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超声成像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谢成龙 林仲可 黄其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3-646,共4页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及内固定装置的不断更新进步,脊柱外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脊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血管神经,手术操作复杂、风险性高。术中超声成像技术能短时间内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对手术过程可进行实时动态成...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及内固定装置的不断更新进步,脊柱外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脊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血管神经,手术操作复杂、风险性高。术中超声成像技术能短时间内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对手术过程可进行实时动态成像,从而更精准地实施手术操作。相对于X线及计算机辅助导航等设备,超声成像技术无辐射危害,是目前脊柱外科领域非常有前景的成像技术。笔者就术中超声成像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成像技术 脊柱外科 应用 计算机辅助导航 外科手术技术 手术操作 内固定装置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生物力学2023年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爱悯 郭振宇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脊柱是人体最重要的骨骼结构之一。它具有保护脊髓、支持体重、减缓冲击,并允许躯干灵活运动的功能。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对于全面认识脊柱结构功能、疾病发病机制意义重大。2023年,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脊柱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包括脊柱... 脊柱是人体最重要的骨骼结构之一。它具有保护脊髓、支持体重、减缓冲击,并允许躯干灵活运动的功能。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对于全面认识脊柱结构功能、疾病发病机制意义重大。2023年,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脊柱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包括脊柱基础生物力学的认知,病理条件下脊柱力学特性改变,以及基于生物力学研究基础设计的各种治疗脊柱疾病办法。本文着重分析脊柱生物力学2023年度研究进展,并以几种较为典型的脊柱疾病或病理状态为例进行详解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生物力学 椎间盘退变 脊柱侧弯 力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炼炼 蔡张滢 +1 位作者 叶琳娜 李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2,共6页
目的:调查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现状,分析LDH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腰椎融合术且术后第1天有效填写恐动症评分表(... 目的:调查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现状,分析LDH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腰椎融合术且术后第1天有效填写恐动症评分表(tampa scale for kinesiophobia,TSK)等调查问卷的489例LDH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恐动症评分表(tampa scale for kinesiophobia,TSK)调查LDH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根据LDH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是否存在恐动症分为恐动组(n=221)与非恐动组(n=268),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LDH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的危险因素。结果:489例LDH患者221例(45.19%)存在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其中男性(95%CI:3.289~10.586,P<0.001)、文化程度本科以下(95%CI:6.533~45.162,P<0.001)、重度疼痛(95%CI:10.348~72.025,P<0.001)、中度疼痛(95%CI:6.247~37.787,P<0.001)、低自我效能感(95%CI:4.238~15.095,P<0.001)、中自我效能感(95%CI:2.804~8.643,P<0.001)是LDH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LDH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恐动症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疼痛程度、自我效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动症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融合术 现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的生物力学特性:一项有限元研究
4
作者 屠亦挺 金海明 +1 位作者 吴爱悯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2-332,共1页
目的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是一种以前纵韧带骨化为特征的脊柱强直性疾病。强直的脊柱形成长杠杆臂,低能量创伤导致的应力集中区骨折的风险增加,骨折部位不稳定,更易发生脊髓损伤。DISH合并脊柱骨折出现漏诊或延迟诊断的发生率为17... 目的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是一种以前纵韧带骨化为特征的脊柱强直性疾病。强直的脊柱形成长杠杆臂,低能量创伤导致的应力集中区骨折的风险增加,骨折部位不稳定,更易发生脊髓损伤。DISH合并脊柱骨折出现漏诊或延迟诊断的发生率为17.5%~52.5%。本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DISH患者发生脊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加强对于DISH合并脊柱骨折的理解,降低延迟诊断率。方法获取健康成年人的胸腰椎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构建正常胸腰椎的三维几何模型。在健康椎体模型(T10-L5)中添加不同模式的连续骨桥,建立DISH模型,并导入Ansys网格划分。具体模型分组如下,A组:椎体正前方3个连续骨桥;B组:椎体正前方4个连续骨桥;C组:椎体右前方4个连续骨桥。进而模拟椎体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个运动姿态,分析椎体及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变化。结果(1)随着骨桥数量增加,椎体活动度降低,椎体最大应力增加。(2)过伸位时,椎体的最大应力出现在DISH最低位椎体。(3)应力集中部位随着骨桥位置的改变而改变。(4)DISH骨桥连接区域形成刚性结构,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填补该领域生物力学研究的空白,为DISH合并脊柱骨折提供生物力学证据,为脊柱强直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模式。应有侧重地关注应力增高区域,尽早发现脊柱骨折对于避免进一步的脊柱移位和脊髓损伤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柱强直 骨桥 脊髓损伤 生物力学特性 刚性结构 体前屈 参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门轴侧骨槽位置对C5神经根的影响——一项有限元分析
5
作者 洪伟军 金海明 +1 位作者 吴爱悯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2-332,共1页
目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侧骨槽位置变化对术后C5神经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C2~T1节段脊柱、颈髓和神经根的有限元模型,并于C4~C6椎体后方生成占位比40%和60%的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然后对C3~C7椎体行... 目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侧骨槽位置变化对术后C5神经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C2~T1节段脊柱、颈髓和神经根的有限元模型,并于C4~C6椎体后方生成占位比40%和60%的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然后对C3~C7椎体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开门宽度约12 mm。门轴侧开槽位点分为3种,分别为:(1)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内侧;(2)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3)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外侧。测量术后椎板倾斜角度、椎板开门角度及侧隐窝宽度,并分析术前与3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模型中脊髓与C5神经根的最大von Mises应力。结果当门轴侧开槽位点向外侧移动后,在开门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椎板倾斜角度、椎板开门角度与门轴侧侧隐窝宽度均有所增大。在3种术后模型中,脊髓均获得较为充分的解压,其最大von Mises应力无显著差异;而两侧C5神经根的应力均随着门轴侧开槽位点向外侧移动而减小,其中,门轴侧神经根的应力较开门侧下降更为明显。结论将门轴侧开槽位置外移,增大侧隐窝可能有利于预防C5神经根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神经根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侧隐窝 椎板开门角度 骨槽 节段性 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线分型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孙龙 倪励斌 +5 位作者 施益锋 陈衍 黄业恒 盛孙仁 吴爱悯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3-851,共9页
目的:介绍脊髓(spinal cord,SC)线的定义、临床分型及其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策略,并对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检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目的:介绍脊髓(spinal cord,SC)线的定义、临床分型及其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策略,并对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检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进行脊髓减压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34~77岁,术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根据术前MRI上SC线与前方致压物的关系,将其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致压物在SC线前方,Ⅱ型为致压物与SC线接触,Ⅲ型为致压物超过SC线。由5位脊柱外科医师对患者的MRI图像进行独立评估与分型,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其可信度及可重复性。2021年1月~2022年12月招募50例多节段颈髓压迫疾病(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尽量改善SC线分型的原则决定开门节段,随访12~34个月,对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的患者均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改良脊髓前方压迫程度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型手术前后评分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型间评分差异,评估不同SC线分型患者术后脊髓减压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回顾性分析的86例患者中SC线Ⅰ型38例,Ⅱ型31例,Ⅲ型17例。观察者间一致性的Kappa系数0.817~0.945;观察者内一致性的Kappa系数为0.891~0.963,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满意。患者术前各型之间脊髓压迫程度评分、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患者末次随访脊髓压迫程度评分和VAS评分最低,Ⅲ型患者最高(P<0.05);Ⅰ型JOA评分改善率为(73.49±11.26)%,Ⅱ型为(67.08±9.01)%,Ⅲ型为(53.74±7.93)%,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瞻性分析的50例患者中SC线Ⅰ型27例,Ⅱ型15例,Ⅲ型8例。术前脊髓压迫程度评分Ⅰ型为3.67±0.47分,Ⅱ型为3.84±0.37分,Ⅲ型为4.00±0.00分,末次随访时Ⅰ型为1.24±0.62分,Ⅱ型为2.60±0.58分,Ⅲ型为3.40±0.52分;Ⅰ型VAS评分由术前6.48±0.85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11±0.51分,Ⅱ型由术前6.67±0.90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73±0.59分,Ⅲ型由术前7.13±0.64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38±0.52分(P<0.05)。Ⅰ型患者末次随访脊髓压迫程度评分和VAS评分最低,Ⅲ型患者最高(P<0.05)。Ⅰ型JOA评分由术前12.07±1.1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5.59±0.69分,Ⅱ型由术前10.93±0.80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4.67±0.72分,Ⅲ型由术前10.13±1.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3.63±0.74分(P<0.05)。Ⅰ型JOA评分改善率为(72.50±12.38)%,Ⅱ型为(61.99±9.78)%,Ⅲ型为(51.25±5.19)%,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C线分型实用可靠,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较好。选择适宜开门节段使SC线分型为Ⅰ型的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解除前方脊髓压迫;当SC线分型为Ⅲ型时,后路手术后前方仍有压迫,需考虑行前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线 分型 减压 颈椎 椎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人群中项韧带钙化发生率调查
7
作者 夏威夷 李孙龙 +6 位作者 洪伟军 厉浩斌 屠亦挺 徐天昊 陆佳杰 肖剑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9-475,共7页
目的:调查无症状人群中项韧带钙化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8名无症状志愿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无症状人群中项韧带钙化发生率、形态分类及节段分布特点;根据有无项韧带钙化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志愿者性别、年龄、体重... 目的:调查无症状人群中项韧带钙化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8名无症状志愿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无症状人群中项韧带钙化发生率、形态分类及节段分布特点;根据有无项韧带钙化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志愿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和下颈椎椎间参数之间差异,并基于Roussouly分型,比较各组间颈胸矢状位参数差异;最后分析项韧带钙化程度与上述因素之间相关性,找出影响项韧带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318名无症状受试者中,项韧带钙化发生率为23.27%,项韧带钙化组男女性别比例、年龄、体重指数与无项韧带钙化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形态将项韧带钙化分类,其中局灶型钙化50.0%、连续型钙化27.0%、节段型钙化7.0%、混合型钙化9.0%、未分型钙化7.0%,而各节段项韧带钙化发生率为C2/31.4%,C3/49.5%,C4/555.4%,C5/663.5%,C6/718.9%。对比下颈椎椎间参数,项韧带钙化组角位移(angular displacement,AD)、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H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01)。基于Roussouly分型下比较各组间颈胸矢状位参数,发现上颈椎前凸角(O-C2)、颈椎矢状轴(C2-C7 SVA)和T1倾斜角(TS)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项韧带钙化程度与AD、O-C2和C2-C7 SVA呈中度相关性,与HD、TS呈高度相关性。经多元Logistic分析发现,HD是项韧带钙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O-C2,还有年龄因素和AD。结论:无症状人群中年龄大、体重指数高的男性群体中项韧带钙化发生率较高。项韧带钙化人群中颈胸矢状位参数:O-C2、C2-C7 SVA和TS增大;下颈椎椎间参数:角位移(AD)和水平位移(HD)增大,且这些参数与项韧带钙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人群 项韧带钙化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自噬在糖尿病大鼠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郑旭浩 张小磊 +5 位作者 江立波 胡旭琪 金永龙 郑亦静 吴畏 徐华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11-2016,共6页
目的:探讨凋亡和自噬水平在糖尿病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SD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模型16周后,完整获取大鼠腰椎间盘,经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阿里新蓝染色,在组织水平检测椎间盘病理变化... 目的:探讨凋亡和自噬水平在糖尿病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SD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模型16周后,完整获取大鼠腰椎间盘,经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阿里新蓝染色,在组织水平检测椎间盘病理变化。DNA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髓核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髓核组织凋亡和自噬水平。结果:HE和阿里新蓝染色显示糖尿病大鼠椎间盘发生退变。和正常组相比,caspase-3阳性细胞比例在糖尿病大鼠椎间盘中明显增加。TUNEL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率升高。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自噬指标LC3Ⅱ/LC3Ⅰ和beclin-1表达量在糖尿病大鼠组均高于正常组。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可加速大鼠椎间盘退变,并且提高了髓核组织中凋亡和自噬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糖尿病 自噬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抑制增强白藜芦醇对人软骨肉瘤细胞凋亡的诱导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凯亮 吴凯 +5 位作者 张小磊 王雍立 金海东 田乃锋 陈招杰 徐华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01-1406,共6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诱导软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同时是否激活自噬及自噬抑制剂联合白藜芦醇对软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方法:SW1353软骨肉瘤细胞设对照组、Res组、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组及Res+3MA组,用透射电镜...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诱导软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同时是否激活自噬及自噬抑制剂联合白藜芦醇对软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方法:SW1353软骨肉瘤细胞设对照组、Res组、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组及Res+3MA组,用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及Res组细胞自噬体,CCK-8法反映4组细胞活力,Western blotting测cleaved caspase-3、Bax及Bcl-2表达量及TUNEL法来反映4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Beclin1、LC3-Ⅱ及p62表达量反映4组细胞自噬情况。结果:在Res作用下,正常细胞活力下降和凋亡水平上升的同时,自噬水平明显上升(P<0.05);应用3MA下调正常细胞自噬水平后,3MA组凋亡水平较正常组上升(P<0.05);在Res联合3MA作用下,Res+3MA组较Res组细胞活力和细胞自噬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凋亡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Res诱导软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同时,上调细胞自噬水平;自噬抑制增强Res对人软骨肉瘤细胞凋亡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白藜芦醇 自噬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中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新力 周凯亮 +3 位作者 吴晨宇 金尘强 陈彦霖 倪文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7-662,共6页
脊髓损伤是导致年轻人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1]。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过程,原发性损伤是外力直接损伤脊髓组织,导致神经细胞膜破裂,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细胞坏死[2]。紧随其后的是继发性损伤,在该阶段,细... 脊髓损伤是导致年轻人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1]。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过程,原发性损伤是外力直接损伤脊髓组织,导致神经细胞膜破裂,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细胞坏死[2]。紧随其后的是继发性损伤,在该阶段,细胞坏死后细胞内容物迅速释放,如谷氨酸、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钾离子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B,CTSB)[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损伤 原发性损伤 活性氧簇 神经细胞坏死 脊髓损伤 细胞焦亡 组织蛋白酶 细胞膜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11
作者 陈敏 毛怡雯 +1 位作者 陈子棋 朱思品 《生物产业技术》 2018年第5期27-31,共5页
基因治疗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都展示出了巨大的前景,但是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以脊髓损伤为例,近年来,细胞生长因子逐渐成为脊髓损伤治疗的突破点,而基因治疗脊... 基因治疗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都展示出了巨大的前景,但是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以脊髓损伤为例,近年来,细胞生长因子逐渐成为脊髓损伤治疗的突破点,而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基本策略是生长因子基因修饰受体细胞后,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利用生长因子基因治疗技术充分发挥生长因子效应促进神经再生。基因载体常用转染率高的病毒,受体细胞以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为主。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情况,阐述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对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脊髓损伤 受体细胞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外伤性下颈椎损伤术后邻近节段矢状面角度丢失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教想 王向阳 +1 位作者 徐华梓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下颈椎行颈前路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fusion,ACF)术后邻近节段矢状面角度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6例行ACF治疗的下颈椎外伤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手术方式、入院及末次随访ASIA评分(... 目的 :探讨外伤性下颈椎行颈前路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fusion,ACF)术后邻近节段矢状面角度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6例行ACF治疗的下颈椎外伤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手术方式、入院及末次随访ASIA评分(ASIA分级A^E级分别记为1~5分),在颈椎侧位X线上测量上区域角、下区域角、局部后凸角、融合节段角度、邻近椎体及椎间隙角度等相关参数,回顾所有患者术前MRI、CT,明确邻近节段损伤情况,所有患者局部后凸角术后角度丢失大于5°归为A组(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组,23例),术后邻近节段角度无丢失为B组(373例),并通过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以上相关因素行两组间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F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邻近节段椎间隙、椎体及融合节段角度在局部后凸角、上区域角、下区域角中所占比例,明确ACF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的主要部位。结果:ACF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发生率为5.81%(23/396),A、B组年龄分别为48.26±8.61岁、31.04±6.17岁,入院时ASIA评分两组分别为3.5±0.8、3.7±1.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1,P=0.045)。手术方式、性别、随访时间、末次随访ASIA评分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CT、MRI上显示非手术节段MRI椎间盘信号异常(A组3/23,B组13/373)、不伴椎间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单侧非移位型关节突骨折(A组2/23,B组0/373)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3)。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RI上非手术节段椎间盘信号异常、不伴椎间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单侧非移位型关节突骨折是ACF术后邻近节段矢状面角度丢失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31、0.006、0.002),入院时ASIA评分与ACF术后邻近节段后凸畸形发生无相关性(P=0.301)。上邻近第1椎间隙角度丢失在局部后凸角、上区域角、下区域角角度丢失中分别为78.07%、85.00%、90.19%,上邻近第1椎间隙角度丢失是邻近节段角度丢失的主要成分。结论:ACF术后局部角度丢失有一定发生率,年龄、MRI上非手术节段椎间盘信号异常及不伴椎间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单侧非移位型关节突骨折是ACF术后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上邻近节段角度丢失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融合术 角度丢失 椎间盘 关节突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