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文化论著研究 假设与验证的循环推进——由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想到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向 被引量:2
1
作者 钟年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通过回顾费孝通的 乡土中国 、 江村经济 等著作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强调了实地调查在理论观点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应坚持假设与验证循环推进的学术路向。
关键词 假设 验证 中国文化研究 乡土中国 《江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与中国文化传统 被引量:5
2
作者 周积明 张艳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15-23,共9页
从文化的视野,尤其是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冲突、融汇的广阔背景考察邓小平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阐释其间的文化意蕴,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理论 中国文化传统 毛泽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 认知方式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曼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6期81-88,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为四维构成机制,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和人格追求方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由于道德伦理情感的凸出,从而形成了以道德情感涵化心理结构中其他三维结构的道德伦理型结构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具有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为四维构成机制,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和人格追求方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由于道德伦理情感的凸出,从而形成了以道德情感涵化心理结构中其他三维结构的道德伦理型结构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具有经验伦理化的倾向,传统的情感模式熔铸出道德伦理化的价值观,传统的行为模式具有因循保守、注重实用的特点,传统的人格追求方式造成了两重化的道德理想。这种道德伦理化的文化心理结构,又由于道德伦理本身内在矛盾的制约,产生一些无法克服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结构 传统 思维方式 情感方式 行为方式 人格追求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结构论 被引量:7
4
作者 何晓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中华文化结构论何晓明(湖北大学中国文化史研究所)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文化”如同任何进入人们视野的研究对象一样,从其内部逻辑关系方面,是可分的。认识这种可分性,是文化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剖析眼光和操作意识。换言之,对... 中华文化结构论何晓明(湖北大学中国文化史研究所)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文化”如同任何进入人们视野的研究对象一样,从其内部逻辑关系方面,是可分的。认识这种可分性,是文化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剖析眼光和操作意识。换言之,对文化结构的解剖,是宏观文化研究的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结构 宗法制度 社会心理 心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 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史研究 物态文化 行为文化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帮会文化”略论 被引量:4
5
作者 郭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72-75,共4页
既往的帮会研究 ,主要着重于渊源与历程。本文从文化史的视野 ,提出“帮会文化”的概念并加以剖析 ,认为 :“帮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范畴 ;“帮会文化”是一种游离于中国传统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外的特殊形态的亚文化 ;“帮会文化”
关键词 帮会文化 社会文化 传统大文化 小文化 病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的历史文化透视 被引量:2
6
作者 沈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8-62,共5页
自从贺长龄、魏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于1826年刊行后,到民国初年止,竟有19种仿《皇朝经世文编》的续编问世,形成了独特的经世文编现象。经世文编代表了一种著录形式的创立,具有体例精善,搜罗美备,注重时效的特点。经世... 自从贺长龄、魏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于1826年刊行后,到民国初年止,竟有19种仿《皇朝经世文编》的续编问世,形成了独特的经世文编现象。经世文编代表了一种著录形式的创立,具有体例精善,搜罗美备,注重时效的特点。经世文编一续再续的内在思想动力源自中国传统的交易思想。贯穿于经世文编的思想主旨是传统必须变革。经世实学的致用性使经世文编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和开放性。经世文编宣扬的经世之学“政详学略”,究其本质而言属于政治文化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经世文编 变易思想 经世致用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之自在本体的追求——论魏晋南朝文化特质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积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4-29,共6页
在中国政治史上,魏晋南北朝或是一个动荡、乱离的悲剧时代,然而,在中国文化史上,魏晋南北朝却是极为辉煌的一章。这一时期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 在中国政治史上,魏晋南北朝或是一个动荡、乱离的悲剧时代,然而,在中国文化史上,魏晋南北朝却是极为辉煌的一章。这一时期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文化多元发展。然而,文化的多元发展,并非意味着文化的无序。这一时期无论是哲学,美学还是文学、史学、科技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超越形而下之具体事物的形而上之自在本体(无、道、自然)的追求。这一主题深沉地把握着魏晋南朝文化人的致思倾向,心理性格,精神风貌,从而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质(北朝文化因政权割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多元发展 主体精神 中国文化史 精神风貌 文化人 魏晋南朝 主题 美学 文化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化重演律”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天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1期66-69,共4页
关于“文化重演律”的思考冯天瑜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即“轴心时代”)的文化元典,在此后两千余年间,不断被诠释和放大,其包蕴的精神被人们反复体悟、延伸,尤其是当历史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元典精神往往被人们重新召唤,令其... 关于“文化重演律”的思考冯天瑜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即“轴心时代”)的文化元典,在此后两千余年间,不断被诠释和放大,其包蕴的精神被人们反复体悟、延伸,尤其是当历史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元典精神往往被人们重新召唤,令其发挥一种转换剂的作用,这在世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演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圣经》 “文艺复兴” 马丁·路德 元典精神 中世纪 欧洲文化 人文精神 《荷马史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本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主主义的结合点 被引量:1
9
作者 冯天瑜 《江汉论坛》 1988年第9期61-65,共5页
今日中国人通用的"民主"概念,意蕴为"多数人的统治"、"人民的权力","人民行使权力共同治理国家",等等.这是中国近代新学家在意译英文Democracy时利用汉语固有单字组建的新词.本来.在中国古代... 今日中国人通用的"民主"概念,意蕴为"多数人的统治"、"人民的权力","人民行使权力共同治理国家",等等.这是中国近代新学家在意译英文Democracy时利用汉语固有单字组建的新词.本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也出现过"民主",如《尚书·多方》说:"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说:"赵盂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但这些句式里的"民主"是"民之主"的简称,意指"统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民主主义 西方民主政治 近代新学 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典籍 统治者 康有为 梁启超 中国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中的积极理论意义
10
作者 何晓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5-78,共4页
从人类文明进步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的主题是,在世界资本主义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文化是否应该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问题.
关键词 保守主义 中国 近代 文化建设 民族文化 本位主义 儒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基本建设”之作
11
作者 郭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论》 图书评介 中国社会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人”启蒙角色的转换及文化反思
12
作者 陈曼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7-11,共5页
“五四人”作为本世纪初一个特定的文化阶层,其角色定位决非我们以往学术研究中的习惯性理论预设———一成不变的启蒙者。实际上,他们既有一个由传统文化精英向近代启蒙者转变的过程,也有一个由启蒙者转变为被改造者的过程,而且二... “五四人”作为本世纪初一个特定的文化阶层,其角色定位决非我们以往学术研究中的习惯性理论预设———一成不变的启蒙者。实际上,他们既有一个由传统文化精英向近代启蒙者转变的过程,也有一个由启蒙者转变为被改造者的过程,而且二者之间相互纠结,很难理清。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滥觞于学界的“知识原罪意识”,对于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命运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人” 启蒙者 人民 角色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光咸丰年间的文化震动与现代化延误
13
作者 周积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4-90,共7页
道光咸丰年间的文化震动与现代化延误周积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段民族灾难史的首页。然而,当我们超越这场战争来看待这场战争,不能不承认,它不仅是民族辱屈和灾难的开端,而且意味着从... 道光咸丰年间的文化震动与现代化延误周积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段民族灾难史的首页。然而,当我们超越这场战争来看待这场战争,不能不承认,它不仅是民族辱屈和灾难的开端,而且意味着从西方发端的现代化进程向一个“农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光咸丰年间 文化震动 现代化 延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14
作者 周积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40-140,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陈谷嘉 邓洪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 被引量:2
15
作者 姜海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5-9,共5页
陈登原在民国时期出版的 中国文化史 ,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忽视。实际上,该书无论是在文化史理论的建树,还是在文化史著作的写作手法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着重探讨陈登原在该书中提出来的文化史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该书写作手法... 陈登原在民国时期出版的 中国文化史 ,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忽视。实际上,该书无论是在文化史理论的建树,还是在文化史著作的写作手法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着重探讨陈登原在该书中提出来的文化史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该书写作手法的特点,并对陈著 中国文化史 在文化史学科建设上的地位给予了简要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登原 中国文化史 文化史理论 写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冲突——明清之际正统儒生对基督教神学的反应
16
作者 邓建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80-84,共5页
明清之际正统儒生们对基督教神学的反应,实质上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的反映。神学上帝观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学术领域的历史文化传统,而理学天理论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非宗教特质;神权至上论反映... 明清之际正统儒生们对基督教神学的反应,实质上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的反映。神学上帝观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学术领域的历史文化传统,而理学天理论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非宗教特质;神权至上论反映了教会作为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政治生活中最强大的势力集团的现实,而君权独尊说则是中国先秦以降君权独尊、儒学一统格局的鲜明映照;基督教伦理的基本特征是把人的一切行为规范纳入人对上帝的关系中加以解释,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却是把人的行为规范纳入个人与宗法组织的关系中加以解释。这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冲突 基督教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积明 谢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7-52,共6页
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既有反压迫反剥削反欺凌及维护基本生存权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反现代化变革的守旧落后的历史内容。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反清武装起义相与呼应,构成动摇清王朝政治统治的合力;另一方... 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既有反压迫反剥削反欺凌及维护基本生存权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反现代化变革的守旧落后的历史内容。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反清武装起义相与呼应,构成动摇清王朝政治统治的合力;另一方面则对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形成社会稳定和现代化进程的强大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新政时期 农村骚乱 守旧 保守 农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忠”观念溯源 被引量:18
18
作者 范正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74-78,共5页
中国文化传统里的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问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与之相关的忠恕、忠信、忠... 中国文化传统里的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问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与之相关的忠恕、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名词,至今还广为流传,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研究忠的产生与演变,自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题中应有之义。诸如:忠究竟“古”到什么时候,它最初具有哪些含义,以及如何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定型的?都需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信 政治伦理 伦理型 忠与孝 墨子 伦理政治化 论语 政治道德 血缘关系 伦理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家的主体意识与史学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晓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8-13,81,共7页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特殊门类,历史学自有其他社会——人文科学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问题是,史家如何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来卓有成效地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做到这一点,必要的客观环境条件当然不可少,但从主观方面看,史家自身主体意识...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特殊门类,历史学自有其他社会——人文科学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问题是,史家如何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来卓有成效地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做到这一点,必要的客观环境条件当然不可少,但从主观方面看,史家自身主体意识的建立与强化,乃是成功的关键。主体,一般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之下、从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它的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1,主体的个体形态,或称个人主体;2,主体的集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社会功能 历史学家 史家主体意识 社会意识 学术意识 人文科学 历史科学 主观方面 社会群体 服务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被引量:7
20
作者 何晓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6-101,共6页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何晓明张之洞(1837-1909)是洋务运动的殿军式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入仕之初,即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三省考官、学政。身膺疆吏后,抚晋、督粤,兴学育才,多有辛劳。尤其是...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何晓明张之洞(1837-1909)是洋务运动的殿军式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入仕之初,即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三省考官、学政。身膺疆吏后,抚晋、督粤,兴学育才,多有辛劳。尤其是移节湖广及暂署两江期间,主持创设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教育思想 师范教育 高等学堂 新式学堂 “癸卯学制” 教育制度 近代中国 科举 中国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