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本质主义语境下的文学本质论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赖大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9-166,共8页
反本质主义是我国当代文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传统文学观念和理论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代文论的格局。在反本质主义论争的语境下,当代文论界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变化... 反本质主义是我国当代文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传统文学观念和理论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代文论的格局。在反本质主义论争的语境下,当代文论界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变化:有的明显回避文学本质论问题,只对其做某种知识化处理;有的则改变策略,转换为对文学本体论问题进行探讨寻求新的突破;有的虽不避嫌疑仍直接讨论文学本质问题,但其理论观念和模式都已大不相同;也有的小心谨慎地避开某些是非之争而不正面讨论文学本质论问题,但实质上是在另辟蹊径进行某种新的探索。这反映了在反本质主义"事件"之后,当代文论多元探索的发展趋向。一次反本质主义论争不可能终结对于文学本质论的研究,因为文学发展不会终结,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文学本质论的创新探索也必然还在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文学本质论 文学本体论 多元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解诗:中国诗话批评关键词“意”的阐释学路径考察
2
作者 李有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9,共10页
文论关键词“意”是诗话批评中创作论和接受论的最大公约数。具体而言,当批评共同体将“诗以意为主”作为一种共识性的诗学观念,逻辑上就意味着在诗话的文本批评活动中提倡“当观其意”,主动去“以意求之”并最终“以意解诗”,而这就显... 文论关键词“意”是诗话批评中创作论和接受论的最大公约数。具体而言,当批评共同体将“诗以意为主”作为一种共识性的诗学观念,逻辑上就意味着在诗话的文本批评活动中提倡“当观其意”,主动去“以意求之”并最终“以意解诗”,而这就显然进入了文学阐释学的论域。不仅如此,大量的“意贵含蓄隐僻”论也为诗话的阐释学批评解决了运用理解与阐释的方式对待诗歌文本的必要性问题,即“意之隐僻须发明”。从关键词和阐释学视域看,历代诗话作者对前人诗歌之意的阐释实践不仅表现出细化的全方位阐释标准,也展现出清晰的从语词、诗句到全篇的全过程理解路径。梳理和归结这些以“意”为核心的阐释学方法、准则和特征,可以丰富中国文学阐释的旨趣,提升诗话阐释学批评的实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话 关键词方法 文学阐释学 以意解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对“诗六义”的解释及其理论意义
3
作者 王守雪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刘勰《文心雕龙》对“诗六义”的解释是一次重要的理论重建,是中国心灵诗学的自律性发展。刘勰以“化感”本源义解释“风”,在此基础上开发“风”的“风骨”义,整体上贯通诗六义的心灵蕴涵,突出了心灵的本体意义。他强调蓄养素气、积学... 刘勰《文心雕龙》对“诗六义”的解释是一次重要的理论重建,是中国心灵诗学的自律性发展。刘勰以“化感”本源义解释“风”,在此基础上开发“风”的“风骨”义,整体上贯通诗六义的心灵蕴涵,突出了心灵的本体意义。他强调蓄养素气、积学酌理、研阅穷照等心灵修养工夫,乃是对儒、道、释多种思想因素的采纳融合,对诗人心灵的文化根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刘勰强调的修养工夫,既是通向心灵本体的路径指示,也是对诗人创作艺术论的引导,本体、工夫、方法如三维立体坐标,打开了开阔的理论空间,具有重要的心灵诗学建设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六义” 《文心雕龙》 心灵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观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堂创新研究——评《大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曾爱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I0005-I0005,共1页
生态观倡导的是一种以生命为中心,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整体性、动态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生态观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堂创新,旨在通过构建开放、多元、协作的教学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语文... 生态观倡导的是一种以生命为中心,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整体性、动态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生态观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堂创新,旨在通过构建开放、多元、协作的教学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文智辉著、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研究》一书,结合当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与运用等热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大学出版社 学习理念 生态观 语文素养 大学语文教育 教学研究 平衡性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与中国民族文学的另一种发生
5
作者 王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150,共9页
作为“王纲解纽”以及地缘结构被边缘化、东方化的“想象的中国共同体”,晚清“场域”为我们思考和诠释中国民族文学的另一种发生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与意义维度。多元民族性在文本中的杂糅共生、感愤羡恨民族情绪的显性溢出、贯穿于... 作为“王纲解纽”以及地缘结构被边缘化、东方化的“想象的中国共同体”,晚清“场域”为我们思考和诠释中国民族文学的另一种发生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与意义维度。多元民族性在文本中的杂糅共生、感愤羡恨民族情绪的显性溢出、贯穿于文本的现代民族国家“公民”形象建构、以现代民族国家理念为蓝本的民族国家形象再造、再地方化的“双重”现代性表达,这些迥异于前现代的文学民族性,在颠覆传统民族文学范畴与内涵的同时,对于并不易彰显民族主义特性的文学书写,却是晚清以来中国民族文学的另一种发生。作为某种形式的“开端”,晚清民族文学也必然会落入被批判、被质疑、被建构的境地,作为中国民族文学另一种发生的晚清文学在文学史抒写、文学与民族政治的关联以及边界意识等方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反思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场域 文学民族性 民族文学 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心与离心的二重奏:文学地理视阈中晚清新小说的发展面向
6
作者 王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7-164,共8页
晚清文学场域出现了空间位移的新向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场域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晚清文学基于传统文学的持守与偏移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意蕴。晚清新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场域中的“弄潮儿”,一方面,以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在价值引领与小说变革... 晚清文学场域出现了空间位移的新向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场域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晚清文学基于传统文学的持守与偏移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意蕴。晚清新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场域中的“弄潮儿”,一方面,以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在价值引领与小说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印证着“小说时代的到来”,并且以向心聚合的总体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区”。另一方面,在传统帝国的文化文学中心北京遭遇了文学资本的流转以及价值衍化后,晚清新小说形成了以帝都北京为发散中心的“文学区”,表现出创作地理空间的外溢,以及价值上的回溯复古、政治改良和现代批判,在形下和形上层面凸显出与传统小说文类异质的发展模式。双向矛盾运动的“文学区”二元生成在彰显特殊历史文化视阈中文学抉择的同时,仍然具有深层的意义表征和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心聚合 离心发散 文学地理 晚清新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0至50年代文学“乡土”的两个阐释难题
7
作者 王再兴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4-170,共7页
中国现代“乡土”的复杂面向,不仅包含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内容,还包括典型的阐释难题。其中,如何看待中国农民的“生存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历史化地辨析中国基层社会“乡绅”的变迁过程,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两者都在“二十世纪... 中国现代“乡土”的复杂面向,不仅包含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内容,还包括典型的阐释难题。其中,如何看待中国农民的“生存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历史化地辨析中国基层社会“乡绅”的变迁过程,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两者都在“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叙述和批评中留下了广泛的印迹,而上世纪40至50年代,更是一个特殊的认知时期。中国的乡村是一个复杂浩瀚的世界,这两个阐释难题正是现实主义考察视野中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批评实践 历史化 阐释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工神圣”思潮与劳工形象塑造——以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为中心
8
作者 王再兴 程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190,共10页
“劳工神圣”思潮兴起于新文化运动前后,与其同时期发展的还有中国的乡土文学。“劳工神圣”话题的后续争议基本上围绕着两个焦点,一是“什么是劳工”,二是“劳工何以神圣”。前者的讨论最后拓宽了“劳工”的定义,将新兴产业工人、市民... “劳工神圣”思潮兴起于新文化运动前后,与其同时期发展的还有中国的乡土文学。“劳工神圣”话题的后续争议基本上围绕着两个焦点,一是“什么是劳工”,二是“劳工何以神圣”。前者的讨论最后拓宽了“劳工”的定义,将新兴产业工人、市民阶层、小知识分子等群体并入了“劳工”的范畴;后者则进一步强调了“劳工”群体的重要地位,反映在文学层面,表现为作品中日益增多的下层劳动者的形象。尤其是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从“劳工”和“神圣”两个方面积极响应了这一思潮。这一时期,“劳工”的群体在扩大,作者与人物的距离在拉近,也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崭新的劳动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工神圣” 五四新文学 乡土小说 “劳工”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域文化看武汉方言 被引量:10
9
作者 汪国胜 赵爱武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70,共12页
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和商业文化给武汉方言蒙上了浓重的商业色彩;码头文化是汉口商业文明的早期形态,它留给武汉方言的是浓厚而强烈的江湖气息;而商业文化的发展又是形成移民潮的关键,无论是早期的大码头时代,还是在后期的商业化格局当中,... 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和商业文化给武汉方言蒙上了浓重的商业色彩;码头文化是汉口商业文明的早期形态,它留给武汉方言的是浓厚而强烈的江湖气息;而商业文化的发展又是形成移民潮的关键,无论是早期的大码头时代,还是在后期的商业化格局当中,来自武汉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移民都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移民文化给武汉方言带来了开放与融合的文化意蕴。正是上述三种文化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塑造了武汉这座城市,促成了武汉人独特的性格特征,形成了武汉方言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文化 移民文化 商业文化 武汉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构型、国族想象与跨国民族电影史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道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1-109,共9页
作为一种特别依赖于体制与政策以及资本与技术的文化工业,电影与电影的历史叙述,都须要在跨国构型与国族想象的整合亦即跨国民族电影之中寻找阐释的方向。通过对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相关领域的理论辨析以及主要的世界电影史或国别电影史的... 作为一种特别依赖于体制与政策以及资本与技术的文化工业,电影与电影的历史叙述,都须要在跨国构型与国族想象的整合亦即跨国民族电影之中寻找阐释的方向。通过对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相关领域的理论辨析以及主要的世界电影史或国别电影史的文本比较,电影史的跨国构型本来就是电影史自身的规定性,但却遗憾地成为仅属欧美电影史尤其美国电影史的合法性延展。而包括欧美电影史尤其各民族国家电影史在内的国族想象,也已成为当下电影史构建的重要趋势。一种在民族国家框架里对跨国电影和民族电影予以经济和文化双重整合的跨国民族电影史,正在成为电影史话语的主导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国家 跨国电影 民族电影 跨国构型 国族想象 电影史 跨国民族电影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与重释:《再别康桥》是一首离愁诗吗?--基于文本的音乐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袁渊 杨文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118,共8页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也是被严重误读的中国新诗之一。对《再别康桥》的误读包括政治性误读、审美性误读、音乐改编中的误读等,而这又源于对《再别康桥》情感基调的误读。通过节奏、用韵等音乐性分析,再...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也是被严重误读的中国新诗之一。对《再别康桥》的误读包括政治性误读、审美性误读、音乐改编中的误读等,而这又源于对《再别康桥》情感基调的误读。通过节奏、用韵等音乐性分析,再辅之以意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再别康桥》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离愁诗”,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不是愁苦的,而是欢乐的,甚至是兴会淋漓的。由音乐性分析揭示出的《再别康桥》的别绪并非离愁,亦可与徐志摩独特的性格特征所造就的审美个性形成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音乐性 节奏 用韵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男非女”:间性文化与感性复归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龙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77,共6页
历史意识是认识当代审美文化的一把钥匙。"非男非女"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向度应当在其历史流变的文化语境中寻找。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理论分析,"非男非女"的符号三角所反映的深层结构是文化... 历史意识是认识当代审美文化的一把钥匙。"非男非女"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向度应当在其历史流变的文化语境中寻找。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理论分析,"非男非女"的符号三角所反映的深层结构是文化与自然的对立。"非男非女"既是愿望,又是行动,因此,它本身构成了叙事:用行动诉说了一个关于人类自身的性别故事。根据格雷马斯对叙事种类的划分,男女对立对应于"接受现有秩序的叙事","非男非女"则对应于"拒绝现有秩序的叙事"。"非男非女"是对既定"契约"的撕毁,是对不完美现实的拯救,其意义在于对两性对立的文化/理性暴政加以调解,并表达了回归自然/感性世界的渴望。"非男非女"是当代间性文化的代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将在间性文化中得以调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男非女 间性文化 符号学矩阵 叙事 言语行为 符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述行与叙事:巴特勒的又一副面孔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龙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9-72,共4页
朱迪斯·巴特勒具有多副面孔,但作为叙事学家的身份一直没有被学界重视。巴特勒的叙事思想与其述行思想相伴而生,而且对其身体、性别、生命,以及主体、社会、政治等哲学表述具有统领作用。述行是一种言语行为,通过对规范、律法、权... 朱迪斯·巴特勒具有多副面孔,但作为叙事学家的身份一直没有被学界重视。巴特勒的叙事思想与其述行思想相伴而生,而且对其身体、性别、生命,以及主体、社会、政治等哲学表述具有统领作用。述行是一种言语行为,通过对规范、律法、权力等的征引而达成目的。巴特勒对叙事的界定与其对述行的界定有明显的一致性。巴特勒不仅揭示了述行假借叙事将自身合理化的诡计,而且,她关于述行可能面临失败的论述,开辟一个颠覆的领域,提供了一种反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行 叙事 巴特勒 性别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商巨头垄断的是与非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剑 马自泉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8-99,共2页
在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环境下,电商平台的寡头垄断化趋势也愈加显著,我国政府应理性看待电商平台寡头垄断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既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维护本土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要立足全球思维,积极推动本土电商平台做大做强,... 在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环境下,电商平台的寡头垄断化趋势也愈加显著,我国政府应理性看待电商平台寡头垄断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既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维护本土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要立足全球思维,积极推动本土电商平台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商平台 寡头垄断化 权益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视域中的二律背反:论晚清小说的现代性面向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成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4-170,189,共8页
文学现代性是在文学自身发展流程中出现的与前现代文学的异质性与反叛性特性,晚清小说于一种想象视域中体现出二律背反,即反抗传统又同情依赖于传统的文学现代性。叙事想象历程中于反抗中对个体命运的焦虑、绝望中对民族命运的怨恨的双... 文学现代性是在文学自身发展流程中出现的与前现代文学的异质性与反叛性特性,晚清小说于一种想象视域中体现出二律背反,即反抗传统又同情依赖于传统的文学现代性。叙事想象历程中于反抗中对个体命运的焦虑、绝望中对民族命运的怨恨的双重现代性体验;通过文本内外的符号创造于延续传统的同时,体现出对传统的突破与反抗,这是晚清小说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呈现与发展理路。晚清小说现代性本身是充满矛盾张力和不成熟的,其文学现代性的杂糅与不纯粹,以及现代性的乌托邦色彩、人的现代性开启与遮蔽、文本现代性的缺失等等,似乎预示着晚清小说现代性仍然只是一种"在路上"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二律背反 晚清小说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危机应对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亿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76,共3页
文章从事实与价值两个维度对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危机进行分析,认为失衡的利益与迟到的真相造成了事实层面的异化,信任之链的断裂与被割裂的"集体意义"造成了价值层面的异化。要应对高校突发性事件引发的舆情危机,就要在事实... 文章从事实与价值两个维度对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危机进行分析,认为失衡的利益与迟到的真相造成了事实层面的异化,信任之链的断裂与被割裂的"集体意义"造成了价值层面的异化。要应对高校突发性事件引发的舆情危机,就要在事实与价值层面积极开展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价值 高校突发性事件 舆情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学“从变”与“从义”阐释思想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有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90,共7页
从解释学的视域看,董仲舒的"从变从义"论可以说是中国诗学合法诠释实践的指导思想,正如他的"《诗》无达诂"话语经常被作为中国诗学多元解释论的总纲一样。始自汉儒或美或刺的比附说《诗》在中国诗学解释史上的影响... 从解释学的视域看,董仲舒的"从变从义"论可以说是中国诗学合法诠释实践的指导思想,正如他的"《诗》无达诂"话语经常被作为中国诗学多元解释论的总纲一样。始自汉儒或美或刺的比附说《诗》在中国诗学解释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自宋开启怀疑《诗序》政教说《诗》之合理性,倡导"以《诗》解《诗》"而不是"以《序》解《诗》"以来,董氏的"从变从义"阐释思想就一直在既不"离《诗》",亦不"执《诗》"的诗歌解释实践中被贯彻和坐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诗学解释学 “从变从义” 合法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平台环境下个人数据传播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分析
18
作者 彭静 李卫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33,共11页
云平台环境下,个人数据传播正在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个人数据治理面临重大挑战,然而当前个人数据泄露研究集中于单一层面,如法律、技术、企业管理等,对个人数据传播与泄露的结构性风险的探索存在不足。本文基于云生态视角,采... 云平台环境下,个人数据传播正在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个人数据治理面临重大挑战,然而当前个人数据泄露研究集中于单一层面,如法律、技术、企业管理等,对个人数据传播与泄露的结构性风险的探索存在不足。本文基于云生态视角,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分析个人数据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探索个人数据泄露的结构性风险。本文以我国网民使用的350个应用作为研究样本,建构个人数据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并开展其结构和功能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个人数据传播生态结构较合理,基本符合生态平衡要求,生态系统能实现良性发展;但同时个人数据传播生态系统的结构性风险显著,需建立灵敏的风险预警等外部干预机制;个人数据安全还需要采用生态化治理思路,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引导与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数据 传播系统 云生态 复杂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起方是读诗:中国阐释学视域下的“比兴”说诗与多元理解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有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共7页
从阐释学视域出发,诗歌创作全面运用比兴的最终旨归是为了作用于读者的审美接受和审美理解,唯有“托物寓情”而不是“正言直述”,读者才能基于物象的主观化和主观的物象化而生成属于自己的理解。对于比兴之诗作,读者必须放弃因言求旨、... 从阐释学视域出发,诗歌创作全面运用比兴的最终旨归是为了作用于读者的审美接受和审美理解,唯有“托物寓情”而不是“正言直述”,读者才能基于物象的主观化和主观的物象化而生成属于自己的理解。对于比兴之诗作,读者必须放弃因言求旨、由词通义的训诂考信之法,将理解力的锋芒直指比兴所祈向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象外之境,如是才不负诗人和诗文本意在激活并丰富读者理解时的良苦用心。在接受实践中,以兴解诗是一个双向互动、彼此难分的过程,由文本之兴作用于读者和由读者之兴作用于文本总是同时发生的。一方面,没有欣赏者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兴发与参与,诗文本中的形象就不可能转化为意义和情感;另一方面,没有诗人运用比兴在文本中精心安排的寄托、隐喻、象征等,读者的自由理解与阐释就失去了基本的起点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阐释学 比兴 诗学阐释学 审美理解 多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叙事的持守与偏移:论国家话语中晚清新小说的叙事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成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5-194,共10页
晚清新小说家不仅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在叙事立场和价值选择上保有文学的传统叙事维度和宏大价值旨趣,而且以一种想象逻辑实现着对民族国家形象的建构。叙事主题的道统色彩、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章回体叙事结构模... 晚清新小说家不仅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在叙事立场和价值选择上保有文学的传统叙事维度和宏大价值旨趣,而且以一种想象逻辑实现着对民族国家形象的建构。叙事主题的道统色彩、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章回体叙事结构模式的广泛运用,以及对史传传统与历史叙事的偏爱,都体现出晚清新小说浓厚的传统叙事特征。由于晚清特殊的历史情境和社会文化场域,晚清新小说家在文本叙事中还体现出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与偏移,如主题的多义性和复合性、反讽揶揄调侃的叙事手法、叙事文本情节的跳跃与断层、叙事人称和视点的转换等,在叙事逻辑上呈现出对传统叙事的复杂态度与多重抉择。晚清新小说在叙事上承袭了较多的传统规则,虽然不成熟且存在明显不足,但其在“传统”根基上所生发的“新”向度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与文论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叙事 国家话语 晚清新小说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