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圆熟开生面 识见卓异启新知--冯天瑜先生中国文化史研究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晓明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1期109-114,1,共6页
冯天瑜先生是国内学术界最早关注、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并取得卓异成就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先生在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兴起的学术意义、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文化生态学说的引入及中国文化生态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化发... 冯天瑜先生是国内学术界最早关注、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并取得卓异成就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先生在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兴起的学术意义、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文化生态学说的引入及中国文化生态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段、中国文化的特质等众多方面的学术贡献影响深远。先生曾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治史者,必先精思义理,苦心考据,擅长词章,并致力于三者间的‘相济’,于宏大处着眼,从精微处着力,方有可能成就‘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良史。"此一心语是先生文化史研究之学术理路的夫子自道,给后学以珍贵的教益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研究 学术贡献 学术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精神论纲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晓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理想境界、道德尺度和人生态度,这些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大略言之,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通变持中的发展观,刚健自强...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理想境界、道德尺度和人生态度,这些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大略言之,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通变持中的发展观,刚健自强的实践观和尊亲尚德的社会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 通变持中 刚健自强 尊亲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告密文化” 被引量:6
3
作者 郭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28,共5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制度 《史记·平准书》 知情不告 专制统治 告密者 中国历史 君主专制政体 高度集权 文字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何晓明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65,共3页
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既有关联,更有区别。从概念确立的思维坐标分析,文化民族主义只考虑了一维,即如何认识并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则考虑了两维,既要认识并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 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既有关联,更有区别。从概念确立的思维坐标分析,文化民族主义只考虑了一维,即如何认识并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则考虑了两维,既要认识并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又要认识并处理古代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关系。文化民族主义,就是坚持历史形成的传统民族文化价值不容否定、不应忽视、不可取代的社会心理和理论主张;而文化保守主义,则是坚持传统文化变与不变相统一、民族文化的个性与时代文化的共性相统一、文化的返本与开新相统一的社会心理和理论主张。归根结底,文化民族主义以维持现代化的民族文化基础为根本旨归,而文化保守主义则是以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为根本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联系 区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湖北人文化性格论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郭莹 梁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7-122,共6页
明清时期湖北行政区域范围大致定型,同时也是湖北人文化性格的基本核心经过历史承传和积淀得以初步定型的时期。明清湖北人的文化性格,细分开来,可能有无数表征,其中最显著的约有四种:朴野劲直、机变智巧、淳顽相半、俚俗躁急,这种文化... 明清时期湖北行政区域范围大致定型,同时也是湖北人文化性格的基本核心经过历史承传和积淀得以初步定型的时期。明清湖北人的文化性格,细分开来,可能有无数表征,其中最显著的约有四种:朴野劲直、机变智巧、淳顽相半、俚俗躁急,这种文化性格与湖北文化本身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文化 湖北人 文化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殷海光晚年思想动向的文化史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晓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殷海光曾经是台湾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但是,在他的晚年,却发生了明显的思想转向。其生命姿态,由凌厉峻急的斗士转向温文尔雅的哲人;其哲学立场,由逻辑经验论转向道德实践论;其价值基准,由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其文化本位,由中国传统文... 殷海光曾经是台湾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但是,在他的晚年,却发生了明显的思想转向。其生命姿态,由凌厉峻急的斗士转向温文尔雅的哲人;其哲学立场,由逻辑经验论转向道德实践论;其价值基准,由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其文化本位,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体察者;其思想路线,由自由主义转向文化保守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海光 晚年 思想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巨人的文化学分析
7
作者 周积明 张艳国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5,共5页
一如同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创造历史一样,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果。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既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为依托,又直接引导或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这种活动。... 一如同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创造历史一样,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果。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既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为依托,又直接引导或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这种活动。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的文化创造总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着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也高度肯定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抑或是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发展 历史人物 中华文化史 人民群众 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 文化创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历史上 中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文化系统中的“雅”与文人雅风尚
8
作者 周积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44-48,共5页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早就存在着一种文化见解,这就是“雅”与“俗”的分野:《荀子·儒效》篇有“雅儒”与“俗儒”之辨;王充《论衡》有“俗父——雅子”、“俗材——雅徒”的对举;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有“人物雅俗”之说;...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早就存在着一种文化见解,这就是“雅”与“俗”的分野:《荀子·儒效》篇有“雅儒”与“俗儒”之辨;王充《论衡》有“俗父——雅子”、“俗材——雅徒”的对举;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有“人物雅俗”之说;隋文帝整饬宫庭音采,“分雅俗二部”。“雅”与“俗”无疑是两峰对峙的审美范畴。中国古人一再提到的“雅”,正是古代中国的大传统或精英文化、上位文化、雅文化,这一观念在古典文献中是明白无误的。《诗经》、《周礼》、《论语》等著作中屡屡出现的与“雅”关联的审美命题或概念如“雅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系统 精英文化 大传统 古典文献 通俗文化 生活方式 荀子 论衡 论语 王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本土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9
作者 雷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0-144,共5页
2013年8月24-26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召开.本次研讨会以“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联合主办,首都师... 2013年8月24-26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召开.本次研讨会以“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协办。会议共收到76篇论文,来自中、日、意等国的近百位学者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共同探讨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多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社会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 社会文化史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 本土化 中国社会转型 中国思想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研究中的文化利用与评价——以余英时之章学诚与柯林武德比较研究及其所受批评为例
10
作者 何永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60,共6页
比较研究者总是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上来选择比较视点、比较范围、比较对象和比较方法,而被选择来进行比较者在某种意义上也都是具有特定价值的文化利用对象。无论比较研究者是选择重基本共性、相似性、亲缘关系的影响研究,还是强调现象... 比较研究者总是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上来选择比较视点、比较范围、比较对象和比较方法,而被选择来进行比较者在某种意义上也都是具有特定价值的文化利用对象。无论比较研究者是选择重基本共性、相似性、亲缘关系的影响研究,还是强调现象独特、内容与形式各具特点的平行研究,文化利用都是其共同的要素。如果忽视这一点,就有可能在比较研究的批评中失之过崇或求全的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文化利用 平行研究 章学诚 柯林武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思潮的重奏与交响——论近代中国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晓明 万国崔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6-111,共6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是次生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关于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的不同选择的理论结晶,是文化的民族主义与文化的世界主义相冲突的产物,是分散的世界历史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过程中萌生的人类思想之花。保守主义发生...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是次生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关于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的不同选择的理论结晶,是文化的民族主义与文化的世界主义相冲突的产物,是分散的世界历史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过程中萌生的人类思想之花。保守主义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19、20世纪之交从谭嗣同殉难到孙中山革命方略的成熟,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形成期。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者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保守主义历史必然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即历史合理性,但也应当警惕、摒除其感情趋向上的守旧、复古因素。激进主义则引领了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方向和速率,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其中的经验教训也是学术理论界责无旁贷的研究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守主义 激进主义 社会思潮 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香客的信仰观研究——以武汉归元禅寺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维维 郭莹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40,共7页
香客是佛教信众中数量最多的信仰群体,对寺院生存与宗教信仰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较典型寺院香客的个案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阐释现代香客的信仰状况。在现代都市佛教中,香客来寺院进香的愿望既包含传统的祈福还愿、超度亡灵... 香客是佛教信众中数量最多的信仰群体,对寺院生存与宗教信仰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较典型寺院香客的个案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阐释现代香客的信仰状况。在现代都市佛教中,香客来寺院进香的愿望既包含传统的祈福还愿、超度亡灵,当下的宗教旅游、寻求心灵的安慰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向。香客在寺院进行的宗教活动包括进香、礼拜、放生、捐功德钱等。其信仰观表现出浓厚的功利性色彩,世俗性、自发性与随众性等特点突出,同时也带有盲目的狂热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元禅寺 香客 祈求愿望 信仰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口中西报》与湖北咨议局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积明 胡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110,共5页
《汉口中西报》是晚清至民国中期汉口地区最重要的报刊之一。在晚清立宪风潮中,该报鼓吹立宪,并秉承现代新闻人的新闻理念,对具有初级地方议会形态的湖北咨议局进行监督批评,由此展现了湖北立宪运动的历史轨迹以及湖北近代媒体在立宪风... 《汉口中西报》是晚清至民国中期汉口地区最重要的报刊之一。在晚清立宪风潮中,该报鼓吹立宪,并秉承现代新闻人的新闻理念,对具有初级地方议会形态的湖北咨议局进行监督批评,由此展现了湖北立宪运动的历史轨迹以及湖北近代媒体在立宪风潮中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口中西报》 立宪 咨议局 报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历史学: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建强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9-105,共7页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冲击在所难免,历史学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命运。当前内容庞大、功能多样的数据库与日俱增,历史研究所面对的数据环境越来越健全。面对这样的学术环境,一些学者提出了对历史学发...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冲击在所难免,历史学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命运。当前内容庞大、功能多样的数据库与日俱增,历史研究所面对的数据环境越来越健全。面对这样的学术环境,一些学者提出了对历史学发展的思考,一些学者则凭借大数据时代的独特环境,开展了一些新的史学研究实践。大数据时代中的历史研究是一条正在探索的道路,计算历史学可能会成为历史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历史学 大数据时代 历史研究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现代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晓明 何顺进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7,共4页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随后举国响应,清帝被迫退位。辛亥革命是一件终结了君主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历史的划时代事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终结过去,更是一个新时代开启的象征,从此以后,中国才真正步入现代化的轨道,开始了现代民族国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随后举国响应,清帝被迫退位。辛亥革命是一件终结了君主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历史的划时代事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终结过去,更是一个新时代开启的象征,从此以后,中国才真正步入现代化的轨道,开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辛亥革命在开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现代化方面的具体表现是: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共同开创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先河;和平为主、战争为辅的运动进程体现了政治革命的现代方式;新政权通过法律法令推进社会变革,采纳了现代政治的全新手段;各方代表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决定终结皇朝统治,建立共和政体,其间各方势力均有所坚持,也有所妥协,遵守了现代政治的规则与通例。辛亥革命以此种方式降下帷幕,开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之先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政党政治 革命方式 协商谈判 政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浪潮中的青少年——辛亥革命前后顾颉刚的思想成长与政治经历考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建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2-118,共7页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除了被世人所熟知的学术贡献外,他早年还曾有过一段不被人关注的政治经历。从少年到青年时代,伴随着辛亥革命前后一系列社会剧变,顾颉刚个人思想也经历了从立宪到革命再到崇尚无...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除了被世人所熟知的学术贡献外,他早年还曾有过一段不被人关注的政治经历。从少年到青年时代,伴随着辛亥革命前后一系列社会剧变,顾颉刚个人思想也经历了从立宪到革命再到崇尚无政府主义的连续性变化。顾颉刚思想成长过程中受梁启超"新民"思想影响深重,并确立了强烈的社会改造意识。在短暂的政治激情消退之后,顾颉刚思考社会和人生,并最终选择了以学术文化来改造社会这条道路。顾颉刚个人思想变迁是时代社会思潮的缩影,顾颉刚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冶萍公司1907—1913年招股述论——兼及近代中国重工业企业遭遇的资本社会化难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莹 陈锴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6-166,共11页
1907—1913年,清末民初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企业、中国第一家采用新式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公司"在盛宣怀主持下面向社会大规模招股集资,以解决自创办以来的资金困境并谋求扩大生产规模。... 1907—1913年,清末民初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企业、中国第一家采用新式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公司"在盛宣怀主持下面向社会大规模招股集资,以解决自创办以来的资金困境并谋求扩大生产规模。这一经济运作的实质是该企业资本的社会化过程。然而,历经数年的招股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公司财政窘境亦未能缓解。汉冶萍公司招股遇挫,是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关乎国家制造业之本的重工业企业遭遇资本社会化难题的典型案例,有自身经营亏损、股市风潮影响、时局动荡金融市场不稳等多方面原因,还与国家未能对重工业发展给予强有力支持密切相关。其后果是公司不得不依靠借贷维持运转,续借外债愈加频繁,欠下巨额债款,由此给公司埋下致命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冶萍公司 招股 盛宣怀 重工业 资本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铁路论争中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启彤 张卫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106,共7页
19世纪60、70年代和80年代末,围绕着铁路建设问题,清廷臣僚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喋喋不休的论争中,清廷错失了发展铁路的大好时机,使中国社会的进步额外付出了本不该付出的代价。对于这场争论,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铁路... 19世纪60、70年代和80年代末,围绕着铁路建设问题,清廷臣僚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喋喋不休的论争中,清廷错失了发展铁路的大好时机,使中国社会的进步额外付出了本不该付出的代价。对于这场争论,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铁路,为什么在清廷如此命运多舛?克服思想观念的束缚及依附于这种观念上的重重阻碍,打开思想进步的阀门,是我们的社会真正取得进步的不二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铁路论争 思想观念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刘宋儒学探析——以颜延之、宗炳思想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乐胜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5-702,共8页
根据六朝刘宋儒学的发展状况,儒学衰微的原因在于自身理论的内在困境。以颜延之、宗炳为代表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儒学的状况及其困境,探索解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由此而与儒学守旧者发生激烈的理论冲突。
关键词 六朝儒学 颜延之 宗炳 儒佛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上的“帮闲”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41-44,共4页
中国历史上的“帮闲”及其“帮闲现象”,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事象,亦是当时颇为棘手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宋、元、明、清各代相关记载,将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帮闲”的寄生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缕述,并对“帮闲”产生的社会... 中国历史上的“帮闲”及其“帮闲现象”,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事象,亦是当时颇为棘手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宋、元、明、清各代相关记载,将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帮闲”的寄生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缕述,并对“帮闲”产生的社会原因作了初步分析。本文认为,以游手好闲寄食为生为特征的“帮闲”之类人物在两宋以后的大量涌现和源源不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帮闲 寄生 社会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