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消费时代的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综述 |
毛正天
徐燕来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2
|
从老舍创作看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性 |
蒋芝芸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4
|
|
3
|
民族传统体育与节日文化探析 |
张有平
柳倩月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6
|
|
4
|
鸳鸯蝴蝶派文学新论 |
徐琴
冉小平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5
|
全球化时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 |
江佳慧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6
|
|
6
|
大自然文学的生态智慧 |
张金梅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7
|
民族文化家园的诗意守望——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动物小说解读 |
戴宇立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8
|
论文学文本中语言真实所呈现的逼真效果 |
李莉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9
|
论章太炎的复古主义文学观 |
刘贤锋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0
|
启蒙思想的牵引——沈从文文学活动略论 |
蒋芝芸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1
|
向着未来和实践开放——王元骧《文学原理》述评 |
李御娇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2
|
精神分析学与中国“五四”时期性爱文学理论批评——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与理论批评研究(一) |
毛正天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13
|
美国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的文学视角研究之二 |
罗翔宇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14
|
从“情感”回归到重建“人性的自由”——网络文学对接受主体心理的影响 |
蔡婷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5
|
中国文学理论的伦理化 |
陈祥波
石中华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6
|
马球文化:唐文化的潜流 |
黄萍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17
|
独特深刻的女性问题思考——张爱玲“女性书写”的人性观念 |
毛正天
冉小平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8
|
我们为什么要读“《十三经》”——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曹顺庆教授访谈 |
曹顺庆
张金梅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6 |
3
|
|
19
|
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 |
张宏树
刘毅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20
|
由屈原《九歌》源于巴巫歌看屈原与巴文化的关系 |
黄萍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