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骨骼肌质量减少对胃肠间质瘤病人术后伊马替尼治疗副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千铜 陈琛斌 +3 位作者 陈伟哲 张昭 闫竞一 陈笑雷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骨骼肌质量减少对中高危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1年期间副作用的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至2017年我院中高危病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111例。根据术前L3SMI,分成肌肉质量减少组(S组,n=60例),无肌肉质量减少... 目的:探讨术前骨骼肌质量减少对中高危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1年期间副作用的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至2017年我院中高危病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111例。根据术前L3SMI,分成肌肉质量减少组(S组,n=60例),无肌肉质量减少组(C组,n=51例),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术前1月至服药后3月、6月和1年的血白蛋白,肌酐和CT第3腰椎骨骼肌指数的变化以及伊马替尼药物副作用。结果:S组术前和术后3月血白蛋白水平较C组低,(P <0.05);两组血肌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术前较本组术后3月,术后6月和术后12月偏低(P <0.01);S组第3腰椎骨骼肌指数在术前及术后均较C组偏低(P <0.05)。同时,S组水肿,疲乏,腹泻和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比例较C组高(P <0.05)。结论:合并肌肉质量减少的中高危胃肠道间质瘤病人伊马替尼的药物毒副反应更加明显,术后辅助治疗期间第3腰椎骨骼肌指数恢复更加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伊马替尼 肌肉质量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胃肠间质瘤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一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徐红燕 吴波 +1 位作者 董千铜 陈赛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0-844,共5页
胃、十二指肠、空肠3个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鲜有报道,多发GIST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Ⅰ)更是临床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有NF-Ⅰ家族史的GIST病例。患者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肿物,入院腹部增强CT提示上腹... 胃、十二指肠、空肠3个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鲜有报道,多发GIST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Ⅰ)更是临床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有NF-Ⅰ家族史的GIST病例。患者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肿物,入院腹部增强CT提示上腹多发占位性病变伴腹壁皮下多发小结节,不排除神经纤维瘤病、肠道间质瘤。手术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证实腹腔内多发肿物为GIST,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野生型GIST。患者术后至今近1年,恢复良好。关注家庭史和现病史,通过胃肠镜检查并行组织活检,是诊断此类少见病的有效方法,而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可以精准指导后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蔡丽群 黄河 +2 位作者 池伟 陈玉燕 朱冠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761-2763,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单盲法将12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候积分...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单盲法将12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候积分、症候总积分及结肠传输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症候总积分分别为90.0%、(4.62±3.12)分,较对照组的75.0%、(8.32±4.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右半结肠、直肠及全结肠通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明确,能明显改善患者结肠传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辨证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结肠传输功能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CXCL1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林刻智 林峰 +3 位作者 郑双 沈洁 沈贤 薛向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5-358,373,共5页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CXCL1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对4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CXCL14的表达进行检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评估CXCL1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CXCL1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对4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CXCL14的表达进行检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评估CXCL1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CXCL14 mRNA和蛋白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P<0.05)。临床相关性分析表明,CXCL14表达的下调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发生部位以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不同CXCL14蛋白表达水平的患者,生存时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CXCL14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CXCL14 生存分析 结直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氨酸对肠道术后大鼠中枢神经递质和外周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天添 朱江 +5 位作者 毛翔宇 张昌静 庄成乐 陈伟哲 刘舒 余震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肠道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疲劳程度和中枢海马区5-羟色胺(5-HT)、外周炎性因子的改变,并探讨亮氨酸(Leu)对术后疲劳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2只大鼠行颅内置管,并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开关手术)、模型组(M组,70%小... 目的:研究大鼠肠道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疲劳程度和中枢海马区5-羟色胺(5-HT)、外周炎性因子的改变,并探讨亮氨酸(Leu)对术后疲劳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2只大鼠行颅内置管,并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开关手术)、模型组(M组,70%小肠切除术)和Leu组(C组,在M组基础上用Leu干预)。术后当天及第1、3、5、7天分别观察其行为变化;用微透析法收集大鼠海马组织间隙的透析液,再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检测其中5-HT浓度;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结果:S、M、C三组大鼠中枢海马区5-HT的变化趋势相似,手术当天升至最高,第1天回落,第3天再次升高,第5、7天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术后第3、5、7天M组海马内5-HT均较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N组外,IL-6在第1、3、5、7天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3天达高峰,尔后逐渐下降。但外周血清IL-1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旷场实验显示,C组行为学上较M组有明显改善。结论:手术应激可影响大鼠中枢海马5-HT。Leu可改变术后脑内5-HT的变化,并能显著改善大鼠肠道手术后的疲劳程度,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手术 术后疲劳 5-羟色胺 白细胞介素 亮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便携负压吸引装置与传统负压材料在治疗上肢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芳 李疆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8-241,共4页
目的:比较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经传统与可调便携负压吸引装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封闭式负压引流系统覆盖创面,试验组... 目的:比较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经传统与可调便携负压吸引装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封闭式负压引流系统覆盖创面,试验组采用爱纳苏可调便携负压吸引装置系统覆盖创面。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肉芽情况、舒适度和满意率评分。结果:试验组的创面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超过75%的患者肉芽红润、颗粒状,血液循环良好,无炎性分泌物,创面培养无细菌生长;对照组多数患者肉芽暗红、颗粒状,血液循环差,部分肉芽糜烂、坏死,创面培养有细菌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舒适度评分为(83.28±11.77)分高于对照组的(56.98±10.52)分,试验组的满意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VSD而言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经爱纳苏可调间歇独立负压系统覆盖创面,可促进愈合,改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负压吸引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的肌肉质量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老年胃癌病人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邹红波 余鼎业 +3 位作者 严夏霖 董文玺 陈文豪 余震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老年胃癌病人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9年6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限期行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术...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老年胃癌病人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9年6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限期行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术前利用NRS 2002筛查病人营养风险,CT评估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术后记录病人30 d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共有278例病人参加了这项研究,其中低骨骼肌指数病人154例(55.4%)。相较正常骨骼肌指数组,低骨骼肌指数组的胃癌病人平均年龄更大[(74.71±5.92)岁vs(72.14±4.79)岁,P<0.001],BMI[(19.94±2.38)kg/m^(2)vs(22.82±3.25)kg/m^(2),P<0.001]和血清白蛋白含量[(34.90±4.65)g/L vs(36.73±3.80)g/L,P<0.001]更低。除此之外,该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18.84±11.72)d vs(16.33±11.74)d,P=0.008]、住院费用显著增加。多因素分析显示,低骨骼肌指数(OR=2.512,95%CI:1.440~4.380,P=0.001)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于CT评估的肌肉质量减少会显著增加术前伴有营养风险的老年胃癌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营养风险 CT 骨骼肌指数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