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实融合旅游空间的人地互动与想象建构——以故宫深圳数字体验展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春晖 温云波 王祎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74,共18页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数字时代旅游情境下的新型“人地关系”成为新兴议题。文章借助Python从微博、小红书、抖音APP抓取关于“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UGC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LDA主题挖掘和扎根理论分析,探究虚实融合...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数字时代旅游情境下的新型“人地关系”成为新兴议题。文章借助Python从微博、小红书、抖音APP抓取关于“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UGC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LDA主题挖掘和扎根理论分析,探究虚实融合旅游空间中人地互动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第一,旅游者对虚实融合旅游空间的感知主要表现在:对地方景观和遗产价值的感知(文化与艺术元素、建筑与景观)、对现实展览空间载体的感知和对科技与数字叙事的感知三个方面;第二,借助VR、AR等数字技术,游客通过人-机-地智能交互、体感交互、多感官互动和价值共创,在倦勤斋等数字叙事空间中获得“现实身体共在”和“远程虚拟在场”的双重沉浸感体验;第三,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通过多重空间(虚空间、实空间和虚实融合空间)的互动关联与动态响应,在“第三空间”中串联与协商文化想象、具身感知和地方知识,产生情感共鸣与认同,实现地方意义的深度挖掘与价值延伸。文章通过聚焦虚实融合旅游空间中人地互动和地理想象,拓展了虚实空间二元论与旅游地三元空间交互理论,可为沉浸式旅游新场景打造、人地互动体验重塑和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旅游 虚实融合空间 文化遗产 地理想象 扎根理论 L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建构过程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2
作者 郑春晖 王祎 钱莉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63-1574,共12页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探讨了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的建构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1)网络媒体将南京大屠杀记忆扩展至更宽广的时空语境之中,叙述重点呈现由宏观历史向微观生命意义演变的趋势。2)国家及媒体通过命名规范、法律尊崇、象征物建构、仪式互动等方式,自上而下地将纪念馆建构为一个神圣的和平纪念地与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传播地。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神圣性建构的过程中,纪念仪式扮演着联结主体、记忆与空间的重要角色。公众通过参与纪念仪式将自身与记忆场域和集体身份相连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景观 南京大屠杀事件 地理想象 纪念仪式 神圣空间 集体记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