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等级医院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状况 被引量:2
1
作者 方世平 李本祥 +1 位作者 周宗华 许敦林 《医药导报》 CAS 2000年第2期183-184,共2页
目的:了解不同等级医院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状况以及不同品种的应用趋势。方法:抽取湖北省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等级的6所医院1996~1997年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数据。按消耗金额排序法进行分析。结果: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分别以64.0%和21.0%~25.0... 目的:了解不同等级医院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状况以及不同品种的应用趋势。方法:抽取湖北省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等级的6所医院1996~1997年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数据。按消耗金额排序法进行分析。结果: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分别以64.0%和21.0%~25.0%排第1,2位,诺氟沙星(1996年)和氟罗沙星(1997年)排第3位。在各类医院中,三级医院的消耗情况与综合分析相同;二级医院对氧氟沙星的使用位居榜首,环丙沙星居第2位,诺氟沙星居第3位;一级医院位于第1位的是诺氟沙星(1996年)及环丙沙星(1997年),位居第2位的是环丙沙星(1996年)和诺氟沙星(1997年)。喹诺酮类在抗感染药物中所占比例与排序:三级医院1996和1997年分别为15.15%,14.64%,居第3位;二级医院分别为10.28%,9.07%,居第4位;一级医院分别为5.10%,6.92%,居第4位。结论: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受到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药物 用药分析 金额排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胃大部切除 被引量:17
2
作者 秦必光 刘颖涛 +5 位作者 程希熊 彭其芳 艾中立 孙频声 陈婉玲 张兰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35-143,共9页
针刺麻醉曾用于外科各种手术,其中头颈部效果较好,腹部较差。本工作将电针麻醉与硬膜外注射小剂量局部麻醉药相结合(针+硬组,153例)进行胃大部切除手术,与单纯硬膜外组(硬组,92例)和单纯电针组(针组,116例)相比较... 针刺麻醉曾用于外科各种手术,其中头颈部效果较好,腹部较差。本工作将电针麻醉与硬膜外注射小剂量局部麻醉药相结合(针+硬组,153例)进行胃大部切除手术,与单纯硬膜外组(硬组,92例)和单纯电针组(针组,116例)相比较。采用镇痛效果、肌肉松弛程度及内脏牵拉反应轻重三个指标综合评定,均显示针+硬组的效果显著优于硬组和针组。针+硬组局麻药的用量仅为单纯硬组的54~60%,而麻醉止痛效果较硬组为佳,说明电针本身的镇痛效果约可相当于全量药物麻醉效果的一半。针+硬组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也较单纯硬膜外组为快。单纯电针组的麻醉效果在三组中位于最低水平。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得出结论:电针加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是良性胃大部切除手术可供选择的一种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大部切除术 胃切除术 针刺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海建 邓长生 夏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252-1253,1255,共3页
目的和方法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 (UC)之肿瘤坏死因子α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测定 2 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培养于体外自发和经LPS诱生的TNFα含量及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率和比值。结果 :①UC组与对照... 目的和方法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 (UC)之肿瘤坏死因子α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测定 2 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培养于体外自发和经LPS诱生的TNFα含量及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率和比值。结果 :①UC组与对照组自发产生的TNFα含量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LPS诱生后TNFα含量U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②UC组与对照组CD3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差异 ( 68 86%± 4 10 %vs 70 10 %±5 0 4 % ,P >0 0 5 )。UC组CD4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 ( 3 2 72 %± 6 0 6%vs 4 1 15 %± 7 2 6% ,P <0 0 1) ,而其CD8细胞则高于对照组 ( 2 4 96%± 4 0 2 %vs 2 1 88%± 4 17% ,P <0 0 5 ) ,使得其CD4 /CD8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③两组诱生后的TNFα含量与其CD4、CD8、CD4 /CD8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UC患者TNFα的诱生能力低下 ,T细胞亚群数量及比值异常 ,TNFα诱生水平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肿瘤坏死因子 T淋巴细胞 机体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蒂筋膜瓣和骨膜瓣肘关节成形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4
作者 郭进学 徐达传 +2 位作者 钟世镇 彭建强 陈振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0-141,共2页
目的:为肘关节成形术填充物的选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颜料的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臂内、外侧筋膜,前臂后筋膜和尺、桡骨前部骨膜的血管来源、分支分布;血管蒂长度及筋膜瓣、骨膜瓣的切取面积等。结果:观测... 目的:为肘关节成形术填充物的选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颜料的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臂内、外侧筋膜,前臂后筋膜和尺、桡骨前部骨膜的血管来源、分支分布;血管蒂长度及筋膜瓣、骨膜瓣的切取面积等。结果:观测了以尺、桡侧返动脉为蒂的臂内、外侧筋膜瓣;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前臂后筋膜瓣;以骨间前动脉为蒂的尺、桡骨前部骨膜瓣。这些瓣膜的血管蒂长,血供丰富,可取面积大,质地坚韧致密。结论:上述带血管蒂的筋膜瓣和骨膜瓣可作为肘关节成形术的填充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瓣 骨膜瓣 肘关节成形术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间返血管为蒂前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5
作者 余国荣 陈振光 +5 位作者 喻爱喜 谭金海 张友云 丁成荣 胡群山 潘伯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为骨间返血管前臂皮瓣修复前臂近端、肘关节周围及臂下部的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返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和吻合。结果:骨间返动脉起始部距尺骨鹰咀最突出点为6... 目的:为骨间返血管前臂皮瓣修复前臂近端、肘关节周围及臂下部的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返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和吻合。结果:骨间返动脉起始部距尺骨鹰咀最突出点为6.9±1.1cm,尺骨嵴外侧1.4±0.3cm,于尺骨鹰咀最突出点下方4.4±1.4cm,于肘肌与尺侧腕伸肌间发出皮支。骨间返动脉终末支至肘后部与桡侧返动脉、桡侧副动脉背侧支、中副动脉构成吻合。结论:以骨间返血管为蒂前臂背侧皮瓣顺行转位可修复前臂近端软组织缺损,如以吻合支为蒂逆行转位可修复肘关节周围及臂下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骨间返动脉 皮瓣 转位修复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左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艳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二维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并与健康人及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肺心病右心衰竭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 目的:探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二维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并与健康人及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肺心病右心衰竭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快速充盈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口血流比值均有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组及肺心病右心功能代偿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分别<0.01、<0.01和<0.05。结论:肺心病右心衰竭患者可合并左心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左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后应激期代谢支持治疗对改善病人血清蛋白和氮平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春友 黄韬 +4 位作者 孙权 邱文逸 张寿熙 周际安 曾繁典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56-358,共3页
选择80例腹部手术后病人为观察对象,比较全静脉营养代谢支持模式与传统的术后输液模式对术后应激期病人氮平衡和血清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代谢支持治疗能有效地维持病人血清蛋白水平,促进血清蛋白水平回升,并能逆转手术创伤后应激期蛋... 选择80例腹部手术后病人为观察对象,比较全静脉营养代谢支持模式与传统的术后输液模式对术后应激期病人氮平衡和血清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代谢支持治疗能有效地维持病人血清蛋白水平,促进血清蛋白水平回升,并能逆转手术创伤后应激期蛋白质分解增加所致的严重负氮平衡。对病人生理机能与组织结构的恢复有利。本文就观察结果,对腹部中型手术后应激期代谢特点及营养补充的原则及其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内高营养 代谢支持 手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耳注射利多卡因对听性脑干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钱有光 金康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1期31-33,共3页
在实验中观察了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注射于24只豚鼠中耳14天内ABR(90dBRL)波Ⅰ、Ⅲ潜伏期和Ⅰ~Ⅲ波间期及波形的变化。结果表明:15%利多卡因组波Ⅰ、Ⅲ潜伏期延长显著,10%组次之,均以给药后10小时、1、3天... 在实验中观察了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注射于24只豚鼠中耳14天内ABR(90dBRL)波Ⅰ、Ⅲ潜伏期和Ⅰ~Ⅲ波间期及波形的变化。结果表明:15%利多卡因组波Ⅰ、Ⅲ潜伏期延长显著,10%组次之,均以给药后10小时、1、3天为主,5%组和生理盐水组均无显著延长;而Ⅰ~Ⅲ波间期均无显著延长;药物组波Ⅱ均有分裂出现,浓度越高,出现率越大,一般为双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听性脑干反应 中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人围体外循环期内源性活性物质的变化
9
作者 梅运清 周久华 +2 位作者 颜林洲 周汝元 于在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5期570-572,共3页
为探讨围体外循环期(PCPB)血浆内皮素(PET)与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变化及关系,研究了三组肺循环压力不同(以右室流出道压代表循环压力,分为轻、中度肺循环压力升高组,压力分别... 为探讨围体外循环期(PCPB)血浆内皮素(PET)与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变化及关系,研究了三组肺循环压力不同(以右室流出道压代表循环压力,分为轻、中度肺循环压力升高组,压力分别为4~8kPa、8~12kPa,记为mPP及MPP组及肺循环压力降低组,记为DPP组)。结果表明:PET在CPB期间均降低,以mPP组最著;术后均升高,以MPP为著,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RA在CPB期升高明显,以mPP组最著;术后降低,但仍高于术前,以MPP组为著,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NGⅡ、ALD的变化趋势同PRA。相关分析表明:DPP组在CPB30min、术后12h、24h,PET与PRA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及P依次为0.77,<0.05;0.76,<0.05;0.82,<0.01),PET与ANGⅡ在术后12h、24h亦呈显著正相关(r及P依次为0.78,<0.05;0.89,<0.01),在MPP组PET与尿量在CPB期间呈显著负相关(r=-0.80,P<0.01)。PET与术后引流量之间三组病人均无明确相关关系。推测先天性心脏病人PCPB期PET与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 内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部分地区组织胞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蓓蕾 施毅 +7 位作者 印洁 吴鄂生 夏锡荣 孙圣华 桂希恩 赵中苏 阿依努尔 冯小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地方性真菌病。我国的自然条件适宜于组织胞浆菌生长与传播 ,但缺乏组织胞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目的是调查我国组织胞浆菌感染的流行情况。 方法 :30 0例正常人和 4 35例住院患者分别来源于湖南、... 目的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地方性真菌病。我国的自然条件适宜于组织胞浆菌生长与传播 ,但缺乏组织胞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目的是调查我国组织胞浆菌感染的流行情况。 方法 :30 0例正常人和 4 35例住院患者分别来源于湖南、江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前臂皮内注射酵母相组织胞浆菌素 (HIS ,美国ALK/Berke leyBiologicalsLaboratories生产 )和人型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PPD) ,4 8~ 72h观察结果 ,最大红肿硬结直径≥ 5mm为阳性。 结果 :18.8% (138/ 735 )受试者HIS皮试阳性 ,阳性反应直径为 5 .0~ 4 5 .0 (9.1± 4 .3)mm。湖南、江苏和新疆三地正常人组HIS皮试阳性率有显著差异 ,分别为 8.9%、15 .1%和 2 .1% (P <0 .0 5 ,P <0 .0 1)。患者组HIS总阳性率为 2 5 .5 % ,明显高于相应地区正常人组 (P <0 .0 1)。肺结核患者阳性率为 31.7% (78/ 2 4 6 ) ,高于肺炎 17.7% (11/ 6 2 )、肺癌 2 0 .9% (9/ 4 3)、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17.3% (9/ 5 2 )和其他疾病 12 .5 % (4 / 32 ) (P <0 .0 1)。PPD总阳性率为 5 2 .0 % (2 92 / 5 6 2 ) ,阳性反应直径为 5 .0~ 5 0 .0 (13.7± 4 .9)mm。两种抗原皮试均阳性者11.2 % ,均阴性者 4 2 .9% ,HIS皮试阳性而PPD阴性者 6 .8%。 结论 :我国存在组织胞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胞浆菌 组织胞浆菌素 人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皮肤试验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栓治疗宫颈糜烂11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44
11
作者 毕玉澄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2-214,共3页
干扰素栓治疗宫颈糜烂110例疗效观察干扰素栓临床协作组宫颈糜烂是已婚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近些年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糜烂、宫颈癌的发... 干扰素栓治疗宫颈糜烂110例疗效观察干扰素栓临床协作组宫颈糜烂是已婚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近些年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糜烂、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抗病毒治疗对宫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糜烂 干扰素栓 疗效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