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黑土带典型农田土壤质量退化评价
1
作者 张娜丽 澹腾辉 +1 位作者 郭忠录 蔡崇法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带土壤指标和质量退化情况,为确保东北黑土带黑土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嫩江、海伦、宾县3个研究区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抗性指数、土壤退化指数、土壤质量指数...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带土壤指标和质量退化情况,为确保东北黑土带黑土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嫩江、海伦、宾县3个研究区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抗性指数、土壤退化指数、土壤质量指数和相对土壤质量指数4个指标,分析了不同坡位、土层深度和纬度对土壤性质和质量的影响。[结果](1)三地农田土壤性质退化严重,其中有机质、全氮和砂粒受干扰影响强且退化程度最严重,南北样带上,全氮、pH和黏粒退化程度表现为宾县最高、嫩江最低,而土壤容重、粉粒则呈相反趋势,速效磷、全钾退化程度则为宾县最低;(2)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质量退化程度逐渐减小,表现为土壤质量0—40 cm土层呈退化状态,40—120 cm土层基本无退化;(3)通过RDA分析得知,土层深度、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开垦年限和坡位对土壤性质退化和质量退化存在显著影响,表明环境因子和开垦年限对土壤性质退化和质量退化起决定作用。[结论]东北黑土带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质量退化较为严重,土壤质量退化程度从北到南逐渐增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 冗余分析 土层深度 东北黑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火电机组烟气直测法碳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辉 刘俊 +8 位作者 崔洪滨 李阳海 刘栗 贺俊 徐万兵 王楠 周淼 许涛 徐龑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49,共8页
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40%以上,加快健全火电厂碳排放的精确计量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电力行业碳排放精细化监管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安装在电厂现场的浓度、流量等计量仪表长期运行后,其测量性能和精度发生变化,采用仪表出厂时... 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40%以上,加快健全火电厂碳排放的精确计量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电力行业碳排放精细化监管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安装在电厂现场的浓度、流量等计量仪表长期运行后,其测量性能和精度发生变化,采用仪表出厂时的精度计算不确定度无法真实反映测量结果的可信度。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生产实际,基于计量仪表定期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并对湖北省某电厂660 MW机组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分析不确定度贡献,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该机组直测法碳计量结果的扩展相对不确定度为8.282%(包含因子k=2,置信水平95%)。除压强外,其余项均为B类不确定度占主导。是否考虑灵敏系数及B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选择都会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影响碳排放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CO_(2)浓度和烟气流量测量,采用更高精度的气体成分和流量测量仪器对测量仪表进行定期维护、校准以及优化烟道内测点布置等均有助于减小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计量 碳监测 直测法 不确定度 燃煤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需求响应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分布式光伏承载能力鲁棒评估方法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志淳 杨帆 +3 位作者 闵怀东 胡伟 雷杨 刘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I0003-I0005,共13页
鲁棒优化通常采用多面体模型来描述分布式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却忽略了分布式光伏出力的时空相关性,为此,该文建立了分布式光伏的时空相关性多面体模型,提出了考虑需求侧响应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分布式光伏承载能力鲁棒评估方法。首先,... 鲁棒优化通常采用多面体模型来描述分布式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却忽略了分布式光伏出力的时空相关性,为此,该文建立了分布式光伏的时空相关性多面体模型,提出了考虑需求侧响应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分布式光伏承载能力鲁棒评估方法。首先,建立分布式光伏出力不确定性的时空相关性多面体模型和电价激励型需求侧响应模型,以最大化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为目标,考虑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中多种运行约束和调节策略,建立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分布式光伏承载能力两阶段鲁棒评估模型,并采用列与约束生成算法进行迭代求解。在70节点系统上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提升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分布式光伏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载能力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 需求侧响应 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 两阶段鲁棒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替梯度下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曹丹妮 邸涵悦 +1 位作者 郭忠录 马美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变化规律,以胡家山小流域内植被恢复过程中5个典型阶段(荒地、草地、灌木、针叶林、乔-灌混合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室内分析和染色示踪试验,分析了演替梯度下土壤优先流特征... 为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变化规律,以胡家山小流域内植被恢复过程中5个典型阶段(荒地、草地、灌木、针叶林、乔-灌混合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室内分析和染色示踪试验,分析了演替梯度下土壤优先流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根长密度对土壤优先流和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演替的进行,土壤中优先流数量和运移路径均呈增大趋势;5种演替梯度下针叶林土壤染色面积比最大,其次是乔-灌混合林、灌木、草地,荒地的土壤染色面积比最小;(2)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染色面积比之间的相关性较强,砂粒含量、黏粒含量对土壤中优先流染色面积影响不显著;(3)不同径级根系对土壤优先流路径影响不同,5种演替梯度下,D≤0.5 mm的根长密度与土壤染色面积比之间相关性最显著,其次是0.5<D≤2 mm,2<D≤3 mm,3<D≤5 mm;D>5 mm的根长密度与土壤染色面积比之间相关性最不显著。说明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D≤2 mm的根系主要影响土壤优先流的产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梯度 优先流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根长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抗蚀特性的响应 被引量:20
5
作者 程谅 占海歌 郭忠录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84-294,共11页
为探明南方红壤区常见草本植物根系与土壤抗侵蚀性能之间的关系,以湖北省两种代表性土壤(黄棕壤和红壤)内生长的3种草本植物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研究对象,在两种土壤中... 为探明南方红壤区常见草本植物根系与土壤抗侵蚀性能之间的关系,以湖北省两种代表性土壤(黄棕壤和红壤)内生长的3种草本植物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研究对象,在两种土壤中分别采集3种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共6种根土复合体处理),并设裸地对照,采用集中水流冲刷试验,测定了土壤细沟可蚀性和根系参数,系统分析了该地区常见水土保持草本植物根系抗侵蚀特征。结果表明,根系存在可有效增强土壤抗侵蚀性能,不同植物的增强效果存在差异,增强效果表现为香根草>白三叶>黑麦草;根长密度(RLD, root length density)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最重要根系参数,RLD可较好地模拟两种土壤的根土复合体分离能力变化(R2≥0.930),而根重密度(RMD, root mass density)和根面积比(RAR, root area ratio)也有重要作用;直径小于1.0 mm根系是影响根土复合体抗侵蚀性能的重要指标,其中根径为0.5~1.0 mm的细根作用更为显著(P <0.01)。研究结果表明,香根草是南方红壤区一种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种类,可为区域内植被恢复中草本植物的选取以及根系特征与土壤抗蚀特性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根系参数 土壤细沟可蚀性 土壤分离能力 土壤抗侵蚀性能 南方红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