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碳背景下畜牧业甲烷排放现状与减排策略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胡婉玲 黄玛兰 王红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123,共9页
为推动畜牧业甲烷减排进程以及实现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利用FAO数据库1961-2019年的长时序统计数据,分析了全球畜牧业甲烷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1961-2019年,全世界各地区畜牧业甲烷估计排放量存在显... 为推动畜牧业甲烷减排进程以及实现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利用FAO数据库1961-2019年的长时序统计数据,分析了全球畜牧业甲烷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1961-2019年,全世界各地区畜牧业甲烷估计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2)全球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由1961年的6804.79万t增加至2019年的10352.91万t,分别占畜牧业甲烷排放总量的96.98%、97.51%;在不同品种反刍动物中,甲烷排放量前3位分别是肉牛、奶牛、水牛,其排放量分别由1961年的3498.87万、1861.56万、520.98万t增加至2019年的5666.16万、1996.04万、1208.33万t。(3)印度、中国、巴基斯坦等国作为畜牧生产大国,牛、羊等反刍动物产量均排名世界前10位,其甲烷排放量也在不断增长,且增量多增速较快。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控制畜牧业甲烷排放的策略:在政策层面,建立畜牧业甲烷排放的统计数据与规范测算标准,对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征税或使其参与碳市场,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农户降低农场甲烷排放,加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气候变化认知;在生产端层面,提高牧草质量,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策略,添加饲料补充剂,优化遗传选育,提升畜牧粪污利用水平;在消费端层面,减少肉类和乳制品浪费和用植物性饮食减少或替代动物类饮食,多策并举减少畜牧业甲烷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 畜牧业甲烷排放 农业甲烷减排 低碳 碳排放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红玲 徐浩 《农村金融研究》 2021年第10期3-8,共6页
碳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由高碳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制度保证,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碳金融内涵丰富,既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又包括支持碳市场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各类基础金融工具、金... 碳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由高碳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制度保证,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碳金融内涵丰富,既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又包括支持碳市场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各类基础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论文梳理了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功能和碳金融体系构建的相关文献,并对中国当前碳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在对中国碳金融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基于中国国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金融体系提出了思考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碳金融体系 碳交易市场 碳金融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健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逻辑关系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黄玛兰 刘彩波 +2 位作者 张雪楠 张金鑫 王红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76-183,217,共9页
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土壤健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逻辑关系及其协同推进路径。结果表明,土壤健康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土壤健康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土壤健康通过其供给、调节、支... 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土壤健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逻辑关系及其协同推进路径。结果表明,土壤健康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土壤健康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土壤健康通过其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功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及农业要素优化配置等路径,为土壤健康发展提供机遇。为协同推进土壤健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与制度保障,注重技术创新与应用,实施气候智慧型农业以及夯实智力支撑、打造高水平农业人才队伍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 理论内涵 逻辑关系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评估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不同管理措施温室气体排放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梦琴 李成芳 +5 位作者 盛锋 冯珺珩 胡权义 陈淯琨 周浩之 刘天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80-1492,共13页
为了探究不同管理措施对湖北省主要稻作系统CH4和N2O周年排放的影响,利用田间观测数据验证DNDC模型后,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模拟和测算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温室气体的周年排放。本研究于2019年在鄂西北的枣阳市设置水稻-小麦(RW)、水... 为了探究不同管理措施对湖北省主要稻作系统CH4和N2O周年排放的影响,利用田间观测数据验证DNDC模型后,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模拟和测算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温室气体的周年排放。本研究于2019年在鄂西北的枣阳市设置水稻-小麦(RW)、水稻-再生稻(RO)稻作系统,在鄂东南的武穴市设置RO、水稻-油菜(RR)稻作系统,在江汉平原的潜江市设置RW、RO、RR稻作系统,每个稻作系统均设置常规栽培和优化栽培(包括氮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两个模式,通过静态箱法测定温室气体CH4和N2O的周年排放特征。大田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稻作系统不同栽培模式下CH4和N2O排放实测值与模拟值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值为19.3%~24.2%,模型拟合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DNDC模型模拟和估算结果表明,湖北省稻作区增温潜势(GWP)表现为江汉平原>鄂东南>鄂西北,不同区域稻作系统CH4的排放总量、N2O的排放总量和GWP均表现为RW>RO>RR。优化栽培管理模式可以明显减少CH4和N2O排放,与常规栽培管理模式相比,优化栽培管理模式下RW、RO和RR的单位面积CH4排放量分别降低9.5%~18.0%、7.3%~18.4%和18.2%~22.4%,N2O排放量分别降低4.2%~14.2%、6.9%~24.7%和8.8%~18.1%。优化栽培管理后,各地区的GWP表现为,鄂西北:襄阳>十堰>神农架;鄂东南:黄冈>咸宁>武汉>黄石>鄂州;江汉平原:荆州>荆门>孝感>随州>天门>仙桃>潜江。优化栽培管理模式下鄂西北、鄂东南和江汉平原稻田CH4周年排放总量较常规栽培管理模式分别降低11.8%、14.4%和16.3%,稻田N2O周年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2.4%、77.5%和83.0%。本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下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优化稻作管理模式对稻田生产具有好的减排效果,为在湖北省推广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系统 优化管理 DNDC模型 甲烷 氧化亚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