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治疗癌痛的取穴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向庆东 王文龙 +3 位作者 王前江 施兰君 毕天威 齐凤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1-615,共5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学分析,探索临床针灸等中医药疗法通过穴位治疗癌痛的取穴规律。方法 2017年3—5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 Med、Cochrane ...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学分析,探索临床针灸等中医药疗法通过穴位治疗癌痛的取穴规律。方法 2017年3—5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关于针刺、艾灸或其他疗法作用于人体穴位治疗癌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辅以手工检索。提取纳入文献的取穴处方,对经络、穴位、治疗方式统一规范整理,对使用高频穴位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87篇,穴位处方291首。文献共涉及113组治疗方法,针刺+药物(非西药)[18.6%(21/113)]、单纯针刺[16.8%(19/113)]是癌痛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共选用14条经脉,其中足阳明胃经取穴频次多达93次,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9次)。最常使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合谷、三阴交、阿是穴、太冲、中脘、丘墟、支沟、血海、梁丘,该11个穴位关联分析显示,相关性较好的穴位有合谷与足三里、内关与三阴交、内关与合谷,挖掘出高频穴位关联规则14条,聚类分析可聚类为6类。结论中医治疗癌痛以局部取穴为基础,结合辨证配穴,部分配穴既能提升癌痛患者免疫力又具有良好的疏通经络、行气止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 疼痛 穴位疗法 数据挖掘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茶黄酮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桂红 曾晶 +4 位作者 田先翔 谭永霞 吴勇 朱(王献) 郑国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8-842,共5页
用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为研究对象,经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并分析血管环张力变化,观察霉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对静息血管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去甲肾上腺素(NA)所致的缩血管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霉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杨梅素... 用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为研究对象,经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并分析血管环张力变化,观察霉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对静息血管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去甲肾上腺素(NA)所致的缩血管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霉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均可浓度依赖性增加血管环静息张力;霉茶总黄酮能使NA缩血管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降低其效能(Emax);二氢杨梅素、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的混合物有与霉茶总黄酮相似的效应;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合用使NA收缩血管的Emax降低,明显强于二者单独使用;当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浓度比为10∶1时,拮抗NA缩血管的效应最佳。结果显示霉茶总黄酮对静息血管有剂量依赖性收缩作用但能明显拮抗NA缩血管效应,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对NA诱导血管收缩反应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最佳协同比例为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茶总黄酮 二氢杨梅素 杨梅素 胸主动脉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