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条学术进路——记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江畅
1
作者 戴茂堂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从武汉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江畅教授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了《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1995年)。在这本早期学术著作中,他表达了希望从西方哲学理论中为价值寻找到本体论根基的目的:“我决定就以莱布尼茨的... 从武汉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江畅教授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了《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1995年)。在这本早期学术著作中,他表达了希望从西方哲学理论中为价值寻找到本体论根基的目的:“我决定就以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作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希望能弄清其本来面目,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做出这种选择还有另一层考虑。我长期关注和研究价值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哲学 学术著作 教授 博士学位论文 学院 湖北 形而上学 莱布尼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理解世界观——基于精神哲学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江畅 蔡利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I0002,共10页
世界观不是指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而是指在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基础上自发形成或自觉构建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世界观存在着真理性问题,只有那种与其对象相一致并且对自己和他者有利的世界观才是真理性世界观... 世界观不是指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而是指在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基础上自发形成或自觉构建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世界观存在着真理性问题,只有那种与其对象相一致并且对自己和他者有利的世界观才是真理性世界观,也是正确的世界观。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上有影响的世界观主要包括为所有人信奉的常识世界观、为宗教组织内信徒信奉的宗教世界观、为大多数人信奉的科学世界观和为部分人信奉的哲学世界观四大类型。就人们可选择的世界观而言,宗教世界观是完全不正确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是不完全正确的世界观,只有哲学本体论才能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但哲学世界观的正确性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哲学家的使命在于为人们提供具有真理性的本体论所支撑的真正正确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常识世界观 科学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主导观念的“三观”——基于精神哲学的检视
3
作者 江畅 魏敏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164,共9页
观念是基于认识及其成果形成的、对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思维定式。相互关联的诸观念可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其中的主导观念和精神要素。世界观是关于“上下四方”和“古往来今”的世界全体的根本性... 观念是基于认识及其成果形成的、对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思维定式。相互关联的诸观念可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其中的主导观念和精神要素。世界观是关于“上下四方”和“古往来今”的世界全体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价值观是对自身生存发展具有持久主导作用的人类价值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人生观则是关于人性、人格和人生的整个生命过程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三观”是人类适应进化要求而逐渐完善的,就个人而言,其在人生过程中先后生成,并逐渐被整合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其中价值观具有先发性,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性质和价值取向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主导观念,“三观”是人类精神系统中最高理想和基本信念的母体和根基,对最高理想和至要信念的确立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作为精神要素,“三观”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的人格性质和层次,并通过观念系统直接对精神主体发挥规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精神哲学 人格养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形式开显内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范式及其意义
4
作者 周海春 郑义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2,165,共12页
做中国哲学有两重疑难: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质的疑难,即内容的疑难;整理中国哲学的内容以成系统的疑难,即形式的疑难。而解决后者,成为现代中国学者首要的任务。冯友兰始终关注哲学的形式系统与实质系统的统一,尤其是对中国哲学的形式化作... 做中国哲学有两重疑难: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质的疑难,即内容的疑难;整理中国哲学的内容以成系统的疑难,即形式的疑难。而解决后者,成为现代中国学者首要的任务。冯友兰始终关注哲学的形式系统与实质系统的统一,尤其是对中国哲学的形式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形式化思考的主要内容是辨析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其中也涉及言说的前提性、文本的意识、汉字的形式、词汇的意义、思想的清晰性等。冯友兰力求以民族形式呈现新内容,从而建设现代中国哲学,注重中国哲学的“普遍性形式”,并力求以此开显中国哲学的内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范式可以概括为以“形式”开显“内容”。以形式开显内容也可以成为未来中国哲学的范式:参照西方哲学形式对中国哲学进行形式化处理依然有助于再现中国哲学的特质;站在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角度来挖掘其在形式方面的贡献,并以此来展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合理运用诠释学的方法,通过对文本形式的把握呈现文本的特定内容;分析“负的方法”所包含的逻辑或者形式问题,以让“负的方法”作为中国哲学的形式开显其特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不是退回到经学传统,而是要继续沿着哲学的道路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范式 形式化 “负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恩政治哲学的贡献、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5
作者 江畅 周莹萃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政治哲学(后文简称为“马恩政治哲学”)对人类政治哲学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这些价值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完善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大现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政治哲学(后文简称为“马恩政治哲学”)对人类政治哲学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这些价值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完善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恩政治哲学创建了以人类彻底解放和普遍幸福为终极追求的政治哲学体系,描绘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美好理想社会,找到了实现理想蓝图的强大社会力量,开辟了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可靠路径。马恩政治哲学给政治哲学提供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确立了全人类立场和价值取向,将每一个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规定为政治的终极目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政治哲学改变世界的根本使命和实践要求。马恩政治哲学研究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其政治本性论为政治文明进步奠定了牢固的动力基础,政治目的论为人类普遍而永久获得幸福指明了正确前进道路,政治制度论为社会长治久安贡献了政治哲学智慧,政治活动理论为实行人民统治和治理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方案,政治权力论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充分理论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恩政治哲学 唯物史观 人类立场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哲学史两个教条的批判
6
作者 徐弢(译)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5,共12页
分析哲学史的两个教条,一是相信在通过给出理由提供对一个哲学主张的论证与通过讲述一些因果故事提供对其起源的解释之间存在根本的分裂;二是相信理性重构主义,即相信基于某些基本假设,任何哲学家的观点都能被重构成一个理性的体系。类... 分析哲学史的两个教条,一是相信在通过给出理由提供对一个哲学主张的论证与通过讲述一些因果故事提供对其起源的解释之间存在根本的分裂;二是相信理性重构主义,即相信基于某些基本假设,任何哲学家的观点都能被重构成一个理性的体系。类比蒯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并结合新康德主义可以论证这两个教条都是没有根据的。第一个教条的论证是成问题的,因为既不能通过任何起源性的解释来论证它,又不能在不乞题情况下论证它,任何这样的论证都会导致循环,分析哲学史学家只能通过历史事实作出判断。第二个教条也是不成立的,因为任何理性的重构都需要准确理解哲学家或文本所说的内容,即任何理性重构不能不考虑历史理解问题。抛弃两个教条的结果有二:一是模糊哲学和哲学史之间假定的界限,二是转向解释学。通过批判分析哲学史的两个教条,我们最终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分析哲学史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史 两个教条 罗素 莱布尼茨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技术伦理到生命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1
7
作者 舒红跃 李文龙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0,共9页
随着计算、学习、语言等一个个被认为唯有人才具备的属性不断在机器身上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小,人工智能有可能从技术的发展演变成生命的进化,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终极目标将是生命伦理。目前,学界将人工智能的道德行为划分为... 随着计算、学习、语言等一个个被认为唯有人才具备的属性不断在机器身上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小,人工智能有可能从技术的发展演变成生命的进化,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终极目标将是生命伦理。目前,学界将人工智能的道德行为划分为操作性、功能性和完全性,或者隐性、显性和完全性等不同层次。实际上,这些不同层次的道德行为也是人工智能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阶段的人工智能道德主体具有不同的自主性。一旦人工智能成为类人生命,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研究范式,将其看作能够像人类那样在世生存的存在者,进而构建一种新的伦理学范式,实现不同生命形式在这个星球上共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伦理 生命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者爱人”的定位及其伦理新释
8
作者 阮航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2,168,共13页
“仁者爱人”这一解释在传统儒学中并不总是受重视,但自20世纪以来却逐步成为孔子“仁”的基本解释,这是适应现代生活及其理论特点的合理定位。从当代伦理的角度看,可以对“仁者爱人”提出三点新释:一是“爱人”之“爱”是一种较为温和... “仁者爱人”这一解释在传统儒学中并不总是受重视,但自20世纪以来却逐步成为孔子“仁”的基本解释,这是适应现代生活及其理论特点的合理定位。从当代伦理的角度看,可以对“仁者爱人”提出三点新释:一是“爱人”之“爱”是一种较为温和的关怀之情,二是“爱人”之“爱”是经过自觉选择而具有偏向性的情感,三是选择“人”作为“爱”的对象表达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新释可以为思考当代伦理问题提供独特的理路:它体现了儒家独特的道德视角,为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儒家式的理解,并且可展开为看待自然界乃至整个世界的友好态度,发展出一种弱人类主义的生态伦理观。沿着这一理路,儒家伦理可以与当代西方主流的伦理理论展开有效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 “仁者爱人” 孔子 儒家 人文主义 生态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孝道的当代美德伦理解读
9
作者 阮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00,共9页
孔子认为,子女之所以要尽“孝”,根本上是由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不是“生”之恩。由此孔子所倡导的“孝”,是基于个人情感体验的自觉选择,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情境中展开的美德,其理想状况是父慈子孝。后世儒家的相关观点要么遵循孟子... 孔子认为,子女之所以要尽“孝”,根本上是由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不是“生”之恩。由此孔子所倡导的“孝”,是基于个人情感体验的自觉选择,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情境中展开的美德,其理想状况是父慈子孝。后世儒家的相关观点要么遵循孟子的思路,认为尽孝是由于先天的血缘关系,要么蕴含着有若和荀子提出的理由,即孝德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这些观点实际上与孔子之间存在区别,也与现代伦理观念存在抵牾。而孔子的观点可以诉诸当代美德伦理学的移情机制,将“孝”阐发为一种以“接受-给予”为特征的根本美德,从而能够对“孝”之为美德提供一种更有说服力的现代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美德伦理 理由 移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与弱的博弈:智能生物视角下纽科姆难题解析
10
作者 李莉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3,共9页
自诺齐克报道和讨论纽科姆难题以来,其核心议题及解决路径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焦点。主要理论策略中,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与“占优”策略的冲突,到EDT与CDT理论的对立,都是从单向的“博弈人”角度去寻求最优解。通过引入“智能生物”视角... 自诺齐克报道和讨论纽科姆难题以来,其核心议题及解决路径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焦点。主要理论策略中,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与“占优”策略的冲突,到EDT与CDT理论的对立,都是从单向的“博弈人”角度去寻求最优解。通过引入“智能生物”视角对纽科姆难题逆向重构,将其从单向的“选择困境”转变为双向的“强弱博弈”,可揭示纽科姆难题的真实情境既非EDT预设的纯粹虚拟世界,也非CDT假设的完全现实世界,而是允许超能力存在的混合场域。这种强弱博弈框架突破传统单维分析,不仅为破解该思想实验提供了新路径,更为现实世界中力量不对等主体间的策略互动带来启示;并在哲学层面深化了对决策理论范式的理解,在实践维度则为非对称竞争环境中的策略选择提供了方法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科姆难题 逆向重构 智能生物 混合世界 强弱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需要温度:从关怀伦理对正义伦理的批判谈起
11
作者 徐瑾 鲁晓翀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被视为构建社会秩序首要价值的正义一直备受推崇,但是近年来受到关怀伦理学家的批判。从关怀伦理视角看,正义缺失温度的原因在于以正义为核心的传统伦理观存在抽象正义、男权正义、片面正义三方面缺陷。相对于正义伦理,关怀伦理则具有... 被视为构建社会秩序首要价值的正义一直备受推崇,但是近年来受到关怀伦理学家的批判。从关怀伦理视角看,正义缺失温度的原因在于以正义为核心的传统伦理观存在抽象正义、男权正义、片面正义三方面缺陷。相对于正义伦理,关怀伦理则具有三方面优势,即情境关怀对抽象法则的超越、关系自我对孤立自我的超越、人己关系上的主客交融对主客对立的超越。不过从正义伦理的核心主旨来看,除了法则的抽象性以外,近代以来共同善与个体善的分离是正义缺乏温度的主要原因。正义伦理需要与关怀伦理结合以纠正自身缺陷,但两者的结合也需要解决正义规范性被消解的风险。正义伦理与关怀伦理的审慎结合可以体现在作为正义现实定在的“法”和作为实现正义主体的“人”两个维度,两者统一于以更有温度的方式实现正义的生活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温度 正义伦理 关怀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哲学与医学的两层关系 被引量:13
12
作者 戴茂堂 汤波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4,共5页
理解和把握哲学与医学的关系,必须还原到现实的人生问题当中。就关怀现实人生问题而言,哲学和医学是最亲近的两门学科。医学与哲学都着眼于解决人生问题。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人的有限性问题。医学从身体入手解决人的有限性,哲学从精神入... 理解和把握哲学与医学的关系,必须还原到现实的人生问题当中。就关怀现实人生问题而言,哲学和医学是最亲近的两门学科。医学与哲学都着眼于解决人生问题。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人的有限性问题。医学从身体入手解决人的有限性,哲学从精神入手解决人的有限性,从这一层面来说,哲学是另一种医学,一种精神上的医学。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例如对待人的生死问题来看,哲学思考和处置人的生死问题的方式,与医学很不一样甚至恰恰相反,但其实是哲学在对医学的视角和做法提出哲学层面的质疑和诊断,以促进医学进一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就此而论,哲学是一种医学的医学,是最高的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医学 关系 有限性 生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旅游是合乎人性的生存--对旅游现象的哲学生存论诠释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运海 戴茂堂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11期104-114,共11页
以人的生存性发展为理论焦点的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存在叫做生存,生存的本质是超越。超越总是指向未来的某种可能性,人类的进化史揭示出这种可能性总是指向更好生存的向度。因此,生存的超越性使得谋求更好的生存成为人的本性。人性具有... 以人的生存性发展为理论焦点的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存在叫做生存,生存的本质是超越。超越总是指向未来的某种可能性,人类的进化史揭示出这种可能性总是指向更好生存的向度。因此,生存的超越性使得谋求更好的生存成为人的本性。人性具有生成性、累积性和复杂化的特征,是对人的本性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而这个现实化的过程就是人生。文章认为,为了实现人的本性,旅游活动从迁徙和旅行活动中生长出来,成为一种合乎人性的善的生活。生存论认为旅游和人相互生成:旅游只对人发生,只有人才旅游;旅游是人的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旅游必然对人发生;旅游是人对现实的超越,是谋求更好生存的人的本性的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旅游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的本性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生存 人性 生存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的三重哲学解读:从苏格拉底之死说起 被引量:6
14
作者 戴茂堂 罗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2,共6页
历史上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哲学中具有三重涵义:在人与神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必然的,死是内在于人生之中的;在人与物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幸福的,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 历史上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哲学中具有三重涵义:在人与神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必然的,死是内在于人生之中的;在人与物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幸福的,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在人与人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独立的,死亡使人自身个别化从而本真地作为他自己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苏格拉底 哲学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一种新技术还是一种新生命——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人工智能探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舒红跃 吴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3,共6页
如何区分强弱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认识论—认知主义角度着手,从思维、感知和行为三个方面展开对智能的研究。以柏格森等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家从生命在世存在的角度来分析智能,认为生命体的智能是服务于... 如何区分强弱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认识论—认知主义角度着手,从思维、感知和行为三个方面展开对智能的研究。以柏格森等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家从生命在世存在的角度来分析智能,认为生命体的智能是服务于生命在世存在这一目的的。一旦把智能看作一种服务于生命生存的手段,那么我们便可以从本体论—存在论层面来对人工智能进行分类:弱人工智能是人类在世存在的技术手段,强人工智能是自己能在世存在的一种新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命哲学 技术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被引量:4
16
作者 戴茂堂 葛梦喆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90,共8页
哲学是面向普遍性问题的。哲学思想越是具有面向普遍性问题的解释力,就越接近真理和智慧。哲学面向普遍性问题常常遭遇两个“两难”。一个两难是由差异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紧张产生的,涉及哲学如何去回应亚里士多德说的“哲学始于惊异”以... 哲学是面向普遍性问题的。哲学思想越是具有面向普遍性问题的解释力,就越接近真理和智慧。哲学面向普遍性问题常常遭遇两个“两难”。一个两难是由差异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紧张产生的,涉及哲学如何去回应亚里士多德说的“哲学始于惊异”以及海德格尔所说的“哲学本质上就是令人惊讶的”;另一个两难是由客观普遍性与主观普遍性之间的紧张产生的,涉及哲学如何去回应康德说的“两个普遍性”。破解第一个两难的关键在于努力在普遍性与差异性之间保持张力;破解第二个两难的关键在于重新评估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普遍性。关切哲学的普遍性面向问题,能够启迪我们重建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关系,在保护特殊性的前提下承担起维护公共性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普遍性 哲学的主观普遍性 哲学的客观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技术哲学:一种新的技术哲学研究范式 被引量:3
17
作者 舒红跃 张清喆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8-144,F0003,共8页
生命哲学是一种在哲学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哲学流派。生命哲学最核心的概念是生命,而生命是以身体为载体,身体又同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密切相关。因而,从柏格森、舍勒、斯宾格勒等开始,很多生命哲学家都对技术进行过研究,关于技术也提出过... 生命哲学是一种在哲学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哲学流派。生命哲学最核心的概念是生命,而生命是以身体为载体,身体又同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密切相关。因而,从柏格森、舍勒、斯宾格勒等开始,很多生命哲学家都对技术进行过研究,关于技术也提出过很多独到精辟的见解。但在技术哲学领域,生命哲学家关于技术的思想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不同生命哲学家的技术思想进行梳理,可以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生命技术哲学。这一研究范式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类型论和目的论等四个方面展开其丰富内涵,它相较于其他技术哲学研究范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术价值,拓宽了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同时构建这一范式也存在需要克服的困难和不足,但它有可能也有办法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从而成为技术哲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哲学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生命哲学 生命技术哲学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不再是一种动物了吗?--生命哲学视域中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舒红跃 张晓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9,共8页
在人类与动物关系的问题上,西方主流哲学认为二者之间有着一条明显的且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虽然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存在着很多区别,但是这些区别并不能让我们得出人类不再是一种动物了的结论。戴蒙德借助演化人类学、古生物学等... 在人类与动物关系的问题上,西方主流哲学认为二者之间有着一条明显的且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虽然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存在着很多区别,但是这些区别并不能让我们得出人类不再是一种动物了的结论。戴蒙德借助演化人类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所提供的史实和资料展示人类是"第三种黑猩猩"。对于从实证科学来研究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德勒兹和加塔利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与众多非哲学学科关联在一起的,哲学不能以一种超然的立场来对世界进行解释性描述,他们通过"生成-动物"理论打破西方主流哲学在人类与动物之间所划下的鸿沟;海德格尔则认为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不能由实证科学提供,而应由存在论奠基。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中,动物只有环境而没有世界,然而在柏格森、斯宾格勒、德里达等生命哲学家看来,不同的生命(动物)都在自己创造的世界生存,每一种生命都以其自身而非以人类的语言和意识为中心,虽然人类是一种较为特别的动物,但也是在一个与其他动物共享的世界中存在着的,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动物 生成 生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特海哲学的生态美学意蕴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小枝 高乐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5-129,共5页
怀特海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他认为每一"动在"都旨在达致美,每一"动在"都是关系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互在"。每一"动在"都具有自己的价值,都是为己的存在,同时也存在着为他或她或... 怀特海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他认为每一"动在"都旨在达致美,每一"动在"都是关系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互在"。每一"动在"都具有自己的价值,都是为己的存在,同时也存在着为他或她或它的价值努力向着美生成。整个宇宙向着美、和谐与完善行进着,迈向美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怀特海的生态美学不仅解放了现代美学,丰富了现代美学的内容,拓展了生态美学的空间,更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特海 生态美学 大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之策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诗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应依据一定的标准采取有效、合理的对策与措施。针对其先进性建设,应围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责任感、学业及实践能力方面的标准提出相应的对策;针对其... 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应依据一定的标准采取有效、合理的对策与措施。针对其先进性建设,应围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责任感、学业及实践能力方面的标准提出相应的对策;针对其纯洁性建设,从思想、党性、组织、作风方面预设的标准而提出具体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先进性 纯洁性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