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5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务求实学 卓然大家--记湖北大学教授朱祖延
1
作者 郭康松 温显贵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朱祖延先生深受中国传统“实学”思想的熏染,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中。 他精心结撰的两部学术著作《古汉语修辞例话》和《北魏佚书考》,就是他实学风格的呈现。前者是他在古汉语教学过程中,搜集积累文言修辞材料撰... 朱祖延先生深受中国传统“实学”思想的熏染,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中。 他精心结撰的两部学术著作《古汉语修辞例话》和《北魏佚书考》,就是他实学风格的呈现。前者是他在古汉语教学过程中,搜集积累文言修辞材料撰著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学” 朱祖延 大学教授 湖北 教学过程 中国传统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人已去 风范常存——记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张林川
2
作者 周春健 《出版科学》 2005年第1期73-76,共4页
湖北大学古籍所有这样一位学者,在古籍所人的心中,他就是一根坚实的支柱,一直用自己踏实的步履在前面领路.然而不认识他的人谁又能够想到,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微笑着从死神手中顽强地拉住生命的绳索.
关键词 古籍研究 湖北大学 学者 生命 所长 风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生态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以《山巅之村》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朱旭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1,共7页
作为有明确而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在其持续性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完成了族群身份、社会身份、中国身份,乃至世界身份的交融。以现代品格注入“风物志”式的叙事传统,圆融而辩证的处理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作为有明确而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在其持续性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完成了族群身份、社会身份、中国身份,乃至世界身份的交融。以现代品格注入“风物志”式的叙事传统,圆融而辩证的处理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以动物美学作为叙事策略,在时间序列中践行其共同体视野;以“生态人”之形象切入,向世界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复调式”现代性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传峰 《山巅之村》 中华民族共同体 生态文学 复调式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智文学”产业链韧性研究
4
作者 张晓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6-193,共8页
产业链韧性提升是加快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和广泛应用,网络文学产业获得了持续性发展,从产业阶段划分来看,大致经历了从传统网络文学到数字文学,再到当... 产业链韧性提升是加快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和广泛应用,网络文学产业获得了持续性发展,从产业阶段划分来看,大致经历了从传统网络文学到数字文学,再到当前数智文学的跃迁。产品供给丰富、产业生态稳定以及消费需求递增是产业链韧性的应有表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传统网络文学产业带来的冲击包括生产动荡、技术突变和市场转型,数智文学产业的更新和发展对传统网络文学产业链韧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应该立足技术变迁的预期,充分利用并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从持续优化生产、着力稳定生态与激发市场潜能等多维度发力,共同提升数智文学产业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数智文学 网络文学 产业链韧性 DeepSee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传播视域下中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5
作者 臧岚 张窈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5,共12页
基于扎根理论,对网络文学多模态对外传播的相关新闻数据及半结构化访谈数据进行编码,系统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发现多模态叙事生态、IP多模态开发以及多模态翻译是网络文学多模态对外传播的核心影响因素。其中,多模态叙事... 基于扎根理论,对网络文学多模态对外传播的相关新闻数据及半结构化访谈数据进行编码,系统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发现多模态叙事生态、IP多模态开发以及多模态翻译是网络文学多模态对外传播的核心影响因素。其中,多模态叙事生态为传播提供基本条件,IP多模态开发是传播的主要驱动力,多模态翻译则为传播的关键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多模态叙事生态体系、构建全球化IP开发与管理机制以及完善多模态翻译框架的具体路径,助力提升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络文学 对外传播 扎根理论 多模态驱动 跨文化适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文学概论的最早范式——《奏定大学堂章程》“文学研究法”课程讲授要义评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聂运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共4页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理论 《奏定大学堂章程》 教材评估 文学研究 文学概论 中国式 文学理论教材 大众审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文学史的标杆之作——评《湖北文学通史·当代卷》
7
作者 钱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9-159,共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类地方文学史层出不穷,迄今已超过八十种。作为区域文学史,其意义应该不限于对国家宏观文学史的细节放大及建构过程,还应体现出自身的发展特色,进一步的,其叙述应该能够让读者窥见更多的充沛细节和刁角弯道,显现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类地方文学史层出不穷,迄今已超过八十种。作为区域文学史,其意义应该不限于对国家宏观文学史的细节放大及建构过程,还应体现出自身的发展特色,进一步的,其叙述应该能够让读者窥见更多的充沛细节和刁角弯道,显现在国家宏观文学史的本质化、规律化叙述中被忽视乃至牺牲掉的珍珠或异类,来丰富我们对当代文学史并不苍白的想象。201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湖北文学通史·当代卷》即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区域文学史标杆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作家 规律化 本质化 陈应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审美风格 新写实小说 文化心理 学术增长点 叙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当代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
8
作者 阳燕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68,共5页
池莉、方方之后,湖北文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年龄梯队齐整、体裁风格各异的状貌。湖北的女性作家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关注本土女性群体、展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建构两性间的和谐对话,于"女性"之外增添了&qu... 池莉、方方之后,湖北文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年龄梯队齐整、体裁风格各异的状貌。湖北的女性作家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关注本土女性群体、展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建构两性间的和谐对话,于"女性"之外增添了"母性"和"神性"两个关键词,为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切实的本土经验和地域经验,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在女性文学的形式、审美、思想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女性作家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女性生存 超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文学:历史·空间·审美——评《湖北文学通史》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实绩
9
作者 徐汉晖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7-59,共3页
文学总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生发和演进,总离不开地域的空间舞台和历史进化的内在逻辑。《湖北文学通史》的编撰锁定"湖北"区域内上下三千年之文脉流变、作家作品、文人团体、思潮流派等一切文学现象与创作内容,以丰富的实证材... 文学总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生发和演进,总离不开地域的空间舞台和历史进化的内在逻辑。《湖北文学通史》的编撰锁定"湖北"区域内上下三千年之文脉流变、作家作品、文人团体、思潮流派等一切文学现象与创作内容,以丰富的实证材料、新颖的史论方法和精辟清新的语言,将湖北地域文学数千年的发展清晰勾画与整体呈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严谨的治史精神及丰厚的实践实绩,开创了湖北文学研究的新高度,无疑是当代区域文学史研究的又一奠基之作与典范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学 文学史观 湖北文学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仡佬语语气词概貌与典型演变个例kɔ^(33)
10
作者 李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4,共13页
仡佬语各方言均有丰富的语气词,在汉藏语中比较有特点,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语音方面:单音节占优势,以CV型为基本型,音节结构简单;声母大多不送气,主要由m、n、l、■、k、q、x、s等鼻音、边音、塞音、擦音充当;韵母以单元音为主,二合复... 仡佬语各方言均有丰富的语气词,在汉藏语中比较有特点,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语音方面:单音节占优势,以CV型为基本型,音节结构简单;声母大多不送气,主要由m、n、l、■、k、q、x、s等鼻音、边音、塞音、擦音充当;韵母以单元音为主,二合复元音为辅,句首以a为常,句中以i、e为常,句末以o、e为常;有声调,调型以中平为主,中降、低降次之,升调较少,总体符合语气词的声调共性,但居都仡佬语较有个性,声调变体也远多于其他点;具有鲜明的韵律特征,常重读,可延长,有声调,罕见轻声变体。分布方面:位置灵活,不少语气词可在句首、句中、句末三个位置中的两个甚至三个出现,几乎所有句类、句式、句型都有语气词分布;虽然句法分布广泛,但使用上却有一定的语体限制,隐现也有规律可循,受说话场合、交际双方的身份、熟悉程度等语境因素制约。功能方面:语气词虽无实际意义,不充当句子成分,但具备衔接、表态、暂顿、增强语意等语用功能,还有引发语句、协调音节、增加美感等韵律功能,是仡佬语谋篇成句、表达语气的重要手段。仡佬语语气词数量众多,演变情况复杂,系外因与内因两方面合力所致,其中,语法化为重要的内部演变途径之一。比工仡佬语中的高频词kɔ^(33)是一个由语法化所致的演变典型案例,其语法化过程大致为:方位名词--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动态助词--语气词,该词的发展轨迹对于揭示仡佬语语气词的基本演变规律有一定启示。仡佬语语气词的韵律表现与演变问题值得学界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仡佬语 语气词 kɔ^(33)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字学易知》音系所反映的方音特征
11
作者 周赛华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本文对《字学易知》音系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对音系中的若干方音特点做了分析,如全浊音清化,浊塞音和浊塞擦音都归入送气清音,曾梗臻深四摄合流,部分山咸摄字与江宕摄字合流,平去声分阴阳,保留入声,等等。《字学易知》是目前江淮官话黄... 本文对《字学易知》音系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对音系中的若干方音特点做了分析,如全浊音清化,浊塞音和浊塞擦音都归入送气清音,曾梗臻深四摄合流,部分山咸摄字与江宕摄字合流,平去声分阴阳,保留入声,等等。《字学易知》是目前江淮官话黄孝片中发现的最早的音韵文献,书中反映的许多方音特征在黄孝片中为最早的记录,比如六个声调、去声分阴阳等。另外,书中也有许多方音特点是今黄孝片方言没有的,比如浊声母全部清化为送气、山咸摄与江宕摄字合流,等等。因此,《字学易知》在黄孝片语音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学易知》 黄陂方音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计算主义:数据化与网络文学业态的裂变 被引量:9
12
作者 廖声武 谈海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78,共8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在计算主义理念下的数据化实践形态中,网络文学生产、阅读、评价模式由感性化、人文化走向理性化、科学化。数据化环境和实践工具全面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读、写、评各环节和文化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在计算主义理念下的数据化实践形态中,网络文学生产、阅读、评价模式由感性化、人文化走向理性化、科学化。数据化环境和实践工具全面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读、写、评各环节和文化产业市场的运行机制。作者、网站与读者的多维关系通过数据记录、储存和计算,被精准定位、分类、整合与应用,网络文学的艺术精神与思维模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计算主义理念的塑造,在此背景下,计算主义也被作为一种全新研究范式引入网络文学批评领域。建立在计算主义底层逻辑之上、以数据化为实践路径的各种技术手段,正在深层建构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网络文学生态。计算主义技术手段将不仅成为网络文学生产、阅读和评价的智能助手,还将生成与人类并行的文学创作新主体、新文本形式、新审美体验。人类将突破文学活动等表意实践中的语言学习与运用束缚,获得前所未有的充裕文化产品,更加精确地认识、把握自身和世界的精神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主义 数据化 网络文学 文学生产 文学阅读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传播时代的湖北形象塑造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柯兰 阳玉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114,共4页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传播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对外传播中的地区形象塑造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湖北可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塑造"中部崛起的发展形象",塑造"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湖北楚文化形象"等,以促进和谐湖北的构建。
关键词 全球传播 议程设置 媒介真实 地区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石刻对宋代文学传播的作用与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星 王兆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宋代石刻与文学传播关系十分密切,对宋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石刻众多、分布广泛,激发了传播者(文人)对石刻作品的阅读与传播兴趣;石刻对所传播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强化了宋代文学重理明道的文学基调;石刻还直接影... 宋代石刻与文学传播关系十分密切,对宋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石刻众多、分布广泛,激发了传播者(文人)对石刻作品的阅读与传播兴趣;石刻对所传播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强化了宋代文学重理明道的文学基调;石刻还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果:石刻作品的词翰双美,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传播力。而作品的反复刻石,更强化了名篇的典范性与影响力。石刻还提供了一个互动对话的长效交流空间,增强了作品影响的持久性,进而促进文学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 宋代文学传播 作用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方言时的读者意识
15
作者 黄苗 刘川鄂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0,共4页
一、方言翻译与读者意识文学方言是作者试图再现的受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阶层的语言①。翻译作品的读者意识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感受,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方言翻译与读者意识的特殊关联可有多方面... 一、方言翻译与读者意识文学方言是作者试图再现的受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阶层的语言①。翻译作品的读者意识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感受,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方言翻译与读者意识的特殊关联可有多方面考量。第一,翻译理论对读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作品 葛浩文 阅读需求 翻译理论 方言翻译 读者意识 文学方言 莫言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现代性的时间形式与空间形式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新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4,共3页
近年在诸多有关文学现代性的讨论中,学者们大都从文学形态、文学价值、文学观念等宏观的思想层面来阐释文学的现代性。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着某种倾向:这种讨论文学现代性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文学。正如陈晓... 近年在诸多有关文学现代性的讨论中,学者们大都从文学形态、文学价值、文学观念等宏观的思想层面来阐释文学的现代性。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着某种倾向:这种讨论文学现代性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文学。正如陈晓明所言:“近年来理论界对‘现代性’表现出来了较高的热情,纵观这些讨论,基本上局限在对文学思想的现代性的讨论上,但如何回到文学本身,并且与文学史和文学文本的具体关联中来理解现代性,依然是一个未加深究的问题。”当文学的现代性被仅仅局限在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之中时,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文学性存在的忽视。毕竟,文学的现代性更应该体现在其文学性的构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代性 空间形式 时间形式 文学的现代性 文学思想 文学形态 文学价值 思想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文化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评价探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书 王体正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2,共3页
高校是传承、创新、引领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文化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高校文化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评价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就评价的意义、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校文化力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銙茶”考——兼谈北苑贡茶沿革
18
作者 薛峥 张鹏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4,共10页
“銙茶”是宋代贡茶的一种,其名称源于“带銙”之形,有“銙、鞯胯、夸、胯”四种写法,四者音义关系密切而通用。銙茶至晚出现于北宋中期,初流行于民间,后由北苑茶焙改进,成为继龙、凤团茶之后的贡茶新形制。銙茶具有提升生活品质、人交... “銙茶”是宋代贡茶的一种,其名称源于“带銙”之形,有“銙、鞯胯、夸、胯”四种写法,四者音义关系密切而通用。銙茶至晚出现于北宋中期,初流行于民间,后由北苑茶焙改进,成为继龙、凤团茶之后的贡茶新形制。銙茶具有提升生活品质、人交往际赠礼、彰显政治地位及经济效益等多重社会功能。銙茶的发展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及统治者的偏好。元代继承宋制,贡茶仍以饼状或片块状为主,但规模缩小。明初“废团改散”政策实施后,片茶旧制消亡,散茶逐渐成为主流,团茶、銙茶等随之成为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銙茶 北苑茶 建茶 贡茶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节”语义流变及其术语化
19
作者 王文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6,共9页
明清章回小说评点中的“情节”指单一事件或事情的来龙去脉,但由于评点者致力于挖掘小说“最佳最美叙述”,因此“关目”才是核心术语,“情节”位居边缘。在晚清,随着传播媒介的革新,报刊连载发展为重要传播手段,“关目”日渐边缘化,“... 明清章回小说评点中的“情节”指单一事件或事情的来龙去脉,但由于评点者致力于挖掘小说“最佳最美叙述”,因此“关目”才是核心术语,“情节”位居边缘。在晚清,随着传播媒介的革新,报刊连载发展为重要传播手段,“关目”日渐边缘化,“情节”取而代之,成为报刊广告关键词,为其后术语化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创作维度的“情节”要求反映“历史真实”,与传播维度立足于“虚构艺术”的“情节”观念差异较大,“情节”还并非专有名词。在民国,“情节”延续晚清时的中心地位,并随着西方小说“三要素”理论的引入,在内涵被置换为西方“长篇小说”(novel)所涵摄的“因果律”后实现术语化,进而被用于评价章回小说的微观叙述与宏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 关目 因果律 术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烦恼人生的原生态写实——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视域中的方方、池莉小说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俊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65-69,共5页
时下,武汉青年女作家方方和池莉引起当代文学批评的注重。原因在于方方,尤其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时下文坛仍然繁兴的“新写实小说”。本文将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这种切入角度与研究视域中对方方、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作出论... 时下,武汉青年女作家方方和池莉引起当代文学批评的注重。原因在于方方,尤其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时下文坛仍然繁兴的“新写实小说”。本文将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这种切入角度与研究视域中对方方、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作出论评,意在分析方方、池莉小说在都市人生的把握方式,审美感知方式、在都市文学文本形式等方面的新质与特点,并评说她们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环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青年 中国作家 三十年代 中国都市文学 方方小说 池莉小说 二十世纪 生活细节 都市人 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