显赫的社会阶层,在土家族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改土归流以来,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梯玛信仰在逐渐萎缩,梯玛在多数土家族地区逐渐消失,只是在土家族聚居的深处有残存。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梯玛消失得更快,残存的地方也出现传承断裂,存世的梯玛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在土家语存留区的局部地方出现梯玛信仰的"复兴"。梯玛信仰的复兴是与土家族社会现代性深入不够的背景下还能发挥其特定功能有关。"玩菩萨"仪式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显示出梯玛信仰"复兴"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梯玛 “玩菩萨”仪式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径与方向:“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继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117,共8页
"丝绸之路"沿线生活着操不同语言、使用不同文字的民族,这种复杂性、繁复性构成了"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的多样性、交流性和融合性特征。民间文学在"丝绸之路"作用下形成的"道路"特质表现为... "丝绸之路"沿线生活着操不同语言、使用不同文字的民族,这种复杂性、繁复性构成了"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的多样性、交流性和融合性特征。民间文学在"丝绸之路"作用下形成的"道路"特质表现为文化共同体、历史发展和族群迁徙交互关系的彼此影响,充分表达了不同民族文明之间的包容、对话及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生活观念和文化观念。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民族传统民间文学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因为"丝绸之路"连接着历史与今天,传统与现在,由此呈现出民间文学新特点。丝绸之路沿线成为跨越民族之间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重要基础,成为多民族整体性、谱系性知识生产过程中民间文学研究新方向。"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需要关照多维民族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宏阔的历史语境,这些不仅是解开"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特性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民间文学 新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基础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转型的政府职能变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谭贤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31-135,共5页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我国政府的职能应如何顺应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做有效调整,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基于社会转型及时代变迁的宏观基础,重新界定了政府的职能,并据此探讨了我国政府职能变迁的成因、现状、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我国政府的职能应如何顺应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做有效调整,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基于社会转型及时代变迁的宏观基础,重新界定了政府的职能,并据此探讨了我国政府职能变迁的成因、现状、途径,分析指出我国政府目前应加强其"社会经济服务"职能,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政府职能 变迁途径 对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人类学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卫青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51-155,共5页
根据湖北民族地区实地调查,结合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实际,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女性人类学的理论,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外出打工成为当今农村主要生活方式之后,农村妇女在稳定家庭和建设新农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农村特别... 根据湖北民族地区实地调查,结合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实际,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女性人类学的理论,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外出打工成为当今农村主要生活方式之后,农村妇女在稳定家庭和建设新农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没有农村妇女的积极参与,就不会有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也不会有新农村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人类学 农村妇女 新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省思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沛照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5-80,共6页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人类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大多是对田野调查成果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在田野工作的推动下,民族志文本和话语的表述方式渐趋多样性和科学性。伴随着田野工作范式的动态演变,论争始...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人类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大多是对田野调查成果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在田野工作的推动下,民族志文本和话语的表述方式渐趋多样性和科学性。伴随着田野工作范式的动态演变,论争始终与其相随,同时也给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田野工作 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流迁与土家族农村社会发展——以坡脚乡为例
15
作者 刘伦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6-40,47,共6页
以一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土家族聚居区———坡脚乡为个案,用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土家族母语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迁动因及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促进了像坡脚这样的少数民族... 以一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土家族聚居区———坡脚乡为个案,用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土家族母语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迁动因及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促进了像坡脚这样的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问题,影响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迁 土家族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被引量:2
16
作者 谭贤楚 朱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117,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定,而且有其客观的社会现实基础。文章以...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定,而且有其客观的社会现实基础。文章以"法治"的再认识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法治、法治中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逻辑关联",阐述了"驱动创新、统筹协调、法治中国、区域发展与市场引领"等战略选择和基本原则。我国党和政府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经济新常态的客观现实背景,必须秉承"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时代新形势"和"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遵循"四化(社会化-法治化-民主化-国际化)"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服务职能",有效"消解社会矛盾、提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以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以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依法治国 小康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引导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被引量:3
17
作者 谭贤楚 刘伦文 龙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212,244,共2页
从理论与实践上强调政府的有效引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政腐 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发展背景下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研究——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谭志满 陈潇翔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1-86,共6页
在经济高速发展与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旅游业日益繁荣发展。与传统旅游相比,人们更热衷于以民族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中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呈现方式,既能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又能达到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文章通过... 在经济高速发展与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旅游业日益繁荣发展。与传统旅游相比,人们更热衷于以民族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中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呈现方式,既能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又能达到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恩施土家女儿城各种特色人文景观的考察,认为土家族传统文化在融入旅游产业中主要有本真性表述、再造性陈列与舞台性展示等三种呈现方式;但要真正达成旅游业快速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目的,传统文化呈现方式还需在本质上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民族文化 呈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崖土司与中央王朝的文化互动——以“荆南雄镇”牌坊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冉红芳 谭俊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24,共5页
文化互动是民族关系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其结果多是主流文化优势地位的呈现。唐崖土司遗址中"物化"的牌坊作为中央政府与地方土司交往互动的产物,它是国家权力施于地方社会治理方略的文本书写。在地方社会的牌坊建造以及... 文化互动是民族关系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其结果多是主流文化优势地位的呈现。唐崖土司遗址中"物化"的牌坊作为中央政府与地方土司交往互动的产物,它是国家权力施于地方社会治理方略的文本书写。在地方社会的牌坊建造以及民间传说叙事中,借助朝廷征调、协助叛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国家权威的理性接纳,并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王朝 唐崖土司 牌坊 文化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铜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13,共4页
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优势资源,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圈是确保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武陵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建设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必须以文化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才能... 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优势资源,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圈是确保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武陵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建设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必须以文化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土家族文化生态圈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目标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民族文化 生态 理论基础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