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药理学分析巴戟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丁其莹 刘鑫源 +4 位作者 覃佳运 吴永雷 肖连臣 周兰庭 李珍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6-46,共11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GEO数据分析巴戟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巴戟天的主要活性成分,用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GEO数据分析巴戟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巴戟天的主要活性成分,用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巴戟天全部作用靶点。从DrugBank、PathCard、Chemogenomic Database和PubChem数据库获得AD相关靶点。使用韦恩图取交集,得到巴戟天治疗AD的共同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3.8.0构建靶点的“成分-靶点”网络图,并分析靶点的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基因本体论(GO)和KEGG信号通路等。使用Autodock对关键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用Pymol和Discovery Studio展示对接结果。最后利用GEO数据库Alzdata分析关键靶点基因在AD中的表达。结果:预测得到巴戟天的50种主要活性成分,636个作用靶点,674个AD相关靶点,其中巴戟天治疗AD共同靶点124个。GO富集分析得到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正调控、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水解酶活性的调节、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KEGG富集分析显示阿尔茨海默病为最显著的通路。分子对接显示,巴戟天的5个核心成分2-羟基-1,5-二甲氧基-6-(甲氧基甲基)-9,10-蒽醌、1-羟基-3-甲氧基-9,10-蒽醌、大黄素-A、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和3个核心靶点EGFR、PARP1、FTO的结合较好,并且Egfr在AD病人中显著(P<0.05)上调表达,Parp1和Fto在AD病人中显著(P<0.05)下调表达。结论:巴戟天可能通过多个成分、多个靶点、多个通路,参与调控AD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阿尔茨海默病 整合药理学 分子对接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麦冬水提物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缓解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2
作者 宋肖 李微 +6 位作者 周茜 胡晓悦 张文静 徐红丹 刘琦 张国华 丁露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140,共8页
为了明确山麦冬缓解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及其机制,本试验使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进行造模,造模前用不同浓度的山麦冬水提物进行干预治疗,通过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评价小鼠肺水肿程度,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 为了明确山麦冬缓解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及其机制,本试验使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进行造模,造模前用不同浓度的山麦冬水提物进行干预治疗,通过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评价小鼠肺水肿程度,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通过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评价肺部氧化损伤情况,通过ELISA检测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ALI小鼠肺损伤相关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LPS造模后,小鼠的肺组织出现严重的损伤,肺组织W/D、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LPS组比较,山麦冬治疗组小鼠W/D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肺组织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小鼠血清和肺组织中LDH活力、MPO活力和NO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5或P<0.01),小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5或P<0.01),小鼠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果表明,山麦冬具有良好的防治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氧化应激有关。本试验结果可为山麦冬的ALI缓解作用研究和产业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麦冬 急性肺损伤 IL-1Β TNF-α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片段连接法克隆融合基因及其突变体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媛 程盈盈 +2 位作者 马梦琪 梁明星 陈华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42,共4页
为降低体外扩增DNA而引入随机突变的风险,仅通过PCR在CDK2序列5′端接入连接序列。由于双Bam HⅠ位点的干扰,cyclin E与CDK2序列无法依次插入载体,故采用双片段连接法将两者一起连接插入质粒载体以构建融合基因;采用相似策略,用CDK2突... 为降低体外扩增DNA而引入随机突变的风险,仅通过PCR在CDK2序列5′端接入连接序列。由于双Bam HⅠ位点的干扰,cyclin E与CDK2序列无法依次插入载体,故采用双片段连接法将两者一起连接插入质粒载体以构建融合基因;采用相似策略,用CDK2突变体序列替换融合基因中对应野生型序列以构建融合基因突变体。两组双片段连接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均能筛选出若干菌落,并成功鉴定出目标克隆。双片段连接法突破了严格的酶切位点要求对单片段顺序连接的限制,拓宽了酶切-连接法拼接DNA片段的适用范围。据此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灵活置换DNA片段简化融合基因及其突变体克隆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融合基因 双片段连接法 周期蛋白E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