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巴氯芬辅助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皮治兵 杨学志 +3 位作者 彭宇 张钧凯 张磊 林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17-322,共6页
目的:研究低剂量巴氯芬辅助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56)和对... 目的:研究低剂量巴氯芬辅助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56)和对照组(n=56)。对照组使用奥卡西平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低剂量巴氯芬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MD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SOD、GSH-Px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GSH-P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巴氯芬辅助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氯芬 奥卡西平 三叉神经痛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测定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被引量:16
2
作者 厉向 童巧文 +4 位作者 柯建明 叶莉萍 戚飞腾 万真 夏君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74-197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检测对视神经脊髓炎(NMO)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48例NMO、33例脊髓炎(TM)[包括26例长节段脊髓炎(LETM)和7... 目的: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检测对视神经脊髓炎(NMO)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48例NMO、33例脊髓炎(TM)[包括26例长节段脊髓炎(LETM)和7例复发性脊髓炎(r LETM)]、30例视神经炎(ON)[包括25例双眼视神经炎(BON)和5例复发性视神经炎(RION)]、52例多发性硬化(MS)及16例其它神经系统疾病(OND)的患者血清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QP4抗体。分析各组患者血清AQP4抗体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比较AQP4抗体阳性NMO患者与AQP4抗体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AQP4对NMO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血清AQP4抗体阳性患者进展为NMO的累计概率。结果:NMO组AQP4抗体阳性率最高(87.50%),其后依次为r LETM组(85.71%)、RION组(80.00%)、LETM组(30.70%)、BON组(8.00%)和MS组(3.85%),OND组抗体检测为阴性。NMO组中血清AQP4抗体阳性患者在性别构成比、确诊为NMO时间及伴有严重神经炎的比例等方面,与抗体阴性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提示血清AQP4抗体对诊断NMO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5.4%。KaplanMeier曲线提示AQP4抗体阳性患者进展为NMO的累积概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血清AQP4抗体检测对诊断NMO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有助于NMO预后和转归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水通道蛋白4抗体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对中风面瘫面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周舒心 叶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72-1974,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面瘫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0例中风后面瘫患者,收治时间2015年1月-2016年10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基础治疗+针灸辅助治...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面瘫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0例中风后面瘫患者,收治时间2015年1月-2016年10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基础治疗+针灸辅助治疗,对照组仅采取常规基础治疗,疗程1个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面神经功能分级(MHBN)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IgA、IgG、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MHBN分级患者Ⅰ级61.67%、Ⅱ级40.00%、Ⅲ级6.67%,对照组MHBN分级患者I级40.00%、Ⅱ级45.00%、Ⅲ级13.33%、Ⅳ级1.67%,研究组的MHBN分级显著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静态D1、静态D2、微小D1、噘嘴D2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静态D1、静态D2、微小D1、噘嘴D2测定值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常规基础治疗对中风后面瘫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免疫水平及面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中风 面瘫 神经功能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文婷 裘万华 +6 位作者 陈坤 叶莎莎 王冬雪 胡健 徐惠琴 林丽 李校堃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8-749,共12页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一组家族性结构相关的蛋白多肽,与其受体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号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FGF家族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主要的保护机制包括激活PI3K-Ak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一组家族性结构相关的蛋白多肽,与其受体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号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FGF家族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主要的保护机制包括激活PI3K-Ak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等信号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元的凋亡,调控神经元分化和神经元兴奋性,参与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和神经功能修复等。本文综述了FGF在脑梗死、脑出血、创伤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和抑郁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FGF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脑梗死 脑出血 创伤性脑损伤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癫痫 抑郁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严艺 张珂萌 +4 位作者 钟晚思 严慎强 张冰 程建华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索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并在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进... 目的:探索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并在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血管内治疗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级或3级,但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超过2分为无效再通,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471例,平均年龄为68(57,74)岁,男性占比为68.9%,其中298(63.27%)例发生了无效再通。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无效再通的保护性因素包括合并心房颤动(OR=0.456,95%CI:0.282~0.737,P<0.01)、桥接静脉溶栓(OR=0.640,95%CI:0.416~0.985,P<0.05)、mTICI分级3级(OR=0.554,95%CI:0.334~0.918,P<0.05)、动脉闭塞性病变分级3级(OR=0.521,95%CI:0.326~0.834,P<0.01)、术后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OR=0.509,95%CI:0.273~0.948,P<0.05);而危险性因素包括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高(OR=1.068,95%CI:1.049~1.087,P<0.01)、合并高血压病(OR=1.571,95%CI:1.017~2.427,P<0.05)、取栓次数多(OR=1.237,95%CI:1.029~1.488,P<0.05)、术后24 h发生出血转化(OR=8.497,95%CI:2.879~25.076,P<0.01)。此外,心源性栓塞(OR=0.321,95%CI:0.193~0.534,P<0.01)和其他类型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分类试验(TOAST)分型(OR=0.499,95%CI:0.260~0.961,P<0.05)与发生更低比例的无效再通相关。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比例高,血管内治疗前桥接静脉溶栓和术后早期应用他汀类药可能可以降低无效再通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游俊莉 陈钢妹 +1 位作者 胡平浪 练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84-1986,共3页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床旁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床旁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对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照ADL量表Balthei评分对日常活动能力测试进行评分,根据Hallis肢体功能评分表对其肢体功能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的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allis评分(66.21±6.5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4.24±6.32)分,Balthei评分(74.25±8.32)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3.56±6.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预后,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高血压 脑出血 效果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克生对体外血脑屏障炎症模型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新施 朱攀 +3 位作者 朱振国 夏念格 李佳 郑荣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9-674,共6页
目的:观察咪唑克生(idazoxan,IDA)对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炎症模型的通透性、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和分布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和MMP-9抑制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 目的:观察咪唑克生(idazoxan,IDA)对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炎症模型的通透性、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和分布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和MMP-9抑制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7 d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3建立体外BBB模型,采用TNF-α(10 nmol/L)处理24 h诱导BBB炎症模型,并对BBB炎症模型分别采用IDA 50、100、200μmol/L预处理6 h以观察IDA对BBB炎症模型的作用。通过检测异硫氰酸荧光标记的葡聚糖通过率来确立模型的通透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ZO-1的分布情况,并通过RT-PCR法检测MMP-9/TIMP-1的表达。结果:培养7 d的b.End3细胞汇合成稳定的单层连接,有较好的屏障功能,而采用TNF-α处理24 h后诱导的BBB炎症模型的通透性明显升高,紧密连接蛋白ZO-1在膜上的表达明显减少、不连续,Western blot法显示Z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MMP-9的表达明显升高;而采用IDA 50、100、200μmol/L预处理6 h能明显降低其通透性,增加ZO-1蛋白的表达和改善ZO-1的分布异常,降低MMP-9的表达,其中200μmol/L IDA作用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DA能够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内皮细胞,降低TNF-α诱导的体外BBB炎症模型MMP-9的表达,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修复紧密连接ZO-1的异常分布,从而改善其异常增高的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克生 血脑屏障 紧密连接 ZO-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中Th17/Treg的变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程建华 黄一睿 +1 位作者 肖美娟 韩钊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763,768,共7页
目的:免疫炎症反应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促炎作用的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维持免疫耐受的调节性T细胞(Treg)是体内重要的2种免疫细胞。Th17/Treg细胞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免疫的基础。本研究探讨急... 目的:免疫炎症反应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促炎作用的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维持免疫耐受的调节性T细胞(Treg)是体内重要的2种免疫细胞。Th17/Treg细胞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免疫的基础。本研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中Th17/Treg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在MCAO术后3 d利用TTC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ELISA测定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IL-10蛋白的含量;采用RT-qPCR测定脑组织中IL-17、IL-10、Foxp3和RORγt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脑组织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大鼠脑组织中IL-17A的含量增加,IL-10的含量减少(P<0.05);RORγt和IL-17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Foxp3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脑组织Th17细胞增多,Treg细胞明显减少(P<0.05),Th17/Treg比值升高(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Th17细胞增多,Treg细胞减少,表明脑梗死后大鼠脑组织中Th17/Treg的平衡被破坏,免疫炎症反应被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免疫 炎症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脑肌病临床与影像学动态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郑晓露 陈晓丽 +2 位作者 陈为安 潘思培 胡章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888-1893,共6页
背景线粒体脑肌病影像学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尚缺乏针对该病疾病进展中影像学动态变化特点的研究。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尤其是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颅脑CT及MRI影像学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背景线粒体脑肌病影像学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尚缺乏针对该病疾病进展中影像学动态变化特点的研究。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尤其是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颅脑CT及MRI影像学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2015年确诊的9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共19次发作时的临床特点及颅脑影像学表现,动态观察病情演变过程中相应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等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5例确诊为MELAS综合征。9例患者以年轻男性(6例)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痫性发作、脑卒中样发作、认知功能减退、头痛或头晕、听力或视力下降、明显肌肉萎缩。9例患者共计23个病灶累及大脑各脑叶,颅脑CT检查显示病灶部位呈低密度改变,MRI检查显示病灶部位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变初期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脑回部位DWI高信号ADC低信号,邻近皮质下出现云絮状高信号改变并持续存在,脑回部位DWI信号随时间缓慢减低,而ADC随之升高;病程中部分组织坏死,出现邻近脑室扩大或脑沟增宽、蜂窝状液化等不可逆改变。4例CT检查显示双侧基底核区高密度影(铁沉积/钙化)。结论线粒体脑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皮质受累为主,颅脑CT检查可发现铁沉积/钙化,而颅脑MRI检查中病灶部位DWI和ADC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动态反映线粒体脑肌病的疾病演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脑肌病 MELAS综合征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脑萎缩 铁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奈瑟球菌感染脑膜炎大鼠继发内毒素血症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郦铮铮 陈瑾 +2 位作者 潘珍珍 潘思培 张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6期658-664,共7页
目的:分析槲皮素对奈瑟球菌感染脑膜炎大鼠继发内毒素血症的抑制作用影响。方法:选取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6组,分别是模型组、正常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槲皮素组、中剂量槲皮素组及高剂量槲皮素组,每组各10... 目的:分析槲皮素对奈瑟球菌感染脑膜炎大鼠继发内毒素血症的抑制作用影响。方法:选取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6组,分别是模型组、正常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槲皮素组、中剂量槲皮素组及高剂量槲皮素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其他大鼠制备奈瑟球菌感染脑膜炎模型,造模后阳性对照组灌胃2mL剂量为100mg/L的地塞米松药液,低、中、高剂量槲皮素组灌胃2mL剂量为50、100、200mg/L的槲皮素药液,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给药间隔12h,共给药5次。观察各组大鼠给药12、24、36、48及60h时其存活率状况,同时间隔12h检测大鼠体温一次,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脂多糖、IL-1β、IL-8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65与IκBα蛋白表达,RT-PCR检测脑组织Toll样受体4(TLR4)mRNA、CD68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24h内模型组大鼠全部死亡,模型组大鼠存活率低于正常组,中剂量及高剂量槲皮素组大鼠存活率优于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低剂量槲皮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TNF-α、IL-1β及IL-8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其他各给药组血清IL-6、TNF-α、IL-1β及IL-8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其中,中、高剂量槲皮素组大鼠降低显著,和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IκBα蛋白表达比正常组下降,p65蛋白表达比正常组上升,中、高剂量槲皮素组大鼠IκBα蛋白表达比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上升,p65蛋白比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可抑制奈瑟球菌感染脑膜炎大鼠机体NF-κB炎症通路,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提高大鼠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奈瑟球菌 内毒素血症 炎性因子 槲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致消化道不良反应调查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潇潇 殷为勇 张秀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4-685,共2页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时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958例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阿司匹林组525例,氯吡格雷组433例,随访1年。比较两组消化道不良反应的...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时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958例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阿司匹林组525例,氯吡格雷组433例,随访1年。比较两组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阿司匹林组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事件115例(21.90%),氯吡格雷组78例(18.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2例,氯吡格雷组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在总体上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不良反应 消化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β-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毕涌 洪娟 +6 位作者 林晓滨 李晓莉 魏鹏 施镇江 黄桂琴 王廷华 张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3-478,共6页
目的:探讨脑内移植人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成功制备的PD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β-NGF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组(β-NGF-MSCs组)、MSCs移植组(MSCs组)、D... 目的:探讨脑内移植人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成功制备的PD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β-NGF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组(β-NGF-MSCs组)、MSCs移植组(MSCs组)、DMEM/F12培养液纹状体内注射组(DMEM/F12组)和非移植组(PD模型组)。细胞移植后,动态观察PD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β-NGF基因修饰的MSCs脑内移植能有效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细胞移植术后第2周、第4周和第6周,β-NGF-MSCs组在阿朴吗啡诱发下30 min内的平均旋转圈数均明显低于MSCs组和PD模型组(P<0.05)。DMEM/F12组和PD模型组的旋转行为手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细胞在PD模型大鼠脑内均能存活,并能够与宿主组织产生整合,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宿主的脑组织结构无破坏,无胶质瘢痕形成。PD模型大鼠纹状体内移植β-NGF基因修饰的MSCs后,可持续稳定表达β-NGF,其对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应用MSCs移植治疗。结论:β-NGF基因修饰的MSCs脑内移植能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质粒pcDNA3-β-NGF的构建及其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毕涌 洪娟 +5 位作者 李力群 李晓莉 魏鹏 施镇江 王廷华 张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82-2087,共6页
目的:构建人神经生长因子β亚基(β-NG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荧光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和纯化荧光小鼠MSCs,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β-NGF,并转染MSC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β... 目的:构建人神经生长因子β亚基(β-NG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荧光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和纯化荧光小鼠MSCs,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β-NGF,并转染MSC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β-NGF的表达,观察β-NGF阳性的MSCs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生长的作用。结果:荧光小鼠MSCs可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且荧光不随培养时间延长和传代次数增加而衰减。重组质粒pcDNA3-β-NGF转染MSCs后β-NGF阳性率为(37.12±2.14)%,高于MSCs组[(2.36±0.62)%]和空白对照组[(1.43±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β-NGF转染MSCs上清液培养的新生小鼠海马神经元的突起长度[(31±3)μm]较pcDNA3转染MSCs组[(23±4)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β-NGF基因转染MSCs培养上清液中的产物能促进小鼠海马神经元的突起生长,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β-NGF真核表达载体,其转染的荧光小鼠MSCs能正确、稳定表达和分泌有生物学活性的β-N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质粒 pcDNA3-β-NGF 转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短期预后及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如月 邵蓓 +6 位作者 王鹏 邵敏洁 黄双双 宋梦婉 林玲玲 池丽芬 张顺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发病4.5h内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短期预后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静脉溶栓登记的605例患者,其中静脉溶栓后经头颅MRI证实的孤立性脑桥梗死29例(脑桥梗死组),基底节区梗死59例(基底节区梗死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发病4.5h内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短期预后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静脉溶栓登记的605例患者,其中静脉溶栓后经头颅MRI证实的孤立性脑桥梗死29例(脑桥梗死组),基底节区梗死59例(基底节区梗死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和出院时、90d的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及颅内外出血发生率;同时观察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或波动的发生情况。结果脑桥梗死组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基底节区梗死组[(3.7±1.2)g/L vs(3.2±0.9)g/L,P=0.037]。2组良好预后在出院时(51.7%vs 62.7%,P=0.324)和90d(86.2%vs 78.0%,P=0.3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脑桥梗死患者中,12例发生进展或波动,6例(50.0%)出院时预后良好,只有1例(8.3%)90d预后不良。结论孤立性脑桥梗死超急性期静脉溶栓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尽管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或波动发生高,但短期预后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纤维蛋白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克生对EAE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对MMP-9/TIMP-1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新施 曾庆意 +3 位作者 朱振国 朱攀 徐惠琴 郑荣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54-2258,共5页
目的:观察咪唑克生(idazoxan,IDA)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时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脊髓内的MMP-9/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8周左右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目的:观察咪唑克生(idazoxan,IDA)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时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脊髓内的MMP-9/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8周左右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AE组和IDA干预组,每组12只,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诱导经典EAE模型,干预组采用IDA 2 mg/kg腹腔注射,每天2次,共15 d。观察每组大鼠发病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采用HE染色和LFB髓鞘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采用伊文思蓝荧光定量方法检测BBB通透性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MP-9和TIMP-1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无一发病,与EAE组比较,IDA干预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下降,炎性病灶明显减少,BBB通透性明显降低,MMP-9的表达和MMP-9/TIMP-1比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A可能通过下调MMP-9,降低MMP-9/TIMP-1比值,减轻血脑屏障的降解破坏,从而稳固BBB,降低BBB通透性,减缓小鼠EAE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克生 血脑屏障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对多发性硬化患者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晓滨 陈颖 +7 位作者 杨德壕 谢甬淋 毕涌 柯建明 陈志博 苏中钱 厉向 张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探讨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 ASCs)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脂肪组织中的h ASCs。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磁珠分选CD4+T细胞,体外刺激细胞向... 目的:探讨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 ASCs)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脂肪组织中的h ASCs。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磁珠分选CD4+T细胞,体外刺激细胞向Th17极化,并加入不同比例的h ASCs(h ASCs∶CD4+T为1∶4和1∶10)共培养4 d,设立添加anti-LIF抗体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real-time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mRNA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LIF的水平。结果:分离的h ASCs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可基本判定为h ASCs;PBMCs经磁珠法分选后获得90%以上纯度的CD4+T细胞。共培养后,1∶4组和1∶10组中Th17细胞所占比例下降,且存在高浓度抑制效应;共培养后RORγt、IL-6R和IL-23R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LIFR和LIF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加入anti-LIF抗体后,Th17细胞比例回升至对照组水平;RORγt和IL-6R的mRNA表达水平回升;ELISA检测各组LIF的水平,共培养组LIF分泌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加入anti-LIF抗体后明显减少。结论:h ASCs可抑制MS患者Th17细胞的分化,其作用可能与其分泌LIF、通过IL-6/LIF轴竞争性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脂肪源性干细胞 TH17细胞 白血病抑制因子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彬 吴文秀 +6 位作者 吕育玲 孙海巍 王越 韦又丹 李波 张秋实 何金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0-623,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HB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狭窄组血清HBV阳性率为40.1%,对照组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危险因素影响后,HBV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1,95%CI:1.149~4.448,P〈0.05)。结论HBV感染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HBV感染或许有助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卒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克生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小鼠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新施 方恢林 +3 位作者 朱振国 朱攀 曾庆意 郑荣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观察咪唑克生(idazoxan,IDA)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紧密连接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8周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AE组和... 目的:观察咪唑克生(idazoxan,IDA)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紧密连接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8周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AE组和IDA干预组各12只,采用MOG35-55诱导经典EAE模型,干预组采用IDA 2mg/kg腹腔注射、每天两次、共15d。观察每组大鼠发病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HE染色和LFB髓鞘染色方法观察病理改变,采用伊文思蓝荧光定量方法检测BBB通透性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BBB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并用Western blot检测BBB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JAM-1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动物无一发病,与EAE组比较,IDA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炎性病灶和脱髓鞘病灶明显减少,BBB通透性明显降低,BBB超微结构的破坏明显减轻,BBB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Claudin-5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A可能通过上调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的表达从而减轻EAE时的血脑屏障破坏而发挥对EAE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克生 血脑屏障 紧密连接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诊治分析:附病例报道 被引量:1
19
作者 毕涌 陈国钱 +3 位作者 陈为安 周淑娟 马泳泳 张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04-1306,共3页
目的探讨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临床诊治特点,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12-27收治的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P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其入院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 目的探讨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临床诊治特点,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12-27收治的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P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其入院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结果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和精神行为异常等常见PML症状;脑脊液中检测到JC病毒;颅脑MRI显示两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多发T1FLAIR低信号、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病灶,颅脑MRI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改变,无占位效应,符合典型的PML影像学表现。给予退热、补液,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积极治疗,但患者病情仍迅速进展,自动出院1d后死亡。结论 PML临床表现多样,神经系统表现多为高级皮质功能减退,脑脊液JC病毒及颅脑MRI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灶性 磁共振成像 JC病毒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附8例报告)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思砚 陈卫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分析8例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探讨该病冻结步态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W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录像确认、药物治疗等,分析WD患者冻结步态的临床特征及... 目的分析8例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探讨该病冻结步态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W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录像确认、药物治疗等,分析WD患者冻结步态的临床特征及驱铜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 8例WD患者以冻结步态为首发症状3例,在病程中以冻结步态为主要症状5例。驱铜治疗后6例患者冻结步态有明显改善。结论冻结步态可作为首发或主要症状出现于WD患者,驱铜治疗可改善冻结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冻结步态 驱铜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