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反本质主义语境下的文学本质论探索 |
赖大仁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2
|
以“意”解诗:中国诗话批评关键词“意”的阐释学路径考察 |
李有光
|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刘勰对“诗六义”的解释及其理论意义 |
王守雪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生态观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堂创新研究——评《大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研究》 |
曾爱华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5
|
晚清与中国民族文学的另一种发生 |
王成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6
|
向心与离心的二重奏:文学地理视阈中晚清新小说的发展面向 |
王成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7
|
1940至50年代文学“乡土”的两个阐释难题 |
王再兴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8
|
“劳工神圣”思潮与劳工形象塑造——以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为中心 |
王再兴
程玉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从地域文化看武汉方言 |
汪国胜
赵爱武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0
|
|
10
|
跨国构型、国族想象与跨国民族电影史 |
李道新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9
|
|
11
|
误读与重释:《再别康桥》是一首离愁诗吗?--基于文本的音乐性分析 |
袁渊
杨文军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12
|
“非男非女”:间性文化与感性复归 |
谢龙新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3
|
述行与叙事:巴特勒的又一副面孔 |
谢龙新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4
|
电商巨头垄断的是与非 |
吴剑
马自泉
|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5
|
想象视域中的二律背反:论晚清小说的现代性面向 |
王成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6
|
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危机应对的两个维度 |
赵亿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17
|
中国诗学“从变”与“从义”阐释思想研究 |
李有光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8
|
云平台环境下个人数据传播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分析 |
彭静
李卫东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9
|
兴起方是读诗:中国阐释学视域下的“比兴”说诗与多元理解研究 |
李有光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20
|
传统叙事的持守与偏移:论国家话语中晚清新小说的叙事特征 |
王成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