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氟醚暴露致新生大鼠未成熟脑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光建 魏琼 +1 位作者 李清 罗向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8-503,共6页
目的探讨七氟醚早期暴露对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6日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组),1%七氟醚暴露2 h组(Sev1组),2%七氟醚暴露2 h组(Sev2组),4%七氟醚暴露2 h组(Sev3组);七氟醚暴露组分别置于1... 目的探讨七氟醚早期暴露对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6日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组),1%七氟醚暴露2 h组(Sev1组),2%七氟醚暴露2 h组(Sev2组),4%七氟醚暴露2 h组(Sev3组);七氟醚暴露组分别置于1%、2%、4%七氟醚中每天暴露2 h,连续3 d;出生后第9天采用0.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处死新生大鼠取出脑组织;采用电子天平秤检测各组大鼠在出生后6、9、15、28 d体重和脑重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Cx30、IL-6及BDNF基因mRNA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FP蛋白含量;出生后28 d Morris水迷宫评价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C组比较,Sev1、Sev2和Sev3组新生大鼠体质量和脑质量均有所减轻,且随着日期延长这种减轻更为明显,Cx30 mRNA和BDNF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IL-6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GFP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Sev1组比较,Sev2和Sev3组新生大鼠体质量和脑质量均明显减轻,GFP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C组比较,Sev1、Sev2和Sev3组逃避潜伏期和游动距离均明显延长(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越虚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新生大鼠接受七氟醚暴露可致未成熟脑损伤及远期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且这种脑损伤程度与七氟醚浓度呈正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其脑内Cx30、BDNF基因表达水平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未成熟脑 星型胶质细胞 新生大鼠 MORRIS水迷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阳黄牛HDAC1基因SNP检测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杨颖 陆江 +5 位作者 李湘萍 佘纳 唐核心 石德顺 吕祁峰 徐照学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6期25-30,共6页
采用DNA测序比对和PCR-SSCP分析技术,以15头南阳黄牛为样本,探讨HDAC1基因第5外显子、第11外显子、3'-UTR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与南阳黄牛经济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南阳黄牛HDAC1基因纯合子TT型频率比例最小,纯合子CC型频率... 采用DNA测序比对和PCR-SSCP分析技术,以15头南阳黄牛为样本,探讨HDAC1基因第5外显子、第11外显子、3'-UTR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与南阳黄牛经济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南阳黄牛HDAC1基因纯合子TT型频率比例最小,纯合子CC型频率比例最大;C等位基因占多数。南阳黄牛HDAC1基因第5外显子没有多态性位点;第11外显子在第110 bp处存在A/G突变位点,为同义突变。南阳黄牛HDAC1基因mRNA 3'-UTR非翻译区存在2个突变:199 bp处的T/C多态性位点,其中TT型基因型频率> TG型;以及49 bp处的A/C多态性位点,其中AA型基因型频率> AC型。南阳黄牛HDAC1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其生长性状关联分析显示:AG和AA基因型群体中腰角宽、体长有显著性差异(P <0. 05),GG基因型比AG基因型群体在日增质量水平有显著提高(P <0. 05);在腰角宽、体长、日增质量上加性效应及显性效应水平显著(P <0. 05);其余性状均值在不同基因型群体中差异不显著。南阳黄牛HDAC1基因mRNA 3'-UTR非翻译区T/C(199 bp)处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发现,各性状在不同基因型群体的均值均无显著差异;A/G(49 bp)处位点多态性与其生长性状关联分析表明:AC和AA基因型群体中在体高、尻长、十字部高和日增质量经济性状上差异显著(P <0. 05),体长性状二者差异极显著(P <0. 01)。研究结果证实了南阳黄牛经济性状与其HDAC1基因片段中的一些SNP位点差异或多态性有关,这些SNP位点可以考虑为潜在的南阳黄牛分子育种目标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黄牛 HDAC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门塔尔牛HDAC1基因SNP检测及其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颖 施巧婷 +3 位作者 陆江 石德顺 徐照学 李湘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28-132,共5页
通过对37头西门塔尔牛第2条染色体上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基因(HDAC1)的Intron 4-Intron5、Intron 10-Intron 11和3′非翻译区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采用SSCP分析方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判定SNP基因型,并分析SNP基因型与屠宰性状的... 通过对37头西门塔尔牛第2条染色体上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基因(HDAC1)的Intron 4-Intron5、Intron 10-Intron 11和3′非翻译区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采用SSCP分析方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判定SNP基因型,并分析SNP基因型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西门塔尔牛的HDAC1基因Intron4-Intron 5以及3′端非翻译区没有突变位点;在HDAC1基因Intron 10-Intron 11区存在1个突变位点,该突变位点位于测序结果的110 bp处,为A/G突变,其中AG杂合子频率(48.6%)与纯合子GG/AA频率(51.4%)大致相当,但G等位基因频率(62%)远大于A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38%)。经在37头西门塔尔牛屠宰样品中的背膘厚屠宰性状比较,AA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显著低于GG和AG型个体,提示G等位基因对生长具有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塔尔牛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屠宰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跑轮联合针刺对重度脑外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林 郑伸伸 +5 位作者 杨翊 刘经星 张刚 袁也 张神怡 黄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4-800,共7页
目的:探究早期跑轮联合针刺对重度脑外伤大鼠运动功能及前额叶皮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跑轮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改良Feeney法制备重度脑外伤大鼠模型。术后第二... 目的:探究早期跑轮联合针刺对重度脑外伤大鼠运动功能及前额叶皮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跑轮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改良Feeney法制备重度脑外伤大鼠模型。术后第二天开始干预,然后在不同时间点利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足误试验分别评估大鼠神经功能与协调功能。2周后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皮质BDNF的表达和阳性反应。结果:治疗第7、10、14天联合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第10、14天各干预组大鼠足误试验评分明显提高(P<0.05)。2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质BDNF表达降低(P<0.05),而联合组BDNF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跑轮组BDNF的表达增加(P<0.05);而与针刺组和跑轮组比较,联合治疗组BDNF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早期跑轮联合针刺可能通过提高皮质中BDNF的表达来改善脑外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运动功能 跑轮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调蛋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钟政 王思露 +2 位作者 姚雪芹 李清 王贤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88,共6页
目的观察双调蛋白(Areg)经侧脑室注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取3个月龄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共9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只暴露颈总动脉及分叉处;I/R组:制作I/R模型... 目的观察双调蛋白(Areg)经侧脑室注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取3个月龄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共9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只暴露颈总动脉及分叉处;I/R组:制作I/R模型;溶剂对照组:侧脑室注射标准蛋白质溶液(5μl);Areg组:侧脑室注射Areg(2μg/5μl);AG1478组[AG1478,Areg的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阻断剂]:侧脑室注射AG1478(2.5μg/5μl);Areg复合AG1478(AAG)组:侧脑室给予AG1478(2.5μg/5μl),30 min后,再给予Areg(2μg/5μl)。上述后4组在给药30 min后制备局灶性脑I/R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后,比较各组之间脑梗死体积、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组织凋亡细胞数量变化;再灌注6 h后检测缺血脑组织内EGFR及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的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均P<0.05)。与I/R组比较,Areg组的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凋亡细胞数显著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EGFR和Akt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I/R组比较,AG1478组的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数量增加,EGFR和Akt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均P<0.05);与Areg组比较,AG1478组和AAG组的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EGFR和Akt的磷酸化水平、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Areg通过激活EGFR-Akt信号通路减少缺血脑组织的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抑制细胞凋亡,对I/R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双调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中GABA转运蛋白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谢晓芳 让凌 +3 位作者 薛锐 郑飞 唐俊明 冉然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21-826,共6页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GABA转运蛋白1(GABA transporter 1,GAT-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ham)﹑CCI组﹑CCI+NS组和CCI+NO-711组,每组15只。CCI组和Sham...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GABA转运蛋白1(GABA transporter 1,GAT-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ham)﹑CCI组﹑CCI+NS组和CCI+NO-711组,每组15只。CCI组和Sham组术后第3、7、14天取DRG,行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GAT-1;CCI+NS组和CCI+NO-711组在CCI手术当天和术后第7天,分别L5 DRG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和等体积的GAT-1抑制剂NO-711,测出给药前后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及DRG内p-ERK、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第7天及14天GAT-1升高;相比CCI+NS组,CCI+NO-711组两个时间点DRG给药后TWL和MWT均升高,背根神经节p-ERK及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降低。结论:神经损伤后DRG中GAT-1表达升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GABA转运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