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PICC导管细菌定植与导管相关感染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潘迎洁 陈晓春 +1 位作者 贾玉双 时亚平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24期2284-2286,共3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细菌定植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细菌谱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PICC置管的39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 目的研究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细菌定植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细菌谱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PICC置管的39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的病原菌构成,探讨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中发生导管细菌定植41例(10.4%),发生CRBSI为32例(8.1%),每1000个导管日并发CRBSI为2.79(32/11470)。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出生体质量、置管时间、多种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及每日肝素帽推药次数(P<0.05)。PICC导管细菌定植者发生CRBSI感染率高,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CRBSI的主要致病菌。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PICC留置时间越长,发生导管细菌定植机会越大,并发CRBSI感染几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细菌定植 导管相关感染 新生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吴玉洁 吕俊英 +2 位作者 宋霏 张双红 张丽萍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11期992-995,共4页
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是住院新生儿日常护理工作的重点,国内有关新生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国内外新生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适用性、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学者未来开展进一步研... 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是住院新生儿日常护理工作的重点,国内有关新生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国内外新生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适用性、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学者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压力性损伤 压疮 风险评估工具 儿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晓春 闵玉晓 +1 位作者 陈琼 应乐慧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12期1887-1892,共6页
目的:研究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PICC置管成功的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肢体、不同... 目的:研究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PICC置管成功的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肢体、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继发移位情况。结果:在PICC留置时间方面,下肢明显长于上肢,T5—T6组长于T4—T5组,T8—T9组长于T9—T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肢之间、T4—T5组与T5—T6组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8—T9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9—T10组(P<0.01)。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点及发生率不同(P<0.05)。结论:对于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首次PICC置管,建议首选下肢PICC置管;不同尖端位置PICC并发症预防侧重点不同,可根据首次X线尖端定位来预测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及时定位跟踪,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尖端位置 留置时间 并发症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