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熵权TOPSIS的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崔世华 于婧 +1 位作者 陈艳红 韩晨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702,716,共9页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13—2018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贡献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和生态子系统质量总体上呈提升趋势,各地市州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生态子系统质量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2)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且研究期内鄂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鄂中地区次之,鄂东地区最小;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公路里程密度是驱动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但随着时间演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心将由少数的核心因子向多因子共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时空分异 熵权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权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俊祥 张蕾 +1 位作者 刘格格 张自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6,378,共14页
[目的]阐明湖北省“三生”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土空间布局的作用,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遵循“功能评价—关系量化—机制识别”的框架,基于格网尺度评价“三生”功能,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模型和... [目的]阐明湖北省“三生”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土空间布局的作用,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遵循“功能评价—关系量化—机制识别”的框架,基于格网尺度评价“三生”功能,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等方法分别探究了空间功能权衡关系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突破了既有研究对微观尺度上空间功能关系动态演变研究不足的局限。[结果](1)2000—2020年,区域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不断提高,其中武汉市“高”等和鄂西山区“低”等区域变化显著,分别扩张了538.54 km^(2),14207.47 km^(2);整体生态功能减弱,四大山区“高”等区域降低尤为凸显,年均减少1009.50 km^(2)。(2)研究期间,生产-生活功能权衡强度呈“Λ”形演变特征,空间布局呈“低值区扩张、高值区收缩”态势,尤以随州市中西部和武汉市主城区较为显著;生产-生态功能权衡强度和生活-生态功能权衡强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倒“N”字形演变趋势,但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分别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规律和中心-外围的空间布局。(3)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一主两副”主城区、武汉城市圈部分县区和鄂西山区生产-生活功能权衡指数的动态变化尤为凸显;生产-生态功能权衡指数变化和生活-生态功能权衡指数变化显著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四大山区和江汉平原部分县区。(4)人口密度、GDP和人类活动强度是国土空间功能权衡关系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湖北省“三生”功能之间协同水平整体呈提升态势,社会经济活动对“三生”功能协调发展的影响较大,后续应因地制宜加强国土空间调控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权衡强度 功能测算 时空演变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对长江流域湖北段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共同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霍兵兵 孙哲明 +4 位作者 欧文慧 毛鸿志 胡傲 杨予静 李中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04-1811,共8页
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流域湖北段内不同类型湿地中的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分析... 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流域湖北段内不同类型湿地中的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分析了研究区内湿地植物群落物种β多样性格局;利用相关性检验(Mantel test)方法和基于相似或相异度矩阵的多元回归模型(MRM)分析了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与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相异性的相关性,及其对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湖北段8个不同类型湿地内的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相异性指数差异显著,群落间物种相异性指数与地理距离和环境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MRM分析表明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解释了研究区内群落物种变异指数的54.72%;其中,环境距离独立解释率为22.03%,地理距离独立解释率为9.98%,二者联合解释率为22.71%。结果表明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了长江流域湖北段湿地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且环境筛选贡献更大。建议除了考虑空间尺度、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外,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时间尺度及人类干扰等因子对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群落构建 Β多样性 地理距离 环境筛选 扩散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27
4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2 位作者 彭婕 李冀云 聂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32-2943,共12页
借助GIS和Fragstats的分析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模型,采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以湖北仙桃为例,探究其三者的空间演变关... 借助GIS和Fragstats的分析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模型,采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以湖北仙桃为例,探究其三者的空间演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土地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仙桃市土地生态质量整体水平偏低,且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低,且西翼高于东翼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危险、临界安全、较安全和安全各等级,分别占总面积的21.52%、43.48%、27.10%和7.90%。(2)安全区主要分布在经济、政策优势最凸出及景观格局整体规划较好的中北部中心城区。在此区域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呈现相互增益的协同发展态势。(3)较安全和临界安全区则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地景观格局较好,开发程度较低的西翼地区。危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生境质量抗干扰能力水平低的东翼地区。在东西两翼内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协同性较差,且两两之间的发展矛盾凸出。研究结果可为仙桃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其他类似地区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FRAGSTATS 综合评价 土地生态质量 仙桃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泛时解磷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仕伟 焦一滢 +4 位作者 朱智杰 薛思敏 李睿泽 戴煜泰 陈默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7-467,I0003,I0004,共13页
解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PSM)在沉积物磷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湖泛发生过程中,沉积物中PSM对磷释放的影响以及PSM对湖泛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泛期和非湖泛期采集了上... 解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PSM)在沉积物磷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湖泛发生过程中,沉积物中PSM对磷释放的影响以及PSM对湖泛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泛期和非湖泛期采集了上覆水和沉积物样品,并测定样品中主要理化因子。通过基于16S rRNA基因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湖泛期与非湖泛期沉积物中PSM种群结构的差异,并利用微生物网络共现图揭示了PSM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非湖泛期,湖泛期上覆水中总磷和磷酸盐浓度提高了10倍以上。湖泛期沉积物中PSM的相对丰度约是非湖泛期的7倍。在湖泛期,沉积物中的PSM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为主,非湖泛期沉积物中PSM分布较少,主要为鞘氨醇杆菌属、黄杆菌属和固氮杆菌属(Azotobacter)。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PSM对各种形态磷的释放影响存在差异,PSM与有机磷(Org-P)、铁结合态磷(BD-P)和钙结合态磷(Ca-P)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627,且主要磷释放对象为Ca-P和Org-P。微生物网络分析表明湖泛期PSM的正相关邻节点主要为反硝化细菌和发酵菌,负相关邻节点主要是铁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这说明PSM在磷释放过程中与反硝化细菌及参与有机质代谢的发酵细菌进行协作,而与铁还原菌和硫还原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湖泛环境下PSM与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促进了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综上所述,PSM能够调整群落结构及其相关细菌的相互作用来应对湖泛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PSM对沉积物磷释放及对湖泊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沉积物 解磷菌 磷形态 微生物群落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良崮小流域径流与磷素传输动态关系
6
作者 杨彩玲 胡砚霞 +3 位作者 于兴修 姚佳吟 郑若琳 刘前进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5,共10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降雨类型下径流-磷素流失滞后关系特征。[方法]以北方土石山区孟良崮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2年的32场降雨实测数据,通过C-Q(浓度-流量)环路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暴雨条件下,土壤饱和后释... [目的]为探讨不同降雨类型下径流-磷素流失滞后关系特征。[方法]以北方土石山区孟良崮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2年的32场降雨实测数据,通过C-Q(浓度-流量)环路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暴雨条件下,土壤饱和后释放大量磷素使磷素浓度峰值晚于径流峰值;大雨条件下,溶解性磷素从近源释放,颗粒态磷素从远源迁移到径流中;中雨条件下,DIP(溶解性无机磷)、PP(颗粒性磷)和TP(总磷)输移主要受地表径流影响,DP(溶解性总磷)输移受到土壤和沉积物影响;小雨条件下,表现出较快的溶解态磷素输移和较慢的颗粒态磷素输移。2)磷素输移的C-Q环路在径流过程中呈现多种类型,其中,PP和TP多为顺时针滞后,占18%~23%,主要受地表径流的强烈冲刷;逆时针滞后在各组分磷素中出现的比例相近,为12%~18%,源于土壤磷素缓慢释放和河道沉积物再悬浮;DP流失多表现为正“8”字形滞后,占比16%;DIP流失表现为逆“8”字形滞后,占比19%;线形滞后出现的频次较少;复杂形滞后的比例为31%~45%。3)暴雨和大雨条件下,DIP和DP与径流(Q)呈弱相关或负相关,源于强烈径流快速冲刷地表,而溶解性磷被土壤吸附未能同步释放或被径流稀释;中雨时,适中的径流冲刷力增强溶解性磷的释放;小雨时,径流主要迁移附着在松散土壤颗粒上的颗粒性磷。在不同降雨类型下,PP和TP始终高度相关,表明TP的主要来源是PP。[结论]孟良崮小流域需要针对不同的降雨情况防范磷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土石山区 径流-磷素关系 C-Q环路 Pearson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梯度视角下武汉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孙远洋 张蕾 +1 位作者 何国钰 雷锡琼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1-271,共11页
探究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功能交互关系的城乡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对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断裂点法识别2000、2010和2020年武汉市“城区-城郊-乡村”区域的转换特征,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基... 探究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功能交互关系的城乡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对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断裂点法识别2000、2010和2020年武汉市“城区-城郊-乡村”区域的转换特征,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基尼系数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城乡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差异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城区“生活-生态”功能、“生产-生态”功能和“三生”功能的失调现象均有所缓解,协调区域占比分别增加21.98%、13.16%和0.17%,而城郊和乡村区域“三生”功能间的协调程度减弱,协调区域占比分别减少14.32%和5.50%;2)乡村转城郊、非转换乡村、非转换城郊区域的“生产-生态”的协调区域占比分别平均减少22.03%、6.23%和7.26%,2000—2010年城郊转城区域的“生活-生态”功能的明显下降6.27%;3)坡度、土地垦殖率、森林覆盖率和建设用地密度对不同城乡梯度“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海拔、降水量、地均GDP和到市中心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乡梯度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特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梯度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种巨蟹蛛记述(蜘蛛目:巨蟹蛛科)
8
作者 曹锐 张贺 +2 位作者 刘杰 王国兵 胡昌昊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基于采自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蜘蛛标本,记述了巨蟹蛛科Sparassidae Bertkau,1872的2个物种:伪遁蛛属Pseudopoda Jäger,2000的新种,命名为官山伪遁蛛P.guanshanensis Hu,Zhang&Liu,sp.nov和巨蟹蛛属Heteropoda Latreille... 基于采自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蜘蛛标本,记述了巨蟹蛛科Sparassidae Bertkau,1872的2个物种:伪遁蛛属Pseudopoda Jäger,2000的新种,命名为官山伪遁蛛P.guanshanensis Hu,Zhang&Liu,sp.nov和巨蟹蛛属Heteropoda Latreille,1804的瓶巨蟹蛛H.amphora Fox,1936。本文提供了这2种巨蟹蛛的鉴别特征、形态描述和照片,并讨论了瓶巨蟹蛛的种内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蜘蛛 分类学 新种 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碳密度的丹江口库区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9
作者 姚佳吟 李楠鑫 邓紫浠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5期41-44,48,共5页
通过校正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碳密度,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碳密度对丹江口库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占比达90%以上;林地主要分布在库... 通过校正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碳密度,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碳密度对丹江口库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占比达90%以上;林地主要分布在库区北部、中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库区内的河谷地带。库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密度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碳密度对各类用地的总碳密度贡献最为显著;在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下,2022年林地的总碳密度最高,为119.80 t/hm^(2),远超其他地类。2022年丹江口库区的总碳储量为1.79×10^(8)t,其中林地和耕地是丹江口库区最为重要的碳库,二者碳储量总占比达99.45%。受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碳密度的影响,碳储量主要呈现近水低、远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密度 碳储量 空间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类型 InVEST模型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湖消落带磷素输移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郑若琳 李楠鑫 于兴修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7期24-28,共5页
河湖消落带的周期性变化影响着磷素的输移过程,加剧了水体磷污染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对河湖消落带磷素输移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有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观测、室内模拟试验、模型分析、质量衡算等方法,探讨干湿交替环境下消落带... 河湖消落带的周期性变化影响着磷素的输移过程,加剧了水体磷污染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对河湖消落带磷素输移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有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观测、室内模拟试验、模型分析、质量衡算等方法,探讨干湿交替环境下消落带土壤磷素含量的季节变化和随消落带高程的变化特征,分析落干期和淹水期消落带土壤磷素积累、释放及输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多侧重于单因素和定性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磷素迁移的影响程度仍不清晰,对消落带特有的周期性淹水状态下土壤磷素释放过程与机制研究仍存在不足,未来需深入对消落带磷素输移主控因素及多种方法耦合下磷素输移机制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元素 输移机制 研究进展 消落带 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张家界市为例 被引量:73
11
作者 于婧 汤昪 +3 位作者 陈艳红 张蕾 聂艳 邓文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90-1299,共10页
区域生态安全是现代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认识与评价区域生态风险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综合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以张家界市2019年高分二号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使用GIS空间分析与Fragstats软件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景... 区域生态安全是现代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认识与评价区域生态风险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综合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以张家界市2019年高分二号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使用GIS空间分析与Fragstats软件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9个自然保护地为生态源地,以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与道路距离、与水域距离构建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明显,生态风险呈现"中部、四周低,高值区总体沿澧水水系呈条带状延伸"的空间分布规律;(2)低、较低、中、较高、高生态风险分别占比21.59%、41.79%、22.57%、12.08%、1.98%,其中较低生态风险占比最高,高生态风险占比最低,各区县高生态风险压力排序为: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3)研究共识别出生态廊道24条,生态节点47个,生态廊道累积长达872.35km,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分别呈现"三横四纵"、"中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4)研究区形成了由9处生态源地、47处生态节点、24条生态廊道以及3个生态安全区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为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张家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康县“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评估
12
作者 刘少林 汪正祥 +1 位作者 李亭亭 胡鹏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促进保康县各部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建设,构建评估体系,对保康县“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认为,保康县“十四五”规划较“十三五”规划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程度显著提升,评估分数由58分上升到84分... 为促进保康县各部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建设,构建评估体系,对保康县“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认为,保康县“十四五”规划较“十三五”规划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程度显著提升,评估分数由58分上升到84分;提升之处包括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区域跨部门协调合作与交流、生物多样性立法或执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有害生物防治、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以及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十四五”规划中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仍需加强,包括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共管、生态补偿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和生物多样性资金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十三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 评估指标体系 保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志 龚云 +5 位作者 朱迪 潘磊 董纯 刘宏高 陈小娟 唐会元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0-1018,共9页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30 mm,体质量441.0 g,年龄4龄;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52 mm,体质量396.6 g,年龄3龄;50%个体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和全长分别为雌性4.32龄406 mm,雄性4.44龄412 mm;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37﹕1,繁殖群体中雌性年龄为4—7龄,雄性年龄为3—7龄;雌雄个体的性成熟系数平均值均以6龄个体最高,分别为10.55%和3.45%;平均卵径为0.16 cm,卵径分布呈双峰型。定点和流动亲鱼收集的雌性性成熟个体的结果表明:圆口铜鱼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4055—137900粒/尾,平均值为22817粒/尾;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5—73粒/g,平均值为20粒/g,75.68%个体的绝对繁殖力在10000—30000粒/尾之间,70.27%个体的相对繁殖力在15—20粒/g之间;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均随着体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全长、体质量与绝对繁殖力呈指数分布函数正相关,而与相对繁殖力呈二次项函数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圆口铜鱼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 繁殖群体 性比 性成熟系数 绝对繁殖力 相对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垄覆膜对丹江口库区土壤净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兴修 王伟 +4 位作者 胡砚霞 汉强 徐苗苗 任瑞 张家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7-284,共8页
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小流域玉米黄棕壤为例,利用原位矿化试验,通过与横垄无覆膜土壤比较,研究横垄覆膜对土壤净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中期和拔节期前期,横垄覆膜土壤净氮矿化量与无覆膜土壤相比分别降低7.8%~57.0%和2.2%~52.8%... 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小流域玉米黄棕壤为例,利用原位矿化试验,通过与横垄无覆膜土壤比较,研究横垄覆膜对土壤净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中期和拔节期前期,横垄覆膜土壤净氮矿化量与无覆膜土壤相比分别降低7.8%~57.0%和2.2%~52.8%;玉米拔节期后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横垄覆膜土壤净氮矿化量比无覆膜土壤分别提高352.9%~703.3%,52.5%~311.0%和15.2%~334.8%。横垄覆膜土壤净氮矿化量在玉米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与土壤含水量、温度和全氮间均存在较强度关联关系(0.6<灰色关联度≤0.8)。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横垄覆膜土壤净氮矿化量在玉米苗期与土壤温度间呈最优线性关系(F=7.205,P=0.023);在玉米拔节期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呈最优线性关系(F=36.861,P=0.001);在玉米成熟期与土壤含水量间呈最优线性关系(F=42.438,P=0.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垄覆膜 土壤净氮矿化 树脂芯培养法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氮矿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伟 于兴修 +1 位作者 刘航 汉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10期67-71,共5页
土壤氮矿化对土壤氮循环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影响,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表明:土壤水热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农田土壤氮矿化的关键因素;实验室培养和田间原位培养是揭示土壤氮矿化过程的主... 土壤氮矿化对土壤氮循环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影响,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表明:土壤水热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农田土壤氮矿化的关键因素;实验室培养和田间原位培养是揭示土壤氮矿化过程的主要途径,其中田间原位培养因能客观反映土壤氮矿化条件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动力学模型、环境效应模型和机理模型是定量研究土壤氮矿化的主要方法。结合我国研究实际,今后可加强土壤氮矿化过程对比、土壤氮矿化的田间原位培养试验、土壤氮矿化的水环境效应和特殊天气条件下的土壤氮矿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氮素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的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3 位作者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2-639,共8页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三生空间 GIS空间分析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水平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耦合——以十堰市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艳红 于婧 +2 位作者 聂艳 汤昪 刘唱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5-291,F0002,共8页
借助GIS和GeoDA的技术平台,基于POI数据的加权核密度值探究十堰市2019年土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DEM,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构建自然与景观互补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双变量全局自相关模型,定量分析了其土地... 借助GIS和GeoDA的技术平台,基于POI数据的加权核密度值探究十堰市2019年土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DEM,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构建自然与景观互补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双变量全局自相关模型,定量分析了其土地利用水平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十堰市土地利用评价水平整体偏低,其中高、较高、较低和低等土地利用水平分别占总面积的2.5%,15.44%,58.92%和23.14%。呈现出以十堰市主城区为核心向周围递减,并在各县城心出现次高峰的空间分异规律,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其“东拓,西进、中优”的发展规划。(2)景观生态风险整体水平较低,其中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以及移民重镇均县,占总面积的2.44%;较高生态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的城郊地带、各县域城区以及竹溪、竹山和房县南部的中低山林牧区,占17.22%;较低和低生态风险区的分布范围广,共占80.34%。(3)十堰市土地利用水平和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性,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密集发展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郧西中部人与自然低水平和谐的区域;高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生态旅游发展区;低高值的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十堰市南部经济落后,人地矛盾突出的中低山林牧区。研究结果可为十堰市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与景观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水平 景观生态风险 双变量自相关 十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侵蚀角度的坡面水文连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良 胡砚霞 +2 位作者 李振炜 徐宪立 于兴修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9,共6页
坡面水文连通性定量表征指标主要有径流流路长度、染色示踪法、连通性指数、相对地表连通函数、地形湿度指数、方向性渗透指数等,综合分析认为,水文连通性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不同区域的坡面水文连通性对比研究;(2)... 坡面水文连通性定量表征指标主要有径流流路长度、染色示踪法、连通性指数、相对地表连通函数、地形湿度指数、方向性渗透指数等,综合分析认为,水文连通性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不同区域的坡面水文连通性对比研究;(2)明确不同坡面条件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机制;(3)建立坡面水文连通性定量表征方法体系;(4)解析土壤侵蚀与坡面水文连通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坡面 水文连通性 连通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道尺度下的零售商业中心热点识别与业态差异——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蕾 汤昪 +4 位作者 陈艳红 于婧 聂艳 陈豪杰 由加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7-72,78,共7页
城市零售商业的空间分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科学分析城市零售商业的集聚特征,有利于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及合理配置城市商业资源。基于POI数据,以武汉市街道为研究尺度,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Ripley’s K函数来识... 城市零售商业的空间分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科学分析城市零售商业的集聚特征,有利于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及合理配置城市商业资源。基于POI数据,以武汉市街道为研究尺度,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Ripley’s K函数来识别武汉市零售商业中心热点和分析各业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武汉市零售商业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集聚趋势和扩张态势并存,在中心城区集聚特征明显,并形成多个次级集聚中心。(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 I为0.385,说明武汉市零售商业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高-高集聚区的街道集聚特征明显,但其辐射带动作用较弱,极化现象明显。(3)零售商业分布的“中心-外围”结构明显,零售商业集中区主要分布在以江汉路商圈为核心的10 km圈层范围内,由中心城区向远城区递减。(4)不同距离下各业态空间集聚存在差异,商场、超市进行区位选择的范围较小,便利店、家居建材市场、专卖店的距离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数据 中心热点识别 零售商业态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流域植被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解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婷 尹军 +3 位作者 刘玉婷 卫孟茹 伊明启 袁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8236-8247,共12页
为研究岷江流域植被变化特征以及各影响因子对其变化的具体贡献量,使用1998—2018年的连续时间序列的SPOT/VEGETA-TION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岷江流域地区的植被时空变化,并利用趋势性分析、... 为研究岷江流域植被变化特征以及各影响因子对其变化的具体贡献量,使用1998—2018年的连续时间序列的SPOT/VEGETA-TION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岷江流域地区的植被时空变化,并利用趋势性分析、相关分析、归因分析方法量化植被变化对主要气候因子(年均降水、年均气温)和人为因子(城市化、人工造林、粮食产量、灌溉面积等)的响应关系。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研究探明了影响岷江流域的气候因子,并为岷江流域植被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岷江流域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岷江流域的NDVI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其变化率为0.043/10 a,耕地,草地、林地和荒丛的NDVI的变化率分别为0.032/10 a、0.016/10 a、0.054/10 a和0.044/10 a。岷江流域约有71.30%的区域NDVI指数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岷江下游和马尔康县、玛沁县的大部分区域。其中,降水、气温和人为因子对NDVI变化的贡献量分别为:0.004/10 a、0.012/10 a和0.027/10 a,气候因子和人为因子对NDVI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7.21%和62.79%,人类活动在岷江流域地区的植被恢复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流域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