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咸宁市毒蘑菇种类及其中毒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振祥 《中国食用菌》 2006年第6期12-13,共2页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鉴定,确定了成宁市夏季主要存在稀褶黑菇(Russula nigricans)、黑紫红菇(Russula atropurpurea)、绿菇(Russula virescens)、梨菇(Russula cyanoxantha)、正红菇(Russula vinosa)、毒红菇(Russula emetica)、红菇(Rus...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鉴定,确定了成宁市夏季主要存在稀褶黑菇(Russula nigricans)、黑紫红菇(Russula atropurpurea)、绿菇(Russula virescens)、梨菇(Russula cyanoxantha)、正红菇(Russula vinosa)、毒红菇(Russula emetica)、红菇(Russula lepida)和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等8种野生蘑菇,其中引起误食中毒的毒蘑菇为毒红菇、稀褶黑菇2种。作者分析了导致蘑菇误食中毒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蘑菇 毒蘑菇 中毒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园套种大球盖菇高产技术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振祥 《湖北林业科技》 2006年第6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大球盖菇 柑橘园 联合国粮农组织 栽培方法 技术 套种 皱环球盖菇 发展中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化苗木桂花的育苗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立祥 《现代园艺》 2015年第4期45-45,共1页
桂花是我国特有的常绿阔叶灌木或乔木树种,属于木樨科植物,是目前我国城镇绿化、园林建设使用最多的花木。桂花种子成熟期在5月份左右,11月以后开始播种。同时,由于桂花种植面积大,对种子、木苗的需求较多,因此,种植人员应加强桂花种子... 桂花是我国特有的常绿阔叶灌木或乔木树种,属于木樨科植物,是目前我国城镇绿化、园林建设使用最多的花木。桂花种子成熟期在5月份左右,11月以后开始播种。同时,由于桂花种植面积大,对种子、木苗的需求较多,因此,种植人员应加强桂花种子繁殖、育苗管理,提高育苗技术。文章主要绿化苗木桂花的育苗技术详细介绍,为桂花育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绿化苗木 种植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园林树木冬季养护管理技术
4
作者 刘立祥 《现代园艺》 2015年第4期144-144,共1页
冬季寒冷的天气极其容易导致校园内的树木受到伤害,这些树木容易失去生命力,因此,学校必须聘请园林树木冬季养护管理技术人员,从而使树木可以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季,同时也可以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校园园林树木 冬季养护管理 技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肥及其施用水平对烟苗生长及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何礼军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11期1424-1428,共5页
采用漂浮育苗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氮肥形态对两种烟草(云烟201,MS云87)幼苗生长及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烟苗对不同形态氮肥及其不同施用水平所作的生理生化响应都表现出品种的遗传型差异,但也表现出共同特性:蛋... 采用漂浮育苗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氮肥形态对两种烟草(云烟201,MS云87)幼苗生长及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烟苗对不同形态氮肥及其不同施用水平所作的生理生化响应都表现出品种的遗传型差异,但也表现出共同特性:蛋白质含量随各形态氮肥施用水平的增高而增大;硝态氮不利于烟苗生长和可溶性糖的积累;铵态氮、硝酸铵、酰胺态氮氮肥有利于可溶性糖积累,其含量除在特高施用水平50mmol·L-1受到抑制外,是随施用水平的增高而增大;烟苗的生长及其硝酸还原酶活性对各形态氮肥的最佳适应水平表现在10mmol·L-1。综合比较认为硝酸铵是较好的苗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形态氮肥 烟草幼苗 生长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种生产过程中的杂菌污染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振祥 尹业华 《湖北植保》 2006年第6期30-31,共2页
文章分析了食用菌菌种生产过程中引起杂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菌种生产 杂菌污染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科学开展《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教学改革的论述
7
作者 刘立祥 《现代园艺》 2014年第2期215-215,共1页
高职《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改变,科学开展《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本文主要以新《园林植物环境》课程的特点为基础对《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园林技术 课程教学改革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