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异性社会的咖啡消费及其个性表达——以云南西镇为中心的民族志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熊志颖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1,共11页
独异性社会的咖啡消费对个性进行了双重表达,同时凸显物质层面的咖啡独特性和社会层面的个人独异性。从云南西镇的咖啡消费经验来看,独异性社会的咖啡消费深受行业内部发生的第三波浪潮的影响,咖啡自身被置于消费情境的中心位置,个人则... 独异性社会的咖啡消费对个性进行了双重表达,同时凸显物质层面的咖啡独特性和社会层面的个人独异性。从云南西镇的咖啡消费经验来看,独异性社会的咖啡消费深受行业内部发生的第三波浪潮的影响,咖啡自身被置于消费情境的中心位置,个人则围绕这个中心伸张“自己的活法”。一方面,咖啡师利用拉花、水流控制等“手上的活儿”使咖啡美学具像化,进而在物质层面实现对咖啡独特性的呈现;另一方面,社会层面的个人独异性也被消费情境中同时发生的生产和消费所制造,并通过咖啡师和消费者的表演互动而铺陈开来。咖啡的独特性呈现是人们在当下追求“好咖啡”的重要表现,在其映照下个人的独异性制造也成为个体化趋势在当代社会的展演。基于此,个体化趋势对整个现代社会的贯穿得以明确,独异性个人对于当下和未来的基础性意义也得到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异性 个体化 第三波浪潮 咖啡消费 西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念、过程与效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兆义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2,共8页
情感是共同体的内核,共同情感可以有效增进共同体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各族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和践行者,是由处于社会现实之中并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复杂情感的人所组成。人有寻求群体归属和认同的生存需求,中华民族既是命... 情感是共同体的内核,共同情感可以有效增进共同体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各族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和践行者,是由处于社会现实之中并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复杂情感的人所组成。人有寻求群体归属和认同的生存需求,中华民族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情感共同体,激发与培育共同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以人为本是从情感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支撑,情理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过程,情同一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感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精英返乡的政策空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洪林 向金昊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返乡精英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新时代在推进乡村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促进“资本下乡”的相关政策、土地制度改革措施、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构建为乡村核心要素资源流动赋权。核心要素资源的流动带动了精英返乡... 返乡精英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新时代在推进乡村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促进“资本下乡”的相关政策、土地制度改革措施、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构建为乡村核心要素资源流动赋权。核心要素资源的流动带动了精英返乡。但是,民族地区精英返乡也还面临项目制治理机制、乡村政治精英生产方式、核心要素资源赋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掣肘。城乡要素资源的流动权向城市倾斜,城市要素资源的流动性更高,人口乡-城流动趋势难以改变。当前还需通过优化乡村全面振兴项目扶持机制、构建基层党委政府主导的乡村精英生产机制、稳步推进乡村核心要素资源赋能、持续推进乡村建设等,加强乡村要素资源赋权,优化流动环境,提升城-乡流动性,促进精英返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民族地区 乡村精英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珂 《村委主任》 2024年第8期121-123,共3页
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村寨居民的参与,文章从参与动机和参与方式两方面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村寨居民参与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民族村寨居民参与的途径,以期从多方面入手提升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民族村寨... 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村寨居民的参与,文章从参与动机和参与方式两方面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村寨居民参与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民族村寨居民参与的途径,以期从多方面入手提升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热情,对民族村寨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寨 居民参与 参与动机 旅游业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思路 被引量:25
5
作者 胡兆义 林继富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02-108,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有之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有之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应该加强整体性、传统性、生活性和共享性原则,维护西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西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掘、弘扬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产业视角下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城乡关系重构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洪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83,共10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出是我国城乡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它将城乡关系由城市优先发展转向了城乡融合发展。但是,从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城市优先发展的惯性仍然存在,扭转这一局势既要借国外经验,也要着眼中国乡村实际,其...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出是我国城乡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它将城乡关系由城市优先发展转向了城乡融合发展。但是,从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城市优先发展的惯性仍然存在,扭转这一局势既要借国外经验,也要着眼中国乡村实际,其关键是培育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与城市在产业上形成差异或者互补,并依托产业促进城乡各种要素的融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多样性突出,并且在遗产化过程中具备了丰富的资源属性,应当抓住历史机遇,依托这些资源来扭转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形成"在地化"的文化产业。民族地区乡村"在地化"的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特色凝练,还能促进社区精神培育和治理能力提升,进而推动乡村治理结构转变,为城乡融合找到突破口。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不仅要着眼加快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要打破乡村的壁垒,构建城乡融合的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省域少数民族聚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中心 被引量:11
7
作者 廖正丽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110,共1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研究非遗的地域特征有利于加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运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武陵山片区126项国家级非遗和424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研究非遗的地域特征有利于加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运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武陵山片区126项国家级非遗和424项省级非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非遗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地域差异明显,总体上具有“中部多四周少、西部多东部少、北部多南部少”的特征,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格局,其中,数量上湖南省最多,湖北省次之,再次是重庆市,贵州省最少。(2)从非遗十大类型来看,传统体育、曲艺呈现随机离散分布的特点,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呈现集聚—随机分布态势,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传统美术、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3)武陵山片区非遗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村落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传统村落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地理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及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胡兆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6,共11页
“多元一体”理论肯定各民族在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同一性和整体性,不仅准确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和整体结构,也是全面认识中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视角,有助于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 “多元一体”理论肯定各民族在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同一性和整体性,不仅准确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和整体结构,也是全面认识中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视角,有助于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数千年发展的必然结晶,具有构建性,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以国家认同为基础而结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实体,也是承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民共同体。要顺应各民族交融一体的发展趋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元一体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论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被引量:9
9
作者 胡兆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59-64,共6页
主体间性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互惠与共享,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主体性的继承和超越,可以为多民族国家理解和处理民族关系提供新视角。借鉴主体间性思维模式审视我国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主体间性视角下,通... 主体间性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互惠与共享,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主体性的继承和超越,可以为多民族国家理解和处理民族关系提供新视角。借鉴主体间性思维模式审视我国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主体间性视角下,通过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心共筑中国梦等途径,不仅强调了作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相关性和整体性,还可以发挥各民族的自身特性,对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巩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互动 民族关系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民族”概念的中国本土化及其“多元一体”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兆义 曾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57,共10页
现代“民族”概念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民族国家而产生,与现代国家紧密结合,用于指民族国家的国民共同体,并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播和使用,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概念,呈现显著的“多元一体... 现代“民族”概念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民族国家而产生,与现代国家紧密结合,用于指民族国家的国民共同体,并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播和使用,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概念,呈现显著的“多元一体”特征。国家形式的民族是现代“民族”概念的本源性所指,中华民族是中国的国族,巩固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元一体 中国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巴到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巫山神女传说变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47,共9页
“巫山神女”的传说经过千年演变,成为当今中华文明爱情神话的典范。结合考古、文献等方法对其进行微观剖析发现,这个变迁过程是以巫山神女为代表的三峡地区巴等群体在战国末期融入楚,后又在秦汉时期和楚一起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巫山神女”的传说经过千年演变,成为当今中华文明爱情神话的典范。结合考古、文献等方法对其进行微观剖析发现,这个变迁过程是以巫山神女为代表的三峡地区巴等群体在战国末期融入楚,后又在秦汉时期和楚一起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反映。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空间上经历了由局部到整体,维度上由经济到政治最后到文化的过程。当下推动各民族的共有文化符号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神女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旅游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以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为个案
12
作者 丁洁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117-120,134,共5页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淳朴的民风民情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游客,现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民族地区乡村虽然具备发展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但是民族地区乡村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境。通过对...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淳朴的民风民情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游客,现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民族地区乡村虽然具备发展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但是民族地区乡村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境。通过对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个案研究,总结出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旅游面临着乡村精英缺失、乡风乡情淡薄、民族文化消逝等现实困境,可通过培养和留住乡村人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乡风文明,营造和谐的乡村氛围;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这3项重要举措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现实困境 路径选择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之迷到文化共享:人类学田野调查省思
13
作者 陈沛照 龙芊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9,共10页
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实践,不仅是人类学者学术训练的必经阶段,也是学科理论推进发展的源泉。学科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理论总结、提炼与创新均是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学科理论的发展也反推着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范式更新。人类... 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实践,不仅是人类学者学术训练的必经阶段,也是学科理论推进发展的源泉。学科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理论总结、提炼与创新均是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学科理论的发展也反推着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范式更新。人类学者在田野中观他者以探寻远方文化之迷,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反思,从而获取对人及其文化的新知。人类学对远方之迷的探索强调了等级主义之下的文化差距,“我”与“他”之间的转换则是主客互变的角色迁移,流动现代性背景下的文化符号共享则是地域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调查 他者文化 流动性 现代性 文化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土家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鄂西文旅资源深度开发——以湖北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
14
作者 陈潇翔 谭志满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7-105,共9页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相继打造以当地文化为特色主题的文旅小镇或称文旅城,吸引大量游客流连驻足。湖北恩施州同样紧跟文旅融合时代热潮,打造了一座以土家族传统文化“女儿会”等为背景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恩...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相继打造以当地文化为特色主题的文旅小镇或称文旅城,吸引大量游客流连驻足。湖北恩施州同样紧跟文旅融合时代热潮,打造了一座以土家族传统文化“女儿会”等为背景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恩施土家女儿城。通过深入挖掘土家族的饮食、民居、歌舞、服饰、节俗等文化元素,土家女儿城不仅展示了土家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还成功将这些文化符号具象化、产业化。土家族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不断生长,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貌,再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繁荣。鄂西地区应借助土家族传统文化,通过打造互动式体验的文旅节目、加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扩大文旅品牌宣传等方式,将当地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深度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传统文化 鄂西 文化旅游 深度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视野下的社会保障:概念分歧与规范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侯日云 蒲晓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5-76,共12页
社会保障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争议性问题,其概念内涵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影响了学科的规范化以及社会保障实践的开展。通过历史考察发现,传统社会保障、现代社会保障和当代社会保障的实践形态丰富多样,受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直接... 社会保障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争议性问题,其概念内涵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影响了学科的规范化以及社会保障实践的开展。通过历史考察发现,传统社会保障、现代社会保障和当代社会保障的实践形态丰富多样,受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外学者对社会保障概念的内涵界定有较大差异,在概念涵义的表述、社会保障的主体和社会保障的内容上存在分歧,反映出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同轨迹。将社会保障的责任限定为国家对社会成员的经济援助,妥善处理社会保障与其他类型保障的关系,以民生保障统领社会保障等措施会有助于社会保障学科的规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实践演变 内涵分歧 概念的规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再组织化与乡村振兴——以贵州省Z县“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建设的村治实践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洪林 顿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7-114,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推进工作中急需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是Z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面对乡村“空心化”,农民“原子化”等突出问题探索创立的一种推进农民再组织化的村治实践模式。该模式坚持政治和经济双重... 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推进工作中急需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是Z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面对乡村“空心化”,农民“原子化”等突出问题探索创立的一种推进农民再组织化的村治实践模式。该模式坚持政治和经济双重逻辑推进农民再组织化,不仅推进了乡村产业发展,还促进了乡村治理有效。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方面,该模式还要进一步调动农民主体性,广泛开展“自组织”建设,并根据乡村产业发展进程调整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在农民再组织化中的比重,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基层治理 再组织化 有效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实践
17
作者 胡兆义 林继富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相互交往和交流中所产生的彼此接近、相互吸收、相互认同的过程,理想目标是将各民族凝聚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与必然路径。在加强西藏民族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相互交往和交流中所产生的彼此接近、相互吸收、相互认同的过程,理想目标是将各民族凝聚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与必然路径。在加强西藏民族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提供了政治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物质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供了精神纽带,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提供了社会支持,巩固民族团结提供了目标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魂脉·祖脉·文脉:摆手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18
作者 林继富 单文彬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62-72,共11页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与中华民族的祖脉贯通,表征了土家族自觉溯源华夏文明共同始祖的中华民族历史脉络,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镜像;摆手舞,以及跨族群舞蹈艺术同边同脚的舞姿和“单摆—双摆—回旋摆”的动态语汇,与藏族弦子舞、彝族都荷舞、傣族孔雀舞等舞蹈文脉共振、交融相生,共同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图景。摆手传统的神话叙事、空间实践与艺术展演三重耦合,承载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历史根基、共同情感连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活态样本与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小农户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基于利益分配及产业治理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亚星 杨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6,共13页
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核心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机制和产业治理策略的相互协调。以蔗糖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多利益主体视角出发,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分配和产业治理体系,讨论农民能否从规模化农业产业经... 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核心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机制和产业治理策略的相互协调。以蔗糖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多利益主体视角出发,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分配和产业治理体系,讨论农民能否从规模化农业产业经营中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研究发现: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依赖于政府、资本和农民形成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稳定的产业体系能降低小农户生产种植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使小农户从农业生产外部环境改善和产业溢出效应中受益。在产业转变中,小农户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从生计模式和种植结构、产业制度体系、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中获益。研究指出,关键是要建立动态平衡的市场利益关系和产业治理体系,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蛋糕,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转型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和农业内生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多利益主体 利益结构 产业治理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的互动关系探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倩珺 和学新 《南方农机》 2024年第20期111-114,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产业和人才的振兴,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和人才的支撑。人才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产业和人才的振兴,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和人才的支撑。人才为产业提供各项保障,产业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人才带动产业持续发展,产业发展反哺、吸引人才。本研究着重采用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了乡村发展中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的互动关系,并为如何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提出了三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搭建以政府为中介的人才产业互动平台;吸引外部人才进村发展,链接乡村在外人才资源;发展本村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本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产业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