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1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132,共1页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现设5个系别——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系、工程管理系、建筑与艺术系和力学系,有6个工程中心或研究所——湖北省桥梁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防水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岩土及地下工程...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现设5个系别——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系、工程管理系、建筑与艺术系和力学系,有6个工程中心或研究所——湖北省桥梁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防水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所、工程结构与数字化模拟研究所、湖北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二所和BIM研发及应用中心;有6个本科专业,11个招生方向——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道路、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 建筑工程系 防水材料 建筑设计院 研究中心 桥梁安全 力学系 数字化模拟 工程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2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共1页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现设5个系别——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系、工程管理系、建筑与艺术系和力学系,有6个工程中心或研究所——湖北省桥梁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防水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岩土及地下工...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现设5个系别——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系、工程管理系、建筑与艺术系和力学系,有6个工程中心或研究所——湖北省桥梁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防水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所、工程结构与数字化模拟研究所、湖北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二所和BIM研发及应用中心;有6个本科专业,11个招生方向——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道路、桥梁、防水材料与工程四个方向和中德2+2合作项目)、工程管理、建筑学(含有建筑学、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建筑景观设计、交通工程、力学与土木工程(中法4+2合作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 建筑工程系 工程管理 防水材料 建筑设计院 力学系 研究中心 桥梁安全 数字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3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现设5个系别——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系、工程管理系、建筑与艺术系和力学系.有6个工程中心或研究所——湖北省桥梁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工业大学 湖北省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全监控技术 建筑工程系 工程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环境下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动弹性模量与阻尼比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庄心善 杨本驰 寇强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63,共11页
近海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大多受海水腐蚀和动荷载影响,为改善近海地区水泥土基础的力学性能,选取广州某沿海工程黏土制备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试样,利用GDS真(动)三轴仪对改良水泥土进行循环加载试验,探究腐蚀状态下纳米SiO_(2)对水泥土... 近海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大多受海水腐蚀和动荷载影响,为改善近海地区水泥土基础的力学性能,选取广州某沿海工程黏土制备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试样,利用GDS真(动)三轴仪对改良水泥土进行循环加载试验,探究腐蚀状态下纳米SiO_(2)对水泥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腐蚀天数、不同海盐腐蚀浓度下改良水泥土的动弹性模量及阻尼特性。结果表明: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动弹性模量随海盐腐蚀溶液浓度增大逐渐减小,其增长速率随海盐腐蚀时间增长逐渐减弱;与普通水泥土相比,在水泥土中掺入纳米SiO_(2)可明显增大水泥土动弹性模量,提高土体抗腐蚀能力;利用Konder模型得出水泥土动弹性模量倒数与动应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最大动弹性模量E_(d0)相比于普通水泥土有明显提高;采用Darendeli模型对水泥土动弹性模进行分析,得到纳米SiO_(2)改良前后水泥土动模量比衰减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海盐腐蚀环境下水泥土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变化规律;在海盐腐蚀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滞回圈面积S、阻尼比λ随海盐腐蚀溶液浓度增加不断增大,且均小于普通水泥土,水泥土经纳米SiO_(2)改良后,阻尼比λ的增长速率及增长量明显减小。在沿海腐蚀环境下,纳米SiO_(2)可有效提高水泥土力学性能,探究如何改良水泥土动力特性可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盐腐蚀溶液 水泥土 纳米SiO_(2) 动三轴试验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对两种丝状绿藻生长的影响及系统环境因子的响应
5
作者 尹乐 吴名 +6 位作者 高健 万亮 康玉辉 于谨磊 张慧 杨兴康 李坤烨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2-821,共10页
丝状绿藻过度增殖是影响草型清水态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生长及群落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可摄食丝状绿藻,但又会通过扰动等途径增加水体营养盐,其在湖泊生态修复初始阶段对丝状绿藻的影响及其机理尚不... 丝状绿藻过度增殖是影响草型清水态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生长及群落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可摄食丝状绿藻,但又会通过扰动等途径增加水体营养盐,其在湖泊生态修复初始阶段对丝状绿藻的影响及其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春末夏初构建了含有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沉水植物和丝状绿藻的处理系统,探讨了日本沼虾对两种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 sp.)和刚毛藻(Cladophora sp.))生长的影响及系统生态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引入日本沼虾显著降低了水绵和刚毛藻的盖度和生物量,减少了水体浮游藻类和附着藻类的生物量,降低了总氮和总磷浓度。尽管密刺苦草和轮叶黑藻二者对水绵和刚毛藻生物量的影响无差异显著,但在有虾存在的条件下,水体表面水绵盖度显著低于刚毛藻盖度。水绵有虾组中密刺苦草和轮叶黑藻叶片上的附着藻类生物量显著低于水绵无虾组,刚毛藻有虾组和刚毛藻无虾组附着藻生长趋势与水绵组一致。水绵有虾组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及水体总氮浓度均显著低于刚毛藻有虾组,而无虾条件下两者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春末夏初引入日本沼虾可降低丝状绿藻生物量和水体营养盐浓度,有助于维持水体的清水状态;然而,生长不同种类丝状绿藻的沉水植物清水态系统对日本沼虾的引入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沉水植物 丝状绿藻 水绵 刚毛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耸筒式建筑物破墙换柱绿色爆破拆除技术
6
作者 叶建军 郭水龙 +2 位作者 王建永 蓝戊己 刘佳乐 《爆破器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4,共8页
为了降低高耸筒式建筑物爆破拆除时对环境的影响,在千斤顶使用经验积累和木桩换墙定向倒塌技术借鉴的基础上,设计了有孔钢筋混凝土支柱系统,并提出了高耸筒式建筑物破墙换柱绿色爆破拆除技术。技术的特征是:破除高耸筒式建筑物倒塌切口... 为了降低高耸筒式建筑物爆破拆除时对环境的影响,在千斤顶使用经验积累和木桩换墙定向倒塌技术借鉴的基础上,设计了有孔钢筋混凝土支柱系统,并提出了高耸筒式建筑物破墙换柱绿色爆破拆除技术。技术的特征是:破除高耸筒式建筑物倒塌切口内的筒壁,形成若干门洞,利用有轴向预埋孔的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撑系统临时支撑上部结构;再在钢筋混凝土支柱预埋孔中装药并爆破,实现定向倒塌。给出了技术参数、有孔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撑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施工流程。为凸显新技术的优越性,以复杂环境下某烟囱爆破拆除工程为例,分别设计了新技术和传统钻爆拆除方案,并对比了技术效果与经济成本。结果表明:新技术中,炸药使用量降低了90%,雷管使用量降低了91%,爆破拆除的直接成本降低了18.8%,爆破有害效应大幅降低,施工效率显著提升。因为新器械的使用,新技术比已有的木桩换墙定向倒塌技术倒塌更精确、更安全和更高效;比传统钻孔爆破拆除技术更环保。实现了高耸筒式建筑物爆破拆除技术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墙换柱 爆破拆除 有孔钢筋混凝土支柱 复杂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垃圾骨料浸出重金属对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丽华 刘佳蓓 +2 位作者 肖衡林 裴尧尧 徐维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96,104,共6页
为了探究建筑垃圾骨料作为渗透性路面底基层替代材料的适用性,必须考虑建筑垃圾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选取2种常见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生砖骨料(CB)和再生混凝土骨料(RCA),探究其浸出重金属浓度含量及其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及规律,分析建... 为了探究建筑垃圾骨料作为渗透性路面底基层替代材料的适用性,必须考虑建筑垃圾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选取2种常见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生砖骨料(CB)和再生混凝土骨料(RCA),探究其浸出重金属浓度含量及其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及规律,分析建筑垃圾试样配比、液固比、pH值等因素对重金属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砖块条件下时,重金属Cd、Cu、Ni和Zn含量最小;在纯混凝土条件下时,重金属Cr和Pb含量最小。Cd和Zn的含量随着液固比的变化上下起伏不大,浸出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可见Cd和Zn达到了溶解平衡;Cr和Pb的浸出率随着液固比的增加而增加,浸出量也在不断增加;Cu和Ni的浸出率随着液固比的增加而减小。Cd、Ni和Pb在不同pH值时的浸出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随着pH值的升高,Cd、Ni和Pb的平衡浓度降低;Cr的浸出浓度与pH值的增高呈正相关;Cu和Zn具有两性浸出,形成U形曲线,在极端的酸性和碱性pH值时浓度升高。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浸出后的重金属浓度低于我国相关标准,可作为路面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环境污染 再生骨料 路面填料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角下旅游活动的环境承载力影响及评价研究——以湖北省随州市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邹游 王梦琪 李桂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9-146,共8页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对旅游开发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影响。以湖北省旅游资源较丰富且新接入高铁网的随州市为例,通过建立旅游承载力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构建“自然生态空间—旅游开发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个维...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对旅游开发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影响。以湖北省旅游资源较丰富且新接入高铁网的随州市为例,通过建立旅游承载力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构建“自然生态空间—旅游开发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个维度的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使用GIS空间分析,对随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1)随州市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一般,受自然资源本底和社会经济投入影响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曾都区市域及随南地区。(2)受旅游开发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与景区分布高度相关,而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则与交通设施、人口密度相关。(3)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良好区域的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不会造成较高影响;生态较弱且经济投入较大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受到的影响较大。最后,从国土空间开发和旅游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应采取差异化开发模式,实现旅游产业的因地制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生态承载力 区域规划 层次分析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方式和环境对固化软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何俊 龙思昊 +1 位作者 朱元军 罗时茹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57-1865,共9页
以碱渣(SR)-矿渣(GGBS)-电石渣(CS)和水泥为海相软土固化剂,设置Na_(2)SO_(4)、MgSO_(4)和海水3种侵蚀溶液环境,溶液全浸泡、溶液半浸泡和土中侵蚀3种侵蚀方式.开展固化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测试,研究固化剂种... 以碱渣(SR)-矿渣(GGBS)-电石渣(CS)和水泥为海相软土固化剂,设置Na_(2)SO_(4)、MgSO_(4)和海水3种侵蚀溶液环境,溶液全浸泡、溶液半浸泡和土中侵蚀3种侵蚀方式.开展固化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测试,研究固化剂种类、侵蚀方式和环境对固化软土抗侵蚀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侵蚀方式和环境相同时,碱渣-矿渣-电石渣固化软土完整程度和强度大于水泥固化软土的.MgSO_(4)溶液环境下固化软土破损严重,强度最低.当侵蚀环境相同时,水泥固化软土完整程度和强度均为半浸泡下的优于全浸泡下的;碱渣-矿渣-电石渣固化软土在半浸泡时外观较完整,但强度却低于全浸泡方式下的.在土中侵蚀时固化软土强度较高.水泥固化软土在浸泡区会生成大量碳硫硅钙石,故其在全浸泡时强度最低;碱渣-矿渣-电石渣固化软土在未浸泡区会有较多碳硫硅钙石和盐结晶,造成其半浸泡后强度最低,半浸泡成为其最危险的侵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软土 侵蚀方式 侵蚀环境 抗侵蚀耐久性 固体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布局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淑嫱 阮浩 +1 位作者 邹贻权 刘苗苗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14,共8页
针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过程中模台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的构件布局定序和定位优化方法。充分考虑构件生产过程中模台、模具、构件布局尺寸、操作空间等实际约束限制,以构件占用模台总长度最短为目标,建立基于最低水平线排布算... 针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过程中模台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的构件布局定序和定位优化方法。充分考虑构件生产过程中模台、模具、构件布局尺寸、操作空间等实际约束限制,以构件占用模台总长度最短为目标,建立基于最低水平线排布算法的数学模型;应用改进灰狼算法确定构件排布顺序,通过构件类型、尺寸信息、模台尺寸约束、模具数量约束等对待排构件进行编码,并设置追随系数和自由系数控制灰狼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收敛范围,经过多次优化迭代得出最优布局方案。在实证分析中,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对布局优化模型进行编码,最终表明该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优化效果,模台利用率显著提高,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预制混凝土构件 模台布局 灰狼算法 布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良气象微环境下桥塔横梁覆冰灾害过程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鑫隆 孟鸿儒 +3 位作者 肖衡林 宁新辉 马强 陈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980-6988,共9页
冬季桥塔横梁坠冰是威胁桥梁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系统分析不良气象微环境下横梁覆冰灾害过程机制,是保证桥梁交通安全的迫切需求。依托FLUENT与FENSAP-ICE软件建立桥塔横梁覆冰数值仿真模型,探讨风速、液态水含量和环境温度等微气... 冬季桥塔横梁坠冰是威胁桥梁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系统分析不良气象微环境下横梁覆冰灾害过程机制,是保证桥梁交通安全的迫切需求。依托FLUENT与FENSAP-ICE软件建立桥塔横梁覆冰数值仿真模型,探讨风速、液态水含量和环境温度等微气象参数对桥塔横梁覆冰灾害演化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数值仿真方法在明冰及霜冰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对武汉长江二桥桥塔横梁结冰数值模拟发现,覆冰区域集中分布于横梁迎风侧前缘及上下边缘,整体呈现出“U”形分布特征,是横梁防冰、除冰的重点区域;不良气象微环境是影响横梁结冰形态、分布及覆冰量的重要因素,覆冰形状受风速、液态含水量影响较大,受温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塔横梁 气象微环境 积冰 覆冰量 桥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介质环境下改性再生混凝土冻融损伤分析及寿命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金枝 石赐明 +2 位作者 钟楚珩 陆伟银 吴学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5,共9页
为探究不同冻融环境下改性再生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该文选取5%水玻璃溶液和8%硅烷溶液分别对再生骨料浸泡进行单一改性和复合改性。对改性后的再生混凝土分别置于清水、3.5%NaCl溶液和5%Na2SO4溶液3种介质环境中进行快速冻融试验,通过再... 为探究不同冻融环境下改性再生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该文选取5%水玻璃溶液和8%硅烷溶液分别对再生骨料浸泡进行单一改性和复合改性。对改性后的再生混凝土分别置于清水、3.5%NaCl溶液和5%Na2SO4溶液3种介质环境中进行快速冻融试验,通过再生混凝土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分析其劣化机理,并引入Weibull模型对再生混凝土进行损伤和寿命预测。结果表明:相同冻融环境下,再生骨料经过改性处理后的再生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改善明显,且复合改性改善效果优于单一改性效果。同一试验组在不同冻融环境下的损伤程度依次为3.5%NaCl溶液>5%Na2SO4溶液>清水。引入Weibull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环境下改性再生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和预测寿命,为改性再生混凝土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再生混凝土 不同介质环境 WEIBULL分布 冻融损伤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水环境下碱渣固化淤泥毛细吸水和强度性质
13
作者 何俊 罗时茹 +1 位作者 龙思昊 朱元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48,共6页
地下水位以上的固化淤泥中存在毛细吸水现象,可能会对固化淤泥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以碱渣、矿渣和电石渣对淤泥进行固化处理,开展不同吸水环境下固化淤泥的毛细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试验,研究毛细传输系数和强... 地下水位以上的固化淤泥中存在毛细吸水现象,可能会对固化淤泥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以碱渣、矿渣和电石渣对淤泥进行固化处理,开展不同吸水环境下固化淤泥的毛细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试验,研究毛细传输系数和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微观机理。研究表明,固化淤泥毛细管系数与吸水系数之比为2.3~3.2;固化淤泥的吸水系数和毛细管系数随碱渣掺量的增加先减后增,在碱渣掺量为25%(质量分数,下同)时最小,对应毛细孔体积也最小;随着水中含盐量增加,更多的钙矾石生成并发生氯化钠的迁移和聚集,毛细孔体积增多,孔径增大,毛细吸水能力增强,导致固化淤泥的毛细吸水系数和毛细管系数增大,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在海水环境下毛细吸水使碱渣固化淤泥强度损失比水泥固化淤泥更严重。以碱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淤泥固化剂时,需考虑毛细吸水对固化淤泥耐久性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渣固化淤泥 毛细吸水 吸水环境 毛细水传输系数 无侧限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雕塑作品对环境感知和体验的影响机制
14
作者 陈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1-201,共11页
为探究园林艺术设计中雕塑作品对环境感知和体验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园林中雕塑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揭示雕塑作品在提升人们对自然环境感知和体验方面的作用.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从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3个维度调查了游客对北... 为探究园林艺术设计中雕塑作品对环境感知和体验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园林中雕塑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揭示雕塑作品在提升人们对自然环境感知和体验方面的作用.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从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3个维度调查了游客对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中雕塑作品的感知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法,评估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感知偏好与游客整体评价之间的关系.随后,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量化了这3种感知偏好对游客整体评价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多感官感知对游客的雕塑景观体验有重要影响.其中,游客对雕塑作品的视觉感知偏好普遍高于触觉感知,而触觉感知偏好对整体评价的影响又大于听觉感知偏好.实验结果还表明,影响游客对雕塑作品视觉感知偏好的主要因素是视觉和谐、自然度、色彩构成、形态尺寸和层次感;而听觉感知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音乐舒适度、安静度、活力度、丰富度以及干扰度;触觉感知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材质质地、形状和表面处理、尺度和位置安排.总的来讲,园林艺术设计中的雕塑作品对人们的环境感知和体验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形态、材质和布置等方式,使人们更深入地感受和体验自然之美,提供与自然亲近的空间,丰富感知体验,并促进人们的社交互动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艺术设计 雕塑自然 环境感知 多感官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宇亮 李澳华 +3 位作者 邢浩 李丽华 宋宣儒 杨果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7,共15页
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路基通常采用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的结构形式,而地基液化往往是导致路基结构丧失服役性能的主要因素,揭示可液化场地群桩加固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是保障高速铁路路基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某可液化场地高速铁... 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路基通常采用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的结构形式,而地基液化往往是导致路基结构丧失服役性能的主要因素,揭示可液化场地群桩加固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是保障高速铁路路基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某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为研究对象,通过振动台试验和三维数值仿真手段实现不同强度的地震动激励工况模拟,得到可液化地基超孔隙水压力和桩身应变;将振动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研究地震动激励下群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孔隙水压力、超孔压比、桩身内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地震动强度对群桩加固地基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到不同地震动持时下群桩加固地基的液化区域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的地震激励下,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响应随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随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减小;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沿地基深度增大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地基土液化区深度逐渐加大;地基液化主要发生在地震动激励强烈的时段;当地震结束时,大部分地基土体单元从液化状态转变为非液化状态;在高强度地震动激励下,加固桩的桩身弯矩变化显著,但桩身内力分布合理,其值在允许范围内,桩身不会遭到破坏。可将群桩加固地基方案应用于可液化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液化场地 群桩 地基 振动台试验 数值模拟 液化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软弱夹层复合层状试样力学行为及能量演化特性研究
16
作者 刘学伟 雷俊强 +3 位作者 刘滨 姚文杰 白纪成 刘泉声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40,共15页
工程中广泛存在的复合层状围岩的软弱层几何特征(倾角和厚度)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为研究软弱层厚度及倾角对复合层状岩体的力学行为影响,首先,开展了含不同软弱层倾角(0°、30°、45°、60°)和厚度(1、2、3、... 工程中广泛存在的复合层状围岩的软弱层几何特征(倾角和厚度)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为研究软弱层厚度及倾角对复合层状岩体的力学行为影响,首先,开展了含不同软弱层倾角(0°、30°、45°、60°)和厚度(1、2、3、4 cm)的复合层状岩体试样的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软弱层倾角增加,试样的峰值强度和弹性应变能密度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随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试样破坏模式由非层理面内张拉或整体破坏转为层理内滑移破坏;随着软弱层厚度的增加,试样的峰值强度逐渐减小,试样的破坏模式由沿层理面滑移转为层理面滑移与轴向劈裂的组合破坏模式。其次,通过最大信息系数分析表明,软弱层的厚度和倾角分别为试样力学特性与能量特性的主控制因素。最后,基于能量理论分析并结合峰前弹性应变能比和耗散能比,发现软弱层的不同倾角和厚度导致能量释放模式不同,进而影响试样的破坏模式和强度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软弱层对复合层状围岩的重要影响规律,对类似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层状岩石 软弱层 几何关系 力学特征 能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et和数学形态学的混凝土桥梁病害定量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彩萍 田旺源 李青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1,共8页
为使桥梁病害检测更加高效、客观和智能,提出一种自动识别并定量计算混凝土病害尺寸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视觉几何组网络(Visual Geometry Group Network,VGG)作为U形网络(U-Net)的主干网络,对混凝土病害(剥落、裂缝和露筋)图像进行语义分... 为使桥梁病害检测更加高效、客观和智能,提出一种自动识别并定量计算混凝土病害尺寸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视觉几何组网络(Visual Geometry Group Network,VGG)作为U形网络(U-Net)的主干网络,对混凝土病害(剥落、裂缝和露筋)图像进行语义分割,采用数学形态学算法对图像中的病害区域进行优化。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得到优化后的分割图像中病害区域像素点的数量,并利用参照物标定出图像中单个像素点的尺寸,计算得到混凝土病害的面积(或长度)。采用该方法对河南省许昌市17座现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病害图像进行语义分割实验。结果表明:U-Net能以较高的精度对复杂背景下混凝土桥梁多类病害进行像素级的分类,类别平均像素准确率为90.53%,平均交并比为80.54%。使用数学形态学对语义分割图像进行优化后,计算精度明显提高,优化后的误差绝对值为0.08%~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桥梁 U-Net 数学形态学 语义分割 定量计算 病害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壳纤维-石灰协同作用改良黏土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丽华 刘文 +2 位作者 白玉霞 王翠英 李双琴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为了解决黏土工程性质差和椰壳纤维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椰壳纤维与石灰协同对黏土进行加固,研究出一种绿色环保、性能高强的土体。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纤维掺量、石灰掺量等因素对加固黏土早期击实特性、抗压强度、... 为了解决黏土工程性质差和椰壳纤维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椰壳纤维与石灰协同对黏土进行加固,研究出一种绿色环保、性能高强的土体。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纤维掺量、石灰掺量等因素对加固黏土早期击实特性、抗压强度、变形特性、变形模量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加固黏土微观特征,揭示其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石灰的掺入使得黏土最大干密度降低,最佳含水率增大;随着石灰掺量增加,土体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土体破坏应变则先减小后增加,土体破坏形式呈现脆性;随着纤维掺量增加,土体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土体破坏应变逐渐增加,土体破坏形式呈现塑性;改良土变形模量与抗压强度表现为一定线性关系;改良土中石灰通过与土体反应生成胶凝物质填充土体孔隙,纤维通过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并且为水化产物提供生长区域,二者协同作用加固土体。研究结果可为路基改良、边坡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壳纤维 石灰 黏土 强度 变形特性 作用机理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纤维增韧高强石膏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燕 王程 +3 位作者 龙雄 周丽君 严熙 余江滔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20,共10页
为降低高强石膏的脆性,以聚乙烯纤维为增韧材料,通过抗压、三点弯曲、单轴拉伸及吸水率试验,探究聚乙烯纤维掺量对高强石膏性能的影响,并结合SEM对聚乙烯纤维增韧高强石膏微观形貌进行分析,揭示聚乙烯纤维对高强石膏宏观性能的作用机制... 为降低高强石膏的脆性,以聚乙烯纤维为增韧材料,通过抗压、三点弯曲、单轴拉伸及吸水率试验,探究聚乙烯纤维掺量对高强石膏性能的影响,并结合SEM对聚乙烯纤维增韧高强石膏微观形貌进行分析,揭示聚乙烯纤维对高强石膏宏观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聚乙烯纤维掺量的增加,高强石膏的吸水率增大,抗压强度降低,弯曲强度与拉伸性能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聚乙烯纤维体积分数达到2.0%时,弯曲强度与拉伸性能提升最为明显,相较于对照组,高强石膏的弯曲强度提升了86.06%,拉伸应变增加了4.45%,极限拉伸应力提高了102.78%。聚乙烯纤维的掺入使得高强石膏表现出了优异的拉伸应变硬化性能,韧性得到显著提高。根据拉伸试验结果,对聚乙烯纤维增韧高强石膏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拉伸本构模型,可为纤维增韧高强石膏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纤维 高强石膏 纤维掺量 力学性能 微观形貌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鱼类群落监测的武汉市及周边城市湖泊水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昌陇 张鹏 +2 位作者 郑伟 汪扬 王司阳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6-1117,I0001,I0002,共14页
当今强人类活动干扰使我国城市湖泊生态问题愈发严重,湖泊生态系统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准确评估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实施精准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尤为重要。鱼类作为水生食物链的高级消费者,是水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强人类活动干扰使我国城市湖泊生态问题愈发严重,湖泊生态系统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准确评估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实施精准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尤为重要。鱼类作为水生食物链的高级消费者,是水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水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了武汉市及周边10个城市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DNA(eDNA)技术分析鱼类群落特征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城市湖泊水域生态健康的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体系,评估湖泊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测到50种鱼类,隶属于7目10科39属,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优势类群,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波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鲤(Cyprinus carpio)、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鲫(Carassius auratus)为优势物种。F-IBI评价结果显示,在全部27个采样点中,11个健康等级为健康,占40.74%;4个为亚健康,占14.81%;10个为一般,占37.04%;2个为较差,占7.41%。结合湖泊水质状况数据分析可知,评价结果较好地体现不同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表明基于eDNA技术的F-IBI方法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表现良好。研究结果为指导城市湖泊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完整性指数 鱼类多样性 环境DNA 湖泊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