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电纺丝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邓伶俐 张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83-290,共8页
静电纺丝是一种利用静电作用力将高分子聚合物转变成微纳米级超细纤维的技术。随着静电纺丝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形成原理,影响静电纺丝的主要溶液参数及工... 静电纺丝是一种利用静电作用力将高分子聚合物转变成微纳米级超细纤维的技术。随着静电纺丝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形成原理,影响静电纺丝的主要溶液参数及工艺参数。之后详细介绍静电纺丝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包括在抑菌、抗氧化活性包装,生物活性物质、脂肪和益生菌保护,以及酶的固定化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未来静电纺丝在食品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活性包装 生物活性 益生菌 酶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恩施州淡豆豉的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6
2
作者 马上超 程超 +3 位作者 田成 陈业 莫开菊 汪兴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6-161,共6页
以恩施州不同产地5种细菌型淡豆豉作为实验对象,利用Illumina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种淡豆豉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恩施州豆豉的微生物组成多样,共鉴定出17门、24纲、43目、78科、152属以及93种。其中核心优... 以恩施州不同产地5种细菌型淡豆豉作为实验对象,利用Illumina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种淡豆豉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恩施州豆豉的微生物组成多样,共鉴定出17门、24纲、43目、78科、152属以及93种。其中核心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嗜热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和史密斯芽孢杆菌(Bacillus smithii)。各样品间,优势菌属相同,但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其余次要菌属的种类和相对丰度均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恩施淡豆豉菌群结构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 淡豆豉 Illumina PE250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富硒生物猪饲料中AFB_(1)达标生产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威 卢婵 +10 位作者 余侃 黄思思 余锦平 刘金龙 程水源 魏金涛 李良华 刘欋霄 郑倬 田国政 周光来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90,共7页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AFB_(1))容易超标,检出率达80%~100%,毒性大,具强致癌性,可抑制生猪免疫机能,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引起动物继发感染,还会在动物产品中残留而威胁人类健康,给生猪养殖带来经济损失,降低猪肉食品安全性。本文通过使用先进...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AFB_(1))容易超标,检出率达80%~100%,毒性大,具强致癌性,可抑制生猪免疫机能,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引起动物继发感染,还会在动物产品中残留而威胁人类健康,给生猪养殖带来经济损失,降低猪肉食品安全性。本文通过使用先进固体发酵系统设备和益生菌发酵技术,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中试优化,获得发酵降解猪饲料AFB_(1)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硒浓度0.3 mg/kg,发酵时间12 h,量子波强度30 Hz,益生菌菌种组合CGMCC NO.17328混合CGMCC NO.15611。该工艺将猪饲料AFB_(1)量从63.41μg/kg降解到2.98μg/kg,降解率达到95.30%,AFB_(1)含量达到国家饲料安全标准。生产工艺适合养猪场低成本快速生产AFB_(1)达标猪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饲料 AFB_(1) 工艺优化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文清 黄秀芳 +2 位作者 陈耀兵 郭小妮 罗凯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0-278,共9页
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对生物机体有益且易被机体吸收的小分子聚合物,是由2~2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片段,其功能性质由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决定。植物是生物活性肽的天然宝库,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种类丰富、结构新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生物... 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对生物机体有益且易被机体吸收的小分子聚合物,是由2~2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片段,其功能性质由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决定。植物是生物活性肽的天然宝库,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种类丰富、结构新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生物活性肽被视为营养保健品和功能食品成分,除了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之外,还具有抗氧化、降血压、抑菌、降血脂和维持血糖水平平衡等功能,可利用其功能治疗、控制和预防慢性疾病,对食品、医药和美容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5年从植物中获取生物活性肽的最新进展,系统地总结了抗氧化肽、降压肽、抗菌肽、降血糖肽和降血脂肽的作用机制,与目前最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对应说明。对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进行总结比较,并对生物活性肽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展望,为未来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生物活性肽 功能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煤矸石活化技术及煤矸石硒肥高效利用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信平 吴少尉 张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26-1535,共10页
【目的】研究固体废矿富硒煤矸石制备硒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法】以世界硒都恩施的煤矸石废矿为原料,分别进行了活化剂(弱碱性物质Na2CO3)、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料液比的单因素6水平试验,测定硒活化率,每个因素筛选出3个水平,采用... 【目的】研究固体废矿富硒煤矸石制备硒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法】以世界硒都恩施的煤矸石废矿为原料,分别进行了活化剂(弱碱性物质Na2CO3)、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料液比的单因素6水平试验,测定硒活化率,每个因素筛选出3个水平,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进行计算,最终确定富硒煤矸石中硒的活化工艺参数。采用IR光谱、TG热重法对煤矸石活化前后官能团键合、热效应进行表征分析。用活化煤矸石硒肥与养殖场粪肥以1∶1、2∶1、3∶1、和4∶1的比例分别混合后发酵一个月,制备4种活化煤矸石硒有机肥(简称硒有机肥),以煤矸石硒肥和发酵粪肥作两个对照,以大蒜为试材进行了田间试验。收获后测定了土壤和大蒜鳞茎中的总硒、有机硒含量。【结果】单因素试验确定的4个因素用于响应面优化的范围,活化剂Na2CO3的浓度为10%、20%和30%;活化时间为2.5、3.5、4.5 h;活化温度为75℃、85℃和95℃;料液比(g/mL)为1∶5、1∶10、1∶15。经过响应面优化计算,当原料粒径为0.038 mm时,最优工艺条件为活化剂的浓度22%、活化时间3.9 h、料液比1:9 g/mL、活化温度85℃。应用此参数活化的煤矸石固体硒肥pH约为7.6、最大活化效率为81.24%。IR光谱曲线显示,Na2CO3的加入破坏了煤矸石中硒与其它的金属、非金属等元素间的弱作用力及网络原子原有的结晶态,使得硒基团解脱束缚,成为活性硒。由TG(thermal gravimetric)及DTG(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y)曲线可知,煤矸石活化前后的热稳定性有较大变化。活化前样品的DTG曲线出现两个峰,而活化后只在100℃前出现一个峰,且失重情况较活化前弱。因此,活化后的煤矸石硒肥热稳定性更好。活化后煤矸石的硒含量为170.82 mg/kg,制备的4个比例煤矸石硒有机肥的硒含量依次为85.41、113.88、128.05、136.66 mg/kg。在等硒量试验下,5个处理大蒜鳞茎中硒的含量依次为1.033、1.306、1.480、1.382、1.355μg/g,均显著高于未施硒肥对照组的0.005μg/g(P<0.05)。硒肥处理大蒜鳞茎中有机硒比例均在99%以上,高于未施硒肥对照组的60%。硒有机肥处理大蒜吸收硒的效果优于煤矸石硒肥,并以煤矸石固体硒肥与家禽粪2∶1比例混合配置的煤矸石硒有机肥的吸收硒效果最优。【结论】Na2CO3活化富硒煤矸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化剂的体积质量分数22%、活化时间3.9 h、料液比1∶9 g/mL、活化温度85℃。在该条件下,煤矸石中硒的活化率可高达81.24%,且煤矸石硒肥的热稳定性更好。将煤矸石硒肥与畜禽粪混合发酵,可以大大提高大蒜对硒的吸收量,其中有机硒的比例非常高,故有机肥与活化煤矸石硒肥以1∶2比例混合发酵制备煤矸石硒有机肥是活化煤矸石硒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煤矸石 活化煤矸石硒肥 活化条件 煤矸石有机硒肥 硒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挥发性成分与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宇 刘翠君 +5 位作者 艾伦强 方昕悦 刘玉 袁名远 冉亚兰 何美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8-1094,共7页
为了研究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抗菌活性和挥发性成分,以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滤纸片法测试对11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供试菌的MIC值;运用GC-MS鉴定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外... 为了研究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抗菌活性和挥发性成分,以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滤纸片法测试对11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供试菌的MIC值;运用GC-MS鉴定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外标法测定贝母素乙含量。研究结果显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溶藻弧菌、鲍曼不动杆菌有中度敏感抑制活性,其MIC值分别为2.37、5.93、11.86 mg·mL^(-1);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抑菌活性与贝母素乙的抑菌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贝母素乙不是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主要发挥抑菌活性的成分;从乙酸乙酯组分中共鉴定出16个挥发性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脂肪烃(4.55%)、脂肪酸(24.07%)、含氮生物碱(23.02%);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贝母素乙的含量为(16.19±0.16)mg·g^(-1),加标回收率为96.58%,相对标准偏差为3.98%。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优良抑菌活性和抑菌广谱性,为开发优质植物来源的新型天然抗生素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 湖北贝母 乙酸乙酯组分 挥发性成分 抑菌活性 贝母素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巴东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分析及其空间布局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强 郑洪 +3 位作者 艾训儒 卢婵 王生位 郭秋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116-121,125,共7页
[目的]探究湖北巴东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空间布局。[方法]调查巴东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并对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巴东现有古树名木2193株,隶属于44科88属124种。从树种结构分析,分布最广泛的树种为胡桃树(Juglans regia),共有501株,... [目的]探究湖北巴东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空间布局。[方法]调查巴东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并对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巴东现有古树名木2193株,隶属于44科88属124种。从树种结构分析,分布最广泛的树种为胡桃树(Juglans regia),共有501株,占全县古树名木总数的22.84%。从树龄结构分析,古树名木树龄主要集中在100~299 a树龄段,1、2、3级古树的数量和占比分别为92株(4.20%)、470株(21.43%)和1631株(74.37%),总体呈“金字塔”型结构。从分布规律分析,古树名木在巴东县12个乡镇均有分布,野三关镇分布最为集中。垂直空间上,分布株数最多的海拔区间为1099~<1523 m,数量达到1255株,占巴东古树名木资源总数的57.23%。[结论]该研究可为湖北巴东县的古树名木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资源 结构特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工艺对恩施道地药材湖北贝母花挥发性成分和抑菌活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宇 袁名远 +5 位作者 阳沁 谭旭辉 郭汉玖 郭杰 冉亚兰 何美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研究过热蒸汽干燥和热风干燥两种干燥工艺对恩施地道药材湖北贝母花挥发性成分和抑菌活性影响。方法通过GC-MS技术分析两种干燥方式处理的贝母花挥发成分,并对10株供试菌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结果从过热蒸汽干燥处理组中鉴定出33... 目的研究过热蒸汽干燥和热风干燥两种干燥工艺对恩施地道药材湖北贝母花挥发性成分和抑菌活性影响。方法通过GC-MS技术分析两种干燥方式处理的贝母花挥发成分,并对10株供试菌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结果从过热蒸汽干燥处理组中鉴定出33个化合物,占相对百分含量12.36%,热风干燥处理组中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相对百分含量7.14%,两组相同化合物23个;羧酸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要挥发性成分,其含量在过热蒸汽干燥处理组和热风干燥处理组中分别为7.09%、3.43%;过热蒸汽干燥处理组对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耐铜绿假单胞菌、溶藻弧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等7种供试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热风干燥处理组对肺炎克雷伯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多耐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等4种供试菌有一定抑制效果。结论两种干燥方式对湖北贝母花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含量和抑菌活性存在差异,且过热蒸汽干燥组的抑菌活性优于热风干燥组。该结果为湖北贝母花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蒸汽干燥 热风干燥 湖北贝母花 挥发性成分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勤翰 张驰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246-250,共5页
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利尿、化痰、安神等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茯苓多糖(PCP)具有广泛的活性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症和调节神经等。现将近年来PCP分离纯化、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 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利尿、化痰、安神等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茯苓多糖(PCP)具有广泛的活性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症和调节神经等。现将近年来PCP分离纯化、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茯苓在食品医药等领域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多糖 分离纯化 结构修饰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维导图在高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0
作者 朱玉昌 周大寨 熊坤 《大众标准化》 2020年第7期33-34,共2页
高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实验操作步骤紧密相扣,教师"填鸭式"讲解及教材复杂文字的描述导致教师单方热情教、学生对实验兴致逐步减弱的局面,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实践,增强了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实验操作步骤紧密相扣,教师"填鸭式"讲解及教材复杂文字的描述导致教师单方热情教、学生对实验兴致逐步减弱的局面,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实践,增强了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省时省力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了高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食品 微生物学实验 应用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蛋加工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11
作者 巩家良 韩婕 +3 位作者 朱婷 杨欣宇 杨瑶 莫开菊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4期230-233,239,共5页
皮蛋是中国特有的腌制美食,是以新鲜禽蛋为原料、碱与金属盐及其他辅料共同腌制而成的食品。从传统皮蛋的加工出发,分析了各辅料的作用,指出存在的卫生、污染、健康问题。综述了传统皮蛋加工关键因素及实施新工艺的方法来提高皮蛋安全... 皮蛋是中国特有的腌制美食,是以新鲜禽蛋为原料、碱与金属盐及其他辅料共同腌制而成的食品。从传统皮蛋的加工出发,分析了各辅料的作用,指出存在的卫生、污染、健康问题。综述了传统皮蛋加工关键因素及实施新工艺的方法来提高皮蛋安全性、加快腌制速率、增加成品率和优品率,并对皮蛋加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皮蛋工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蛋 加工技术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评价和微观结构的恩施玉米粑粑工艺优化及质量评价
12
作者 潘旭芳 朱玉昌 +4 位作者 周大寨 张涛 周浩瀚 余晓雪 田科文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6期167-173,189,共8页
恩施玉米粑粑是以玉米、糯米和白砂糖为原料经轻微自然发酵制得的特色产品,融合了玉米的清香和糯米的黏性,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为了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以感官评分为主要参考指标,结合质构特性和微观结... 恩施玉米粑粑是以玉米、糯米和白砂糖为原料经轻微自然发酵制得的特色产品,融合了玉米的清香和糯米的黏性,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为了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以感官评分为主要参考指标,结合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优化得到恩施玉米粑粑的最优配方和工艺:以经过预处理的玉米面[玉米面∶水=2∶5(g/mL)混合加热至糊状]200 g为基重,添加白砂糖12 g和耐高糖酵母0.09 g,在29℃发酵3 h,再添加常温泡制12 h的糯米100.0 g,装模后于100℃蒸制30 min,冷却包装后即得成品。经该工艺制得的恩施玉米粑粑质地柔软、色泽金黄,有玉米的清香和轻微的发酵风味,口感细腻,感官评分为80,弹性为0.603 mm,硬度为6 331.51 N,咀嚼性为2 994.807 N,黏性为-244.932 N,且工艺简便易操作,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玉米粑粑 特色产品 工艺优化 感官评价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复配保鲜剂对青椒保鲜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阳 邓伶俐 +1 位作者 徐晓卉 冯凤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1-206,共6页
为了研究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N^α-lauroyl-L-arginate ethylester,LAE)在青椒防腐保鲜中的应用效果,将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与尼泊金甲酯钠及壳聚糖进行复配优化并应用于青椒防腐保鲜,研究最优配方对青椒好果率、腐烂指数、质量... 为了研究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N^α-lauroyl-L-arginate ethylester,LAE)在青椒防腐保鲜中的应用效果,将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与尼泊金甲酯钠及壳聚糖进行复配优化并应用于青椒防腐保鲜,研究最优配方对青椒好果率、腐烂指数、质量损失率、硬度、抗坏血酸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复配配方为LAE质量浓度700μg/mL、尼泊金甲酯钠质量浓度100μg/mL、壳聚糖质量浓度10 mg/mL。在贮藏期内,最优复配配方能显著提高青椒的好果率、降低腐烂指数,且能减少青椒的抗坏血酸及叶绿素损失。实验证明LAE复配保鲜剂对青椒具有较好的防腐保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 青椒 防腐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头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宝翠 刘晓鹏 +2 位作者 朱玉昌 王应玲 姜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2285-2292,共8页
猴头菇在中国及国外均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药食兼用型真菌,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含有诸多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提高克疫力、保护胃黏膜、神经保护等生理功效... 猴头菇在中国及国外均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药食兼用型真菌,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含有诸多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提高克疫力、保护胃黏膜、神经保护等生理功效。因此,猴头菇是开収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重要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已广泛涉及到医药和食品领域。本文从猴头菇的培育、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以及猴头菇产品的研収4个方面综述了猴头菇的研究现状,为猴头菇迚一步开収与利用提供新思路,也为其他食用菌的研究开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菇 活性成分 药用价值 猴头菇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9种风味物质的利川红SPME优化及PLS-DA风味识别 被引量:15
15
作者 程超 夏兰欣 +2 位作者 杜芬妮 李伟 田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5-222,共8页
以红茶9种风味物质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利川红茶风味物质固相微萃取条件,同时将利川红与宜红、滇红的风味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利川红最优固相微萃取条件为料液比1∶4.11(g/mL),萃取温度71.75℃,萃取时间50.15 min。在此条件... 以红茶9种风味物质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利川红茶风味物质固相微萃取条件,同时将利川红与宜红、滇红的风味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利川红最优固相微萃取条件为料液比1∶4.11(g/mL),萃取温度71.75℃,萃取时间50.15 min。在此条件下利川红鉴定出73种风味物质,以呋喃类、醛类、烷烃和酯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21.202%、20.11%、13.751%和11.662%。宜红鉴定出59种风味物质,呋喃、醇类、醛类和烷烃相对含量分别为23.445%、21.04%、19.816%和18.070%。滇红鉴定出66种风味物质,醇类、醛类、呋喃类相对含量分别为35.587%、15.103%和12.229%。分别对3种红茶中所有风味物质和9种重要风味物质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以红茶中9种风味物质为评价指标,不仅可以进行红茶风味类型预测,而且优于基于全部风味物质的预测能力。变量投影重要度分析发现,芳樟醇、顺式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2-己烯醛对3种红茶风味影响最大,这几种风味成分可作为3种红茶相互区分的主要特征标志物。本研究结果可为继续开展利川红茶香气品质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利川红 宜红 滇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地区粉葛不同组织活性成分含量与抑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玉 袁名远 +4 位作者 郭汉玖 郭杰 李宇 何美军 罗凯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2-157,共6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粉葛不同组织的葛根素、鹰嘴豆芽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并运用滤纸片法研究粉葛不同组织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大豆苷元、大豆苷2种黄酮活性成分在根中的含...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粉葛不同组织的葛根素、鹰嘴豆芽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并运用滤纸片法研究粉葛不同组织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大豆苷元、大豆苷2种黄酮活性成分在根中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28±0.85)、(972.25±98.72)μg/g;葛根素在茎中的含量最高,为(7.37±1.14)mg/g;鹰嘴豆芽素在叶中的含量最高,为(33.48±4.01)μg/g。粉葛根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度敏感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50.23 mg/mL;粉葛茎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多耐铜绿假单胞菌有中度敏感抑菌效果,其MIC值分别为0.55、2.21、1.10、17.67 mg/mL;粉葛叶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有中度敏感抑菌效果,其MIC值为16.14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葛 葛根素 大豆苷 大豆苷元 鹰嘴豆芽素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和GC-IMS分析食用油对熟炕马铃薯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夏兰欣 周贵华 +4 位作者 王广 王海波 宋波涛 吴承金 程超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6-245,共10页
以恩施马尔科品种的马铃薯为原料,利用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漆油5种食用油对马铃薯进行炕制加工,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发现,GC-MS共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主... 以恩施马尔科品种的马铃薯为原料,利用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漆油5种食用油对马铃薯进行炕制加工,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发现,GC-MS共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吡嗪类、酯类和酮类等,漆油炕制马铃薯的挥发性成分与其他4种食用油的有显著差异,未检测到吡嗪类化合物,而其他4种食用油炕制的马铃薯均是醛类、吡嗪类占主导地位,在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吡嗪类约占80%~88%,花生油炕制马铃薯风味物质含量最高,热图聚类和PLS-DA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均表明大豆油和玉米油炕制马铃薯挥发性成分较为相似,VIP分析结果显示2-乙基-(5或6)-甲基吡嗪、反,反-2,4-庚二烯醛等8种成分对炕制马铃薯的风味影响最大。GC-IMS鉴定出了46种挥发性成分,对GC-IMS测定数据进行主成分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大豆油和玉米油炕制马铃薯中挥发性化合物较为相似,这与GC-MS聚类结果相呼应,由此可见GC-MS和GC-IMS均可很好区分不同食用油熟炕的马铃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炕 马铃薯 食用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离子迁移谱 主成分分析 热图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锋 刘晓鹏 +5 位作者 王应玲 张宝翠 付蕾 向晓双 陈莉莉 姜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84-1990,共7页
超声辅助提取多糖较传统的水浴法有着省时、节约能源等优点。本研究选取固液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次数四个因素,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优化了超声辅助提取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的工艺。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法提取的最佳方法为固液比1... 超声辅助提取多糖较传统的水浴法有着省时、节约能源等优点。本研究选取固液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次数四个因素,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优化了超声辅助提取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的工艺。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法提取的最佳方法为固液比1∶15(g·mL^-1)、超声时间10 min、超声功率200 W、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的平均得率达(4.12±0.07)%。该研究为猴头菇菌丝体多糖提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菇菌丝体 多糖 超声辅助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锋 刘晓鹏 +4 位作者 张宝翠 朱玉昌 陈莉莉 王应玲 姜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771-776,共6页
目的对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热水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选取影响多糖得率的3个因素:固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结合L9(34)正交实验,对热水提取法提取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当固液比1:20(m:V,g/... 目的对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热水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选取影响多糖得率的3个因素:固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结合L9(34)正交实验,对热水提取法提取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当固液比1:20(m:V,g/mL)、提取时间1.0 h、提取温度70℃,猴头菇菌丝体的多糖得率最高,达(1.76±0.0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快捷、稳定,为猴头菇菌丝体多糖的加工利用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菇 菌丝体 多糖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硒对粗黄酮含量和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牛茵茵 何雪梅 +5 位作者 冉秉钦 唐巧玉 周大寨 罗兴武 罗凯 周毅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6-174,共9页
【目的】探索壶瓶碎米荠中粗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硒对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以及硒对粗黄酮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探索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和时间以及料液比对粗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微波消解-... 【目的】探索壶瓶碎米荠中粗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硒对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以及硒对粗黄酮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探索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和时间以及料液比对粗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检测硒含量,液-质联用法测定黄酮成分变化.【结果】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45%、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5 h、料液比为1∶20,在此条件下粗黄酮提取率达到1.9025%.不同质量浓度硒处理下的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率不同,硒质量浓度为0~50μg/mL时黄酮提取率呈上升趋势,大于50μg/mL时,粗黄酮提取率呈下降趋势,但粗黄酮中硒含量呈上升趋势.主效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硒处理壶瓶碎米荠对其叶和根黄酮类物质有显著影响.根中五甲氧基黄酮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单宁和5,7-二羟基-2-苯并吡喃-4-酮5-O-己糖苷衍生物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叶中木犀草素C-sinapoyl己糖苷的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单宁、五甲氧基黄酮等6种黄酮类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研究结果为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瓶碎米荠 粗黄酮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