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实践——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海明 方益权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2-67,共6页
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技术应用人才供给的现实要求,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社会认知与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民营经济参与职业教... 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技术应用人才供给的现实要求,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社会认知与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民营经济参与职业教育动力缺乏、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深度不够的现实问题。从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意义出发,提出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营造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积极环境;职业院校应提升学校实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民营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感,构建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民营经济 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助推欧盟公民终身学习能力框架:要素、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0
2
作者 兰国帅 黄春雨 +3 位作者 杜水莲 李晴文 郭天雯 蔡帆帆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58,共12页
探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公民终身学习能力框架及其实践,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然而,目前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存在能力框架缺位、构成要素模糊、顶层设计缺乏等问题,实践领域缺少相对成熟的框架实施... 探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公民终身学习能力框架及其实践,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然而,目前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存在能力框架缺位、构成要素模糊、顶层设计缺乏等问题,实践领域缺少相对成熟的框架实施指南、评估认证工具、微证书体系和技能发展指数。欧盟终身学习能力框架已成为国际上权威的参考框架。文章采用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法,从教育数字化转型视角,探明其系列框架及其实践,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转型寻求路径。研究发现,欧盟终身学习能力发展举措包括:对数字社会发展趋势作整体研判,采用系统思维超前布局,颁布相关文件,确立公民终身学习八种关键能力;研制的能力参考框架包括面向个体、专业人员和组织的终身学习能力框架,并及时更新。欧盟还采取系统方法推进实践,依据框架颁布实施指南;研制自我评估工具;创建公民数字能力认证实践社区;开发公民数字技能证书;构建公民数字技能发展指数。文章建议,中国应分类构建本土化公民终身学习能力框架体系;研制本土化的框架实施指南,依据指南推进实践;建立本土化的评测工具,开展动态评估;创建本土化的数字能力认证实践社区,开展师生数字能力与素养认证工作;开发本土化数字技能证书体系,引领师生通过提升数字技能促进就业;构建本土化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指数,动态监测师生数字技能和素养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框架 数字能力 数字素养 数字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驱动因素与实施路径——基于在温高职院校实证分析
3
作者 王娃子 《现代信息科技》 2023年第4期180-183,共4页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课程性质、课程容量及教师教龄均是影响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教学评价是驱动课程质量的最显著因素,其余依次为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课程性质、课程容量及教师教龄均是影响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教学评价是驱动课程质量的最显著因素,其余依次为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此外,该文又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科学化、合理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混合式教学 满意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燃用生物柴油CO_(2)和NO_(x)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柳鹏飞 王娃子 何凌兰 《汽车实用技术》 2023年第16期75-79,共5页
文章基于底盘测功机法以及中国货车行驶工况(CHTC-HT)测试了国六燃用生物柴油车CO_(2)和NO_(x)的瞬态实际排放特征,评估了运行工况、冷热启动、环境温度和载荷下对实际排放的影响。在瞬态运行工况下,测试车辆CO_(2)的排放速率与加速度... 文章基于底盘测功机法以及中国货车行驶工况(CHTC-HT)测试了国六燃用生物柴油车CO_(2)和NO_(x)的瞬态实际排放特征,评估了运行工况、冷热启动、环境温度和载荷下对实际排放的影响。在瞬态运行工况下,测试车辆CO_(2)的排放速率与加速度呈显著正相关,低速加速段的NO_(x)的排放速率急剧增加。环境温度和冷热启动影响样车CO_(2)和NO_(x)的排放,CO_(2)的排放主要受到车辆速度和负荷的影响,冷启动阶段、市区、城郊和高速的CO_(2)平均排放速率分别是3.84 g/s、2.69 g/s、4.92 g/s和7.52 g/s。冷启动阶段的NO_(x)排放占整个测试循环排放的62.9%,急加速阶段,多次出现排放NO_(x)的峰值。载荷对CO_(2)的比排放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与空载相比,半载的NO_(x)的平均比排放降低了27.1%。测试车辆在市区、城郊和高速的工况下CO_(2)的平均比排放差异并不显著。市区NO_(x)的平均比排放达到6582.7 mg/(kW·h)(空载)、5547.2 mg/(kW·h)(半载),分别是城郊的1.55倍、高速的6.21倍(空载),城郊的1.71倍、高速的9.94倍(半载)。结果表明需重点关注低温冷启动时期,短时间内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的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注重控制在低速加速阶段、长期荷载较低和经常市区行驶的生物柴油车辆NO_(x)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生物柴油 废气排放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