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联合丝裂霉素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小军 张明昌 高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随着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手术的日益盛行,传统手术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尚需探讨。文中通过观察比较LASEK中预防性使... 目的随着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手术的日益盛行,传统手术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尚需探讨。文中通过观察比较LASEK中预防性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SBK治疗近视的各项临床参数与疗效,探讨LASEK+MMC手术的优势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LASEK+MMC及SBK病例,观察比较2组术后视力[祼眼视力(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屈光度、角膜Haze、眼压、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2组术后3、6、12个月未见到BSCVA下降超过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术后1个月所有病例UCVA均超过4.7(0.5);术后3个月UCVA≥5.0(1.0)的LASEK+MMC组为95.2%,SBK组为98.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屈光度在±0.50D之间LASEK+MMC组为90.3%,SBK组为9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D之间LASEK+MMC组93.5%,SBK组98.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EK+MMC组术后可见1级及以下Haze,后渐减轻消退。SBK组5眼瓣下少量上皮植入。结论 LASEK+MMC与SBK 2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基本一致;而LASEK+MMC避免了微型角膜刀的应用,消除了高负压及角膜基质瓣的相关风险,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丝裂霉素C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EK+MMC与SB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小军 张明昌 高丰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6,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预防性使用丝裂霉素C(MMC)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行LASEK+MMC及SBK的高度近视病例,... 目的:通过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预防性使用丝裂霉素C(MMC)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行LASEK+MMC及SBK的高度近视病例,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眼压、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haze、角膜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术后3月、6月、12月裸眼视力(U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SCVA)逐步稳定,特别是到术后3月、6月、12月两组BSCVA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月开始两组间眼压及BUT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LASEK+MMC组术后可见1级及以下Haze,后渐减轻消退。SBK组6眼瓣下少量上皮植入。结论:LASEK+MMC与SBK治疗高度近视相比,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一致,并且没有高负压及角膜基质瓣的相关风险,仍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K 丝裂霉素C SBK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