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生境特征及增殖放流点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亮 赵文贵 +3 位作者 成江 胡胜利 赵志超 刘国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分析典型断面的水文特征、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流速、水深以及珍稀特有鱼类空间分布特征,获取全面的鱼类生境特征数据。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建设完善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措施。研究发现,99%的珍稀特有鱼类信号采集于低流速区(0.0~1.4 m/s),其中80%左右的鱼类聚集在流速低于0.8 m/s的缓流区;在冬季越冬期间,鱼群位置点的水深平均值为44.28 m,最小值为15 m,最大值为57.47 m。长江上游的绝对水深在23~56 m之间时,不足以提供鱼类栖息。但在蓄水期,水位抬高进而在同时满足流速、水深和干扰少等条件下,能够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通过研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生境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分布和迁徙规律,辅助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同时,研究增殖措施可以指导人工放流等管理行为,有助于恢复和增强鱼类种群,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生境特征 鱼类栖息地 增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原鲤仔鱼摄食和饥饿耐受能力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娟 杨波 +3 位作者 董微微 阙延福 朱滨 乔晔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5,共7页
研究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鱼早期培育过程的摄食特点和饥饿耐受力,为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缸为玻璃烧杯(1 L),置于恒温水浴锅中;试验用水为经过24 h曝气的地下水,无天然生物饵料;水温20~22℃;仔鱼随机分为3组(摄食组... 研究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鱼早期培育过程的摄食特点和饥饿耐受力,为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缸为玻璃烧杯(1 L),置于恒温水浴锅中;试验用水为经过24 h曝气的地下水,无天然生物饵料;水温20~22℃;仔鱼随机分为3组(摄食组、饥饿1组、饥饿2组),每组500尾仔鱼,每组设置3个重复,静水养殖;摄食组每日投喂3次丰年虫。结果显示,乌原鲤仔鱼5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15%,5~9日龄为混合营养期,8日龄初次摄食率达100%,并维持到14日龄;15日龄后呈下降趋势,在19日龄时降至45%,达到饥饿不可逆点。饥饿胁迫对乌原鲤仔鱼全长、体长、体高、肛前长、眼径等生长指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水温20~22℃条件下,可在乌原鲤仔鱼6日龄开始投喂适口饵料,不迟于10日龄,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观察乌原鲤仔鱼肠道贯通、卵黄囊消耗等情况,掌握仔鱼初次投喂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原鲤 仔鱼 饥饿 摄食率 摄食强度 饥饿不可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游泳能力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阳希 朱正强 +5 位作者 侯轶群 王永猛 柯森繁 石尚上 石小涛 张东亚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1-127,共7页
探究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游泳能力,为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人工繁殖、保护以及大渡河过鱼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支持。采用递增流速法,用自制Brett-type水槽对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试... 探究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游泳能力,为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人工繁殖、保护以及大渡河过鱼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支持。采用递增流速法,用自制Brett-type水槽对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水温范围为11.9~14.1℃条件下,体长为15.0~21.5 cm,体重为34.8~152.9 g的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绝对感应流速为0.084~0.095 m/s,相对感应流速为0.321~0.588 BL/s,相对感应游泳速度随体长增大而减小;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0.61~1.31 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4.16~5.08 BL/s,两者均随体长增大而增大;绝对突进游泳速度(U_(burst))为1.02~1.40 m/s,与体长关系并不显著(P>0.05),相对突进游泳速度为5.73~8.36 BL/s,随体长增加而减小。视频回放发现,实验鱼突进游泳速度测试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游速为0~0.4 m/s,占突进速度0~29%;第2阶段游速为0.40~0.84 m/s,占突进速度29%~60%;第3阶段游速为0.84~1.40 m/s,占突进速度60%~100%。各阶段的静止不动、平稳摆动、突进-滑行3种游泳状态所占比例有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游泳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宜宾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兴坤 邵科 +6 位作者 阙延福 朱滨 叶卿 陈志刚 李成成 徐火清 李伟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0,共8页
为探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蓄水运行对下游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探究其资源种群结构与年际变化趋势。使用半圆弶网采集漂流性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 为探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蓄水运行对下游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探究其资源种群结构与年际变化趋势。使用半圆弶网采集漂流性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计算鱼卵丰度。结果表明,宜宾江段共计采集鱼卵20种,主要优势种为吻鮈(Rhinogobio typ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估算出鱼卵年均径流量为15.07×10^(6)粒,其中漂流性卵为9.89×10^(6)粒,年际间总体呈增加趋势;推算采样点以上分布有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3处;从多样性指数和相似度指数看,宜宾江段鱼卵种类组成结构较为稳定,年际间变化不大。尽管受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宜宾江段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但以小型鱼类为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等长距离洄游性鱼类鱼卵没有监测到。建议继续加强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的增殖放流;针对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需求,开展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对其生态效应影响的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漂流性卵 金沙江 宜宾江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 I和Cyt b序列的丹江口水库鲢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汪鄂洲 李全宏 +10 位作者 徐念 湛若云 陈泽涛 曹俊启 胡兴坤 郭武山 付昕 董微微 郑海涛 赵鹏 阙延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0,共8页
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应监控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以避免放流群体对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基于线粒体CO I和Cyt b基因,分析了丹江口库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丹江口鱼类增殖站鲢亲本和鲢子代3个群体... 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应监控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以避免放流群体对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基于线粒体CO I和Cyt b基因,分析了丹江口库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丹江口鱼类增殖站鲢亲本和鲢子代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04条646 bp线粒体CO I序列中共检测到多态位点15个,简约信息位点5个,单一变异位点10个,定义了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544~0.67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21~0.00254;103条1 058 bp线粒体Cyt b序列中共检测到多态位点19个,简约信息位点13个,单一变异位点6个,定义了14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609~0.714,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62~0.00424,总体上处于较高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核苷酸多样性。CO I和Cyt b序列遗传距离、遗传分化指数以及基因流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CO I)、0.003~0.004(Cyt b),总遗传分化指数为-0.00468(P>0.05)(CO I)、0.03180(P>0.05)(Cyt b),差异均不显著;群体间基因流为14.69~41.47(CO I)、5.49~40.47(Cyt b),AMOVA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单倍型聚类关系表明,3个鲢群体间均存在共享单倍型,不同地理群体间单倍型散乱分布于各支,未形成地理群体聚集。研究表明,3个鲢群体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增殖放流鲢群体与丹江口库区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相近,可开展增殖放流。研究结果可为丹江口鱼类增殖站鲢群体的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增殖放流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丹江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开口饵料及转食策略对乌原鲤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娟 阙延福 +4 位作者 徐林 朱滨 廉浩 王理 乔晔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0,共6页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选用蛋黄、微粒子饲料、丰年虫3种饵料投喂乌原鲤仔鱼15 d,记录仔鱼生长指标和存活率;并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60±0.49)...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选用蛋黄、微粒子饲料、丰年虫3种饵料投喂乌原鲤仔鱼15 d,记录仔鱼生长指标和存活率;并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60±0.49) mg的乌原鲤仔鱼至45日龄(45DHA),分别在20、35日龄转食水蚯蚓和微粒子饲料,分组为T20水蚯蚓、T20微粒子、T35水蚯蚓、T35微粒子,研究其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丰年虫能保证乌原鲤仔鱼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高存活率,与微粒子饲料、蛋黄组体长、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有显著差异。在不同转食策略中,除T20微粒子组存活率为76.00%,其余三组均高于82%。相同转食起点,转食水蚯蚓效果比转食微粒子饲料好;相同转食种类,延后转食起点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35日龄转食效果优于20日龄)。结果表明,在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乌原鲤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中,乌原鲤仔鱼以丰年虫开口,35日龄转食水蚯蚓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原鲤(Procypris merus) 开口饵料 转食策略 生长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