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腹膜后畸胎瘤切除术1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寿璋 蔡华杰 +2 位作者 叶百亮 暨玲 屠金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1-762,共2页
本文报道我院2016年1月收治1例腹膜后畸胎瘤,女,25岁,术前误诊为左侧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腹膜后,约9 cm×8 cm,考虑为腹膜后畸胎瘤,顺利完成腹腔镜腹膜后畸胎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囊性成熟性畸胎瘤。术后1个月随... 本文报道我院2016年1月收治1例腹膜后畸胎瘤,女,25岁,术前误诊为左侧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腹膜后,约9 cm×8 cm,考虑为腹膜后畸胎瘤,顺利完成腹腔镜腹膜后畸胎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囊性成熟性畸胎瘤。术后1个月随访,无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膜后畸胎瘤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足月儿出生后2日内肺液清除状态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梁雅琴 林晓 +4 位作者 余蓉蓉 李泽阳 盛安群 史壹雄 钱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4560-4566,共7页
目的利用肺部超声(LUS)观察经阴道产和剖宫产足月儿出后2 d内肺液清除过程,以期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5-11-13至2016-04-10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将新生儿分为经阴道... 目的利用肺部超声(LUS)观察经阴道产和剖宫产足月儿出后2 d内肺液清除过程,以期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5-11-13至2016-04-10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将新生儿分为经阴道产组(23例)和剖宫产组(27例);根据是否发生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TTN),将其分为TTN组(8例)和非TTN组(42例)。收集新生儿一般资料,分别于出生时(出生6 h内)、出生后第1天(6~24 h)、出生后第2天(24~48 h)进行LUS检查,根据LUS视野内B线的量及密集程度,将LUS检查结果分为Ⅰ~Ⅳ级,其中Ⅰ~Ⅲ级定义为异常,Ⅳ级定义为正常。结果剖宫产组胎龄小于经阴道产组,母亲分娩时接受麻醉率、双胎妊娠率大于经阴道产组(P<0.05)。TTN组5 min Apgar评分低于非TTN组,出生时接受呼吸支持治疗率、出生后接受呼吸支持治疗率高于非TTN组(P<0.05)。经阴道产组与剖宫产组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出生后第2天LU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出生时LUS异常率高于经阴道产组(P<0.05);经阴道产组与剖宫产组出生后第1天、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产组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低于本组出生时(P<0.05);剖宫产组出生后第1天、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低于本组出生时,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低于本组出生后第1天(P<0.05)。TTN组与非TTN组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LU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N组出生后第2天LUS分级差于非TTN组(P<0.05)。TTN组与非TTN组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LUS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N组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高于非TTN组(P<0.05)。结论与经阴道产新生儿相比,剖宫产新生儿的肺液清除在出生后6 h内存在障碍,但此差异在出生后6~24 h即消失。LUS可以动态观察新生儿肺液清除过程,可指导临床呼吸支持治疗,值得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足月分娩 分娩 产道 剖宫产术 新生儿一过性呼吸急促 肺液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古丁减轻高脂高果糖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的肝脏炎症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小梅 李富强 +2 位作者 严速 吴小翠 唐翠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7-782,共6页
目的:探讨活化胆碱能抗炎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小鼠肝脏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60只雄性6周龄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C57BL/6J小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 目的:探讨活化胆碱能抗炎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小鼠肝脏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60只雄性6周龄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C57BL/6J小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饮食小鼠生理盐水注射组、正常饮食小鼠尼古丁注射组、NASH模型小鼠生理盐水注射组和NASH模型小鼠尼古丁注射组,分别给予普通饮食及高脂饮食加高果糖饮水,喂养17周后建立NASH小鼠模型,然后予各组小鼠生理盐水或尼古丁腹腔注射,每天1次,注射量为400μg/kg,注射3周。3周后处死动物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取小鼠血清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同时原代分离培养肝巨噬细胞,使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α7尼古丁型乙酰胆碱能受体(alpha 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α7n AChR)、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和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of phosphorylation,p-NF-κB)的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NASH小鼠模型。给予小鼠尼古丁治疗后,小鼠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小鼠肝脏炎症和脂肪变性明显减轻;ELISA结果显示,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下降;Western blot和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尼古丁治疗组小鼠α7n AChR蛋白水平上调,p-NF-κB水平下调。结论:活化胆碱能抗炎通路可以通过抑制NF-κB通路减轻NASH小鼠的肝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受体 胆碱能 炎症介导素类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