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包装在食品质量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胡子聪 胡春 周晨光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8-139,共12页
目的探讨智能包装技术在食品质量监测中的应用现状,系统分析射频识别(RFID)标签、指示器型及传感器型智能包装的工作原理、功能特性,以及它们在食品贮运保鲜和新鲜度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并针对技术瓶颈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RFID标签... 目的探讨智能包装技术在食品质量监测中的应用现状,系统分析射频识别(RFID)标签、指示器型及传感器型智能包装的工作原理、功能特性,以及它们在食品贮运保鲜和新鲜度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并针对技术瓶颈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RFID标签可实时监测食品包装内的温度、湿度、pH及气体成分,结合区块链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供应链的追溯效率;指示器型包装通过颜色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氧气、二氧化碳、挥发性含氮化合物等气体浓度的变化情况,其中气体指示器、新鲜度指示器和时间-温度指示器(TTI)分别针对不同变质机制提供实时监测;传感器型包装利用天然色素(如姜黄素、花色苷)的pH敏感性或气体传感器的化学电阻/电位特性,实现对食品新鲜度的无损监测。此外,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微生物污染及农药残留,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结论智能包装技术在食品质量监测中显著展现出应用潜力,但我国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开发高精度、低成本传感器,推动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并研发环保可降解材料,以提升可持续性。通过技术创新和跨学科协作,智能包装有望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的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减少食品浪费,并保障消费者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包装 贮运保鲜 新鲜度监测 包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果实采后品质劣变与保鲜研究进展
2
作者 胡子聪 舒畅 +3 位作者 朱鸿杰 胡超凡 苏凤贤 蒋巧俊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目的为综合应用多种保鲜技术、深入研究病害防治策略和加强采后处理技术研究等提供理论参考,推动对杨梅资源的深入研究与杨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讨论杨梅果实采后侵染性病害,系统梳理品质劣变的内在因素,包括水... 目的为综合应用多种保鲜技术、深入研究病害防治策略和加强采后处理技术研究等提供理论参考,推动对杨梅资源的深入研究与杨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讨论杨梅果实采后侵染性病害,系统梳理品质劣变的内在因素,包括水分流失、硬度变化、色泽变化、糖酸含量变化和香气成分变化等,分析各种物理和化学保鲜技术,包括低温冷藏、气调包装、减压处理、1-甲基环丙烯等化学处理方法的研究成果。结果绿色木霉、桔青霉是导致杨梅果实出现白腐病和绿霉病等侵染性病害的重要因素,显著缩短了杨梅果实的货架期。杨梅果实采后品质劣变源于多个方面,包括果实自身的生理变化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综合应用低温冷藏、气调包装、减压处理和1-甲基环丙烯等化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果实生理代谢,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果实品质,从而延长杨梅的保鲜期。结论综合应用多种保鲜技术对提升杨梅果实品质和延长保鲜期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杨梅病害防治策略,加强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以实现杨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果实 采后 保鲜 品质劣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地区小麦育种亲本材料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岳高红 程保山 +4 位作者 潘彬荣 刘永安 梅喜雪 罗立军 许立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9-224,共6页
为了明确浙南地区小麦育种亲本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88对SSR引物对48份小麦品种资源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其中有27对引物在48份材料之间具有稳定的多态性,共检测出159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等位位点数为2... 为了明确浙南地区小麦育种亲本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88对SSR引物对48份小麦品种资源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其中有27对引物在48份材料之间具有稳定的多态性,共检测出159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等位位点数为2~9个,平均为5.89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17~0.850,平均为0.652。48份小麦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68~1.00,品种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75处,可将48份小麦品种(系)分为6大类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种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文清 卢华金 +1 位作者 阮柏苗 林恭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165-11167,共3页
[目的]探究温州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方法]根据2000~2004年温州6~9月温度曲线,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温度的适应性;根据2002~2009年6~9月台风发生情况,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光照和降水量的适应性。[结果]整... [目的]探究温州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方法]根据2000~2004年温州6~9月温度曲线,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温度的适应性;根据2002~2009年6~9月台风发生情况,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光照和降水量的适应性。[结果]整个7月和8月上旬未出现日均温≤24.5℃的天气,整个8月中旬也仅在2002年出现过2d日均温≤24.5℃的异常天气,但也均>23.0℃;但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也有可能发生。[结论]在温州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安全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但需注意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和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考虑到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的气候特征,在制种过程中需注意制种基地的选择和制种父母本播种期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制种 播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油的营养特性及其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子聪 杨可君 房翠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南极磷虾油(AKO)是一种新型的海洋功能性油脂。为了促进AKO的临床应用,在综述AKO营养组成的基础上,对AKO改善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展望。AKO富含磷脂、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虾青素、α-... 南极磷虾油(AKO)是一种新型的海洋功能性油脂。为了促进AKO的临床应用,在综述AKO营养组成的基础上,对AKO改善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展望。AKO富含磷脂、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虾青素、α-生育酚等多种活性因子。AKO改善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有3种,即抑制破骨细胞产生、促进骨细胞形成和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AKO未来的深入研究中,应聚焦于大规模临床研究、标准剂量和长期效果验证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脂质 脂质伴随物 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果油的提取技术、营养组成及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子聪 李群和 +2 位作者 苏凤贤 胡超凡 邹盈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6-223,共8页
栀子果油是从栀子果实中提取得到的一种食用植物油,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癌症、抗抑郁和保护肝脏等多种健康功效,其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0%以上,还含有酚酸、生育酚、植物甾醇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是栀子果油发挥多种功效活性的... 栀子果油是从栀子果实中提取得到的一种食用植物油,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癌症、抗抑郁和保护肝脏等多种健康功效,其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0%以上,还含有酚酸、生育酚、植物甾醇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是栀子果油发挥多种功效活性的物质基础。文章系统综述了栀子果油的提取工艺、营养组成和健康功效,并展望了栀子果油在食品、化妆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高值化利用过程中应聚焦的重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果油 提取方法 营养组成 健康功效 活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顺县主栽茶树品种鲜叶加工黄茶的适制性研究
7
作者 刘辉 郜爱玲 +4 位作者 唐燕 曾光辉 蓝礼城 林志陆 康华靖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703-2709,共7页
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品质成分测定,探讨了泰顺地区主栽茶树品种加工黄茶的适制性。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除雅阳土茶、垟上土茶和垟上小白外,其余品种茶样均表现良好,其中彭溪土茶的茶样得分最高,总分为94.13。品质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各茶样... 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品质成分测定,探讨了泰顺地区主栽茶树品种加工黄茶的适制性。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除雅阳土茶、垟上土茶和垟上小白外,其余品种茶样均表现良好,其中彭溪土茶的茶样得分最高,总分为94.13。品质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各茶样之间的水浸出物含量均较为接近,其值均在44%以上;除了雅阳土茶样品的茶多酚相对较低(15.57%)外,其余样品之间茶多酚的含量均未有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介于2.80%~4.90%,其中以罗阳土茶的含量最高;不同茶样儿茶素的组分差异较大,从总量来看,除嘉茗1号相对较低(10.88%)外,其余样品之间均较为接近(11.17%~13.3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表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对茶样品质影响较大。综合试验结果,彭溪土茶、泰上黄、嘉茗1号和罗阳土茶在加工黄茶方面均具有较好的适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顺 主栽品种 黄茶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绿素分子光能吸收特性
8
作者 康华靖 李进省 +4 位作者 王复标 彭春菊 牛正文 段世华 叶子飘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4-1463,共10页
明确叶绿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对深入了解植物光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定量且全面探讨光合色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对光强的响应,以大豆(Glycine max)为例,设置全日照和遮荫两种光强处理,首先测量CO_(2)浓度分别为300、400、500μmo... 明确叶绿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对深入了解植物光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定量且全面探讨光合色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对光强的响应,以大豆(Glycine max)为例,设置全日照和遮荫两种光强处理,首先测量CO_(2)浓度分别为300、400、500μmol/mol和600μmol/mol时叶片电子传递速率对光强的响应曲线(J/I曲线);测量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然后结合光合机理模型计算本征光能吸收截面(σ_(ik))、有效光能吸收截面(σ′_(ik))和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激发态的最小平均寿命(τ_(min))等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光合机理模型可很好地拟合两种光强条件下不同CO_(2)浓度下大豆叶片的J/I曲线,其决定系数均大于0.99;不同CO_(2)浓度下,遮荫和全日照下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范围分别为126.03-164.34μmol m^(-2) s^(-1)和273.33-326.92μmol m^(-2) s^(-1),τ_(min)值范围分别为16.15-22.93 ms和3.65-4.64 ms。与全日照相比,遮荫条件下大豆叶片捕光色素分子的光能吸收能力明显较低,而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数则明显较大。相同光照处理下,不同CO_(2)浓度对大豆叶片的σ_(ik)和τ_(min)值无显著影响,而σ′_(ik)值随着CO_(2)浓度增加而整体呈减小趋势。以400μmol/mol CO_(2)浓度时的相关光合参数为例,结合电子传递速率计算公式,首次从叶绿素分子光能吸收特性角度定量解释了全日照条件下大豆叶片具较高J_(max)的原因。这为定量研究叶绿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吸收 本征光能吸收截面 有效光能吸收截面 光合机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金玉甜1号制种父母本花期及栽培密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岳高红 许立奎 +5 位作者 潘彬荣 楼珏 梅喜雪 刘永安 周志辉 张宗宸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9-812,共4页
为了获得金玉甜1号高产制种的父母本最佳播期差以及母本最佳载培密度,研究了甜玉米金玉甜1号制种父母本的花期相遇以及栽培密度对其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玉甜1号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迟播18~20 d,父母本花期达到最佳相遇。在父母... 为了获得金玉甜1号高产制种的父母本最佳播期差以及母本最佳载培密度,研究了甜玉米金玉甜1号制种父母本的花期相遇以及栽培密度对其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玉甜1号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迟播18~20 d,父母本花期达到最佳相遇。在父母本花期正常相遇的前提下,金玉甜1号制种母本的最适栽培密度为4.76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玉甜1号 花期相遇 栽培密度 制种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楼珏 岳高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2337-2339,共3页
探讨了新形势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进行的实践教学改革,并分析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种子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份核心水稻材料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感病基因的检测和分析
11
作者 周慧 林祯芃 +4 位作者 周海平 王成豹 徐秀如 钟林平 马国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13-818,共6页
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最有效途径。为高效组配抗病新组合,利用17个稻瘟病和6个白叶枯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23份水稻核心材料进行抗/感病基因检测。稻瘟病抗/感病基因检测显示,抗病基因Pid2、Pi 40和Ptr在检测材料中出现频次较高... 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最有效途径。为高效组配抗病新组合,利用17个稻瘟病和6个白叶枯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23份水稻核心材料进行抗/感病基因检测。稻瘟病抗/感病基因检测显示,抗病基因Pid2、Pi 40和Ptr在检测材料中出现频次较高,分别为23、15和23份材料;抗病基因Pi64、Pib、Pi2、Pigm、Pi5、Pi 1和Pikm的出现频次中等,分别为10、10、11、10、8、10和8份材料;抗病基因Pit、Pi36、Pikh、Pia和Pita仅存在于个别材料中,出现频次较少,分别为2、1、3、1和1份材料;抗病基因Pi z和Pi 25未在23份材料中检出。而感病基因pi2、piz、pi25、pikh、pikm、pia和pita在检测材料中高频次出现,分别为23、23、23、15、15、22和22份,pi64、pigm、pi 36和pi 5的检出频次中等,分别为9、13、13和13份。白叶枯病抗/感病基因检测表明,除5份材料中含Xa 27抗病基因外,xa5、Xa7、xa13、Xa 21和Xa 23等抗病基因均未检测到;但Xa5、xa7、Xa13、xa21、xa 23和xa 27等感病基因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是23、22、23、23、23和14。该研究利用23个已报道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23份水稻材料,初步确定了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感病基因的分布情况,为后续水稻材料的筛选、改良和测配组合提供了良好的遗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白叶枯病 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柱头外露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岳高红 潘彬荣 +3 位作者 许立奎 楼珏 梅捍卫 罗利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0,共4页
水稻柱头外露性状是三系、两系育种体系中决定杂交制种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遗传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遗传研究;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分子定位研究;以及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改良研究,... 水稻柱头外露性状是三系、两系育种体系中决定杂交制种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遗传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遗传研究;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分子定位研究;以及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改良研究,仅为育种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柱头外露率 遗传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根型水稻的根系可塑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楼珏 杨文清 +3 位作者 杨玲 李铁梅 卢华金 楼巧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0-1229,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根型水稻对缺磷和干旱的响应情况,本研究筛选了不同根型的10个典型水稻品种作为试验对象,在水培条件下对其进行低磷和渗透胁迫处理1个月,研究水稻根系的可塑性。结果表明,不同根型水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差异显著,低磷胁迫会特... 为探究不同根型水稻对缺磷和干旱的响应情况,本研究筛选了不同根型的10个典型水稻品种作为试验对象,在水培条件下对其进行低磷和渗透胁迫处理1个月,研究水稻根系的可塑性。结果表明,不同根型水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差异显著,低磷胁迫会特异性地促进深根品种根系的伸长,平均比浅根品种伸长48.78%,同时显著抑制浅根品种根数目的增加,平均比深根品种根数减少24.90%。渗透胁迫对地上部分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地下部分的作用,分别减少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37.51%和5.73%。水稻对低磷和渗透2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方式不同,两者交互作用会加剧抑制植株生长。与2种处理叠加相比,低磷胁迫分别增加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和最大根长53.31%、54.05%和36.36%,减少根数9.05%;渗透胁迫分别增加地上干重、地下干重、最大根长和根数136.33%、49.19%、5.37%和32.91%。与对照相比,经3种处理的根冠比均显著上升,分别增加57.30%、142.70%、141.01%,但不同根型品种受相同程度胁迫后均倾向于保持近似的根冠比。本研究首次发现深根型水稻品种在低磷环境下特异性伸长根系这一特性,为水稻的营养高效和节水抗旱的研究和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可塑性 深根性 低磷胁迫 渗透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的营养功效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胡子聪 雷琳 +4 位作者 周晨光 蒋巧俊 苏凤贤 李彦坡 胡超凡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66-1979,共14页
杨梅是中国南方传统特产水果,具有色泽艳丽、酸甜可口、风味浓郁和营养丰富等特点。杨梅富含抗坏血酸、酚酸、花青素和黄酮醇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抗菌、降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功效,具有较高的食用... 杨梅是中国南方传统特产水果,具有色泽艳丽、酸甜可口、风味浓郁和营养丰富等特点。杨梅富含抗坏血酸、酚酸、花青素和黄酮醇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抗菌、降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功效,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对杨梅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杨梅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杨梅鲜果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制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以杨梅果汁、杨梅酒和杨梅果干等为代表的杨梅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在系统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杨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杨梅的主要功能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开发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并对杨梅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杨梅资源的深入研究与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营养成分 健康功效 开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个台湾番茄曲叶病毒温州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芳芳 许方程 刘培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从浙江温州田间表现曲叶症状的番茄叶中提取获得病毒分离物wzh,对wzh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wzh全长2 740个核苷酸,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共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病... 从浙江温州田间表现曲叶症状的番茄叶中提取获得病毒分离物wzh,对wzh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wzh全长2 740个核苷酸,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共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病毒链编码AV2及AV1 2个ORFs,互补链编码AC1、AC2、AC3及AC4 4个ORFs。BLAST搜索结果显示,wzh与Begomovirus中来自亚洲的病毒同源性较高,而与美洲、非洲等地的相对较低,与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matoleaf curl Tai wan virus,ToLCTWV)DNA-A全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全序列系统进化关系树显示,wzh与TolCTWV的亲缘关系最近,并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而与其他19种双生病毒的亲缘关系均相对较远。因此,wzh是台湾番茄曲叶病毒的一个分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番茄曲叶病毒 番茄 双生病毒 温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楠丰9A的选育和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卢华金 杨文清 +4 位作者 楼珏 阮柏苗 郑国楚 陈国光 洪德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17198-17200,17205,共4页
楠丰9A是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中籼野败型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花粉败育率99.99%,典败率97.53%;柱头紫色,午前花占67.0%,柱头总外露率71.62%,其中双外露率30.95%;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大粒多;配合力强,穗数、穗总粒数... 楠丰9A是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中籼野败型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花粉败育率99.99%,典败率97.53%;柱头紫色,午前花占67.0%,柱头总外露率71.62%,其中双外露率30.95%;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大粒多;配合力强,穗数、穗总粒数非加性效应显著,株高、结实率则有一定负面作用;高胶稠度,中低直链淀粉含量,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三系不育系 楠丰9A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农艺性状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楼珏 杨文清 +2 位作者 卢华金 阮柏苗 郑国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64-1966,共3页
本文对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标8S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基因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与其野生型培矮64S相比,主要农艺性状基本相近,但生育期缩短了2 d,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得到了改善,配合力有所提高。因... 本文对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标8S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基因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与其野生型培矮64S相比,主要农艺性状基本相近,但生育期缩短了2 d,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得到了改善,配合力有所提高。因此,标8S可以作为一种形态标记性状应用于两系杂交水稻育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化转绿突变体 遗传分析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熟期对花椰菜种子活力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世杨 刘庆 +1 位作者 钟伟杰 唐征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4-471,共8页
花椰菜种子收获时常依据经验进行,易导致采收时期不当,对种子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为研究花椰菜杂交种子成熟期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适宜的种子收获期,本研究以花椰菜品种瓯松60天为材料,分析了授粉后40、45、50、55、60、65 d不同成... 花椰菜种子收获时常依据经验进行,易导致采收时期不当,对种子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为研究花椰菜杂交种子成熟期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适宜的种子收获期,本研究以花椰菜品种瓯松60天为材料,分析了授粉后40、45、50、55、60、65 d不同成熟期种子物理性状、种子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成熟期延长,种子含水量、鲜种子千粒重呈降低趋势,种子浸泡液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规定水分千粒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苗高、根长先增加后趋于稳定。不同授粉后天数之间比较结果表明,授粉后55、60、65 d,活力指数、苗高和根长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50 d;规定水分千粒重、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电导率在授粉后55 d趋于稳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活力指数与鲜种子千粒重、种子含水量、MDA含量、电导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线性负相关,与SOD和POD活性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活力指数、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电导率与种子发育天数符合二项式函数变化:y_(活力指数)=-0.131x2+16.957x-344.480,y_(SOD活性)=-0.020x2+2.668x-10.420,y_(POD活性)=-0.112x2+14.417x-368.610,y_(MDA含量)=0.113x2-13.771x+433.780,y_(电导率)=0.088x2-10.319x+338.680,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可用来预测不同发育天数种子的活力、保护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和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综上,授粉后55 d,瓯松60天种子已达可采收程度,发芽率98%,规定水分千粒重4.364 g,种子活力和种子生理也趋于稳定,且对幼苗生长没有影响,还可降低种子易落粒损失风险。本研究结果为花椰菜杂交种子适时采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种子成熟度 种子活力 生理生化 收获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三系不育系楠丰67A选育和利用评价研究
19
作者 卢华金 杨文清 +2 位作者 楼珏 阮柏苗 郑国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6期17505-17507,共3页
[目的]选育籼三系不育系楠丰67A,并对其利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介绍楠丰67A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稻米品质遗传特点和制繁种关键技术,探讨其应用价值及潜力。[结果]研究迟熟早籼矮败型不育系楠丰67A,典败率96.78%,柱头外露率43.98%,... [目的]选育籼三系不育系楠丰67A,并对其利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介绍楠丰67A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稻米品质遗传特点和制繁种关键技术,探讨其应用价值及潜力。[结果]研究迟熟早籼矮败型不育系楠丰67A,典败率96.78%,柱头外露率43.98%,其中双外露率25.30%。株型好,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总体高于珍汕97A,单株穗数、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比珍汕97A有更强的杂种优势,单株粒重、千粒重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方差较小,软胶稠度,中低直链淀粉含量,中感稻瘟病。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结论]该研究对今后三系不育系的选育和楠丰67A的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三系不育系 楠丰67A 选育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散生与部分雄性不育突变体lpms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20
作者 周慧 林祯芃 +5 位作者 常志远 周海平 王成豹 钟林平 徐秀如 马国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70-2280,共11页
水稻分蘖角度是构建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雄性不育株系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进一步解析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育性检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野生型S40和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 水稻分蘖角度是构建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雄性不育株系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进一步解析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育性检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野生型S40和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得到的散生雄性不育突变体lpms1(lazy and partially male sterile 1)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lpms1突变体的分蘖角度增大,育性降低,并伴随株高、粒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重要性状不同程度降低。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到lpms1的成熟花粉粒表面皱缩、空瘪,内容物不充实,花粉壁异常。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显示,lpms1突变会引起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lpms1是单基因隐性突变。利用株型紧凑材料与lpms1杂交构建F_(2)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测序方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方法进行基因定位。最终,LPMS1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插入缺失(Indel)标记A3与A4之间298 kb的范围内,该区间有38个开放阅读框(ORFs),但无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相关基因报道。LPMS1是新的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基因,该基因突变会同时引起水稻分蘖角度增加、育性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水稻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研究以及水稻株型和育性改良种质的创制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分蘖角度 雄性不育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