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方式固定尺骨鹰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陈一衡 陈广军 +5 位作者 周飞亚 李士 宋永焕 高伟阳 李志杰 陈星隆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1期891-895,共5页
目的 :比较采用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空心拉力螺钉及解剖型钢板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82例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的尺骨鹰嘴骨折患者。采用张力带固定组35例(A组),男19... 目的 :比较采用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空心拉力螺钉及解剖型钢板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82例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的尺骨鹰嘴骨折患者。采用张力带固定组35例(A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2~49岁,平均(43.6±8.7)岁;骨折按Colton分型,Ⅰ型5例,ⅡA型3例,ⅡB型19例,ⅡC型8例,ⅡD型0例。空心拉力螺钉固定组20例(B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7~50岁,平均(41.5±9.3)岁;骨折按Colton分型,Ⅰ型4例,ⅡA型4例,ⅡB型12例,ⅡC型0例,ⅡD型0例。解剖型钢板固定组27例(C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30~55岁,平均(38.2±6.2)岁;骨折按Colton分型,Ⅰ型0例,ⅡA型0例,ⅡB型4例,ⅡC型13例,ⅡD型10例。比较各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系统评价3组肘关节功能。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C组较A、B组骨折愈合时间长。术后肘关节屈伸、旋转活动度A、B组优于C组;根据Broberg-Morrey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A、B组疗效优于C组。解剖型钢板固定组2例发生创口感染,6例有明显的局部异物感,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异位骨化。张力带固定组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组无创口感染,发生内固定松动失效分别为3例和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分别为2例,皮肤滑囊形成及针尾外露破溃分别为6例和1例。结论: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尺骨鹰嘴骨折的固定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骨折类型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肘关节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弹性髓内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粉碎性闭合胫腓骨干骨折 被引量:14
2
作者 余洋 陈伟凯 +3 位作者 崔伟 周一飞 陈华 杨雷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创弹性髓内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粉碎性闭合胫腓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微创弹性髓内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58例粉碎性闭合胫腓骨骨干折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21~57岁,平均38.5岁。骨折按A... 目的 :探讨微创弹性髓内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粉碎性闭合胫腓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微创弹性髓内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58例粉碎性闭合胫腓骨骨干折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21~57岁,平均38.5岁。骨折按AO分型,B1型9例,B2型7例,B3型10例,C1型14例,C2型12例,C3型6例。根据Winquist-Hanson粉碎分级,1级23例,2级17例,3级12例,4级6例。终末随访根据Johner-Wruhs评分比较各治疗组患者疗效。结果:58例均获随访,时间18~36周,平均6.8个月。5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24~32周,平均28周。1级粉碎组优良率在明显高于其他3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粉碎级别增高而增高,愈合时间随着粉碎级别增高而延长。C3型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优良率明显低于其他组,B1型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微创弹性髓内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多段、长螺旋轻中度粉碎伴隐匿骨裂闭合性胫腓骨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完全符合BO原则,最大程度保护了骨折端血运,减少带架时间,皮肤软组织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腓骨 骨折 粉碎性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外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径空心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楼宇梁 洪建军 +4 位作者 余可和 卢晓郎 郑亦静 赖红燕 邵希文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9期792-795,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直径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17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使用6.5 mm空心钉和8.0 mm空心钉,其中6.5 mm组48例,年龄19~60岁,平均(45.61±... 目的 :比较两种直径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17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使用6.5 mm空心钉和8.0 mm空心钉,其中6.5 mm组48例,年龄19~60岁,平均(45.61±11.99)岁,男30例,女18例,GardenⅠ/Ⅱ型17例,GardenⅢ/Ⅳ型31例;8.0 mm组69例,年龄18~60岁,平均(45.17±9.95)岁,男40例,女29例,GardenⅠ/Ⅱ型31例,GardenⅢ/Ⅳ型38例。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位质量、股骨颈头颈部直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6个月。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位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股骨颈头颈部平均直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好,疗效显著。GardenⅢ/Ⅳ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高于GardenⅠ/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是首选的手术方法,两种不同直径空心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时不会影响骨折愈合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agi线作为全膝关节置换胫骨近端假体旋转对线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余华晨 温宏 +3 位作者 张宇 胡月正 吴剑彬 孔建中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0期884-887,共4页
目的 :在磁共振上测量全膝关节置换胫骨近端假体旋转对线的骨性标志,研究Akagi线作为TKA胫骨近端假体旋转对线的可靠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80名健康成年人行膝关节磁共振扫描,男35例,女45例,平均年龄(35.4±6.1)岁。在股... 目的 :在磁共振上测量全膝关节置换胫骨近端假体旋转对线的骨性标志,研究Akagi线作为TKA胫骨近端假体旋转对线的可靠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80名健康成年人行膝关节磁共振扫描,男35例,女45例,平均年龄(35.4±6.1)岁。在股骨横断面图像上定位股骨外科髁上轴(STEA)并投射到胫骨侧形成STEA’,在胫骨侧横断面图像上定位后交叉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内侧缘连线(Akagi线)及其垂线(AK),后交叉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中内1/3连线及其垂线(AP),比较AK、AP相对于STEA’的角度。结果:AK与STEA’的夹角为(0.59±2.07)°,与STEA’的平行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4,P=0.13);AP与STEA’夹角为(3.21±2.04)°,与STEA’的平行线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5,P<0.05)。AK与AP比较,两线间走行方向差异较大(t=-11.68,P<0.05)。结论:Akagi线作为全膝关节置换胫骨近端假体旋转对线的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胫骨 旋转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Coflex固定下腰椎不同节段后的椎间盘生物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吴信雷 吴立军 +4 位作者 郑蓉梅 王继松 徐华梓 周洋 吴爱悯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1期938-942,共5页
目的 :模拟临床术式,经Coflex分别固定下腰椎L4,5、L5S1节段,分析其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差异性。方法:建立下腰椎及Coflex应用于下腰椎的3组有限元模型(完整下腰椎、Coflex固定腰椎L4,5及L5S1节段)。根据脊柱三柱加载理... 目的 :模拟临床术式,经Coflex分别固定下腰椎L4,5、L5S1节段,分析其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差异性。方法:建立下腰椎及Coflex应用于下腰椎的3组有限元模型(完整下腰椎、Coflex固定腰椎L4,5及L5S1节段)。根据脊柱三柱加载理论,模拟下腰椎直立、前屈和后伸3种生理状态下,比较分析纤维环不同区域的应力大小、椎间隙背侧高度变化及髓核内压水平。结果:在直立和后伸工况下,Coflex分别植入L4,5、L5S1节段,均能减少其手术节段纤维环后区应力,限制椎间隙高度变化,并且降低髓核的应力水平。在后伸工况下,Coflex植入L4,5节段可降低L5S1节段的椎间盘应力水平,但Coflex植入L5S1节段不改变L4,5节段椎间盘应力大小。结论:Coflex固定L4,5、L5S1节段均能减少本手术节段椎间盘负载。另外,Coflex固定L4,5节段,起到降低L5S1节段椎间盘负载的生物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应力 物理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余洋 余可和 +5 位作者 陈莹 周一飞 卢晓郎 洪建军 陈华 郭晓山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74-877,共4页
目的:通过对3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并研究其有关影响因素,探讨治疗青少年胫骨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青少年胫骨骨折患者79例(83处骨折),男55例,女24例;年龄11~17.6岁,平均13.9岁.分别采用弹性... 目的:通过对3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并研究其有关影响因素,探讨治疗青少年胫骨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青少年胫骨骨折患者79例(83处骨折),男55例,女24例;年龄11~17.6岁,平均13.9岁.分别采用弹性髓内钉、钢板及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治疗,并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各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发生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与固定方式、高能量损伤、多发骨折、开放性骨折因素显著相关.且外固定支架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弹性髓内钉组和钢板组.外固定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弹性髓内钉组和钢板组.4例弹性髓内钉固定患者需再手术(复位丢失2例、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各1例).6例外固定支架患者需再手术(复位丢失3例,畸形愈合2例,钉道感染1例).2例钢板固定患者因不愈合、成角畸形行二次手术.通过统计学分析:外固定支架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术比较有7.56倍(95%可信区间=3.74~29.87)的复位丢失和(或)畸形愈合风险.未次随访时,3组疗效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干骨折中,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弹性髓内钉可以达到其他固定系统效果并可避免大部分并发症,手术方式选择取决于医生的经验以及患者基本情况和骨折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囊肿的临床表现与关节镜治疗 被引量:7
7
作者 余华晨 温宏 +4 位作者 张宇 胡月正 潘孝云 陈成旺 薛恩兴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8期638-641,共4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囊肿的临床表现和关节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症状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囊肿的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9~53岁,平均(33.7±9.5)岁;左膝5例,右膝7例;病程3~48个月...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囊肿的临床表现和关节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症状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囊肿的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9~53岁,平均(33.7±9.5)岁;左膝5例,右膝7例;病程3~48个月,平均(15.8±13.2)个月.术中关节镜下完整切除前交叉韧带囊肿.记录术前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度,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2例均获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2.3±6.6)个月.患膝关节疼痛、肿胀、交锁症状均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术后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诊治症状性前交叉韧带囊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症状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囊肿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囊肿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睿 柯陈荣 +2 位作者 胡炜 罗鹏 郭晓山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02-604,60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直接前入路,60例采用外侧入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直接前入路,60例采用外侧入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行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手术时间较外侧入路组长,出血量较外侧入路组少,住院时间较外侧入路组短,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较外侧入路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对软组织损伤少,患者围术期恢复较快,其治疗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直接前入路 外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5
9
作者 邵荣学 罗鹏 +2 位作者 林焱 徐华梓 池永龙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4期318-322,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置钉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2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1±10.6)岁;单节段20... 目的:探讨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置钉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2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1±10.6)岁;单节段20例,双节段2例。22例患者均采取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术结合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年,平均18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第3天出现减压侧下肢疼痛麻木1例。22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与关节突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及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腰椎VAS从术前的8.24±0.72减少至末次随访的3.18±0.66,ODI 从术前的36.72±6.84下降至末次随访的4.36 ±1.12.患者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较好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韧带损伤的X线影像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云强 吕杨训 +3 位作者 崔伟 柳维 周贤挺 杨雷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1期912-915,共4页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对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及韧带损伤时肘关节侧位X线影像学中桡肱率变化特点。方法:取冷冻保存的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20侧,将标本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利用自行设计...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对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及韧带损伤时肘关节侧位X线影像学中桡肱率变化特点。方法:取冷冻保存的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20侧,将标本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维持肘关节后外侧旋转活动度的设备固定标本,A组按次序切断外侧结构:A1组,外侧韧带完整的标本组;A2组,切断桡侧尺副韧带组;A3组,增加切断环状韧带组;A4组,最后切断桡侧副韧带组。B组分为:B1组,外侧韧带完整的标本组;B2组,切断桡侧副韧带组;B3组,再切断环状韧带组;B4组,最后切断桡侧尺副韧带组。分别摄肘关节侧位X线片,在PACS系统中测量桡肱率,比较各组的差异,并统计分析。结果:A组,统计分析各组数据,各组间桡肱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统计分析前2次切断韧带,各组间桡肱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断桡侧尺副韧带(B4组),与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侧尺副韧带是限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的主要结构,环状韧带、桡侧副韧带为次要结构;并根据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X线影像学特点将其分为4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X线 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镇痛技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竹青 张睿 +2 位作者 卓长淑 连庆泉 狄美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3期69-72,共4页
目的比较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3种镇痛技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根据相应纳入标准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6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TKA患者... 目的比较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3种镇痛技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根据相应纳入标准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6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TKA患者,依据术后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PCIA、PCEA和CFNB三组,再随机从每组中各抽取80例患者。记录三组患者术后随访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比较: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下三组各时点VAS评分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显示,CFNB组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下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和PCEA组(P<0.05)。不良反应比较:三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N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PCIA组和PCEA组(P<0.05),其中,CFNB组术后镇痛不全发生率(2.50%)明显低于PCIA组(15.00%)和PCEA组(13.75%)。结论 CFNB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PCIA组和PCEA组,同时CFN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CEA组和PCIA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患者自控镇痛 连续股神经阻滞 疼痛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骨折脱位伴单侧关节突绞索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晓莉 金佳佳 徐小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21期1969-1971,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骨折脱位伴单侧关节突绞索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8例颈椎骨折脱位伴单侧关节突绞索患者,总结其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做好病情观察、呼吸功能训练、气管... 目的 探讨颈椎骨折脱位伴单侧关节突绞索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8例颈椎骨折脱位伴单侧关节突绞索患者,总结其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做好病情观察、呼吸功能训练、气管推移训练、手语训练、颅骨牵引、心理护理的方法。术后做好基础护理、呼吸道管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本组38例患者入院后均予颅骨牵引,其中7例患者经牵引成功复位改为保守治疗,另18例牵引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对颈椎骨折脱位伴单侧关节突绞索的患者术前进行颅骨牵引,择期手术联合治疗及护理十分重要,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并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脱位 关节突绞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截骨工具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对照试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余华晨 张宇 Paul Wong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6期513-516,共4页
目的 :比较个性化截骨工具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将4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接受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组),其中男5例,... 目的 :比较个性化截骨工具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将4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接受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组),其中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3±6.5)岁;左侧8例,右侧12例。另一组接受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组),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8±7.3)岁;左侧9例,右侧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HS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下肢力线的变化。结果:个性化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9.3±4.7)min和(83.5±3.2)min;出血量分别为(287.1±24.9)ml和(363.4±47.2)ml。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分别为84.8±3.2和84.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下肢力线分别为(2.8±0.6)°和(2.8±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的TKA较传统TKA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但是术后膝关节功能、下肢力线改善与传统TKA手术没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膝关节 临床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替代物加强内固定与单纯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剑彬 杨雷 +1 位作者 周飞亚 冯永增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6期543-552,共10页
目的 :系统评价骨替代物加强内固定与单纯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或主题词和关键词)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考克兰数据库(Cochrane databases)、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 目的 :系统评价骨替代物加强内固定与单纯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或主题词和关键词)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考克兰数据库(Cochrane databases)、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起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收集骨替代物加强内固定与单纯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准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术后再移位、再手术率、并发症(感染和骨折不连)、功能结果、生活质量评分和肌肉力量作为结局指标。计数资料采用风险差异及95%可信区间,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和95%可信区间。当同一计量资料在不同的研究中被不同标准评估时,采用其标准均值差及95%可信区间。按照考克兰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6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替代物加强内固定组术后较少发生再移位[SMD=-0.75,95%CI(-1.03,-0.47)],并可获得更好的功能[SMD=0.40,95%CI(0.20,-0.59)]。两组患者再手术率[RD=0.02,95%CI(-0.05,-0.09)]、术后1周疼痛[SMD=-1.79,95%CI(-13.55,-9.96)]、术后6~8周疼痛[SMD=-7.24,95%CI(-20.07,-5.59)]、术后12周疼痛[MD=-0.32,95%CI(-4.19,-3.55)],肌力[MD=1.25,95%CI(-6.98,-9.48)]、骨折不愈合[RD=0.02,95%CI(-0.01,-0.05)]、术后感染[MD=0.01,95%CI(-0.03,-0.04)]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单纯内固定治疗相比,采用骨替代物加强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术后较少发生再移位,且可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折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性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负压封闭引流水封瓶更换时间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鲁娟 吴娇臻 +1 位作者 吴小洁 陈珍珍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23-25,共3页
目的探索开放性骨折无创口感染患者支架外固定术后负压封闭引流(VSD)水封瓶最佳的更换时间。方法对120例无创口感染的开放性骨折行支架外固定术VS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每天更换水封瓶1次,B组每3天更换1次,C组... 目的探索开放性骨折无创口感染患者支架外固定术后负压封闭引流(VSD)水封瓶最佳的更换时间。方法对120例无创口感染的开放性骨折行支架外固定术VS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每天更换水封瓶1次,B组每3天更换1次,C组每周更换1次。追踪监测水封瓶内引流液、创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VSD留置期间三组创口分泌物、引流瓶内细菌培养阳性率,引流期间堵管、管道破损发生率,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于无创口感染的开放性骨折患者支架外固定术VSD水封瓶每周更换1次不会增加创口感染、引流管堵管、破损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负压封闭引流 水封瓶 更换 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前臂骨折术后尺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原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杜胜虎 杨杰 +2 位作者 黄祥祥 冯永增 郭晓山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7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术后出现尺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可能原因。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对弹性髓内钉治疗闭合性儿童前臂双骨折术后出现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3-14岁,平均...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术后出现尺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可能原因。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对弹性髓内钉治疗闭合性儿童前臂双骨折术后出现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3-14岁,平均9.4岁;骨折均累及尺桡骨干中1/3,其中2例患者既往曾有相同部位骨折史。高能量损伤3例,摔伤2例。其中4例患者予行切开复位,1例行闭合复位。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并采用Daruwalla及Price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5倒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9个月,平均11.4个月。4例出现尺骨延迟愈合,1例出现不愈合。其中3例单纯取出内固定继续保守治疗,2例予更换固定方式继续治疗,所有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未发生钉道感染或皮肤激惹等并发症。根据Daruwalla及Priee评定标准,优3例,良2例。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进行该手术时需严格遵循手术操作规范,把握适应证,同时需要根据具体病例情况,有选择地应用,避免术后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儿童 骨折 不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观察
17
作者 吴震东 李志杰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S2期21-23,共3页
目的对比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9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以及C组各30例,A组采用130°角度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加压滑动鹅... 目的对比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9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以及C组各30例,A组采用130°角度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C组采用Gamma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和A组,P<0.05;B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A组,P<0.05。C组患者临床疗效优的比例为90.00%(27/30),优良率为100.00%;B组疗效优的比例为53.33%(16/30),优良率为83.33%;A组为43.33(13/30),优良率为73.33%;C组患者优的比例以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B组和A组,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67%;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67%;C组患者没有发生明显的并发症,C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和A组,P<0.05。结论 Gamma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130°角度钢板 加压滑动鹅头钉 GAMMA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