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侧凸手术中椎弓根螺钉损伤主动脉的解剖基础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若兰 陈圣烨 +4 位作者 施昱含 金雯婧 陆佳诚 潘翔翔 黄崇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8-988,共11页
脊柱侧凸是脊柱的三维畸形[1],常以冠状面畸形(侧凸)为主,同时可伴随矢状面前后弯曲和轴面椎体旋转等变化[2]。其主要诊断标准是脊柱全长X线片冠状面侧凸Cobb角>10°[1]。脊柱侧凸往往导致患者胸部畸形,严重者可影响患者心肺功能... 脊柱侧凸是脊柱的三维畸形[1],常以冠状面畸形(侧凸)为主,同时可伴随矢状面前后弯曲和轴面椎体旋转等变化[2]。其主要诊断标准是脊柱全长X线片冠状面侧凸Cobb角>10°[1]。脊柱侧凸往往导致患者胸部畸形,严重者可影响患者心肺功能[3~5],并导致疼痛、心理问题等[6、7]。严重的脊柱侧凸(Cobb角>45°)主要通过手术治疗[8]。与传统的钩状器械相比,椎弓根螺钉具有三柱固定的优点,同时具有更高的抗拔出强度和更好的旋转控制力,对侧凸的矫形能力更强[9、10],已成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的主要治疗方法[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脊柱侧凸 解剖基础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翀 方明桥 +2 位作者 项光恒 楼超 徐华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95-801,共7页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单侧固...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单侧固定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4~68岁,平均52.4岁;双侧固定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32~75岁,平均53.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末次随访时椎体间融合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年,平均6.8年。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VAS评分、ODI评分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在手术前后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检查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降低(P〈0.05),椎旁肌纤维化发生率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明显降低(P〈0.05)。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cage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 单侧 双侧 内固定 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CT值比较 被引量:13
3
作者 金海明 徐道亮 +3 位作者 潘翔翔 王向阳 徐华梓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比较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的平均CT值,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21~70岁男女性腰椎高分辨率CT扫描影像资料,每10岁一个年龄组,单组随机抽... 目的:比较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的平均CT值,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21~70岁男女性腰椎高分辨率CT扫描影像资料,每10岁一个年龄组,单组随机抽取30例共300例数据。将各组数据导入Mimics 18.0中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在L4和L5椎体上模拟椎弓根皮质骨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分割出各模拟螺钉与骨质相交的感兴趣区域并测量其平均CT值。结果:同年龄段同性别同种置钉方式L4、L5椎体感兴趣区域平均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皮质骨螺钉置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钉道周围感兴趣区域的平均CT值21~30岁组男性分别为547.4±48.2Hu和311.1±20.3Hu,女性为517.3±56.0Hu和279.1±41.7Hu;31~40岁组男性分别为519.6±48.9Hu和258.7±26.5Hu,女性为521.5±58.8Hu和287.8±33.2Hu;41~50岁组男性分别为490.9±69.8Hu和249.7±37.5Hu,女性为500.7±81.0和262.0Hu±72.1Hu;51~60岁组男性分别为436.5±65.7Hu和217.4±20.8Hu,女性为438.8±45.8Hu和222.1±22.6Hu;61~70岁组男性分别为396.1±40.0Hu和204.0±36.4Hu,女性为364.5±73.6Hu和153.5±27.1Hu;两种置钉方式各年龄组同性别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为传统螺钉的1.7~2.3倍。同种置钉方式不同性别间平均CT值比较,传统螺钉置钉在21~30岁、31~4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置钉在21~3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CT值明显高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具有更高骨-螺钉界面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皮质骨螺钉 传统椎弓根螺钉 钉道 CT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苦苷对IL-1β诱导的大鼠软骨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戴兵 徐俐 +5 位作者 金海东 蔡宁宇 陈辉 李斌 蔡建武 潘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67-1672,共6页
目的:研究橄榄苦苷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SD大鼠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酶两步顺序消化法消化SD大鼠关节软骨分离细胞,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阿尔新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法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 目的:研究橄榄苦苷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SD大鼠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酶两步顺序消化法消化SD大鼠关节软骨分离细胞,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阿尔新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法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橄榄苦苷对软骨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CCK-8实验进行评估。取第3代软骨细胞,分别用浓度为10、50或100μmol/L的橄榄苦苷预先处理,随后用IL-1β刺激细胞24 h,所生成的NO和前列腺素E2(PGE2)的量分别用格里斯重氮化反应和酶联反应吸附实验进行评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13 mRNA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定量检测。采用免疫印迹实验分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活化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软骨细胞在不同浓度橄榄苦苷培养24 h后,其生存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橄榄苦苷可以显著降低IL-1β刺激下软骨细胞MMP-1和MMP-13 mRNA的表达及NO、PGE2的生成。橄榄苦苷通过减少IκB蛋白的降解从而抑制IL-1β介导的NF-κB通路的活化。结论:橄榄苦苷可通过NF-κB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炎症的发生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橄榄苦苷对关节炎防治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骨关节炎的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苦苷 白细胞介素1Β 一氧化氮 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耀 沈中海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 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 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 目的 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 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方韧带复合体按照关节囊、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的顺序进行逐级切除,依次连续测量T12-L1节段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时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 NZ)变化。结果 在前屈和后伸运动中,椎体切除及棘上韧带断裂后,ROM及NZ显著增加。在侧弯运动中,椎体切除和关节囊破坏后,ROM显著增加。在旋转活动中,椎体切除及关节囊破坏导致ROM增加,NZ无显著增加。结论 棘上韧带断裂后,T12-L1节段稳定性发生显著下降,尤其在前屈运动中。棘上韧带是维持胸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关键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韧带复合体 逐级切除 胸腰椎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与之相关骨质疏松药物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楼超 陈鸿亮 徐华梓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维持骨组织平衡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调节信号通路过程中的三类抑制物实现,分别为Sclerostin、Dickkopfs(DKKs)、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SFRPs)。同时,与之相关的促进骨形成的... 目的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维持骨组织平衡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调节信号通路过程中的三类抑制物实现,分别为Sclerostin、Dickkopfs(DKKs)、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SFRPs)。同时,与之相关的促进骨形成的新药,如Sclerostin单克隆抗体(AMG 785)和DKK1单克隆抗体(RH2-18),正在进行动物及III期临床试验。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结构及分布,该通路及其调节机制对骨代谢的作用及与之相关的骨质疏松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 骨质疏松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孔导管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向阳 徐华梓 +6 位作者 池永龙 林焱 黄其杉 毛方敏 倪文飞 徐晖 王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 :探讨双孔导管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男性1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5±14.7岁,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17例为Ⅱ型,5例为浅Ⅲ型。骨折端无移位6例,移位小于5mm... 目的 :探讨双孔导管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男性1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5±14.7岁,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17例为Ⅱ型,5例为浅Ⅲ型。骨折端无移位6例,移位小于5mm 10例,移位大于5mm 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且因术中初始置入的导针位置不满意而采用双孔导管调整。分析该技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枢椎齿状突导针经过采用双孔导管后均调整成功并置入螺钉,手术时间35±12min,出血<20ml。20例骨折获得基本解剖复位,2例仍有小于3mm移位。术中和术后无明显技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螺钉位置正确。平均随访16.7个月,无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21例获得骨融合,1例纤维连接,无需佩戴颈围和二次手术,随访中无螺钉松动、脱出或断裂发生。结论:采用双孔导管调整并置入导针,具有操作容易、快速和准确的优点,减少了术者和患者的放射线暴露,保证了齿状突螺钉处于正确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经皮 内固定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PI3K/Akt通路及线粒体途径抑制软骨肉瘤 被引量:5
8
作者 金海东 戴兵 +3 位作者 蔡建武 陈辉 范时洋 潘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抑制软骨肉瘤的机制及对线粒体途径和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SW1353软骨肉瘤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设对照组和白藜芦醇处理组,药物处理组用25、50和100μmol/L白藜芦醇处理24 h、48 h或72 h。采用CCK8法检测SW135...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抑制软骨肉瘤的机制及对线粒体途径和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SW1353软骨肉瘤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设对照组和白藜芦醇处理组,药物处理组用25、50和100μmol/L白藜芦醇处理24 h、48 h或72 h。采用CCK8法检测SW1353软骨肉瘤细胞的活力,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activated caspase-3、Bcl-2、Bax、Akt和p-Akt蛋白在细胞中表达情况,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结果:白藜芦醇处理后细胞活力下降,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0.01)。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可见药物处理组有明显的细胞凋亡核象。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药物处理组activat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和p-Akt蛋白表达下调,总Akt改变不显著。细胞划痕试验显示,白藜芦醇能显著抑制SW1353细胞的迁移。结论:白藜芦醇能够诱导软骨肉瘤凋亡,部分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及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白藜芦醇 PI3K/AKT通路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再认识 被引量:6
9
作者 池永龙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7-388,共2页
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但在脊柱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如对微创脊柱外科涵义... 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但在脊柱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如对微创脊柱外科涵义的理解;微创外科技术个体化问题;对某一种脊柱疾患,何种微创技术最优;微创技术是否代替传统开放手术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冷静地、认真地对微创脊柱外科进行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微创外科技术 医学技术水平 传统开放手术 微创技术 个体化问题 治疗效果 手术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手术治疗颈椎外伤伴完全性瘫痪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华梓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5-296,共2页
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等迅猛发展,颈椎损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如累及颈髓,常出现四肢瘫痪和/或呼吸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CSCI)可出现不完全性瘫痪或完全... 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等迅猛发展,颈椎损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如累及颈髓,常出现四肢瘫痪和/或呼吸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CSCI)可出现不完全性瘫痪或完全性瘫痪。对于不完全性瘫痪,目前较多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减压和重建稳定性;而对于完全性瘫痪,大部分学者也主张手术治疗[1~4],但手术时机则存在很大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瘫痪 手术减压 颈椎外伤 CSCI 颈髓损伤 四肢瘫痪 呼吸功能障碍 现代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脊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性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负压封闭引流水封瓶更换时间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娟 吴娇臻 +1 位作者 吴小洁 陈珍珍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23-25,共3页
目的探索开放性骨折无创口感染患者支架外固定术后负压封闭引流(VSD)水封瓶最佳的更换时间。方法对120例无创口感染的开放性骨折行支架外固定术VS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每天更换水封瓶1次,B组每3天更换1次,C组... 目的探索开放性骨折无创口感染患者支架外固定术后负压封闭引流(VSD)水封瓶最佳的更换时间。方法对120例无创口感染的开放性骨折行支架外固定术VS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每天更换水封瓶1次,B组每3天更换1次,C组每周更换1次。追踪监测水封瓶内引流液、创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VSD留置期间三组创口分泌物、引流瓶内细菌培养阳性率,引流期间堵管、管道破损发生率,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于无创口感染的开放性骨折患者支架外固定术VSD水封瓶每周更换1次不会增加创口感染、引流管堵管、破损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负压封闭引流 水封瓶 更换 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7在调节骨量和骨转换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2
作者 蔡建武 陈辉 +2 位作者 蔡宁宇 李斌 潘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明确p27在调节骨量和骨转换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同窝8周龄p27基因敲除(p27-/-)和同窝野生型(WT)小鼠胫骨和股骨行骨髓抽除术,利用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比较分析了术后3、7、11、14 d上述两组小鼠骨发生和骨转换的差异。结... 目的:明确p27在调节骨量和骨转换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同窝8周龄p27基因敲除(p27-/-)和同窝野生型(WT)小鼠胫骨和股骨行骨髓抽除术,利用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比较分析了术后3、7、11、14 d上述两组小鼠骨发生和骨转换的差异。结果:骨髓抽除术后3 d,WT和p27-/-小鼠骨髓均无明显新骨形成,但术后7、11、14 d,p27-/-小鼠骨髓中的新形成骨量均较WT小鼠明显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与WT小鼠相比,术后7、11、14 d,p27-/-小鼠骨髓腔中成骨细胞数和Ⅰ型胶原阳性面积均明显增加,而破骨细胞数和破骨细胞面均明显减少。结论:p27能够通过抑制成骨细胞骨形成,促进破骨细胞骨吸收,从而减少骨量并抑制骨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7 骨髓抽除 骨量 骨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对预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_2M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戴兵 范时洋 +3 位作者 陈龙 金海东 蔡建武 潘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10-1414,共5页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iRNA)对预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β2-微球蛋白(β2M)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BMSCs成软骨诱导液预分化21 d后,将β2M siRNA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BMSCs、分为转染组、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应用实时定量PC...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iRNA)对预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β2-微球蛋白(β2M)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BMSCs成软骨诱导液预分化21 d后,将β2M siRNA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BMSCs、分为转染组、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应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等方法检测siRNA对预分化BMSCs的β2M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甲苯胺蓝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检测预分化BMSC的蛋白聚糖多聚体和Ⅱ型胶原分泌情况。结果: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和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显示siRNA成功抑制β2M mRNA和蛋白的表达,甲苯胺蓝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RNA不影响预分化BMSCs蛋白聚糖多聚体和Ⅱ型胶原蛋白的分泌。结论:RNAi干扰β2M可降低BMSCs中β2M mRNA和蛋白的表达,但不影响预分化BMSCs的软骨细胞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2-微球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TCP修复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陶周善 吕杨训 +6 位作者 崔伟 贺行文 柳维 黄正亮 屠凯凯 周贤挺 杨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78-1183,共6页
目的探索β-TCP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SD大鼠20只,先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等饲养3个月保证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再建立双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模型,将手术成功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β-TCP植入组于... 目的探索β-TCP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SD大鼠20只,先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等饲养3个月保证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再建立双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模型,将手术成功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β-TCP植入组于骨缺损处植入β-TCP,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w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摄片、组织病理学观察,Micro-CT观察。结果术后4、8w,β-TCP植入组:缺损区X射线影像有明显的骨组织生成,HE染色可见大量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长梭形骨细胞,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较好,且能明显增加股骨骨密度;空白对照组X射线骨组织生成较少,骨小梁或骨板结构较少,排列较紊乱,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不够理想,股骨骨密度增加不明显。结论β-TCP可较好地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缺损 Β-TCP 新生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eneau支具佩戴依从性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生存质量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明桥 王翀 +4 位作者 项光恒 楼超 金永龙 朱思品 徐华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4-789,共6页
目的:探讨Cheneau支具佩戴依从性与高侧凸进展风险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侧凸进展的关系,比较不同依从性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Cheneau支具治疗的... 目的:探讨Cheneau支具佩戴依从性与高侧凸进展风险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侧凸进展的关系,比较不同依从性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Cheneau支具治疗的高侧凸进展风险AIS患者73例,初诊时平均年龄为12.8±1.2岁,平均主弯Cobb角31.4°±6.0°,平均Risser征为0.7±0.8级。所有患者每3~6个月定期复查,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在末次随访时每位患者填写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问卷量表。侧凸进展定义为末次随访Cobb角大于初诊6°以上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Cobb角〉45°),其余为非进展。依从定义为患者每天坚持佩戴支具时间≥22h直至随访终止,否则视为不依从。随访结束后根据患者依从性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依从性对患者侧凸进展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8±0.8年。根据依从性定义,47例(64%)患者被纳入依从组,26例(36%)纳入不依从组。依从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28.9°±11.7°)明显小于不依从组(38.6°±11.6°),有统计学差异(P〈0.01)。依从组侧凸进展率明显低于不依从组(OR 5.7,95%CI 1.9~16.8,P〈0.01)。末次随访时不依从组自我形象/外观、精神健康、治疗满意度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依从组(P〈0.01);不依从组患者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得分亦明显低于依从组(P〈0.01)。结论:良好的支具佩戴依从性可降低高侧凸进展风险AIS患者的侧凸进展率,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Cheneau支具 依从性 侧凸进展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椎体软骨终板内血管三维影像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鸿明 胡斐 +3 位作者 王雍立 金海明 陶周善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3-1017,共5页
目的:研究兔椎体软骨终板内血管的三维影像结构。方法:选取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2.5~3kg)5只,使用Micro-CT对通过腹主动脉注射硫酸钡造影剂后的兔L4、L5椎体及其终板进行10mm与5mm范围扫描,将扫描结果导入Mimics软件进行血管三维结构... 目的:研究兔椎体软骨终板内血管的三维影像结构。方法:选取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2.5~3kg)5只,使用Micro-CT对通过腹主动脉注射硫酸钡造影剂后的兔L4、L5椎体及其终板进行10mm与5mm范围扫描,将扫描结果导入Mimics软件进行血管三维结构重建,观察椎体终板内血管的三维结构。10mm与5mm范围扫描结果分别为10mm组和5mm组,从两组血管三维图中随机选取5个血管末端并测量其直径大小。结果:Mimics软件重建的椎体终板内血管三维结构清晰可见。10mm组终板内血管俯视图可见血管在终板内接触髓核部分的中心区域分布密集,管径粗,并向四周的接触纤维环部分的终板呈放射状辐射;矢状面上可见终板将椎体部分与椎间盘内纤维环及髓核部分明显分隔开,其内血管从椎体后方发出,沿终板后方向前方辐射长入。5mm组图像可见终板内接触髓核部分的中心区域的血管与接触纤维环部分的外周区域的血管结构不同,接触纤维环部分的外周区域的血管形状为单一襻样结构,而终板内接触髓核部分的中心区域的血管是一种复杂的完全缠绕在一起的血管襻结构。5mm组血管末端直径明显小于10mm组血管末端直径(P〈0.001)。结论:注射硫酸钡造影剂后用Micro-CT扫描建立终板内血管三维结构的方法可以清楚地显示兔终板内血管的三维结构,为进一步研究终板血管变化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终板 血管 血管造影 硫酸钡 MICR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爱悯 陈栋 +5 位作者 张凯 米杰 李训林 田海军 王向阳 赵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95-1003,共9页
目的 :分析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15日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根据上端内... 目的 :分析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15日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根据上端内固定椎的不同分为两组:近端固定到T10及以上节段为高位椎(upper vertebra,UV)组,近端固定到T10以下节段为低位椎(lower vertebra,LV)组。纳入标准:(1)国内外公开发表比较后路长节段不同上端内固定椎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文献;(2)随机或者非随机对照研究;(3)患者年龄≥18岁;(4)随访时间≥1年。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近端交界处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总并发症等],术中出血量和翻修情况(如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翻修情况)。并通过非随机实验方法学指数法(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sed studies,MINORS)评价方法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分,Begg法评估发表偏倚。通过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中文2篇,英文8篇,共883例患者,其中UV组353例,LV组530例。所有文献MINORS评分为16~20分,Begg法分析无明显发表偏倚。并发症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非围手术期并发症两大类。其中围手术期并发症中,UV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LV组,权重均数差(weight mean difference,WMD)(95%CI)为409.33ml(288.74,529.92),而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中,UV组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低于LV组,风险比(relative risk,RR)(95%CI)为0.26(0.11,0.63),P<0.05;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和非围手术期术后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原因引起翻修及总翻修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近端固定椎向中上胸椎延长可能有利于降低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但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在其他并发症和翻修率方面尚未发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长节段固定 近端固定椎 并发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植骨方法在后路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闫应朝 王雍立 +4 位作者 王向阳 池永龙 徐华梓 林焱 倪文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植骨方法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因齿状突不连(2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6例)以及颅底凹陷(5例)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和C2椎... 目的:探讨改良植骨方法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因齿状突不连(2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6例)以及颅底凹陷(5例)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和C2椎弓根或Magerl螺钉固定术(27例)或枕颈固定术(5例)。术中植骨时在C1和C2后弓或C2和枕骨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压实后将少许稍长的皮质骨条铺在表面,再放置明胶海绵2条,用可吸收线缠绕在两侧内置物上或缝合于两侧软组织上,形成网状结构,术后颈托固定,随访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出现术后咽后间隙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于术后2周恢复。术中无内固定或植骨困难,术后随访未见复位丟失或假关节形成。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3年2个月,平均19.1±7.2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改良植骨方法,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不稳 寰枢关节 枕颈融合术 植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上颈椎序列变化特点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斌豪 王向阳 +3 位作者 陈熙棒 王雍立 徐华梓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上颈椎序列参数,探讨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在维持前视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就诊的196例AIS患者,排除其中资料不全者、... 目的: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上颈椎序列参数,探讨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在维持前视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就诊的196例AIS患者,排除其中资料不全者、接受过治疗者、患有影响脊柱序列疾病者以及上胸段脊柱侧凸累及颈段者,共有10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6例,女77例,年龄10~17岁(14.66±2.31岁)。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ervical Cobb angle,CCA)、C0-C2角(occiput-C2 angle)、C1-C2角(C1-C2 angle)、硬腭-C2角(palatum-C2 angle)、C2椎体轮廓线(C2 vertebra contour angle)、C1-C7矢状面轴向距离(C1-C7 SVA)、T2倾斜角(T2 sagittal tilt)。根据Lenke胸椎修正分型(修正+、修正N、修正-)将患者分为(+)、N、(-)3组,比较各组间参数的差异性以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颈椎Cobb角10.29°±8.65°;C0-C2角13.86°±8.33°;C1-C2角25.61°±9.17°;硬腭-C2角12.06°±8.91°;C2椎体轮廓线98.43°±6.75°;C1-C7矢状面轴向距离28.41±10.69mm;T2倾斜角10.73°±8.11°。在Lenke胸椎修正分组中颈椎Cobb角及T2倾斜角在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0-C2角、C1-C2角、C1-C7矢状面轴向距离、硬腭-C2角相互之间有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AIS患者的T2倾斜角很大程度上受到T5~T12后凸的影响。当AIS患者的颈椎在矢状位发生位移减少时,机体可通过减小C1-C2角来维持前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颈椎序列 Lenke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肌少症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一栋 王双双 郑永克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肌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120例受试者中肌少症患者48例,对照组72例,分别检测外周血血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肌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120例受试者中肌少症患者48例,对照组72例,分别检测外周血血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 receptor,IL-2R)、IL-6、IL-8、IL-10浓度。结果 外周血 TNF-α肌少症组为26.3(16.9,35.7)ng/L,对照组为7.3(4.5,10.1)ng/L;IL-1β为13.3(7.8,18.8)ng/L,对照组为3.4(2.3,4.5)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外周血IL-2R、IL-6、 IL-8 、IL-10肌少症组分别为618.3(522.2,714.4)U/mL、1.3(0.8,1.8)ng/L、27.9(20.8,35.0)ng/L、 29.6(20.9,38.3)ng/L,而对照组分别为621.4(528.2,714.6)U/mL、1.4(1.0,1.8)ng/L、26.5(20.2,32.8)ng/L、27.9(18.5,37.3)n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肌少症组患者外周血TNF-α、IL-1β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肌少症组患者可能存在机体微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α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