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部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足月儿出生后2日内肺液清除状态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梁雅琴 林晓 +4 位作者 余蓉蓉 李泽阳 盛安群 史壹雄 钱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4560-4566,共7页
目的利用肺部超声(LUS)观察经阴道产和剖宫产足月儿出后2 d内肺液清除过程,以期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5-11-13至2016-04-10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将新生儿分为经阴道... 目的利用肺部超声(LUS)观察经阴道产和剖宫产足月儿出后2 d内肺液清除过程,以期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5-11-13至2016-04-10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将新生儿分为经阴道产组(23例)和剖宫产组(27例);根据是否发生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TTN),将其分为TTN组(8例)和非TTN组(42例)。收集新生儿一般资料,分别于出生时(出生6 h内)、出生后第1天(6~24 h)、出生后第2天(24~48 h)进行LUS检查,根据LUS视野内B线的量及密集程度,将LUS检查结果分为Ⅰ~Ⅳ级,其中Ⅰ~Ⅲ级定义为异常,Ⅳ级定义为正常。结果剖宫产组胎龄小于经阴道产组,母亲分娩时接受麻醉率、双胎妊娠率大于经阴道产组(P<0.05)。TTN组5 min Apgar评分低于非TTN组,出生时接受呼吸支持治疗率、出生后接受呼吸支持治疗率高于非TTN组(P<0.05)。经阴道产组与剖宫产组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出生后第2天LU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出生时LUS异常率高于经阴道产组(P<0.05);经阴道产组与剖宫产组出生后第1天、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产组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低于本组出生时(P<0.05);剖宫产组出生后第1天、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低于本组出生时,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低于本组出生后第1天(P<0.05)。TTN组与非TTN组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LU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N组出生后第2天LUS分级差于非TTN组(P<0.05)。TTN组与非TTN组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LUS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N组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高于非TTN组(P<0.05)。结论与经阴道产新生儿相比,剖宫产新生儿的肺液清除在出生后6 h内存在障碍,但此差异在出生后6~24 h即消失。LUS可以动态观察新生儿肺液清除过程,可指导临床呼吸支持治疗,值得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足月分娩 分娩 产道 剖宫产术 新生儿一过性呼吸急促 肺液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脏瓣膜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廖书生 叶腾 +2 位作者 倪显达 屠鸿翔 贾志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5-700,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脏瓣膜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探讨SLE患者出现心脏瓣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4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根据有无...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脏瓣膜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探讨SLE患者出现心脏瓣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4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根据有无心脏瓣膜病变分为瓣膜病变组(n=36)和无瓣膜病变组(n=68)。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LE患者出现心脏瓣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36例(34.6%)患者有心脏瓣膜病变,表现形式多样:瓣膜增厚伴反流18例(50.0%),Libman-Sacks赘生物13例(36.1%),瓣膜增厚伴狭窄5例(13.9%)。瓣膜病变组患者的病程明显长于无瓣膜病变组[(8.4±6.2)年vs.(5.5±5.6)年,P=0.02],D-二聚体水平[(4.4±0.5)mg/L vs.(1.4±1.2)mg/L,P=0.02]、C反应蛋白水平[(16.6±7.3)mg/L vs.(6.1±3.6)mg/L,P=0.02]、狼疮抗凝物阳性比例(41.7%vs. 14.7%,P<0.01)、3个抗体(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1抗体)阳性比例(13.9%vs. 2.9%,P=0.03)均明显高于无瓣膜病变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升高(OR=1.16,95%CI:1.02-1.30,P=0.02)、狼疮抗凝物阳性(OR=8.00,95%CI:2.15-29.15,P<0.01)、3个抗体阳性(OR=5.61,95%CI:1.03-30.59,P<0.01)是SLE患者出现心脏瓣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评价SLE患者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C反应蛋白升高、狼疮抗凝物阳性和3个抗体阳性是SLE患者出现心脏瓣膜病变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 Libman-Sacks心内膜炎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房功能指数评价2型糖尿病左心房功能 被引量:8
3
作者 熊炳 陈斌 +3 位作者 胡元平 许丹霞 颜姣燕 刘丽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功能指数(LAFI)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房功能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5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不合并微血管病变的28例为A组,合并微血管病变的30例为B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测量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容积指标及... 目的探讨左心房功能指数(LAFI)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房功能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5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不合并微血管病变的28例为A组,合并微血管病变的30例为B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测量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容积指标及室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搏出量;测量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并计算E/A、Ea/Aa、E/Ea;于心尖五腔心测量左心室流出道血流的速度时间积分,用双平面法测量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房搏出量、左心房射血分数,并计算LAFI。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LAFI均减小(P<0.05),B组LAFI较A组减小更明显(P<0.05);②LAFI与Ea、Ea/Aa呈正相关(r=0.460、0.475,P<0.01),与E/Ea呈负相关(r=-0.352,P<0.01),与Aa、E/A无显著相关性(r=0.003、0.069,P>0.05)。结论 LAFI可以用于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变化;LAFI与Ea、Ea/Aa、E/Ea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间接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房功能 每搏输出量 心脏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梗死病灶特点及发病机制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洋洋 邵蓓 +3 位作者 倪显达 李建策 牛晓婷 王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02-1106,共5页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MRI)上的梗死病灶特点,探讨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合并PFO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2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MRI)上的梗死病灶特点,探讨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合并PFO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2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PFO分为PFO组(27例)和非PFO组(43例)。收集并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记录PFO组患者经食管心脏超声结果。结果 PFO组皮层或皮层下梗死病灶发生率低于非PFO组,符合心源性栓塞形式梗死病灶发生率高于非PFO组(P<0.05)。两组皮层-皮层下大片梗死病灶、一个循环供血区多发梗死病灶、单侧大脑循环供血区多发梗死病灶、双侧大脑循环供血区多发梗死病灶、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病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病灶、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梗死病灶、前循环系统梗死病灶、后循环系统梗死病灶、前+后循环系统梗死病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符合心源性栓塞形式梗死病灶与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合并PFO可能有关,推测其卒中机制可能为反常性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 未闭 卒中 弥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对多发性硬化患者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林晓滨 陈颖 +7 位作者 杨德壕 谢甬淋 毕涌 柯建明 陈志博 苏中钱 厉向 张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探讨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 ASCs)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脂肪组织中的h ASCs。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磁珠分选CD4+T细胞,体外刺激细胞向... 目的:探讨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 ASCs)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脂肪组织中的h ASCs。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磁珠分选CD4+T细胞,体外刺激细胞向Th17极化,并加入不同比例的h ASCs(h ASCs∶CD4+T为1∶4和1∶10)共培养4 d,设立添加anti-LIF抗体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real-time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mRNA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LIF的水平。结果:分离的h ASCs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可基本判定为h ASCs;PBMCs经磁珠法分选后获得90%以上纯度的CD4+T细胞。共培养后,1∶4组和1∶10组中Th17细胞所占比例下降,且存在高浓度抑制效应;共培养后RORγt、IL-6R和IL-23R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LIFR和LIF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加入anti-LIF抗体后,Th17细胞比例回升至对照组水平;RORγt和IL-6R的mRNA表达水平回升;ELISA检测各组LIF的水平,共培养组LIF分泌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加入anti-LIF抗体后明显减少。结论:h ASCs可抑制MS患者Th17细胞的分化,其作用可能与其分泌LIF、通过IL-6/LIF轴竞争性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脂肪源性干细胞 TH17细胞 白血病抑制因子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