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绍波 楼娅妮 +4 位作者 杨蕴华 金家琰 张钰扬 吴辛娜 占恭豪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75-679,共5页
目的:对比经皮脊柱内镜术中是否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40例在我科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病人,其中62例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transforaminal percutane... 目的:对比经皮脊柱内镜术中是否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40例在我科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病人,其中62例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with foraminoplasty group, PELF组)、78例未进行椎间孔成形(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without foraminoplasty, PELD组,即"漂移组")。记录病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所有病人术后随访2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分别评估病人术前、术后1天、术后7天、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和术后2年腰痛、下肢痛和生活质量,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病人术后2年手术疗效。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构成、疼痛持续时间、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等均无显著差异(P> 0.05)。PELF和PELD组病人术后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但各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PELF组中2例病人发生硬膜囊撕裂,PELD组中1例病人发生神经根损伤,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PELF组中6例、PELD组中3例病人失访,共有131例病人完成Macnab评估,两组病人手术满意率分别为87.5%和90.7%(P> 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术中采用椎体扩大成形术和"漂移"穿刺法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成形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SSYS和ULESS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伴I度退行性椎体滑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绍波 陈志瑞 +3 位作者 陈志川 黄炳武 范林玉 占恭豪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9-232,共4页
腰椎退变是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和退行性椎体滑移(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年龄、创伤等危险因素相关,也是导致老年人椎管狭窄症等慢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2]。退行性椎体滑移的定义为由于关节退变等原... 腰椎退变是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和退行性椎体滑移(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年龄、创伤等危险因素相关,也是导致老年人椎管狭窄症等慢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2]。退行性椎体滑移的定义为由于关节退变等原因导致的上一节段椎体较下一节段椎体向前滑移。部分病人可伴有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临床上表现为腰痛、下肢痛、肢体肌力下降和/或感觉减退等神经根症状[3]。椎管狭窄和退行性椎体滑移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多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4]。随着社会老龄化,椎管狭窄伴退行性椎体滑移病人发生率逐渐增高,因此,对于这类病人的诊疗已成为临床上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症 椎体滑移 下肢痛 感觉减退 慢性腰背痛 腰椎稳定性 腰椎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动力刨削系统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竹青 田心毅 占恭豪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794-797,共4页
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s,TDH)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脊柱疾病,据报道其年发生率约为1/1 000~1/1 000 000[1],通常与椎管后缘的骨赘形成相关[2]。一般而言,无临床表现的TDH其发生率约7%~15%[3],也有文献报道无临床表现... 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s,TDH)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脊柱疾病,据报道其年发生率约为1/1 000~1/1 000 000[1],通常与椎管后缘的骨赘形成相关[2]。一般而言,无临床表现的TDH其发生率约7%~15%[3],也有文献报道无临床表现的TDH发病率可达37%左右[4]。相比之下,存在相应症状的TDH则更为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 刨削 thoracic 脊柱疾病 髓核 手术入路 硬膜囊 环锯 上关节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志瑞 吴彬彬 +5 位作者 杨明浩 胡屹鹭 衡冰冰 刘佳 占恭豪 饶高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32-837,共6页
目的:探索颈后路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术后疗效。方法: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明确并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科接受颈后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病人68例,术后随访1年,... 目的:探索颈后路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术后疗效。方法: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明确并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科接受颈后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病人68例,术后随访1年,记录所有病人性别、年龄、疼痛持续时间、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住院天数等。在术前、术后1天、7天、1月、3月、6月和1年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估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功能恢复;在术后1年随访中采用改良Macnab评估病人临床预后。结果:68例病人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5.4±11.2岁,疼痛持续平均时间为114.5±23.5周。手术节段为C3-44例、C4-515例、C5-636例、C6-712例、C5-6和C6-71例,手术平均时间为78.1±9.6 min,平均住院天数为4.3±1.6天。所有病人完成术后1年临床疗效随访。术后各时间点颈肩部和上肢疼痛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ODI指数和JOA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后1年随访68例病人中有38例为“优”、20例“良”、9例“可”、1例“差”,“优良率”达85.3%。均无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或感染等并发症,且无病人因症状复发需要接受二次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结论:颈后路脊柱内镜为治疗CSR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式,可有效改善症状和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 脊柱内镜 神经根型颈椎病 微创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应用动力刨削系统治疗突出物骨化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寅烨 董庆鹏 占恭豪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99-800,共2页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的应用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目前已经能够处理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大部分椎间孔狭窄病例、甚至Ⅱ度以下的腰椎滑脱病例[2]。而应用多功能动力刨削系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的应用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目前已经能够处理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大部分椎间孔狭窄病例、甚至Ⅱ度以下的腰椎滑脱病例[2]。而应用多功能动力刨削系统能对椎管内神经周围软组织和骨性结构进行切割打磨,尤其针对其他微创技术较难处理的突出物骨化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情况[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刨削 突出物 应用动力 骨性结构 spine 化性 腰椎退行性变 直腿抬高试验 工作套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2年疗效随访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齐慧 吴彬彬 +5 位作者 占恭豪 杨明浩 范林玉 赵伟 俞缘阳 林福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第一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接受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手术并完成2年随访的53例资料,手术节段T2/3~T11/12。记录术前和术后...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第一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接受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手术并完成2年随访的53例资料,手术节段T2/3~T11/12。记录术前和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胸背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前、术后3个月和2年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结果中位手术时间90(60~150)min,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或感染,术后住院时间8(4~22)d。术后各时间点胸背部和下肢痛VAS评分以及ODI较术前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升高(P均=0.000)。按JOA术后恢复率,术后3个月优12例,良24例,可12例,差5例,优良率67.9%;术后2年优23例,良23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86.8%(χ^2=5.386,P=0.020)。均无须二次内镜或开放手术。结论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安全有效,但还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路脊柱内镜 胸椎黄韧带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