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加强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与实践
1
作者 黄晓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69-73,共5页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必须加强对群众的政治教育工作。他主张建立政治教育总委员会和地方各级政治教育委员会,加强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主张加强文化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学校和教师的作用,以做好政治教育工作。他...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必须加强对群众的政治教育工作。他主张建立政治教育总委员会和地方各级政治教育委员会,加强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主张加强文化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学校和教师的作用,以做好政治教育工作。他思想和实践的特点是:政治教育工作同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相联系,同物质利益的原则相结合,同对错误意识形态的批判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政策 政治教育工作 政治教育总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中的符号学思想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先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18-23,19,共7页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口的一种功能。“执所言而意得见”。“名”是用以“举实”的。《墨...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口的一种功能。“执所言而意得见”。“名”是用以“举实”的。《墨经》中的“正名”学说超出了儒家的政治、伦理的正名理论,而真正成为“名辩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墨经》中运用了多种的定义方法。《墨经》认为“辩”的特征是“争(反)”,其目的是为了“明是非之分”,“察名之理”。“辩”的准则是要“当”与“宜”。《墨经》的“说”运用的是语用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性质的思想 被引量:5
3
作者 俞良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62-68,共7页
1917年10月武装起义前夕,列宁通过对俄国革命阶级性的分析,认为面临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革命任务。然而他认为这场革命一定会引发全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十... 1917年10月武装起义前夕,列宁通过对俄国革命阶级性的分析,认为面临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革命任务。然而他认为这场革命一定会引发全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十月起义胜利后,列宁提出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但所指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实施计算和监督意义上的、单纯政治斗争意义上的、“导向”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些思想体现了列宁理论与实践的以下特点:根源于社会实际,趋向于未来革命,渐进倾向与缓和倾向,理论发展和创新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国家利用市场思想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俞良早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理论 资本主义 经济理论 列宁思想 市场思想 新经济政策 商品交换 贸易自由 市场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史上的两次农村改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思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俞良早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4-19,共6页
社会主义史上的两次农村改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思想的比较研究俞良早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问题,是改变农村政策,即进行农村改革。因而可以说,在当时的苏维埃俄国,进行了社会主... 社会主义史上的两次农村改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思想的比较研究俞良早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问题,是改变农村政策,即进行农村改革。因而可以说,在当时的苏维埃俄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农村改革的实践。我国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改革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史 列宁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苏维埃政权 向社会主义过渡 农村政策 解放思想 战时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科学确立的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耀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19-24,37,共7页
本文从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出发,论证科学确立是经验论证、逻辑论证、价值评价三者的统一,指出经验论证是基本步骤和决定环节,同时,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均非仅仅是科学确立的手段,而且将论证和评价的结果融化在理论内涵之中。本文不... 本文从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出发,论证科学确立是经验论证、逻辑论证、价值评价三者的统一,指出经验论证是基本步骤和决定环节,同时,逻辑论证和价值评价均非仅仅是科学确立的手段,而且将论证和评价的结果融化在理论内涵之中。本文不仅阐释了科学确立的静态结构,也阐发了科学确立三要素在科学理论确立过程中动态运行的一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确立 结构 经验论证 逻辑论证 价值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实学范畴内涵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1-7,14,共8页
“实学”本义为切实有用之学。中国实学可溯诸汉代儒学以经学兴起之时,然作为概括一种学术本质特色的特指范畴,则始于北宋。宋儒视先秦孔孟儒学为崇实黜虚,修己以治人的实学。程、朱宣称“惟理为实”,学者泛观博览,格、致、正、诚... “实学”本义为切实有用之学。中国实学可溯诸汉代儒学以经学兴起之时,然作为概括一种学术本质特色的特指范畴,则始于北宋。宋儒视先秦孔孟儒学为崇实黜虚,修己以治人的实学。程、朱宣称“惟理为实”,学者泛观博览,格、致、正、诚,穷理、尽性,进而修、齐、治、平的功夫,就是圣门实学;陆王则宣称“心即理”,心学即实学。明清之际,实学表现为一股具有忧患意识、经世意识、批判意识、启蒙和改良意识、实证科学意识和哲学唯物论意识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近代实学表现出了重振儒学经世传统、救亡图存、中体西用和趋时更新等新的理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实学 宋明道学 内涵 演变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