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以诗证史到因史释诗——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导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党大恩 党艺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7,共6页
陈寅恪唐诗笺证在20世纪唐诗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极其丰富的诗学价值。以诗证史是唐诗笺证问题意识的具体表述。因史释诗是陈寅恪诗的阐释学原则,包含着三个相关要素,即诗学立场、诗境观念以及文学史观。
关键词 唐诗学 陈富倍 唐诗笺证 《元白诗笺证稿) 现代汉语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学术史传研究——春秋至西汉中叶的士人状况
2
作者 党大恩 党艺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6-130,共5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供了一系列从春秋到西汉中叶间士人的传记 ,他在其中重点描述这些士人的生活轨迹。本文概括地分析了司马迁的叙述和那些士人的思想间的关系 ,回答了与中国古代士人早期历史相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春秋-西汉中叶时期 士人阶层 知识分子 学术史传研究 思想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路及其历史视界:《史记》学术史传和《春秋》谱系学
3
作者 党艺峰 党大恩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96-99,共4页
司马迁用《春秋》学谱系概括了先秦至汉代中叶的学术思想史,细致地描述出功利主义观念对 思想家的影响。我们从司马迁提供的资料出发,分析了《春秋》经传关系的内涵,清理了战国诸子与公羊 学的关联,最后归纳出汉代公羊学的基本主题以及... 司马迁用《春秋》学谱系概括了先秦至汉代中叶的学术思想史,细致地描述出功利主义观念对 思想家的影响。我们从司马迁提供的资料出发,分析了《春秋》经传关系的内涵,清理了战国诸子与公羊 学的关联,最后归纳出汉代公羊学的基本主题以及司马迁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春秋》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阅读场景下传统内容生产媒体与移动社交平台的聚合与博弈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俊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38,共5页
如果说介质迁徙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的物理形态,那么,社交迁徙则重塑了信息传播的关系生态。传统内容生产媒体与移动社交平台的聚合看似完成了内容和渠道的强强联合,实现了双赢,也为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移动阅读体验,但二者在信息传播... 如果说介质迁徙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的物理形态,那么,社交迁徙则重塑了信息传播的关系生态。传统内容生产媒体与移动社交平台的聚合看似完成了内容和渠道的强强联合,实现了双赢,也为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移动阅读体验,但二者在信息传播的控制权、经济收益的分成机制和媒介生态的把控等方面的博弈从未停止过。当移动社交平台成为移动阅读的主要入口时,可能会破坏多元化的媒介生态,影响信息二次传播的客观性,同时,移动阅读的"快餐化"会因移动社交平台成为其入口而被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阅读 传统内容生产媒体 移动社交平台 聚合与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迁徙:青年亚文化新场景与移动媒介的多维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马俊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9-73,共5页
传播媒介的迁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的物理形态,从而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和方式。移动媒介作为媒介迁徙的主要承载者,会影响青年亚文化文本及形态,促成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交融。而具有共同小众兴趣的青年受众会... 传播媒介的迁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的物理形态,从而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和方式。移动媒介作为媒介迁徙的主要承载者,会影响青年亚文化文本及形态,促成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交融。而具有共同小众兴趣的青年受众会因新媒介的便利更易于形成群落,催生多种青年亚文化新场景,如分享亚文化、电竞亚文化、二次元亚文化等。青年亚文化新场景的繁荣,反过来吸引移动媒介关注视频分享亚文化、关注亚文化社群经济、关注亚文化多元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迁徙 青年亚文化新场景 移动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