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种方法预防ICU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65
1
作者 陈玉桃 吕畅 +1 位作者 陈少敏 林孟相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8-322,330,共6页
目的比较药物(低分子量肝素钠)、气压仪干预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3种方法预防ICU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长期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按照随... 目的比较药物(低分子量肝素钠)、气压仪干预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3种方法预防ICU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长期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素组、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每组30例。肝素组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进行干预,气压仪干预组患者给予双下肢气压干预,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给予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法进行干预,均连续干预21 d。比较3组患者治疗第1、7、21天全血黏度高切水平、全血黏度低切水平、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并统计3组患者干预第1、7、21天DVT发生率。结果干预方法与时间在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21天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低于干预第1天(P<0.05);干预第21天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高于肝素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D-二聚体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D-二聚体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1、7、21天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PT、APT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PT、APTT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21天PT、APTT均短于干预第1天(P<0.05);干预第21天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PT、APTT均长于肝素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21天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干预第1天(P<0.05);干预第21天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慢于肝素组(P<0.05)。干预第1天3组患者均未发生DVT;干预第7天,肝素组患者未发生DVT,气压仪干预组、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3.3%(1/30)、3.3%(1/30);干预第21天,肝素组、气压仪干预组、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3.3%(1/30)、16.7%(5/30)、13.3%(4/30)。结论药物、气压仪干预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均对DVT有一定预防作用,其中低分子量肝素预防DVT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肝素 低分子量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患儿家长心理调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董超群 刘一苇 +5 位作者 许秀军 周春聪 宋莹 陈婷婷 邵佳淼 肖盼盼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家长积极与消极心理调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健康调查表(MHI 38)、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C)对122名脑瘫患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脑瘫患儿家长心理痛苦得分70.75±19.36,心理幸福感得...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家长积极与消极心理调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健康调查表(MHI 38)、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C)对122名脑瘫患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脑瘫患儿家长心理痛苦得分70.75±19.36,心理幸福感得分44.15±13.66,创伤后成长得分68.98±18.72;相关分析显示,创伤后成长与心理痛苦呈负相关,与心理幸福感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患儿的瘫痪程度是家长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解释22.2%的变异量;患儿的瘫痪程度、家长文化程度、创伤后成长是家长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共解释42.7%的总变异。结论脑瘫患儿家长心理痛苦与创伤后成长并存,且积极与消极心理调适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需全面了解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家长 心理痛苦 心理幸福感 创伤后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婴幼儿家长照护体验及应对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春聪 董超群 +4 位作者 刘一苇 宋莹 陈婷婷 邵佳淼 肖盼盼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脑瘫婴幼儿家长的照护体验及应对,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名脑瘫患儿(年龄≤3岁)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归纳主题。结果共提炼4个主题:照护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慢性悲伤,部分家长获得积... 目的探讨脑瘫婴幼儿家长的照护体验及应对,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名脑瘫患儿(年龄≤3岁)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归纳主题。结果共提炼4个主题:照护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慢性悲伤,部分家长获得积极心理成长;常用的应对策略是回避与压抑、保持积极乐观;期待医护支持。结论了解脑瘫患儿家长照护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及其应对措施,有助于医护人员从不同角度提供有效干预,促进其积极心理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婴幼儿 家长 照护体验 慢性悲伤 应对 心理成长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调节对脑瘫患儿照顾者情绪体验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董超群 刘一苇 +1 位作者 梁莉丹 赵海峰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照顾者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情绪调节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并探索情绪调节在患儿照顾者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或调节作用。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方便抽样法选取温州、宁波市两所康复医院的154...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照顾者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情绪调节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并探索情绪调节在患儿照顾者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或调节作用。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方便抽样法选取温州、宁波市两所康复医院的154名脑瘫患儿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调节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脑瘫患儿照顾者的积极情绪、认知重评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均P<0.05);积极情绪和认知重评均可直接正向预测患儿照顾者的创伤后成长,认知重评在积极情绪和创伤后成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消极情绪与创伤后成长间起调节作用。结论临床护士可通过促进脑瘫患儿照顾者的积极情绪、积极认知评价及适度情绪表露等措施,以提升患儿照顾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创伤后成长 情绪调节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对青年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评价作用
5
作者 齐文亮 陈蒙 +3 位作者 王宇航 周翔 刘宝华 赵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8期717-724,共8页
目的分析青年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演变规律,探究针对性步态康复方案。方法纳入2023年12月至2025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0例新发青年卒中患者,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均方根(RMS)、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Berg平衡... 目的分析青年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演变规律,探究针对性步态康复方案。方法纳入2023年12月至2025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0例新发青年卒中患者,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均方根(RMS)、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估行走能力,Fugl-Meyer评价量表(FMA)评估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患侧下肢肌张力,医学研究学会肌力评定量表评估患侧下肢肌力。结果不同观察时间点表面肌电数据RMS(F=22.462,P=0.000)、MF(F=33.873,P=0.000)和MPF(F=19.841,P=0.000),功能评估BBS(F=106.724,P=0.000)、FAC(F=28.000,P=0.000)、FMA(F=42.000,P=0.000)和mBI(F=37.931,P=0.000)评分,以及患侧下肢屈膝(χ^(2)=16.133,P=0.000)、伸膝(χ^(2)=14.200,P=0.001)和踝背伸(χ^(2)=15.867,P=0.000)活动中肌张力及屈髋(χ^(2)=45.267,P=0.000)、屈膝(χ^(2)=42.800,P=0.000)、伸膝(χ^(2)=38.933,P=0.000)和踝背伸(χ^(2)=52.133,P=0.000)肌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康复训练后2和4周RMS(P=0.000,0.000)、MF(P=0.000,0.000)、MPF(P=0.000,0.000)及BBS(P=0.000,0.000)、FAC(P=0.000,0.000)、FMA(P=0.000,0.000)、mBI(P=0.000,0.000)评分均高于训练前,训练后4周亦高于训练后2周(P=0.000,0.000,0.000,0.000,0.004,0.000,0.000);康复训练后2和4周患侧下肢屈膝(P=0.000,0.000)、伸膝(P=0.004,0.000)和踝背伸(P=0.001,0.000)活动中肌张力均低于训练前,屈髋(P=0.000,0.000)、屈膝(P=0.000,0.000)、伸膝(P=0.000,0.000)和踝背伸(P=0.000,0.000)肌力均高于训练前,训练后4周肌张力亦低于(P=0.033,0.042,0.012)、肌力亦高于(P=0.000,0.000,0.000,0.000)训练后2周。结论通过表面肌电图结合多项功能量表评估,揭示青年卒中患者步态康复的时序性特征和渐进性改善模式,随着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神经肌肉功能、平衡功能、行走能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肌张力和肌力均呈现出持续性、渐进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青年人 步态障碍 神经性 肌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