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晚清经子关系的嬗变与子学复兴的多重面向
1
作者
孙邦金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58,共7页
在经学解构这一至为重大的中国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学界多注意经、史关系的异动,而较少关注经、子关系的嬗变。其实,晚清经学的解体与子学的复兴,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相互伴生的一体两面。从经主子辅、尊经黜子一变而为经子平等,甚至诸...
在经学解构这一至为重大的中国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学界多注意经、史关系的异动,而较少关注经、子关系的嬗变。其实,晚清经学的解体与子学的复兴,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相互伴生的一体两面。从经主子辅、尊经黜子一变而为经子平等,甚至诸子夺席孔孟,子学因素在经学解构和传统知识结构性重组中的作用,不可不辨。乾嘉以来周秦诸子的复兴思潮,大致经历了以子学考证经义、对接西学、创教改制、倡明义理等阶段性变化,先后激活了子学中蕴含的文本、知识、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价值内涵。当然,经子平等的最终结局,可谓中国传统学术摆脱经学束缚的自我解放和多元发展的契机,但也可能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与孔孟“道统”沦丧的象征,“新子学”建设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学复兴
经子关系
以子证经
诸子哲学
后经学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戴震论中庸之道及其世俗伦理面向——以《中庸补注》为中心
2
作者
孙邦金
谢柳青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6,共8页
《中庸》作为宋明新儒学重建道德形而上学最主要的文本依据和思想来源,历来备受重视。戴震立志要“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的时候,由《中庸》而《孟子》,在结撰《原善》三篇之前应该先有了未竟之作《中庸补注》。如果将《中庸补注》...
《中庸》作为宋明新儒学重建道德形而上学最主要的文本依据和思想来源,历来备受重视。戴震立志要“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的时候,由《中庸》而《孟子》,在结撰《原善》三篇之前应该先有了未竟之作《中庸补注》。如果将《中庸补注》与《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答彭进士允初书》诸篇中所援引的多条内容放在一起看,戴震对《中庸》的思想诠释大体上是完整的。戴震站在反理学的立场上,从民众日常生活经验和实践理性层面来审视中庸之道,并特别重视其中“不出人伦日用之常”的人道内涵,与朱熹等人着重从个体内在精神超越层面阐发“天命”“中和”“中庸”的含义构成了鲜明反差,凸显了儒学的实践理性与世俗伦理面向。这一诠释明显带有清儒普遍悬置甚至拒斥形而上学的时代特征,却暗合于现代社会不断通过理性袪魅的世俗化转型,更能接榫以世俗伦理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而且对于当下有关儒学宗教性之限度的讨论亦多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中庸补注》
中庸之道
世俗伦理
儒学的宗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爱己”如何为“仁爱”奠基——对生活儒学正向奠基的思考
被引量:
1
3
作者
路永照
梁富超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生活儒学在继承传统儒家“仁爱”之形而下、形而上层级思想时,创新性地对“仁爱”作了逆向奠基工作,发掘了其深层涵义:本源之仁。从本源之仁到形下之仁之间是“空无”的,由于“仁爱”缺乏实在的根据,使得“仁爱”存在难以说明其自身在...
生活儒学在继承传统儒家“仁爱”之形而下、形而上层级思想时,创新性地对“仁爱”作了逆向奠基工作,发掘了其深层涵义:本源之仁。从本源之仁到形下之仁之间是“空无”的,由于“仁爱”缺乏实在的根据,使得“仁爱”存在难以说明其自身在一系列“情”当中首要地位的困难。如果把与“仁爱”“对立”又息息相关的“爱己”引入生活儒学体系,说明生活儒学中“仁爱”之具体生成路径从而为“仁爱”正向奠基,或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思维意识领域,“仁爱”本质上是“爱己”的问题。“爱己”不仅在形而下层级对“仁爱”起正向奠基作用,同时还可通过“感通”确认形而上的“仁体”存在以肯定“仁爱”之首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爱己
仁爱
儒学奠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清经子关系的嬗变与子学复兴的多重面向
1
作者
孙邦金
机构
温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出处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58,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儒家政治情感理论及其现代转化研究”(24AZX007)。
文摘
在经学解构这一至为重大的中国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学界多注意经、史关系的异动,而较少关注经、子关系的嬗变。其实,晚清经学的解体与子学的复兴,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相互伴生的一体两面。从经主子辅、尊经黜子一变而为经子平等,甚至诸子夺席孔孟,子学因素在经学解构和传统知识结构性重组中的作用,不可不辨。乾嘉以来周秦诸子的复兴思潮,大致经历了以子学考证经义、对接西学、创教改制、倡明义理等阶段性变化,先后激活了子学中蕴含的文本、知识、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价值内涵。当然,经子平等的最终结局,可谓中国传统学术摆脱经学束缚的自我解放和多元发展的契机,但也可能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与孔孟“道统”沦丧的象征,“新子学”建设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子学复兴
经子关系
以子证经
诸子哲学
后经学时代
分类号
B25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戴震论中庸之道及其世俗伦理面向——以《中庸补注》为中心
2
作者
孙邦金
谢柳青
机构
温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贵州师范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6,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儒家政治情感理论及其现代转化研究”(24AZX007)。
文摘
《中庸》作为宋明新儒学重建道德形而上学最主要的文本依据和思想来源,历来备受重视。戴震立志要“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的时候,由《中庸》而《孟子》,在结撰《原善》三篇之前应该先有了未竟之作《中庸补注》。如果将《中庸补注》与《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答彭进士允初书》诸篇中所援引的多条内容放在一起看,戴震对《中庸》的思想诠释大体上是完整的。戴震站在反理学的立场上,从民众日常生活经验和实践理性层面来审视中庸之道,并特别重视其中“不出人伦日用之常”的人道内涵,与朱熹等人着重从个体内在精神超越层面阐发“天命”“中和”“中庸”的含义构成了鲜明反差,凸显了儒学的实践理性与世俗伦理面向。这一诠释明显带有清儒普遍悬置甚至拒斥形而上学的时代特征,却暗合于现代社会不断通过理性袪魅的世俗化转型,更能接榫以世俗伦理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而且对于当下有关儒学宗教性之限度的讨论亦多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戴震
《中庸补注》
中庸之道
世俗伦理
儒学的宗教性
Keywords
Dai Zhen
Annotations o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中庸补注》)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ecular ethics
religious nature of confucianism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爱己”如何为“仁爱”奠基——对生活儒学正向奠基的思考
被引量:
1
3
作者
路永照
梁富超
机构
温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新疆师范
大学
政法学院
出处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文摘
生活儒学在继承传统儒家“仁爱”之形而下、形而上层级思想时,创新性地对“仁爱”作了逆向奠基工作,发掘了其深层涵义:本源之仁。从本源之仁到形下之仁之间是“空无”的,由于“仁爱”缺乏实在的根据,使得“仁爱”存在难以说明其自身在一系列“情”当中首要地位的困难。如果把与“仁爱”“对立”又息息相关的“爱己”引入生活儒学体系,说明生活儒学中“仁爱”之具体生成路径从而为“仁爱”正向奠基,或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思维意识领域,“仁爱”本质上是“爱己”的问题。“爱己”不仅在形而下层级对“仁爱”起正向奠基作用,同时还可通过“感通”确认形而上的“仁体”存在以肯定“仁爱”之首要地位。
关键词
生活儒学
爱己
仁爱
儒学奠基
分类号
B26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晚清经子关系的嬗变与子学复兴的多重面向
孙邦金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戴震论中庸之道及其世俗伦理面向——以《中庸补注》为中心
孙邦金
谢柳青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爱己”如何为“仁爱”奠基——对生活儒学正向奠基的思考
路永照
梁富超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