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冶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
1
作者 杨佳伟 王晓荣 +5 位作者 胡兴宜 付甜 陈明震 漆小兵 胡定邦 王松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1-7,50,共8页
评估县级尺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现状,实现生态本底数量化和价值化,对于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大冶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冶市2021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和野外定位监... 评估县级尺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现状,实现生态本底数量化和价值化,对于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大冶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冶市2021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和野外定位监测数据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产品供给、森林游憩、生物多样性等8个功能类别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表明,大冶市2021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46.72亿元,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价值为9.6748万元·hm^(-2)·a^(-1),生态服务功能中以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47.61%,生物多样性保护次之,占13.08%。大冶市区域森林资源分布均匀,但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呈南高北低趋势,以南部山区占比较高,且灌木林地比重较大,为26.65%,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仅占12.10%。建议在加强现有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综合实施灌木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等措施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空间结构,以有效提升大冶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功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巴山针阔混交林森林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戴薛 刘学全 +5 位作者 付甜 杨佳伟 王晓荣 曾照波 胡绵涛 王善宁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8-12,共5页
以大巴山东脉的针阔混交林为对象,通过对气候因子的测定与分析揭示北亚热带典型针阔混交林森林小气候特征。依托湖北大巴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对林内和林外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等气候因... 以大巴山东脉的针阔混交林为对象,通过对气候因子的测定与分析揭示北亚热带典型针阔混交林森林小气候特征。依托湖北大巴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对林内和林外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等气候因子监测数据,分析鄂西北大巴山针阔混交林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林外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一般高于林内,冬季除外;观测期林内降水总量839.8 mm,林外1065.8 mm;林内按月度计算的平均风速为0.24 m·s^(-1),林外为1.02 m·s^(-1),林外月平均风速远大于林内;对于太阳总辐射以及光合有效辐射而言,林内和林外均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林内明显低于林外。试验证明湖北大巴山针阔混交林具有其森林小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 森林小气候 鄂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松材线虫一体化治理成效研究
3
作者 杨佳伟 崔卓卿 +5 位作者 赵虎 戴薛 付甜 辜忠春 兰竹 刘学全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对湖北省松材线虫一体化治理项目的林分修复及松材线虫防治成效开展调查研究,为指导松材线虫防治和马尾松疫林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基于样地调查,评估项目实施对林分结构、林地更新潜力、生物多样性及乔木层固碳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揭示松... 对湖北省松材线虫一体化治理项目的林分修复及松材线虫防治成效开展调查研究,为指导松材线虫防治和马尾松疫林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基于样地调查,评估项目实施对林分结构、林地更新潜力、生物多样性及乔木层固碳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揭示松材线虫一体化治理项目的综合成效。结果表明,项目的实施增强了林分更新能力,人工促进更新潜力为76.96%~95.02%,天然更新潜力为53.06%~72.89%;虽主林层物种丰富度降低,但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更新层、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得到明显提升;林分乔木层碳储量有不同程度减少,但中长期碳储量增量明显;林分单位面积固碳量逐年提高,预计到2035年最大差值为22.28 t CO_(2)·hm^(-2)。项目实施的4种林分修复模式能显著降低松材线虫病感染率,降幅区间为39.30%~100%。一体化治理项目对马尾松林分结构优化、林分更新、森林固碳及阻隔传播等方面均表现出综合提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一体化治理 成效评价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生态价值评估的湖北“两山”转化路径与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学全 张维 +5 位作者 潘磊 崔鸿侠 付甜 王鹏程 黄光体 陈强 《湖北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46-49,共4页
基于2019年湖北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重要成果,分析了湖北省森林资源价值特点;围绕建设好绿水青山、保护好绿水青山和利用好绿水青山这三篇大文章,研究探讨了湖北省“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与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湖北省 森林生态价值 “两山”转化 路径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退化林现状及修复策略研究
5
作者 王晓荣 刁百灵 +6 位作者 胡兴宜 崔卓卿 杨佳伟 赵虎 胡静 黄克文 宋齐男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73-78,共6页
开展退化林修复对于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湖北省退化林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文献查询等方式,系统分析了湖北省退化林形成的主要成因以及面临的瓶颈问题,... 开展退化林修复对于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湖北省退化林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文献查询等方式,系统分析了湖北省退化林形成的主要成因以及面临的瓶颈问题,并对下一步开展退化林修复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旨在为该区域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林 退化林形成 退化林修复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灾害对森林碳库的影响及灾后恢复措施——以九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6
作者 付甜 胡琦 +5 位作者 来德安 辜忠春 戴薛 杨佳伟 庞宏东 唐岚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67-70,共4页
冰冻灾害在南方是一种不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其往往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通过对武汉市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在2024年2月遭遇的严重冻雨冰雪灾害情况的初步调查,从灾后森林的受灾表现探讨此次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造成的直接... 冰冻灾害在南方是一种不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其往往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通过对武汉市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在2024年2月遭遇的严重冻雨冰雪灾害情况的初步调查,从灾后森林的受灾表现探讨此次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对森林植被的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灾害 森林碳库 损害 灾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阜山区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的细根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7
作者 王晓荣 龚苗 +7 位作者 辜忠春 胡兴宜 漆良华 谭海山 戴薛 刘清平 夏少丹 赵虎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7,共12页
【目的】探究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过程中毛竹及原有森林优势种的细根分解特征、养分动态及主要影响因素,揭示毛竹扩张对森林地下碳周转和养分循环的影响机制。【方法】在幕阜山区选择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形成的连续生态界面(... 【目的】探究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过程中毛竹及原有森林优势种的细根分解特征、养分动态及主要影响因素,揭示毛竹扩张对森林地下碳周转和养分循环的影响机制。【方法】在幕阜山区选择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形成的连续生态界面(杉木林→竹杉混交林→毛竹林;阔叶林→竹阔混交林→毛竹林),采用原位与异位分解相结合的方法,探讨2种毛竹扩张序列中的杉木、喜树、毛竹细根分解干质量剩余率及C、N、P含量变化动态。【结果】喜树细根的初始C含量、C/N、C/P、N/P显著低于杉木和毛竹(P<0.05),初始N、P含量显著高于杉木和毛竹(P<0.05),杉木和毛竹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序列中,毛竹细根分解速率以及C、N、P释放速率均高于杉木细根,且毛竹细根阶段性干质量损失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毛竹向阔叶林扩张序列中,喜树细根分解速率显著高于毛竹(P<0.05),且毛竹细根分解速率随扩张强度增加显著增加,呈明显主场效应。与毛竹细根相比,喜树细根具有较高的C释放速率、较低的N释放速率,P释放速率相差不大。【结论】毛竹扩张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杉木和喜树细根分解,但细根养分释放特征因扩张森林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细根初始化学性质是调控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过程中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的主要因素,毛竹细根分解在毛竹向阔叶林扩张序列具有明显主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阜山区 毛竹扩张 连续生态界面 细根分解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5种不同根型树种幼苗干物质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8
作者 杨佳伟 辜忠春 +5 位作者 胡琦 戴薛 王晓荣 兰竹 何玲 刘学全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47-1557,共11页
近年来亚热带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根系形态特征可能主导树木抗旱策略形成。为揭示不同根型树种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机制,以亚热带典型的深根型树种樟(Camphora officinarum)、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青冈(Quercus glauca)和浅根型... 近年来亚热带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根系形态特征可能主导树木抗旱策略形成。为揭示不同根型树种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机制,以亚热带典型的深根型树种樟(Camphora officinarum)、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青冈(Quercus glauca)和浅根型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5个树种幼苗为对象,采用持续45 d的自然失水法模拟干旱胁迫过程,研究不同根型树种幼苗时期生物量分配、器官水分动态及根系形态可塑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深根型树种幼苗通过根系形态优化与干物质再分配显著提升抗旱性。樟在短期胁迫下根生物量和细根比例较试验开始时分别增加28.7%和44.3%(p<0.05),根长与根尖数量随胁迫时间持续增长,以维持茎叶水分稳态;栓皮栎经历长期干旱胁迫后根冠比和细根比例分别升高20.4%和13.3%(p<0.05),其根系直径明显增大;青冈干旱胁迫后期叶生物量比升高44.4%(p<0.05),但根系可塑性不足导致其仅能适应中期干旱。2)浅根型树种幼苗更多依赖地上稳态策略,干旱胁迫导致根系衰退,进而削弱其抗旱能力。杉木根生物量、根冠比、全株含水率分别降低22.0%、29.0%、62.9%(p<0.05);毛竹通过茎部短期储水可短暂延缓干旱胁迫的影响,但随胁迫时间延长,根系性状持续退化,根生物量比降低36.4%,难以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存活。3)深根型树种通过根系形态优化与生物量分配的协同变化实现资源高效获取,而浅根型树种因根系收缩导致吸收能力下降。总体而言,深根型树种幼苗时期通过根系主动形态可塑性和干物质分配适应持续干旱,而浅根型树种依赖地上稳态的保守策略难以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抗旱需求。同时根系抗旱优势不仅取决于构型深度,更依赖于生物量分配策略与器官功能可塑性的协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生物量 干物质分配 含水率 根系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北石漠化地区不同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特征
9
作者 杨佳伟 戴薛 +5 位作者 兰竹 唐志强 刘学全 王晓荣 付甜 杨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30-136,152,共8页
以鄂西北石漠化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群落稳定性,为丹江口库区石漠化生态修复树种选择与退化林修复提供支撑。选择鄂西北石漠化区3种主要人工林类型,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从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更新... 以鄂西北石漠化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群落稳定性,为丹江口库区石漠化生态修复树种选择与退化林修复提供支撑。选择鄂西北石漠化区3种主要人工林类型,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从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更新潜力、林地生产力、土壤肥力等方面进行群落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石漠化区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整体较低,木本植物种类7~16种,草本植物4~7种;栓皮栎人工幼龄林种群更新潜力为36.98%,马尾松近熟林种群更新潜力达到28.79%,显著高于其他地类;乔木层年均生物量最高为栓皮栎幼龄林,显著高于栓皮栎中龄林和马尾松近熟林,年均生物量分别高41.09%和71.67%;土壤肥力主要表现为马尾松近熟林、栓皮栎中龄林>栓皮栎幼龄林>侧柏林>次生灌木林。栓皮栎中龄林、马尾松近熟林群落稳定性高于栓皮栎幼龄林,显著高于侧柏人工林,且栓皮栎中龄林和马尾松近熟林群落稳定性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 人工林 群落 稳定性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庞宏东 王晓荣 +3 位作者 刘华 杨佳伟 刘学全 刘兆兵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35-42,共8页
基于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生活型、原产地信息和危害程度。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共有外来入侵植物43科110属178种,其中菊科种类最多,有42种,占种总数的23.60%,其次是豆科24种,占13.48%... 基于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生活型、原产地信息和危害程度。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共有外来入侵植物43科110属178种,其中菊科种类最多,有42种,占种总数的23.60%,其次是豆科24种,占13.48%。②全省各地均有外来入侵植物分布,其中武汉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最多,有138种,其次为宜昌市,有121种,神农架林区最少,只有81种。③根据起源地分析,起源于北美洲的入侵植物最多,有88种,其次为南美洲,有入侵植物73种。④根据外来入侵植物对湖北省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分为5个等级:Ⅰ级恶性入侵种有18种,Ⅱ级严重入侵种有21种,Ⅲ级局部入侵种有34种,Ⅳ级一般入侵种有43种,Ⅴ级有待观察种62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生物入侵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大冶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测算 被引量:6
11
作者 付甜 杨佳伟 +4 位作者 陈明震 漆小兵 胡定邦 王晓荣 曾照波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5,42,共6页
森林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碳库中,在“双碳”目标中起着碳中和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冶市2019年林业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大冶市森林资源的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大冶市现有森林植被... 森林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碳库中,在“双碳”目标中起着碳中和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冶市2019年林业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大冶市森林资源的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大冶市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114.36×10^(4)t,平均植被碳密度为23.66 t·hm^(-2);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冶南部山区,灌木林碳储量占比最高,其次为马尾松林;马尾松林的平均植被碳密度最高,达到35.64 t·hm^(-2)。该测算结果可为大冶市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调查 森林植被 碳储量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柏树生长主导因子及生长过程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细牛 刘学全 +1 位作者 王常红 韩锦菊 《湖北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6-9,22,共5页
为给困难立地造林提供技术支撑,笔者对丹江口库区柏树生长的主导因子和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的柏树生态林优势树种以柏木和侧柏为主(分别占60.87%和36.25%)。影响侧柏林分平均高的主导因子为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和坡... 为给困难立地造林提供技术支撑,笔者对丹江口库区柏树生长的主导因子和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的柏树生态林优势树种以柏木和侧柏为主(分别占60.87%和36.25%)。影响侧柏林分平均高的主导因子为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和坡度;最宜于侧柏生长的主导因子组合分别为:土层>20 cm,黄棕壤类,坡度≤15°;土层>20 cm,石灰土类,坡度≤15°。无论侧柏还是柏木,都更适宜于黄棕壤类土壤,但在石灰土类土壤上造林,选择侧柏比选择柏木成活率高,成林更早,后期生长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树生态林 主导因子 生长过程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碳汇林营造关键技术
13
作者 杨佳伟 王晓荣 +4 位作者 胡兴宜 刘学全 庞宏东 付甜 周玉芳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67-72,共6页
根据碳汇林的特殊性,结合湖北省自然资源条件,分析碳汇造林前期工作,从碳汇造林地选择、基线调查与作业设计方法、碳汇造林主要树种选择、造林方式、整地、播种与栽植、抚育管护等造林技术环节进行总结,并针对碳汇林项目建设流程提出建... 根据碳汇林的特殊性,结合湖北省自然资源条件,分析碳汇造林前期工作,从碳汇造林地选择、基线调查与作业设计方法、碳汇造林主要树种选择、造林方式、整地、播种与栽植、抚育管护等造林技术环节进行总结,并针对碳汇林项目建设流程提出建议与对策,旨在为全省碳汇林业培育和持续经营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造林 湖北省 树种选择 造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秭归县造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高峪 王松 +4 位作者 李源 辜忠春 戴薛 王晓荣 李冰冰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71-74,共4页
造林绿化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在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秭归县造林绿化现状及实施成效,探讨了当前秭... 造林绿化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在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秭归县造林绿化现状及实施成效,探讨了当前秭归县造林绿化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今后该区域科学地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绿化 森林管护 秭归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杉木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53
15
作者 张涵丹 康希睿 +4 位作者 邵文豪 杨旭 张建锋 刘学全 陈光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18-2128,共11页
林下草本多样性是衡量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以湖北九华山林场不同类型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杉木纯林(Ⅰ)、杉木-檫木混交林(Ⅱ)、杉木-檫木-亮叶桦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下草本层物种组成及其... 林下草本多样性是衡量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以湖北九华山林场不同类型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杉木纯林(Ⅰ)、杉木-檫木混交林(Ⅱ)、杉木-檫木-亮叶桦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下草本层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探讨林地类型与林下草本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林下草本层共有植物72种,分属于37科65属,其中以蔷薇科(Ros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植物居多;林下草本植物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合计有67种,占全部草本植物的93.06%;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混交林样地(Ⅱ和Ⅲ)高于纯林样地(Ⅰ),但差异性不显著;各样地林下草本层优势物种与林地树种组成密切相关,其中,Ⅰ型样地以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和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13.65%、8.79%和5.27%;Ⅱ型和Ⅲ型样地均以金星蕨、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山马兰(Kalimeris lautureana)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10.75%、8.37%、7.47%和11.84%、6.16%、5.82%。此外,草本层的优势物种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金星蕨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粱泡与土壤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麦冬(Opiopogon japonicus)则与土壤磷含量呈负相关(P<0.05);并且,草本层各优势物种间存在一定的协同、竞争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混交林 草本多样性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