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中塔沉井冲刷防护技术 被引量:19
1
作者 郑锋利 谷志敏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1,共6页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主桥为(215+2×800+275)m的三塔双层钢桁梁悬索桥,中塔采用沉井基础,沉井顶平面尺寸为66.0m×55.0m,总高68.0m。为了解沉井定位着床期间河床的局部冲刷情况,通过封闭水槽试验研究沉井定位着床期间的河床局部冲...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主桥为(215+2×800+275)m的三塔双层钢桁梁悬索桥,中塔采用沉井基础,沉井顶平面尺寸为66.0m×55.0m,总高68.0m。为了解沉井定位着床期间河床的局部冲刷情况,通过封闭水槽试验研究沉井定位着床期间的河床局部冲刷深度及冲刷形态。结果表明,河床局部冲刷非常严重,沉井下沉时会产生倾斜扭转。为确保沉井平稳安全着床,采用抛填防护层的方法对沉井周围20m范围内的河床进行预防护施工,防护层包括反滤层(厚0.8m,采用级配砂)和护面层(厚2.2m,采用粒径为5cm的碎石)。预防护施工后,经现场检测可知,着床后沉井中心偏差11cm,平面扭转0.21°,均小于允许值,沉井几何姿态控制良好。说明河床预防护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局部冲刷,保证了沉井着床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沉井 局部冲刷 冲刷深度 冲刷形态 河床预防护 桥梁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塔四跨悬索桥施工阶段颤振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盛铭 莫威 +2 位作者 杨海忠 唐浩俊 李永乐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8,共7页
为了解双主跨悬索桥加劲梁吊装期间颤振稳定性,以跨度为(230+800+800+348)m三塔四跨悬索桥为背景,分析该桥加劲梁吊装期间的颤振性能。建立该桥不同吊装阶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竖弯、扭转模态特性,采用理想平板颤振临界风速理论公式计... 为了解双主跨悬索桥加劲梁吊装期间颤振稳定性,以跨度为(230+800+800+348)m三塔四跨悬索桥为背景,分析该桥加劲梁吊装期间的颤振性能。建立该桥不同吊装阶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竖弯、扭转模态特性,采用理想平板颤振临界风速理论公式计算桥梁不同吊装阶段及各模态组合下的颤振临界风速,以确定最不利吊装阶段及模态组合;基于此,设计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测试原断面及上桥面中央增设竖向稳定板断面桥梁颤振临界风速。结果表明:三塔四跨悬索桥施工阶段的模态特性复杂,颤振分析时模态组合需考虑两主跨间的振动关系;该桥吊装率为8.5%和19.8%时,颤振临界状态由以北侧主跨振动为主的扭弯模态组合确定,吊装率≥29.3%时,颤振临界状态由以南侧主跨振动为主的扭弯模态组合确定,最不利吊装率为40.8%;该桥加劲梁原断面的颤振性能较差,在上桥面中央增设竖向稳定板可以有效提升桥梁的颤振临界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塔四跨悬索桥 施工阶段 颤振性能 模态组合 吊装率 竖向稳定板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陆上沉井首次下沉砂袋变形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列茅 刘景红 +2 位作者 李德杰 朱俊涛 曾旭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1,共5页
以五峰山大桥北锚碇基础、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基础等大型陆上沉井首次下沉为工程背景,开展砂袋变形特性模型试验,得到沉井荷载、划破砂袋以及拉槽砂袋部分去除工况下沉井隔墙模型(加载梁)的竖向位移和下部砂袋水平位移,分析砂袋支撑承... 以五峰山大桥北锚碇基础、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基础等大型陆上沉井首次下沉为工程背景,开展砂袋变形特性模型试验,得到沉井荷载、划破砂袋以及拉槽砂袋部分去除工况下沉井隔墙模型(加载梁)的竖向位移和下部砂袋水平位移,分析砂袋支撑承载力和上部砂袋部分去除后下部砂袋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沉井荷载施加后加载梁竖向位移和砂袋水平位移较小,未发生砂袋挤压破坏情况;划破砂袋后,砂袋中粗砂未被挤出,加载梁竖向位移与砂袋水平位移均无明显增加;上部局部砂袋去除后,下方砂袋水平向位移明显增加,若采用逐层划出砂袋使沉井过渡到土层支撑的方法,会导致砂袋支撑突然破坏。为了确保沉井平稳地由砂袋支撑转换为土层支撑,预先在沉井节点位置用素混凝土垫块进行置换,避免了大型沉井由砂袋支撑转换为土层支撑过程中沉井结构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锚碇基础 大型陆上沉井 首次下沉 模型试验 砂袋去除 砂袋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