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间返动脉为蒂尺骨上段骨膜瓣移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振光 余国荣 +5 位作者 喻爱喜 谭金海 张友云 丁成荣 胡群山 潘伯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9-110,共2页
目的:为尺骨中上段和肱骨下段骨不连提供带血管蒂骨膜瓣移位修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返动脉的走行、分布和吻合。结果:骨间返动脉起始部距尺骨们咀最突出点的长度为6.89±1.13cm,... 目的:为尺骨中上段和肱骨下段骨不连提供带血管蒂骨膜瓣移位修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返动脉的走行、分布和吻合。结果:骨间返动脉起始部距尺骨们咀最突出点的长度为6.89±1.13cm,其动脉外径为1.37±0.29mm,骨膜支外径为0.54±0.27mm。骨间运动脉终末支至时后部与桡侧返动脉、桡侧副动脉背侧支和中副动脉等构成吻合。结论:以骨间运动脉为蒂的尺骨上段骨膜的移位可作为修复尺骨中上段和肱骨下段骨不连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 骨间返动脉 骨不连 骨膜瓣 移位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上动脉冈下支为蒂肩胛冈骨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振光 余国荣 +4 位作者 陈廖斌 谭金海 张明元 张友云 胡群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重点观测了肩胛上动脉冈下支的走行、分布和吻合情况。设计了以该支血管为蒂的肩胛冈骨瓣移植为修复四肢长管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手术。
关键词 肩胛骨 骨瓣移植 动脉冈下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间返血管为蒂前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3
作者 余国荣 陈振光 +5 位作者 喻爱喜 谭金海 张友云 丁成荣 胡群山 潘伯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为骨间返血管前臂皮瓣修复前臂近端、肘关节周围及臂下部的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返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和吻合。结果:骨间返动脉起始部距尺骨鹰咀最突出点为6... 目的:为骨间返血管前臂皮瓣修复前臂近端、肘关节周围及臂下部的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返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和吻合。结果:骨间返动脉起始部距尺骨鹰咀最突出点为6.9±1.1cm,尺骨嵴外侧1.4±0.3cm,于尺骨鹰咀最突出点下方4.4±1.4cm,于肘肌与尺侧腕伸肌间发出皮支。骨间返动脉终末支至肘后部与桡侧返动脉、桡侧副动脉背侧支、中副动脉构成吻合。结论:以骨间返血管为蒂前臂背侧皮瓣顺行转位可修复前臂近端软组织缺损,如以吻合支为蒂逆行转位可修复肘关节周围及臂下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骨间返动脉 皮瓣 转位修复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汉巧 董传仁 +4 位作者 卢彦珍 张友云 马春艳 涂淑珍 欧阳静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99-702,共4页
目的 观察比较外源性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缺血 /再灌注心脏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缺血 /再灌注组、经典缺血预处理和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等 4组。再灌结束后 ,分别测定心功能、... 目的 观察比较外源性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缺血 /再灌注心脏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缺血 /再灌注组、经典缺血预处理和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等 4组。再灌结束后 ,分别测定心功能、心肌丙二醛含量 ,观察心肌超微结构、过氧化氢酶损伤性反应。结果 经典缺血预处理和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均能改善心功能、保护心肌超微结构、保护心肌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 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是一种无明显创伤性的对缺血 /再灌注大鼠心脏具保护作用的预处理方法 ,能模拟经典缺血预处理心脏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去甲肾上腺素 大鼠 心脏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创伤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卢彦珍 董传仁 +3 位作者 张友云 郑汉巧 涂淑珍 欧阳静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确定非创伤性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损伤是否具有对抗作用,以扩展缺血预处理的实际应用。方法:采用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的动物模型,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I/R心肌损伤的效应。实验动... 目的:确定非创伤性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损伤是否具有对抗作用,以扩展缺血预处理的实际应用。方法:采用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的动物模型,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I/R心肌损伤的效应。实验动物分4组:正常对照组(NC,n=8),开胸旷置50min;缺血/再灌注组(I/R,n=12),结扎冠脉30min,再灌注20、180min;经典缺血预处理组(C-IPC,n=12),按经典Mury法复制;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组(N-WIPC,n=12),捆绑双下肢5min,松开5min,反复4次后,阻断冠脉30min,再灌20、180min。以左室功能,心肌梗塞范围,血清肌酸激酶(CK)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观察指标。结果:与I/R组相比,N-WIPC组与C-IPC组均显著缩小I/R后的心肌梗塞范围(P<001);明显恢复I/R后的左室功能(P<005,001);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血清CK,心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N-WIPC组还使心肌SOD活性增高(P<005)。结论: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强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 缺血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豆素标记神经元在大鼠中脑的分布──凝集素组织化学的研究
6
作者 周兰仙 韩爱民 +5 位作者 周新华 胡家荦 袁华 章祖陈 王晓芸 王亚威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3-56,共4页
本文采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刀豆素标记神经元在大鼠中脑的分布。结果表明,中脑内与刀豆素结合的细胞主要位于红核腹外侧区、黑质致密部、动眼神经副交感核、中脑楔形核和中缝中央上核等富含单胺类递质及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 本文采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刀豆素标记神经元在大鼠中脑的分布。结果表明,中脑内与刀豆素结合的细胞主要位于红核腹外侧区、黑质致密部、动眼神经副交感核、中脑楔形核和中缝中央上核等富含单胺类递质及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的区域。其中刀豆素与红核神经元的结合具有显著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神经元,除胞核区不显色外,其余部位均被深染,细胞突起明显,为体积大小不一的多极神经元;第二类细胞几乎完全为刀豆素反应产物所覆盖,其染色较第一类神经元为深,未显色的胞核区隐约可见,细胞较小,呈圆形;第三类神经元胞浆均为淡染的刀豆素反应颗粒所填充,其周边的胞膜区亦为粗大、深染的反应颗粒所占据,胞核着色不明显,有短的突起,细胞较大。其余各核群神经元与刀豆素的结合也各具特点。本文结果表明,刀豆素标记细胞在中脑的定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并且同一核团的细胞对刀豆素的亲和力也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 刀豆素 神经元 凝集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中脑核内心房利钠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定位
7
作者 黄文铎 章祖陈 +3 位作者 胡家荦 曾庆云 许海云 丁成萦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3年第2期67-69,共3页
本文采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中脑核内心房利钠肽(ANP)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定位。在脑桥吻侧段及中脑下丘平面,三叉神经中脑核内含有阳性胞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大细胞;在三叉神经脑桥核内散布有中、小... 本文采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中脑核内心房利钠肽(ANP)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定位。在脑桥吻侧段及中脑下丘平面,三叉神经中脑核内含有阳性胞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大细胞;在三叉神经脑桥核内散布有中、小型圆形或卵圆形ANP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以其腹侧部较为密集,阳性胞体间含有阳性纤维。结果提示脑内ANP可能在头面部感觉传导的调节中起着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脑桥核 中脑核 A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动脉变异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芸 朱从丽 +1 位作者 潘伯群 戴冀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动脉变异 多发性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