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实施肺隔离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绿丹 朱晓娜 +2 位作者 陈嘉梨 郑良瑜 王权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DLT)对麻醉科住院医师实施肺隔离技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本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部手术,且均需在全麻下行DLT插管实施肺隔离技术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8~75岁,BMI 18~30 kg/... 目的本研究观察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DLT)对麻醉科住院医师实施肺隔离技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本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部手术,且均需在全麻下行DLT插管实施肺隔离技术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8~75岁,BMI 18~30 kg/m 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可视DLT组(可视组)和普通DLT组(传统组),每组30例。招募5位麻醉科住院医师和1位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参与本次研究。5位麻醉科住院医师经副主任医师培训后,在其监督指导下应用可视DLT和传统DLT结合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定位。记录麻醉科住院医师在双腔管置管过程中的目标支气管到位率以及成功定位DLT所需的时间;记录患者术后咽痛、声音嘶哑和术后呛咳的发生情况。结果可视组的目标支气管到位率明显高于传统组(93.3%vs.43.3%)(P<0.01),且成功定位DLT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P<0.01)。可视组患者术后咽痛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减少(23.3%vs.50.0%)(P<0.05)。结论与传统DLT比较,可视DLT提高麻醉科住院医师实施肺隔离技术的成功率,减少插管并发症,可作为临床实施肺隔离技术优选的气道管理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隔离技术 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 麻醉科住院医师 目标支气管到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后不同体位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熊响清 钱家树 +1 位作者 王良荣 潘亚飞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404-140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硬膜外麻醉后不同体位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相关副作用,得出最佳的方案,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6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病人,ASAⅠ~Ⅱ级,年龄22~36岁,体质量55~85 kg。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三组,硬膜... 目的:通过比较硬膜外麻醉后不同体位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相关副作用,得出最佳的方案,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6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病人,ASAⅠ~Ⅱ级,年龄22~36岁,体质量55~85 kg。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三组,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产妇体位分别为平卧位(A组,n=12),左侧30℃卧位(B组,n=12)和左侧90℃卧位(C组,n=12)。分别于术前、麻醉后5、10、15、20 min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博量(SV)、心输出量(CO)、体循环阻力(SVR)及副反应(恶心、呕吐、胸闷)。结果:三组产妇随着硬膜外腔局麻药的逐渐增加,MAP、SV、CO及SRV较术前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而HR则表现增快趋势。C组的MAP、SV、CO及SRV高于A组(P〈0.01)和B组(P〈0.05)。麻醉后各时间点B组的MAP、SV、CO及SRV低于A组(P〈0.05)而C组SV及SRV高于B组(P〈0.05)。麻醉后10 min以后C组的MAP、CO评分高于B组(P〈0.05)。A、B两组均有产妇出现恶心、呕吐和胸闷,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产妇观察期间未发现上述副反应。结论:与平卧位和左倾30℃卧位相比较,硬膜外麻醉后产妇左侧90℃卧位在获得稳定血流动力学同时,未发生相关的副反应,更适合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硬膜外麻醉 体位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非急诊大手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鹏 朱静文 +3 位作者 许开伟 张玉 傅海峰 杜文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分析非急诊大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全麻下行非急诊大手术的75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 h内是否拔管,将患者分为两组:非延迟拔管... 目的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分析非急诊大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全麻下行非急诊大手术的75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 h内是否拔管,将患者分为两组:非延迟拔管组(≤2 h)和延迟拔管组(>2 h)。将患者按照7∶3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筛选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因素,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并验证预测模型。结果有123例(1.6%)出现术后延迟拔管。ASA分级、科室、术中使用氟比洛芬酯、右美托咪定、激素、术中出现低钙血症、重度贫血、术中输血、气道痉挛是术后延迟拔管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1(95%CI 0.742~0.778),敏感性98.1%,特异性41.9%。结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非急诊大手术后拔管延迟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利用该模型有助于预防非急诊大手术后延迟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 大手术 延迟拔管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刘雪娇 张晶 +3 位作者 李鹏 张安琪 齐良 杜文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1-1223,共3页
围术期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1]、脑血管意外、认知功能障碍[2]、切口愈合不良、死亡[3]、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增加[4]等相关。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术后睡眠障碍患者至关重要。临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减少术后睡眠障碍的发生,包括心理干预... 围术期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1]、脑血管意外、认知功能障碍[2]、切口愈合不良、死亡[3]、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增加[4]等相关。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术后睡眠障碍患者至关重要。临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减少术后睡眠障碍的发生,包括心理干预[5]、物理运动、改善环境、减少刺激、使用药物[6]等。其中右美托咪定通过多方面机制产生镇静催眠作用[7],使患者维持自然睡眠状态[8]。本研究探讨复合右美托咪定自控镇痛对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评估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脑血管意外 胃肠恶性肿瘤 镇静催眠作用 自控镇痛 心血管疾病 切口愈合不良 物理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倪剑武 蒋柳明 +3 位作者 周一敏 莫云长 吴群 王均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90-1395,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腹腔镜下直肠癌Dixon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腹腔镜下直肠癌Dixon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TAES组3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全凭静脉麻醉,TAES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加用TAES进行干预。在围术期使用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S100β水平。结果 MMSE评分治疗方法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 TAES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 TAES组患者POCD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5、7 d两组患者POCD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MDA、S100β水平治疗方法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术后2、6、24 h TAES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6、24 h TAES组MDA、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切除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TAES通过增加SOD水平、抑制MDA聚集、减少S100β释放,保护脑功能,可以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认知障碍 腹腔镜检查 电刺激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对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全麻复苏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韶怡 施仲义 +3 位作者 金烈烈 王萍 柯建韩 张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8-499,共2页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特点,但在全麻复苏期,患者仍普遍存在心血管应激反应,可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严重者出现肢体乱动、呼吸道梗阻、误吸甚至危及生命。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对腹...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特点,但在全麻复苏期,患者仍普遍存在心血管应激反应,可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严重者出现肢体乱动、呼吸道梗阻、误吸甚至危及生命。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对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尝试使用地佐辛.试图以患者复苏期的血流动力学和镇静躁动评分为观察指标,探讨地佐辛能否最终抑制腹腔镜胆囊摘除术麻醉复苏期间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 心血管应激反应 全麻复苏期 呼吸道梗阻 血流动力学 麻醉复苏期 术后恢复 血压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通过影响CHOP凋亡通路减轻缺血/再灌注肺损伤 被引量:6
7
作者 陈丹 宋冬 +5 位作者 叶玉柱 何金波 陈磊 邱晓晓 林丽娜 王万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3-1098,共6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能否通过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凋亡通路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I/R)性肺损伤。方法:选取雄性8~10周龄C57BL/6J小鼠40只,体重18~22 g,复制在体左肺I/R损伤模型。...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能否通过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凋亡通路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I/R)性肺损伤。方法:选取雄性8~10周龄C57BL/6J小鼠40只,体重18~22 g,复制在体左肺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 sham组),I/R模型组( I/R组),生理盐水对照组( I/R+NS组),右美托咪定干预组( I/R+DEX组)。 DEX组在小鼠左肺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DEX 25μg/kg,I/R+NS组给予与DEX 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毕,留取左肺组织。测定肺组织干湿比( W/D )及总肺含水量(TLW),行肺组织损伤评估(IQA),光、电镜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 Western blot 和逆转录PCR(RT-PCR)分别检测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和mRNA表达量。结果:与sham组比,I/R组和I/R+NS组肺W/D、TLW、IQA、AI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形态破坏显著,CHOP、GRP78蛋白和mRNA表达量增加( P<0.01);I/R组与I/R+NS组相比,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与I/R组比,I/R+DEX组肺组织W/D、TLW、IQA及AI明显下降( P<0.05),组织损伤明显减轻, CHOP蛋白和mRNA表达量下降( P<0.01)。结论:DEX可有效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HOP通路所致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缺血/再灌注 肺损伤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患者肺换气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鲁华荣 姜景卫 +2 位作者 周召文 毛桂琴 戴勤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45-449,共5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止血带诱发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换气的影响。方法:前臂或者手部需要止血带进行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n=2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D组患者在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静...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止血带诱发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换气的影响。方法:前臂或者手部需要止血带进行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n=2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D组患者在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1μg/kg,持续10 min,随后以0.5μg·kg-^(1)·h^(-1)速率直到手术结束;C组患者相同方法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待麻醉起效后上止血带,分别在上止血带即刻(T_0)、上止血带后1 h(T_1)、松止血带后0.5 h(T_2)、2 h(T_3)、6 h(T_4)和24 h(T_5)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和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记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按照公式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 DO_2)、呼吸指数(RI)和动脉血/肺泡氧分压比值(a/A比值)。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4时Pa O2、a/A比值下降,PA-a DO_2、RI比值上升,D组上升幅度比C组大。与T0比较,C组T_(3-5)时血浆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D组仅在T_4时血浆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MDA浓度增加幅度明显低于C组,SOD浓度降低幅度明显低于C组。结论:右美托咪定改善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患者的肺换气功能,其可能的机制是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加体内氧自由基清除剂(SOD)从而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MDA),减少肢体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脂质过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肺换气 止血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5通过调节SOD活性介导人参皂苷Rb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慧 张民远 戴勤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215-1220,共6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是否通过减少miR-145含量来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SOD活性发挥脑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人参皂苷Rb1组、人参皂苷Rb1+miR-145模拟物组、人参皂苷Rb1+miR-...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是否通过减少miR-145含量来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SOD活性发挥脑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人参皂苷Rb1组、人参皂苷Rb1+miR-145模拟物组、人参皂苷Rb1+miR-145质控品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人参皂苷Rb1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在制模后即刻分别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b1(40 mg/kg)和等量生理盐水;人参皂苷Rb1+miR-145模拟物组和人参皂苷Rb1+miR-145质控品组大鼠在制模前2 d分别侧脑室注射miRNA 145模拟物和miRNA 145质控品,其他操作同人参皂苷Rb1组。再灌注损伤后24 h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其中6只大鼠测量脑梗死体积;另6只大鼠取大脑皮质,测定miR-14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b1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 <0. 05),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 <0. 05),miR-145含量明显减少(P <0. 05),SOD活性明显增加(P <0. 05)。与人参皂苷Rb1组,人参皂苷Rb1+miR-145模拟物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 <0. 05),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P <0. 05),miR-145含量明显增加(P <0. 05),SOD活性显著下降(P <0. 05)。结论:人参皂苷Rb1可以通过减少miR-145含量来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SOD活性发挥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人参皂苷RB1 MIR-145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气道重塑哮喘大鼠尾加压素Ⅱ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能力 梁亚峰 +2 位作者 吕雅 李前君 王均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4-817,共4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哮喘大鼠气道重塑及尾加压素Ⅱ(UⅡ)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间隔7d共2次ip给以卵清蛋白(OVA)/Al(OH)3,第15天雾化吸入OVA激发,隔天1次,制备哮喘模型。按照分组,分别于雾化吸入OVA前30min,ig给予姜黄素50,100和200mg·...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哮喘大鼠气道重塑及尾加压素Ⅱ(UⅡ)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间隔7d共2次ip给以卵清蛋白(OVA)/Al(OH)3,第15天雾化吸入OVA激发,隔天1次,制备哮喘模型。按照分组,分别于雾化吸入OVA前30min,ig给予姜黄素50,100和200mg·kg-1,连续6周。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支气管壁厚度和平滑肌厚度,ELISA法测定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UⅡ的含量,RTPCR检测肺组织UⅡ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模型组支气管壁厚度及平滑肌厚度均明显升高,分别增加了1.8和1.9倍(P<0.01)。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支气管壁厚度及平滑肌厚度均明显降低,分别减少了11.8%,27.8%,32.5%和16.6%,29.2%和38.4%(P<0.01)。哮喘模型组BALF和血清中UⅡ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6.9和11.9倍(P<0.01);与哮喘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BALF和血清中UⅡ含量显著降低,分别减少了21.11%,50.5%,65.4%和26.92%,50.1%和60.8%(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哮喘模型组肺组织UⅡmRNA表达增加了3.3倍(P<0.01);姜黄素组肺组织UⅡmRNA含量较哮喘模型组分别降低了30.3%,37.1%和52.8%(P<0.01)。结论姜黄素可以减少哮喘大鼠BALF和血清中UⅡ含量及肺组织UⅡmRNA的表达,其抑制哮喘气道重塑可能与降低UⅡ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加压素 哮喘 气道重塑 姜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术后认知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倪旭青 汪炜健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5-738,共4页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全身麻醉诱导前,氟比洛芬酯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全身麻醉诱导前,氟比洛芬酯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术后12 h再次注射50 m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脂肪乳剂,术后12 h再次注射等容量脂肪乳剂。分别于术毕即刻和术后6,12,24,48,72 h静息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术后72 h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进行患者认知功能评分,记录72 h内POCD的发生情况;分别于诱导前(t_o)、手术结束即刻(t_1)、术后12 h(t_2)、术后24 h(t_3)抽取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氟比洛芬酯组术毕即刻到术后48 h静息VAS评分降低(P<0.05)。对照组术前24 h MMSE评分(28.4±1.4)分,术后24 h为(23.2±1.6)分,氟比洛芬酯组分别为(28.6±1.4)和(26.0±1.8)分,氟比洛芬酯组术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72 h内POCD发生率为28.0%,氟比洛芬酯组为15.0%,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t_1-t_3时点氟比洛芬酯组血清IL-6为(29.3±6.2),(32.8±8.0),(30.7±7.1) ng·L^(-1),浓度降低(P<0.05);t_1、t_2时点氟比洛芬酯组血清TNF-α为(13.0±3.1),(14.5±4.4) ng·L^(-1),浓度降低(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减少老年患者腹腔胆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患者疼痛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认知功能 疼痛评分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高血压病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神经元损伤及皮质酮、SGK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俞陈陈 刘树群 +3 位作者 刘建龙 曹红 刘雪娇 蔡茜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7期737-743,共7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高血压病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神经元损伤及血清皮质酮、海马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serum-and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kinases1,SGK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病(SH)大...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高血压病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神经元损伤及血清皮质酮、海马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serum-and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kinases1,SGK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病(SH)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W-Sham、S-Sham)、缺血再灌注组(W-IR、S-IR)和姜黄素组(S-Cur)。各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3 h、12 h、1 d、3 d和7 d 5个时间点。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0 min后恢复灌注),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Nissl染色计数海马CA1区平均锥体细胞密度,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酮及海马SGK1,于再灌注后7 d观察行为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加重,血清皮质酮水平增加,海马SGK1表达上调( P < 0.05 );与W-IR组比较,S-IR组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加重,血清皮质酮水平增加( P < 0.05 ),海马SGK1蛋白表达下调( P < 0.05 );姜黄素组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改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减轻,血清皮质酮水平下降( P < 0.05 ),海马SGK1蛋白表达上调( P < 0.05 )。结论:姜黄素减轻高血压病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皮质酮、上调SGK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全脑缺血再灌注 认知功能 皮质酮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菲菲 钱家树 +2 位作者 王良荣 金立达 熊响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99-202,207,共5页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拟全麻复合连硬下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20)和参麦组(S组,n=20)。S组患者麻醉前10min将参麦注射液0.5mL/kg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完毕,...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拟全麻复合连硬下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20)和参麦组(S组,n=20)。S组患者麻醉前10min将参麦注射液0.5mL/kg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完毕,C组则使用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前(T0)、单肺通气后30min(T1)、60min(T2)、90min(T3)、120min(T4)时抽取桡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肺泡动脉氧压差(A-aDO2)和肺分流率(Qs/Qt)。同时抽取桡动脉血3mL迅速离心,测定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TNF-α、IL-6及IL-10浓度。结果:与T0比较,C组T1-4时Qs/Qt、A-aDO2均升高(P<0.05),S组Qs/Qt、A-aDO2仅T4时升高(P<0.05)。与C组比较,S组T1-4时Qs/Qt、A-aDO2均降低(P<0.05)。与T0比较,C组T1-4时TNF-α、IL-6和IL-10均升高(P<0.05),S组TNF-α、IL-6和IL-10仅T4时升高(P<0.05)。与C组比较,S组T1-4时Qs/Qt、A-aDO2、TNF-α、IL-6和IL-10均降低(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预处理能有效抑制单肺通气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和TNF-α、IL-6、IL-10等炎症因子释放,改善肺换气功能,对单肺通气引起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参麦注射液 SOD MDA TNF-α IL-6 I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立琴 包财盈 +2 位作者 胡一 戴元荣 金立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64-765,共2页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及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但其在提供有效呼吸支持的同时可诱发或加重肺损伤,即导致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VILI)[1-2]。在VILI的发病机制中,氧化/抗氧化平衡状态的破坏及脂质过氧化是其重要环节[3]。参麦...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及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但其在提供有效呼吸支持的同时可诱发或加重肺损伤,即导致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VILI)[1-2]。在VILI的发病机制中,氧化/抗氧化平衡状态的破坏及脂质过氧化是其重要环节[3]。参麦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制剂,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肺损伤[4],但其对VILI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制作大鼠VILI模型,观察参麦注射液对VILI大鼠肺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呼吸 人工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A1受体介导异丙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缺血耐受 被引量:2
15
作者 夏洪莲 韩琨元 +2 位作者 王丹丹 戴勤学 王均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89-394,共6页
目的:观察腺苷A1受体是否介导异丙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缺血耐受。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异丙酚组、溶剂组(n=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各组脑皮质区腺苷浓度。另一批SD大鼠随机分成A:模型组(MCAO模... 目的:观察腺苷A1受体是否介导异丙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缺血耐受。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异丙酚组、溶剂组(n=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各组脑皮质区腺苷浓度。另一批SD大鼠随机分成A:模型组(MCAO模型),B:腺苷A1受体拮抗剂(DPCPX)组,C:异丙酚组,D:溶剂组(脂肪乳剂组),E:异丙酚+DPCPX组,F:异丙酚+拮抗剂溶剂组(DMSO)(n=6)。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异丙酚组脑皮质区腺苷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A、D、E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增加(P<0.05,P<0.05,P<0.05),B、F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异丙酚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缺血耐受作用可能部分由腺苷A1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腺苷A1受体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4F在七氟烷处理对急性高糖血症小鼠血管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若海 卢园园 +4 位作者 李丽伶 沈露露 曹红 李军 李旭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7期743-748,共6页
目的:观察apo A-1拟似物D-4F对七氟烷麻醉急性高糖血症小鼠的血管保护效应。方法:实验一,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4组(n=8):对照组(CON组)、D-4F组、急性高血糖组(AHG组)、AHG+D-4F组,各组再进行吸入1.71%七氟烷(SEV),检测各组血糖、主... 目的:观察apo A-1拟似物D-4F对七氟烷麻醉急性高糖血症小鼠的血管保护效应。方法:实验一,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4组(n=8):对照组(CON组)、D-4F组、急性高血糖组(AHG组)、AHG+D-4F组,各组再进行吸入1.71%七氟烷(SEV),检测各组血糖、主动脉血管环舒张功能、NO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的eNOS(p-eNOS)、小凹蛋白(Cav-1)水平;实验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别用5.5、20.0 mmol/L的葡萄糖培养24 h,4μg/mL布雷德菌素A(BFA)和0.5μg/mL D-4F孵育1 h,再进行SEV处理,检测ROS水平。结果:AHG组显示急性高血糖时血管的舒张能力下降,主动脉产生NO减少,Cav-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eNOS活性下降。D-4F组显示加入D-4F并不能提高急性高血糖时的血管舒张能力,AHG+D-4F组显示给予SEV刺激后D-4F对血管的舒张有改善作用(P<0.01),Cav-1蛋白表达下降,eNOS活性增强,NO生成增多。细胞实验显示SEV刺激下,HG+D-4F组ROS的生成下降,D-4F该功能并可被BFA所阻断。结论:D-4F可恢复SEV对急性高糖血症的血管保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D-4F降低细胞内脂质筏区域Cav-1的耦合能力,增强脂质筏里eNOS的磷酸化,NO生成增多,ROS生成减少,减轻急性高血糖的血管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心血管保护 D-4F 急性高糖血症 一氧化氮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油脂肪乳剂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斌斌 胡霞蔚 +3 位作者 南芙蓓 陈哲 王莉 徐旭仲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鱼油脂肪乳剂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预给鱼油脂肪乳剂再灌注组(FOFE组)、预给鱼油脂肪乳剂加锌原卟啉再灌注组(FOFE-Z组)、预给生理盐水再灌注组(Saline组)和假手术... 目的观察鱼油脂肪乳剂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预给鱼油脂肪乳剂再灌注组(FOFE组)、预给鱼油脂肪乳剂加锌原卟啉再灌注组(FOFE-Z组)、预给生理盐水再灌注组(Saline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监测并采集大鼠缺血末和实验末时的HR、BP并计算RPP,检测平衡末、缺血末、实验末经股动脉处采血的动脉血气;测定左肺组织湿干重比(W/D)和肺泡损伤评分IQA;检测左肺组织中IL-6和MPO含量以及NF-κB和HO-1(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的表达,观察左肺组织形态结构改变。结果与FOFE组比较,缺血末和实验末FOFE-Z组的HR明显减慢,SBP和RPP明显降低,实验末Sham组SBP和RPP明显升高(P<0.05);FOFE-Z组和Saline组PaO2明显降低,IL-6含量、IQA评分和W/D明显升高(P<0.05或P<0.01),FOFE-Z组的BE明显降低(P<0.05);Saline组MPO含量明显升高(P<0.05);FOFE-Z组的NF-κB mRNA表达明显升高,FOFE-Z组和Sham组的HO-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FOFE-Z组比较,缺血末和实验末Sham组HR明显增快,SBP和RPP明显升高(P<0.05),实验末Saline组HR明显增快(P<0.05)。与Sham组比较,实验末FOFE组、FOFE-Z组和Saline组的pH明显降低,IL-6含量和IQA评分明显升高(P<0.05或P<0.01),FOFE-Z组和Saline组的PaO2明显降低,W/D明显升高(P<0.01),FOFE-Z组的BE明显降低(P<0.05),Saline组MPO含量和NF-κB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鱼油脂肪乳剂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强HO-1的活性和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脂肪乳剂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红素氧化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A2AR拮抗剂对中枢炎症性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陈瑜 殷为勇 +3 位作者 陈艳艳 朱振国 郑荣远 郑浏璞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376-1384,共9页
目的:探讨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及其对中枢炎症性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MOG35-55免疫诱导建立EAE模型,EAE小鼠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后开始腹腔注射腺苷A2AR拮抗剂至发病后第10天。EL... 目的:探讨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及其对中枢炎症性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MOG35-55免疫诱导建立EAE模型,EAE小鼠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后开始腹腔注射腺苷A2AR拮抗剂至发病后第10天。ELISA法检测中枢神经系统内IFN-γ、IL-17、TGF-β、IL-10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内M1型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I(ArgI)的合成情况。离体培养BV-2小胶质细胞,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并予A2AR拮抗剂干预,Real-time PCR和ELISA法检测M1型和M2型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RNA表达水平和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内M1型和M2型细胞标志物的表达量。结果:腺苷A2AR拮抗剂能有效缓解发病后EAE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IFN-γ的分泌水平,使M1型细胞相关的iNOS合成减少,M2型细胞相关的ArgI合成增多。腺苷A2AR拮抗剂能减少LPS刺激后BV-2小胶质细胞M1型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L-1β的mRNA表达量和分泌量,对M2型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蛋白无显著影响。结论:腺苷A2AR拮抗剂对发病后的EAE小鼠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变中枢炎症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表型(M1/M2转换)改变(形态和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A2A受体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小胶质细胞 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克生减缓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时间窗研究
19
作者 厉芳 郑浏璞 +3 位作者 翁建龙 郭涛 宋兴伟 郑荣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咪唑克生减缓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的药效作用时间窗。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EAE-盐水组、EAE-咪唑克生第1~7天给药组、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从EAE建模开始予腹腔注射咪唑克生(2 m... 目的:探讨咪唑克生减缓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的药效作用时间窗。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EAE-盐水组、EAE-咪唑克生第1~7天给药组、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从EAE建模开始予腹腔注射咪唑克生(2 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至发病第15天处死。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测定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情况、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与EAE-盐水组比较,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大鼠发病率均下降,临床症状均减轻,潜伏期延长,但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均能减少CNS内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程度,而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炎症性髓鞘脱失病理学改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均能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增加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但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减少小胶质细胞数量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中枢神经系统内IL-17表达减少,而IL-10表达增加(P<0.01)。结论:咪唑克生对大鼠EAE的有效作用时间窗在实验大鼠免疫诱导后第8~14天(发病初始期),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克生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小胶质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片受体A118G基因多态性与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荚亚男 莫云长 +2 位作者 王宏法 罗佛全 王均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3-697,共5页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A118G基因(OPRM1 A118G)多态性与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辅助经阴子宫切除术(LAVH)患者50例,年龄18~64岁,BMI 19~28 kg/m^(2),ASAⅡ或Ⅲ级。所有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并于麻醉诱导...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A118G基因(OPRM1 A118G)多态性与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辅助经阴子宫切除术(LAVH)患者50例,年龄18~64岁,BMI 19~28 kg/m^(2),ASAⅡ或Ⅲ级。所有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并于麻醉诱导前30 min于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行TEAS,2/100 Hz疏密波、电流强度6~12 mA,直至手术结束。使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根据基因型分为野生型纯合子组(AA组,n=20)、突变型杂合子组(AG组,n=25)和突变型纯合子组(GG组,n=5)。记录TEAS前即刻和刺激后30 min痛阈(PT)和耐痛阈(PTT),PT和PTT变化率,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总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2、4、6、12、24、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和补救镇痛情况。结果AA组20例,AG组25例,GG组5例。G等位基因频率为35%。AG组和GG组刺激前即刻PT明显低于AA组(P<0.05),刺激后30 min PT明显高于AA组(P<0.05),PT和PTT变化率明显高于AA组(P<0.05)。AG组和GG组总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低于AA组(P<0.05),术后6、12 h AG组和GG组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A组(P<0.05)。三组刺激前即刻PTT,AG组和GG组刺激前即刻和刺激后30 min PT、PTT,AG组和GG组总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不同时点AG组和GG组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RM1 A118G基因突变可降低基础痛阈,但其对TEAS更敏感。TEAS的镇痛效应差异与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经皮穴位电刺激 μ阿片受体基因 镇痛效应 疼痛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