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评价
1
作者 蔡志宇 伍遇普 +6 位作者 林枫 田波 向浩 吴益平 黄盼君 刘千凡 周志国 《江西水产科技》 2023年第1期33-39,共7页
为了解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2021年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在保护区水域设置了10个断面,开展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现状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2种,隶属于8门49属,其中硅藻... 为了解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2021年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在保护区水域设置了10个断面,开展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现状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2种,隶属于8门49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门。优势物种共计16种,以绿藻门种类为多。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为10.21~102.09×104 Cells/L,全年平均密度为27.92×104 Cells/L;物量范围为0.10~6.96 mg/L,平均生物量为2.26 mg/L;生物量及密度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上游高下游低。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9~3.25,年均值为2.43;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波动范围为0.25~0.87,年均值为0.47。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指示水体较为清洁,浮游植物密度指示水体营养类型为极贫营养。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受温度、溶解氧和流速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家麻雀
2
作者 李鸿屹 伍遇普 +4 位作者 董钰鑫 吴寅 雷吉平 李翔 舒仁庆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8-679,共2页
2023年10月23日,宜昌观鸟爱好者在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卷桥河湿地公园北侧水稻田埂上的钻叶紫菀丛中(30.68648277°N,111.26097057°E;海拔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与麻雀(Passer montanus)相似的鸟类(图1)。经鉴定该个体为雄性家麻... 2023年10月23日,宜昌观鸟爱好者在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卷桥河湿地公园北侧水稻田埂上的钻叶紫菀丛中(30.68648277°N,111.26097057°E;海拔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与麻雀(Passer montanus)相似的鸟类(图1)。经鉴定该个体为雄性家麻雀(P.domesticus),宜昌观鸟中心组织人员对拍摄现场进行了核实,同生境内还记录到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小鹀(E.pusilla)、栗耳鹀(E.fucata)、斑文鸟(Lonchura punctulata)、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等鸟类。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确认家麻雀为湖北省鸟类新纪录。该个体颊部无黑斑呈黄灰色,顶冠和尾上覆羽灰色,喉部和上胸黑色较多,上体肉桂色较淡,腹部灰色,符合家麻雀指名亚种(Passer domesticus domesticus)的特征[2]。发现时该个体与黄胸鹀、斑文鸟混群,在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丛觅食,同域分布的麻雀在周边灌木中觅食未与该个体混群。截至2023年11月14日,未在同域内再次记录到家麻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麻雀 棕扇尾莺 指名亚种 黄胸鹀 纯色山鹪莺 同域分布 颊部 拍摄现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宜昌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向浩 林枫 +6 位作者 伍遇普 田波 蔡志宇 吴益平 黄盼君 刘千凡 周志国 《黑龙江水产》 2022年第5期3-12,共10页
为探究长江中游宜昌江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设置11个断面,分别于2021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与生境调查,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对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 为探究长江中游宜昌江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设置11个断面,分别于2021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与生境调查,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对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21年在宜昌江段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71种,包括轮虫28种,桡足类16种,枝角类15种,原生动物12种,其中夏季种类数最多(62种),冬季种类数最少(40种)。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范围为176.4ind./L~1703.0ind./L,平均密度为674.1ind./L;生物量范围为0.052mg/L~0.365mg/L,平均生物量为0.154mg/L。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表明,Shannon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95~4.25,平均为2.35,夏季与冬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波动范围为0.25~0.77,平均为0.45,季节之间变化差异不显著。Margalef指数(D)范围为0.11~1.94,平均为0.93,季节变化之间差异性不显著,下游采样断面各指数值大于上游断面。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水温、pH和流速是影响长江中游宜昌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宜昌段 浮游动物 环境因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区增殖放流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照鹏 董芳 +3 位作者 杜浩 蔡志宇 沈丽 张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8,共10页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修复、维持和扩增物种自然种群规模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系统采集的基础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区2016-2019年增殖放流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近4年在长江中下游区的89处河流、湖泊、水库...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修复、维持和扩增物种自然种群规模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系统采集的基础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区2016-2019年增殖放流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近4年在长江中下游区的89处河流、湖泊、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涉及72种水生生物,隶属于21目31科,其中鱼类55种、贝类7种、虾3种、蟹2种、龟鳖类2种、两栖类2种,水母类1种。2016-2019年累计放流水生生物134.3亿单位(尾/粒/只),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年均放流水生生物34.0亿单位(变幅22.0亿~39.4亿单位),年均投入资金1.6亿元(变幅1.2亿~1.8亿元)。主要放流经济种包括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鲢(H.molitrix)、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3种鱼类放流数量占经济种的82.0%),主要放流珍稀濒危种为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放流数量占濒危种的82.0%)。按放流数量统计,以渔民增收、生物净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分别占69.9%、57.2%、0.08%。为提高长江流域禁捕后增殖放流工作的成效,建议:减少或停止在天然水域放流经济性物种,增加濒危物种放流比例;研究优化放流时间、地点、规格和方法,兼顾放流成本和成活率;科学开展放流物种遗传管理,提高放流物种种质质量;加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放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增殖放流 渔业资源 水生生物 渔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