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达满意镇静的时机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儿童麻醉诱导及苏醒期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白玥 金琪琪 +4 位作者 蔡伟茶 励建琳 周盈丰 袁开明 李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6-302,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达满意镇静的时机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儿童麻醉诱导及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14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年龄2~7岁...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达满意镇静的时机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儿童麻醉诱导及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14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年龄2~7岁。患儿在术前等候区口服0.5 mg/kg咪达唑仑,并根据咪达唑仑口服后达到满意镇静时间分为10~20 min(快速起效,M_(1)组)及21~30 min(缓慢起效,M_(2)组),或口服等容量冰糖梨饮品(空白对照组,C组)。三组均采用丙泊酚+芬太尼联合七氟烷诱导、七氟烷维持的全身麻醉方案。主要观察指标为患儿诱导依从性(ICC)评分和麻醉后恢复室(PACU)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评估苏醒期躁动(EA)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镇静Ramsay评分、手术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围术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PRAE)及其他病房内不良事件等。结果:共147例患儿纳入结果分析,每组49例。M_(1)、M_(2)组患儿完美诱导(ICC=0)占比显著优于C组(95.9%vs.91.8%vs.61.2%,P=0.001)。M_(1)组患儿最大及平均PAED评分较C组显著升高(6.4±5.0 vs.4.4±4.1,P=0.029;5.2±4.5 vs.3.4±3.6,P=0.030);EA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30.6%vs.10.2%,P=0.022),较M_(2)组有所增加(OR=0.581,95%CI 0.231-1.463,P=0.354)。M_(2)组最大及平均PAED评分、EA发生率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M组患儿入室Ramsay评分及PSAS评分高于C组(P<0.05),PACU停留时间及苏醒时间长于C组(P<0.05);M_(1)组患儿PACU疼痛评分高于C组(P<0.05)。三组患儿手术时间、出院时间、PRAE及其他病房内不良事件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虽可改善诱导期患儿ICC及PSAS评分,但也导致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延长。咪达唑仑快速起效未发现更优的诱导期和苏醒期质量,反而增加了EA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术前用药 满意镇静 诱导依从性 苏醒期躁动 儿童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围术期过敏反应的紧急治疗:英国复苏委员会麻醉科医师抢救流程》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陆嘉辉 黄晨苗 李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7-989,共3页
围术期过敏反应是一种罕见但可致命的灾难性事件。近期英国复苏委员会与围术期过敏网络指导委员会合作制定了《2024围术期过敏反应的紧急治疗:英国复苏委员会麻醉科医师抢救流程》。该指南清晰地阐述了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定义、临床表现... 围术期过敏反应是一种罕见但可致命的灾难性事件。近期英国复苏委员会与围术期过敏网络指导委员会合作制定了《2024围术期过敏反应的紧急治疗:英国复苏委员会麻醉科医师抢救流程》。该指南清晰地阐述了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挑战及治疗原则,强调了早期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液体复苏的重要性,为麻醉科医师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诊疗方案,在遇到围术期过敏反应时能合理决策、迅速有效地应对,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过敏反应 复苏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段功宸 吴继敏 +5 位作者 徐巧敏 江建鑫 蓝海燕 张旭彤 袁开明 李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瑞马唑仑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并满足纳入标准的106名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5^90岁,ASA...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瑞马唑仑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并满足纳入标准的106名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5^9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P组缓慢静注丙泊酚0.3^0.5 mg/kg(注射时间1 min)后以0.5^3 mg·kg^(-1)·h^(-1)泵注维持;R组缓慢静注瑞马唑仑负荷量0.05 mg/kg(注射时间1 min)后以0.1^0.3 mg·kg^(-1)·h^(-1)维持术中镇静。两组患者以维持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3^4分、脑电双频指数(BIS)值75^85间来调整泵注速率;缝合切口时停止输注镇静药。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T0),镇静后5(T1)、10(T2)、15(T3)、30(T4)、60min(T5)及术毕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BIS值,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术中遗忘、术后7 d内谵妄(POD)及神经认知恢复延迟(DNR)的发生率。结果:与T0时点比较,两组患者T1^T5时点的BIS和MOA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6时点的MAP、HR显著降低(P<0.05)。与P组比较,R组患者T1^T6时点的MAP均更高(P均<0.05),苏醒时间短[(6.6±1.8)vs.(7.7±2.2)min,P<0.05],术后第7天Hopkins言语学习测试评分下降幅度更小(3.9±3.9 vs.6.2±4.6,P<0.05),术后谵妄、术后DNR发生率显著降低(7.5%vs. 28.3%,5.7%vs. 20.8%,P<0.05),术中遗忘发生率增高(52.8%vs. 28.3%,P<0.05);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更低(15.1%vs. 37.7%,5.6%vs. 22.6%,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频次更少(P<0.05)。结论:瑞马唑仑用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可提供有效的围术期镇静,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术后早期神经认知功能影响小,总体安全性高于丙泊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老年患者 腰硬联合麻醉 镇静 神经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温方法对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核心体温和恢复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49
4
作者 饶裕泉 张冰 +1 位作者 袁开明 李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保温方法对脊柱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核心体温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全麻脊柱手术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8~80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静脉输液加温组(FW组);强力空气加... 目的比较不同保温方法对脊柱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核心体温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全麻脊柱手术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8~80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静脉输液加温组(FW组);强力空气加温毯加温组(AW组);静脉输液加温+强力空气加温毯组(FA组);入手术室前强力空气加温毯预热30 min,术中静脉输液加温+强力空气加温毯组(PFA组),每组20例。入室前FW组、AW组和FA组不予处理,PFA组于术前等候室采用强力空气加温毯预热30 min。术中FW组输入经血液/液体升温仪加热至41℃的液体直到手术结束。AW组将强力空气加温毯覆盖于患者的下肢部位上方,设定温度为43℃。FA组和PFA组均采用输液加温和强力空气加温毯加温。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后30 min、切皮后60 min、入PACU 10 min和术后48 h时的核心体温;记录患者术后寒战、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切皮后30 min FW组核心体温明显低于PFA组(P<0.01);切皮后60 min和入PACU 10 min时FW组核心体温明显低于AW组、FA组和PFA组(P<0.001)。FW组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高于AW组、FA组和PFA组(P<0.05)。四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W组术后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AW组、FA组和PFA组(P<0.05)。四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手术全麻患者围手术期强力空气加温毯保温效果优于输液加温,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而强力空气加温毯联合输液加温及预热并没有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强力空气加温毯保温。静脉输液加温、强力空气加温毯加温及预热保温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保温 低体温 核心体温 脊柱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心理状况调查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梦朦 周盈丰 +3 位作者 王长红 韩园 袁开明 李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9-591,共3页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发展,国内出现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孕产妇。由于孕产妇妊娠期间处于特殊免疫耐受状态,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并可能转化为重症患者,且发热通常伴有胎心率增快,导...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发展,国内出现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孕产妇。由于孕产妇妊娠期间处于特殊免疫耐受状态,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并可能转化为重症患者,且发热通常伴有胎心率增快,导致胎儿宫内缺氧[1-2],由此可能导致产妇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孕产妇围术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临床医师关注。本文旨在比较温州地区COVID⁃19疫情爆发及缓解期间医院内剖宫产手术孕产妇围术期的心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胎儿宫内缺氧 临床医师 剖宫产手术 孕产妇 重症患者 易感人群 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比卡因脂质体用于臂丛阻滞对肩袖修补术后镇痛及膈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婧予 吴红 +3 位作者 陈刚 许梦婷 张焰统 李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5-672,共8页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布比卡因脂质体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袖修补术患者术后镇痛疗效及膈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拟择期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周岁,ASA分级I或II级。将患者随机...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布比卡因脂质体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袖修补术患者术后镇痛疗效及膈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拟择期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周岁,ASA分级I或II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布比卡因脂质体组(LB组)和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组(BV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LB组在C5-C6神经根间、椎前筋膜表面分别注射1.33%布比卡因脂质体7.5 mL+0.5%盐酸左旋布比卡因7.5mL混合液、1.33%布比卡因脂质体2.5 mL+0.5%盐酸左旋布比卡因2.5 mL混合液,BV组相同部位分别注射0.375%盐酸左旋布比卡因15 mL和5 mL。两组均行标准化全身麻醉。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48 h静息、运动疼痛(NRS)评分及阻滞后单侧膈肌麻痹(HDP)发生率。次要指标包括术后其他时点静息及运动NRS评分、阻滞后30 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长、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首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时间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病房内额外镇痛药使用情况、镇痛满意度、不良反应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果:与BV组相比,LB组患者术后48 h静息NRS评分降低(P<0.05)、阻滞后24 h HDP发生率升高(45%vs.5.3%,P<0.05),而两组术后48 h运动NRS评分、阻滞后30 min及6 h HD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阻滞后SpO2较阻滞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与BV组相比,L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长显著延长(P<0.01)、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1)、首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时间延迟及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P<0.05)、镇痛满意度提高(P<0.01)、病房内额外镇痛药使用率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围术期不良反应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独使用盐酸左旋布比卡因,加入布比卡因脂质体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降低患者术后NRS评分、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延长阻滞时长,但用药后易引起患者更长时间的HDP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脂质体 盐酸左旋布比卡因 肩袖修补术 臂丛神经阻滞 单侧膈肌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单剂量芬太尼对小儿日间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镇静和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章钰 黄超群 +4 位作者 白玥 励建琳 周盈丰 袁开明 李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272-1277,共6页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时单次推注芬太尼对小儿日间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镇静及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5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或II...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时单次推注芬太尼对小儿日间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镇静及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5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或II级,年龄3~1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芬太尼组(RF组,78例)和瑞芬太尼组(R组,79例),RF组诱导时单次推注芬太尼1μg/kg+瑞芬太尼2.5μg/kg,R组静注等体积生理盐水+瑞芬太尼2.5μg/kg;两组均在丙泊酚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并采用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记录患儿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EA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Ramsay镇静评分及FLACC疼痛评分,记录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结果:与R组相比,RF组患儿EA发生率明显下降(38.0%vs.18.0%,P=0.005),苏醒期最大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评分明显降低(7.7±3.3 vs.8.9±3.4,P=0.027),在PACU 15 min及出PACU时Ramsay镇静评分显著升高(4.4±1.1 vs.3.8±1.4,P=0.01;2.0±0.3 vs.1.8±0.4,P=0.03);而两组患儿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疼痛评分(出PACU时和术后2 h)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单次推注芬太尼1μg/kg能增加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PACU的镇静程度并降低EA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静 苏醒期躁动 芬太尼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胃肠道日间手术患儿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金雨葶 刘丹晴 +5 位作者 周盈丰 章钰 白玥 励建琳 袁开明 李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患儿非胃肠道日间手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恶心呕吐(EOINV)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全麻下行非胃肠道日间手术、麻醉后进食前未发生恶心呕吐的患儿306例,男206例,女100例,年龄1~12岁,体重5~60 kg,ASAⅠ或Ⅱ级... 目的分析影响患儿非胃肠道日间手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恶心呕吐(EOINV)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全麻下行非胃肠道日间手术、麻醉后进食前未发生恶心呕吐的患儿306例,男206例,女100例,年龄1~12岁,体重5~60 kg,ASAⅠ或Ⅱ级。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前禁食禁饮时间、麻醉方式、术中阿片类药、肌松药和肌松拮抗药使用情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术后24 h内EOINV的发生情况。根据EOINV的发生情况将患儿分为两组:EOINV组和无EOINV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EOIN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46例(15.0%)患儿发生EOINV。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前禁食禁饮时间、麻醉方式、肌松药和拮抗药使用情况、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无EOINV组比较,EOINV组阿片类药使用率和口内手术比例明显升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阿片类药使用(OR=3.7,95%CI 1.0~12.5,P=0.048)、口内手术(OR=4.8,95%CI 1.3~16.7,P=0.017)是患儿非胃肠道手术后EOIN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阿片类药使用、口内手术是患儿非胃肠道日间手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非胃肠道日间手术 早期经口进食 恶心呕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患儿喉罩全麻下上颌多生牙拔除术的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潘乐周 刘若海 上官王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0-1173,共4页
目的比较阿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患儿喉罩全麻下上颌多生牙拔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上颌多生牙拔除术的患儿58例,男43例,女15例,年龄5~12岁,体重15~50 kg,ASA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30 min。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 目的比较阿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患儿喉罩全麻下上颌多生牙拔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上颌多生牙拔除术的患儿58例,男43例,女15例,年龄5~12岁,体重15~50 kg,ASA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30 min。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阿芬太尼组(A组)和芬太尼组(C组),每组29例。A组给予阿芬太尼10μg/kg,再给予丙泊酚3 mg/kg行麻醉诱导;C组给予芬太尼1.5μg/kg,再给予丙泊酚3 mg/kg行麻醉诱导。两组麻醉维持阶段均吸入七氟醚1.0 MAC。记录麻醉诱导前(T_(0))、喉罩置入前(T_(1))、牙龈切开时(T_(2))、手术结束时(T_(3))的HR和MAP。记录喉罩拔除时间、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例数、围术期总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术者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A组T_(3)时HR明显增快、喉罩拔除时间明显缩短、自主呼吸恢复率明显升高、围术期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苏醒时间、术者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芬太尼比较,阿芬太尼用于喉罩全麻下上颌多生牙拔除术患儿喉罩拔除时间明显缩短,自主呼吸恢复率明显升高,并减少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芬太尼 芬太尼 多生牙拔除术 舒适化口腔治疗 喉罩 全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Aβ25-35刺激HT22细胞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园 刘煜 +3 位作者 戈文威 王孝庆 曹红 李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0-256,共7页
目的研究RNA干扰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β淀粉样蛋白片段25-35(Aβ25-35)刺激HT22细胞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Tol样受体4(TLR4)、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Aβ2... 目的研究RNA干扰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β淀粉样蛋白片段25-35(Aβ25-35)刺激HT22细胞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Tol样受体4(TLR4)、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Aβ25-350,2.5,5,10,20和40μmol·L-1作用HT22细胞24 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对数生长期的HT22细胞分为5组:正常细胞对照组、Aβ25-3540μmol·L-1组、小干扰RNA(siRNA)50μmol·L-1组、siRNA或scramble siRNA+Aβ25-35组(HT22细胞转染si RNA或scramble si RNA 50μmol·L-1作用24 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40μmol·L-1人工合成的Aβ25-35处理24 h),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HMGB1在细胞中位置的改变,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HMGB1,RAGE,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Aβ25-35作用HT22细胞24 h,IC50为41.17μmol·L-1。后续采用Aβ25-3540μmol·L-1进行实验。Aβ25-3540μmol·L-1作用24 h后,细胞大量死亡,聚集成团,突起减少,细胞间隙增大,且HMGB1从核内转移至核外。细胞内的HMGB1,RAGE,TLR4和NF-κB P65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siRNA 50μmol·L-1处理24 h,可显著降低细胞内HMGB1,RAGE,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P<0.05)及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P<0.05)。结论 RNA干扰HMGB1可减少Aβ25-35刺激HT22细胞HMGB1,RAGE,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干扰RNA 高迁移率族蛋白1 Β淀粉样蛋白 HT22细胞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和全凭静脉麻醉用于患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卢易 陈丽芬 +2 位作者 刘华程 李军 上官王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61-1164,共4页
目的比较吸入七氟醚保留自主呼吸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压力控制呼吸两种麻醉管理方式用于患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2~4岁,BMI 12~19 kg/m^2,ASAⅠ或Ⅱ级,采... 目的比较吸入七氟醚保留自主呼吸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压力控制呼吸两种麻醉管理方式用于患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2~4岁,BMI 12~19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吸入七氟醚保留自主呼吸组(吸入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压力控制呼吸组(静脉组),每组36例。吸入组给予七氟醚诱导,置入喉罩后持续吸入2.5%~3.0%七氟醚,保留自主呼吸维持麻醉。静脉组经外周静脉给予丙泊酚4 mg/kg+瑞芬太尼1μg/kg缓慢推注诱导,置入喉罩后静脉泵入丙泊酚9 mg·kg^-1·h^-1、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压力控制通气维持麻醉。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诊疗时间、喉罩拔除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记录从开始给药到患儿完全清醒过程中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镜检操作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镜检医师满意度评分。结果静脉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短于吸入组[(1.8±0.3)min vs(3.1±0.8)min,P<0.05],完全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吸入组[(11.7±4.6)min vs(13.6±5.1)min,P<0.05],喉罩拔除时间明显长于吸入组[(5.6±1.2)min vs(0.5±0.2)min,P<0.01],镜检操作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吸入组[14例(39%)vs 25例(69%),P<0.01]。两组诊疗时间、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镜检医师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吸入组[8.5(8.1~9.0)分vs 7.4(7.2~7.9)分,P<0.01]。结论患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压力控制呼吸优于吸入七氟醚保留自主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丙泊酚 瑞芬太尼 纤维支气管镜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芬太尼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气管插管效果的随机双盲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佳佳 陈蒙蒙 +3 位作者 王睿娴 黄梦朦 李军 上官王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芬太尼诱导对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气管插管条件、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阿芬太尼20μg/kg(A20组)、40μg/kg(A40组)和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芬太尼诱导对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气管插管条件、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阿芬太尼20μg/kg(A20组)、40μg/kg(A40组)和60μg/kg(A60组)进行麻醉诱导,余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一致。评估3组患儿的Helbo-Hansen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入恢复室后的躁动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A20组比较,A40、A60组患儿Helbo-Hansen整体评分和咳嗽得分较低(P<0.05)。与T0比较,A40和A60组患儿在T1~T3时点MAP降低,A20组患儿T2、T3时点HR增快,A40组患儿T1时点HR减慢,A60组患儿T1~T3时点HR减慢(P<0.05);与A20组比较,A40组患儿T1~T3时点MAP较低,T2、T3时点HR较慢,A60组患儿T1~T3时点MAP较低、HR较慢(P<0.05)。A60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延长(P<0.05)。结论: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麻醉诱导期给予阿芬太尼40μg/kg或60μg/kg联合丙泊酚3 mg/kg、罗库溴铵0.3 mg/kg均可使患儿获得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而前者麻醉诱导期间生命体征更平稳,可实现术后快速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芬太尼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 气管插管反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吗啡鞘内注射所致瘙痒大鼠脊髓内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衡冰冰 戴舒阳 +3 位作者 杨丹峰 Beekoo Deepti 连庆泉 上官王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7期759-765,共7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鞘内注射吗啡所致瘙痒大鼠脊髓膨大中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的影响,并探讨其缓解瘙痒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8、16、24、32、60 min组5组,分别在40 ...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鞘内注射吗啡所致瘙痒大鼠脊髓膨大中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的影响,并探讨其缓解瘙痒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8、16、24、32、60 min组5组,分别在40 μg/kg吗啡鞘内注射10 min后的第8、16、24、32、60 min处死,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膨大处GRPR蛋白表达水平。另将48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生理盐水组和脂肪乳剂组4组,经鞘内注射相同容量生理盐水或吗啡40 μg/kg后10 min,分别经颈内静脉注射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80 μL/kg、丙泊酚 0.8 mg/kg、生理盐水80 μL/kg或脂肪乳剂80 μL/kg。每组选择6只大鼠用摄像机记录注射生理盐水或吗啡前30 min和后60 min内的搔抓次数。其余大鼠在给药10 min后的第32 min处死,用于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脊髓膨大处GRP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2 min组大鼠GRPR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 P < 0.05 ),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生理盐水组及脂肪乳剂组相比,丙泊酚组搔抓次数减少( P < 0.01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及丙泊酚组的GRPR蛋白表达量较低( P < 0.05 ),生理盐水组与脂肪乳剂组的表达量相近。结论:低剂量丙泊酚静注可缓解大鼠鞘内注射吗啡所致搔抓行为,并减少瘙痒大鼠脊髓膨大中GRPR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 大鼠 吗啡 丙泊酚 胃泌素释放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酮调节腺苷信号通路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颖 胡志妍 +4 位作者 贾改丽 李莉 俞陈陈 朱雅冰 谢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6-264,共9页
目的:探索孕酮通过调节生殖内分泌靶器官睾丸和疼痛相关脑区终纹床核(bed nuclei of the stria terminals, BST)腺苷信号通路缓解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的... 目的:探索孕酮通过调节生殖内分泌靶器官睾丸和疼痛相关脑区终纹床核(bed nuclei of the stria terminals, BST)腺苷信号通路缓解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模型组、腺苷A1受体(A1R)拮抗剂组(DPCPX, 2 mg·kg-1)和孕酮组(PROG,12 mg·kg-1)。结扎后第14天开始各组连续14天分别给予溶剂、DPCPX或孕酮干预。进行L4-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脊髓背角(spinal dorsal horn, SDH) 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 CD73)免疫组化染色,并检测大鼠血清睾酮含量以及DRG、SDH、睾丸和BST的CD73或A1R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睾酮、DRG和SDH的CD73阳性细胞数以及DRG、SDH、睾丸和BST的A1R蛋白,显著下降或减少(P <0.05)。与模型组相比,PROG组和DPCPX组血清睾酮含量都有回升(P <0.05),但PROG组回升更显著(P <0.05);孕酮组DRG和SDH的CD73阳性细胞和A1R蛋白显著增多(P <0.05),但DPCPX抑制这些改变(P <0.05);孕酮组睾丸和BST的CD73蛋白和A1R蛋白均显著升高(P<0.05)。与孕酮组相比,DPCPX对睾丸和BST的CD73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抑制了A1R蛋白水平恢复(P <0.05)。结论:孕酮通过调节DRG、SDH与生殖内分泌靶器官睾丸和疼痛相关脑区BST腺苷信号通路的上游信号CD73和下游信号A1R,缓解了大鼠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结扎损伤 5’-核苷酸酶 腺苷A1受体 生殖内分泌 终纹床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和布托啡诺对剖宫产产妇吗啡所致瘙痒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艳 李高炜 +3 位作者 金琪琪 蔡伟茶 林学正 李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425-1430,共6页
目的:评估艾司氯胺酮、布托啡诺对剖宫产产妇吗啡硬膜外注射所致术后不同时限瘙痒的影响。方法:选取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2例,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布托啡诺组(B组)... 目的:评估艾司氯胺酮、布托啡诺对剖宫产产妇吗啡硬膜外注射所致术后不同时限瘙痒的影响。方法:选取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2例,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布托啡诺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待胎儿剖出断脐5 min后,K组予以3 mg吗啡稀释液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同时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 mg/kg,B组、C组予以相同剂量吗啡,同时分别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0μg/kg或同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三组产妇术后不同时间瘙痒发生率、瘙痒程度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产妇瘙痒在术后4 h内发生率最高。K组和B组产妇术后4 h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7%vs.3.7%vs.29.6%,P<0.05),术后48 h瘙痒总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13.0%vs.11.1%vs.40.7%,P<0.05),且中重度瘙痒发生率也明显低于C组(5.6%vs.3.7%vs.31.5%,P<0.05);而K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产妇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和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布托啡诺均可降低产妇吗啡硬膜外注射所致瘙痒的发生率及瘙痒程度,不影响吗啡镇痛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术后瘙痒的预防效果、安全性与布托啡诺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布托啡诺 剖宫产 产妇 术后瘙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VT-14225通过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还原活性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
16
作者 马君梅 南海函 +9 位作者 胡志妍 陈依尔 崔燕华 陈星驰 李莉 苏颖 梅虹霞 缪项慧 张旭彤 林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8-288,共11页
目的探讨BVT-14225(BVT)通过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的还原活性对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取孕15 d SD胎大鼠的大脑皮质,分离培养原代NSC,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NSC标志物巢蛋白和性别决定基因相关... 目的探讨BVT-14225(BVT)通过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的还原活性对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取孕15 d SD胎大鼠的大脑皮质,分离培养原代NSC,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NSC标志物巢蛋白和性别决定基因相关转录因子2(Sox2)进行染色,鉴定原代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核酸凝胶电泳法检测11β-HSD1 mRNA在NSC上的表达。细胞随机分为5组:细胞对照组(培养48 h)、溶剂对照组(0.1%DMSO孵育48 h)、DHC模型组(DHC 10.0μmol·L^-1处理48 h)、BVT对照组(BVT 10.0μmol·L^-1处理48 h)和BVT干预组(BVT 10μmol·L^-1处理1 h后再给予DHC10.0μmol·L^-1,继续处理48 h)。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NSC的增殖能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毒性;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检测11β-HSD1酶的还原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11β-HSD1蛋白表达水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C的分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NSC的迁移能力。结果巢蛋白和Sox2免疫染色鉴定原代培养细胞为NSC,核酸凝胶电泳条带图证明11β-HSD1 mRNA在NSC定性表达。LDH释放实验结果显示,DHC 10.0μmol·L^-1和BVT 10.0μmol·L^-1对NSC均无毒性作用。UPLC-MS实验结果显示,BVT 10.0μmol·L^-1能显著降低11β-HSD1的还原活性(P<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DHC 10.0μmol·L^-1和BVT 10.0μmol·L^-1均不改变11β-HSD1蛋白表达水平。EdU实验结果显示,DHC 10.0μmol·L^-1可抑制NSC增殖(P<0.01),但BVT 10.0μmol·L^-1预处理可显著缓解DHC 10.0μmol·L^-1对NSC增殖的抑制(P<0.05)。GFAP和NeuN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表明,DHC 10.0μmol·L^-1和BVT 10.0μmol·L^-1均不影响NSC分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DHC 10.0μmol·L^-1不影响NSC的迁移,但BVT 10.0μmol·L^-1预处理可显著促进NSC迁移(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浓度显著升高时,BVT可通过抑制NSC 11β-HSD1的还原活性促进NSC增殖和迁移,但对分化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VT-14225 神经干细胞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外侧杏仁核至伏隔核环路在大鼠丙泊酚依赖中的作用
17
作者 黄炳武 陈依尔 +3 位作者 崔燕华 连庆泉 苏颖 林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8-425,共8页
目的探讨基底外侧杏仁核(BLA)至伏隔核(NAc)环路在大鼠丙泊酚自身给药行为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①通过丙泊酚自身给药行为训练将大鼠分为丙泊酚依赖大鼠和丙泊酚非依赖大鼠,Western印迹法检测2种大鼠NAc内谷氨酸能α-氨基-3-羟... 目的探讨基底外侧杏仁核(BLA)至伏隔核(NAc)环路在大鼠丙泊酚自身给药行为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①通过丙泊酚自身给药行为训练将大鼠分为丙泊酚依赖大鼠和丙泊酚非依赖大鼠,Western印迹法检测2种大鼠NAc内谷氨酸能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叶恶唑丙酸受体(AMPAR)的亚基GluA1和GluA2蛋白表达水平。②24只丙泊酚依赖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BQX(AMPAR拮抗剂)0.25,0.5和1μg组,在连续14 d丙泊酚自身给药行为训练后,第15天测试前30 min于NAc内注射生理盐水或NBQX,观察NBQX对大鼠丙泊酚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③24只丙泊酚依赖大鼠随机分为增强型黄绿色荧光蛋白(eYFP)组、eYFP+NBQX组、光敏感通道蛋白(ChR2)-eYFP组和ChR2-eYFP+NBQX组。其中eYFP组和eYFP+NBQX组在BLA区注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钙调蛋白依赖激酶Ⅱα(CaMKⅡα)-eYFP,ChR2-eYFP组和ChR2-eYFP+NBQX组在BLA区注射AAV-CaMKⅡα-ChR2-eYFP。在病毒表达4周后,进行连续14 d丙泊酚自身给药行为训练,于第15天测试前30 min,eYFP组和ChR2-eYFP组在NAc区给予生理盐水,而eYFP+NBQX组和ChR2-eYFP+NBQX组在NAc区给予NBQX 0.5μg,并在测试期间蓝光刺激BLA-NAc环路,观察兴奋BLA-NAc环路对大鼠丙泊酚觅药行为的影响。结果①与丙泊酚非依赖组相比,丙泊酚依赖组大鼠有效鼻触次数明显增加(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丙泊酚依赖大鼠较丙泊酚非依赖大鼠NAc GluA1和GluA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NBQX 0.5和1μg组大鼠有效鼻触次数显著减少(P<0.01)。③与eYFP组相比,ChR2-eYFP组大鼠有效鼻触次数显著增加(P<0.01),与eYFP+NBQX组相比,ChR2-eYFP+NBQX组大鼠有效鼻触次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兴奋BLA-NAc环路可增加大鼠丙泊酚自身给药行为,该作用可能由NAc区AMPAR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外侧杏仁核 伏隔核 NBQX 丙泊酚 自身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右颈内静脉特征及其与颈部大动脉的毗邻关系
18
作者 王勤赛 徐超锋 +3 位作者 洪阿梅 翟子昕 李军 袁开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49-1152,共4页
目的采用超声观察婴幼儿颈部不同平面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并分析相关因素,观察其与颈部大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患儿90例,年龄6个月至3岁,ASAⅠ或Ⅱ级,在全麻诱导置入合适喉罩后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并保留自主呼... 目的采用超声观察婴幼儿颈部不同平面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并分析相关因素,观察其与颈部大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患儿90例,年龄6个月至3岁,ASAⅠ或Ⅱ级,在全麻诱导置入合适喉罩后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并保留自主呼吸。患儿均为平卧位,头转向左侧约40°。使用超声分别在环状软骨平面、锁骨上平面及两个平面之间的中间平面观察右侧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短轴成像,分别在三个平面测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血管横径;记录颈总动脉或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相对方位;观察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是否重叠,如有重叠则测量重叠程度;测量椎动脉(前壁)与颈内静脉(后壁)间的垂直深度。结果颈内静脉横径在中间平面、锁骨上平面均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在三个平面中,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均与患儿月龄呈正相关,其位置均位于颈总动脉前方。相对于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随着平面的下移而越来越靠近内侧(P<0.05)。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低于其他平面(P<0.05)。颈内静脉与椎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椎动脉均位于颈内静脉深部,两者间在锁骨上平面的垂直深度最浅(P<0.05)。结论在不同颈部水平,婴幼儿右颈内静脉与颈部大动脉的相对位置不同。在右颈内静脉高位穿刺应更加警惕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而在低位需警惕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使用穿透颈内静脉后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穿刺 颈总动脉 椎动脉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片相关雄激素缺乏症的外周机制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治疗作用
19
作者 黄坚坚 陈星驰 +4 位作者 崔燕华 周江平 南海函 郝欣蕊 林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1-258,共8页
目的探讨阿片相关雄激素缺乏症(OPIAD)的外周机制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OPIAD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成年C57BL/6小鼠sc给予吗啡5 mg·kg^(-1)或等体积生理盐水,4 h后取外周血和睾丸组织。分离雄性成年小鼠睾丸曲细精管组织培养... 目的探讨阿片相关雄激素缺乏症(OPIAD)的外周机制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OPIAD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成年C57BL/6小鼠sc给予吗啡5 mg·kg^(-1)或等体积生理盐水,4 h后取外周血和睾丸组织。分离雄性成年小鼠睾丸曲细精管组织培养24 h后进行以下分组:(1)正常对照组和IGF1组(IGF1100μg·L^(-1),孵育12,24和48 h);(2)正常对照组与阿片μ受体激动剂DAMGO组(DAMGO 10μmol·L^(-1),孵育48 h);(3)正常对照组、IGF1组(IGF1100μg·L^(-1),孵育48 h)、DAMGO组(DAMGO 10μmol·L^(-1),孵育48 h)和IGF1+DAMGO组(同时加入DAMGO 10μmol·L^(-1)和IGF1100μg·L^(-1),孵育48 h);正常对照组、溶剂组(0.01%DMSO,孵育24 h)、IGF1组(IGF1100μg·L^(-1),孵育24 h)、鬼臼苦素(PPP)组(PPP 1μmol·L^(-1),孵育24 h)和PPP+IGF1组(PPP 1μmol·L^(-1)孵育2 h后,加入IGF1100μg·L^(-1)继续培养24 h)。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小鼠血清和睾丸组织及曲细精管组织培养基中的睾酮含量,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和睾丸组织及曲细精管组织培养基中IGF1含量,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曲细精管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酶mRNA水平。结果小鼠实验中,吗啡组小鼠血清和睾丸组织中睾酮和IGF1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离体实验中:(1)IGF1孵育24和48 h组曲细精管培养基中睾酮含量均较相应时间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DAMGO组曲细精管培养基中IGF1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F1组曲细精管培养基中睾酮含量明显升高(P<0.01),DAMGO组降低(P<0.05);IGF1组和IGF1+DAMGO组曲细精管组织中胆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和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17βHsd3)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DAMGO组3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3βHsd1)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DAMGO组相比,IGF1+DAMGO组培养基中睾酮含量显著升高(P<0.01);IGF1+DAMGO组曲细精管组织中Star和17βHsd3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PPP+IGF1组曲细精管培养基中睾酮含量与IGF1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而与PPP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OPIAD存在阿片μ受体介导的外周机制。IGF1通过其受体促进睾酮的合成分泌,可纠正DAMGO引起的睾酮合成分泌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阿片相关雄激素缺乏症 睾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