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油菜若干生物学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田志宏 陈诗波 +1 位作者 刘碧波 李志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49,共3页
以17个双低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考察了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植株叶面积指数及主花序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粗、叶片数、株高及有效分枝部位相关不显著;在生物学性状之间,叶片数与主... 以17个双低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考察了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植株叶面积指数及主花序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粗、叶片数、株高及有效分枝部位相关不显著;在生物学性状之间,叶片数与主花序长度间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有效分枝部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生物学性状 产量 单株产量 植株 叶面积指数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HN5s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再君 梁承邺 戴绍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利用 Co6 0 - γ辐照与 Na N3(Sodium azide)复合处理及成熟胚培养的方法 ,诱发不育性稳定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HN5 s产生可育突变体 ,通过不同突变体的自交 ,相互杂交及其与 HN5 s测交 ,并在人工控制光温条件下鉴定不育性 ,研究 HN5 s不... 利用 Co6 0 - γ辐照与 Na N3(Sodium azide)复合处理及成熟胚培养的方法 ,诱发不育性稳定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HN5 s产生可育突变体 ,通过不同突变体的自交 ,相互杂交及其与 HN5 s测交 ,并在人工控制光温条件下鉴定不育性 ,研究 HN5 s不育性的遗传。结果显示 :在人工诱变的条件下 ,HN5 s可以产生育性恢复和长日高温不育而长日低温可育两类可育突变体 ,HN5 s的不育性受两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其中一对不育基因的作用较强 ,另一不育基因的作用较弱。当作用强的不育基因突变为作用弱的不育基因时 ,光敏不育系转变为温敏不育系。推断光敏核不育性的稳定性与不育系 (或品种 )对自然诱变因素的敏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系 HN5s 遗传分析 不育性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光敏核不育系HN5s的分类地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再君 梁承邺 戴绍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9-253,共5页
程氏指数法、外稃双峰乳突鉴定法、同工酶分析及亲和性分析等 4种方法研究了光敏核不育系 HN5 s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 :HN 5 s在程氏指数、外稃双峰乳突鉴定均表现类似籼稻的特征 ,但脱粒性明显属粳型 ;除 Amp外 ,同工酶 Acp和 Est也都... 程氏指数法、外稃双峰乳突鉴定法、同工酶分析及亲和性分析等 4种方法研究了光敏核不育系 HN5 s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 :HN 5 s在程氏指数、外稃双峰乳突鉴定均表现类似籼稻的特征 ,但脱粒性明显属粳型 ;除 Amp外 ,同工酶 Acp和 Est也都呈籼稻的特征 ;亲和性研究表明 ,HN5 s对 4个广亲和性鉴定标准测验种和 7个典型籼、粳品种均有较高的杂交亲和性 ,但对籼稻的亲和性更好 ,因此认为 ,HN5 s是一个具有广亲和性的籼粳中间型的光敏核不育系。考虑到中间型本身在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同时随着籼粳杂交育种的广泛开展以及生物技术在籼粳杂交育种中广泛应用 ,也必将出现更多的籼粳中间型 ,加上中间型与广亲和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中间型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的特殊地位等 4个方面的原因 ,作者认为将籼粳中间型与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系 HN5s 分类 籼粳中间型 水稻 籼粳亚种间杂交 广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牛总科高级分类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文凯 尹新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14,共4页
用支序分析法对天牛总科高级分类阶元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结果表明 :狭胸天牛亚科及锯天牛亚科为原始类群 ,瘦天牛与狭义的天牛科互为姐妹群 ,把瘦天牛亚科提升为瘦天牛科是正确的 。
关键词 天牛总科 系统发育 支序分析 高级分类阶元 鞘翅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覆盖棉花、玉米、大豆生育盛期的降温效应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荣堂 王有宁 董秀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667-1672,共6页
1999~ 2 0 0 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夏季作物旺盛生长期 (棉花 :开花 -吐絮、玉米 :抽雄穗 -乳熟、大豆 :开花 -结荚 ) 3种覆盖作物的叶面积均比对照作物大 ,其叶面积系数分别为 :棉花 :3.9/ 3.1、玉米 :3.3/ 2 .7、大豆 :4.0 / ... 1999~ 2 0 0 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夏季作物旺盛生长期 (棉花 :开花 -吐絮、玉米 :抽雄穗 -乳熟、大豆 :开花 -结荚 ) 3种覆盖作物的叶面积均比对照作物大 ,其叶面积系数分别为 :棉花 :3.9/ 3.1、玉米 :3.3/ 2 .7、大豆 :4.0 / 3.2。进入作物群体中的光照度 ( I)主要与叶面积系数 ( F)有关 ,而叶面积系数又直接影响消光系数 ( k)的大小。农田覆盖地膜后 ,其在作物生育前期的增温保湿作用 ,使其作物生育速度加快 ,到作物旺盛生长期因其枝叶茂盛 ,叶面积系数增大 ,消光系数减小 ,白天冠层上部叶片截留的太阳总辐射多 ,致使最终进入作物群体中下部的光能减少。白天覆盖地虽然蒸发量减少 ,但因其作物枝叶茂盛 ,蒸腾量则增大 ,农田消耗于蒸散 ( LEC)的能量增多 ,导致加热土壤 ( B项 )的能量减少。覆盖作物地的土壤温度较对照地低 ,其中又以白天地面最高温度降温最为明显 ,棉花、玉米、大豆等 3种作物降温幅度分别为 3.1℃、2 .7℃和 2 .5℃。地膜覆盖在作物旺盛生长期的降温效应 ,可减轻夏季高温对作物的危害 ,夏季白天当温度超过光合作用适宜温度 ( 2 0~ 2 5℃ )以上时 ,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增加 ,作物生长缓慢 ,而覆盖作物地因其温度较对照地低 ,光合强度大 ,生长活力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栽培 作物生育盛期 降温效应 棉花 玉米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与NaN_3复合处理对珍汕97A的诱变效应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再君 范树国 +3 位作者 刘林 梁承邺 许晖 戴绍钧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29-233,共5页
以珍汕 97A为材料 ,通过不同剂量的 6 0 Co- γ射线和 Na N3药剂对珍汕 97A进行复合处理 ,分析研究它们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 ,M1群体中的育性恢复突变率有所下降 ;而分离出不育株的 M2 株系占育性恢复突变 M1株系... 以珍汕 97A为材料 ,通过不同剂量的 6 0 Co- γ射线和 Na N3药剂对珍汕 97A进行复合处理 ,分析研究它们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 ,M1群体中的育性恢复突变率有所下降 ;而分离出不育株的 M2 株系占育性恢复突变 M1株系的比例逐渐增加 ;与珍汕97A相比 ,M2 分离出的不育株有的仅发生农艺性状的变异 ,有的则在不育性的表达和农艺性状上均发生变异 ;与珍汕 97B相比 ,育性恢复的 M2 群体部分农艺性状发生了多种变异 ,并在M2 群体中出现了无花粉型不育株及弯秆突变体。此外 ,还讨论了诱变技术对不育系的改良与创新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汕97A 辐射 NAN3 诱变效应 水稻 雄性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秋芝麻和夏芝麻各生育阶段温光水条件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小琳 涂勇 顾正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7,共4页
在 4年试验秋芝麻产量与夏芝麻高产水平基本一致的基础上 ,用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地区的长期气象资料 ,对秋芝麻和夏芝麻各生育阶段的温、光、水条件进行适应性分析 ,结果表明 :秋芝麻各生育阶段对温、光、水条件的要求与江汉平原的气候... 在 4年试验秋芝麻产量与夏芝麻高产水平基本一致的基础上 ,用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地区的长期气象资料 ,对秋芝麻和夏芝麻各生育阶段的温、光、水条件进行适应性分析 ,结果表明 :秋芝麻各生育阶段对温、光、水条件的要求与江汉平原的气候资料吻合度总体上比夏芝麻高 ,尤其是降水状况对秋芝麻较为有利。而温、光条件对秋芝麻稍有不利之处 ,可以用适当的栽培措施弥补。在夏芝麻主产区—江汉平原适度发展秋芝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秋芝麻 夏芝麻 生育阶段 温度 光照 降水 条件比较 气候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棉不同果枝品种间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及F_1和F_2群体优势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梅拥军 张改生 +2 位作者 叶子弘 曹新川 张文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96-800,共5页
以MINQUE(1)统计方法 ,利用AD模型对 9个海岛棉品种 (系 )及其 2 0个F1组合 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 3年资料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海岛棉F1代纤维品质性状多以加性效应为主 ;2 5 %跨长、整齐度和比强度还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 ;5个品质... 以MINQUE(1)统计方法 ,利用AD模型对 9个海岛棉品种 (系 )及其 2 0个F1组合 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 3年资料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海岛棉F1代纤维品质性状多以加性效应为主 ;2 5 %跨长、整齐度和比强度还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 ;5个品质性状的显性效应与环境的互作以及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的加性效应与环境的互作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 5 %跨长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达 4 5 %以上。A杂交铃和新海 8号是海岛棉品质性状较好的亲本。用AD模型对海岛棉F1和F2 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 ,海岛棉品种间杂交的F1和F2 品质性状的遗传一般表现为负向超高亲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果枝 杂交 纤维品质性状 遗传分析 群体优势 杂种优势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茎秆机械强度与若干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余泽高 李志新 严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4,共4页
在小麦灌浆高峰期对茎秆的机械强度进行测试 ,并对小麦茎秆各节长、粗 ,株高 ,生物学产量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小麦茎秆机械强度与各节间长呈负相关 ,其中与茎秆基部第 1、2节间长达显著水平 ,与基部第 3节间... 在小麦灌浆高峰期对茎秆的机械强度进行测试 ,并对小麦茎秆各节长、粗 ,株高 ,生物学产量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小麦茎秆机械强度与各节间长呈负相关 ,其中与茎秆基部第 1、2节间长达显著水平 ,与基部第 3节间长达极显著水平 ,与中部第 4节间长达极显著水平 ;与各节间粗呈正相关 ,其中与第 1、5节间粗达显著水平 ,与第 2、3、4节间粗达极显著水平 ;与穗长及穗重相关不显著 ;茎基部第 2节间干物质对机械强度的贡献最大。在小麦的抗倒性育种中 ,选择矮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秆 机械强度 相关性 抗倒性 多元回归分析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的光周期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恒蔚 周瑞阳 徐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224,共3页
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 (PFSR)头、二、三麻均能成花 ,但头、二麻雌性败育 ,三麻雌性可育 ,雄性发育正常 ,年度间表现稳定。对其光周期特性研究分析表明 :(1) 6至 7月 ,PFSR雌性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在 13.0 h/ d至13.5 h/ d之间 ,败育... 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 (PFSR)头、二、三麻均能成花 ,但头、二麻雌性败育 ,三麻雌性可育 ,雄性发育正常 ,年度间表现稳定。对其光周期特性研究分析表明 :(1) 6至 7月 ,PFSR雌性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在 13.0 h/ d至13.5 h/ d之间 ,败育发生早而彻底 ;(2 )经 SD+L D和 L D+SD处理 ,雌性表现为相邻节位间由可育到不育或不育到可育的跃变 ,雌性育性的光敏感期初步确定为花序分化期或花被形成期 ;(3)雌性发育期进行 3、 6、 9天的 SD(11h/ d)处理 ,表明雌性发育光敏感期持续日数为 3天或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光敏感雌性不育性 光周期反应 临界日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棉不同果枝品种间杂交产量性状的遗传及F_1和F_2群体优势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梅拥军 张改生 +2 位作者 叶子弘 曹新川 张文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26-1030,共5页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 9个海岛棉品种 (系 )及其 2 0个F1组合 9个产量性状的 2年资料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海岛棉长果枝与零式果枝品种间杂交 ,各产量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效应方差比例 ;衣分、铃重、霜后铃数、总...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 9个海岛棉品种 (系 )及其 2 0个F1组合 9个产量性状的 2年资料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海岛棉长果枝与零式果枝品种间杂交 ,各产量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效应方差比例 ;衣分、铃重、霜后铃数、总铃数和皮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 ;均存在显性与环境的互作。品种 3836具有霜前铃数和霜前皮棉产量等性状高的加性效应。F1和F2 产量性状平均遗传表现为无正向超亲优势 ,其皮棉产量有 2 0 %以上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 ,霜前皮棉产量无正向平均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零式果枝与长果枝 产量性状 遗传分析 群体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白灵菇菌丝生长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长青 王红英 +1 位作者 张建民 范谋春 《特产研究》 2003年第4期12-14,18,共4页
就温度、pH、营养物质对2种白灵菇菌种的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山2号"菌种在25℃时,菌丝生长速率、健壮程度均优于22.5℃和27.5℃,而"白灵菇1号"菌种在25~27.5℃菌丝生长较好,优于22.5℃和30.0... 就温度、pH、营养物质对2种白灵菇菌种的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山2号"菌种在25℃时,菌丝生长速率、健壮程度均优于22.5℃和27.5℃,而"白灵菇1号"菌种在25~27.5℃菌丝生长较好,优于22.5℃和30.0℃;2种白灵菇菌种的菌丝在pH4.5~8.5均可生长,但在pH6.9~7.7条件下,菌丝生长得更好;一定浓度的蛋白胨和硫酸锌有利于2种白灵菇菌种的菌丝生长,而硫酸锌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灵菇 菌丝生长 温度 PH值 营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间作花生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小琳 刘辉 顾正清 《花生学报》 2001年第4期19-22,共4页
棉花间作花生是一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 ,提高土壤肥力的优化种植模式 ,在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区推广 ,具有很高的产量、经济。
关键词 花生 棉花 间作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灵菇天山2号的菌丝培养特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长青 王红英 +1 位作者 张建民 范谋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4期557-558,575,共3页
研究了温度、pH值、营养物质对天山 2号菌种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 2 5℃ ,在 2 5~ 2 7.5℃范围内 ,菌丝生长较快 ,健壮程度均优于 2 2 .5和 3 0 .0℃ ;在pH 4.5~ 8.5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 ,但在 2 5~ 2 ... 研究了温度、pH值、营养物质对天山 2号菌种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 2 5℃ ,在 2 5~ 2 7.5℃范围内 ,菌丝生长较快 ,健壮程度均优于 2 2 .5和 3 0 .0℃ ;在pH 4.5~ 8.5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 ,但在 2 5~ 2 7.5℃范围内 ,菌丝生长得更好。蛋白胨和硫酸锌有利于菌丝生长 ,但硫酸锌的促生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灵菇 天山2号 菌丝 培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文凯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21,共6页
记述了绿虎天牛属Chlorophorus 8个种的雌雄生殖器 ,比较研究了该属雌雄生殖器的结构特点 ,结果表明 ,雌雄生殖器解剖性状在绿虎天牛属内是稳定的 ,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雌雄生殖器解剖特征可以作为该属分种的依据 ,是可靠的分类性状。
关键词 比较研究 绿虎天牛属 解剖特征 分类 雌性生殖器 雄性生殖器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剥及折梢诱导苎麻成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瑞阳 魏国平 朱正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6-69,共4页
比较折梢与环剥对圆叶青及黄荆皮品种成花诱导效应的差异。对圆叶青,折梢远不及环剥的成花诱导效应,但黄荆皮的折梢与环剥处理株几乎具有同等的成花诱导效果并优于圆叶青。环剥及折梢应于6月上、中旬进行。折梢角度应为90°左右。
关键词 苎麻 环剥 折梢 成花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开大学馆藏天牛总科昆虫名录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文凯 郑乐怡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8,共8页
从南开大学昆虫标本室收藏的 12 0 0余号天牛标本中鉴定出 2 2 6种,归属于 2科 6亚科 12 0属。
关键词 南开大学 天牛总科 昆虫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高级阶元分类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文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5期452-455,共4页
描述了天牛总科各科/亚科雌性生殖器的一般形态,并以雌性生殖器解剖特征编制了天牛总科分科/亚科的分类检索表,讨论了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天牛总科 雌性生殖器 亚科 检索表 分类 亲缘关系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甲胺磷和阿维菌素混配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安庆 徐荣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74,共3页
利用TDM(time-dose -mortality)模型处理生物测定数据以及Crafts进行混配选优 ,结果表明 :乙酰甲胺磷和阿维菌素按质量之比 92∶1混配对小菜蛾毒杀效果的增效作用最大 (CTC为 2 1 0 62 ) ,田间防治效果药后 7d达到 93 4%以上 。
关键词 乙酰甲胺磷 阿维菌素 混配技术 小菜蛾 防治效果 生物测定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方法和种植方式对秋芝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小琳 顾正清 许玉华 《耕作与栽培》 2001年第3期13-14,F003,共3页
以施肥方法为主处理 ,不同株行 (穴 )距配置为副处理裂区试验结果表明 :在施肥种类、数量 (施纯N15kg/6 6 7m2 )相同条件下 ,“基肥 +面肥 +蕾花肥”比“基肥 +面肥”增产 5 1% ,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同在 1 11万株 / 6 6 7m2密度下 ... 以施肥方法为主处理 ,不同株行 (穴 )距配置为副处理裂区试验结果表明 :在施肥种类、数量 (施纯N15kg/6 6 7m2 )相同条件下 ,“基肥 +面肥 +蕾花肥”比“基肥 +面肥”增产 5 1% ,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同在 1 11万株 / 6 6 7m2密度下 ,宽窄行密株 (0 5m× 0 15m +0 3m× 0 15m)比一穴双株 (穴距 0 4m× 0 3m)增产 2 2 3% ,达到 0 0 5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肥 面肥 蕾花肥 种植方式 产量 秋芝麻 施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