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陶继伟 陈焕 +4 位作者 沈丽君 林晶晶 陈亦棋 毛剑波 方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评估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且行iOCT检查的患者316例316眼。记录iOCT扫描时... 目的评估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且行iOCT检查的患者316例316眼。记录iOCT扫描时间和结果、与术者显微镜下观察判断的一致性及其对手术治疗策略的影响,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316眼中有271眼成功完成iOCT检测,占85.8%,平均扫描时间为(3.54±2.30)min;在271眼扫描成功患眼中,特发性黄斑裂孔51眼,黄斑前膜95眼,致密玻璃体积血50眼,黄斑板层裂孔30眼,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12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33眼;iOCT检查结果与术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判断不一致的有45眼,占16.6%,其中有27眼术中改变手术策略,占10.0%。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2眼内界膜剥除后内层视网膜桥状连接,改为空气填充玻璃体腔;15眼内界膜剥除后出现裂孔边缘纤细的条状高反射,称为Hole-door现象,占32.6%;裂孔直径>400μm的黄斑裂孔中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外界膜连续性均优于未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黄斑前膜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8眼黄斑前膜残留,占8.4%,其中3眼增加黄斑前膜剥除操作,56眼出现黄斑前膜剥除后继发改变,占58.9%。致密玻璃体出血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17眼黄斑结构正常,占34.0%,33眼黄斑结构异常,占66.0%;14眼iOCT检查黄斑结构与术中显微镜下判断结果不一致,占28.0%,其中11眼增加了黄斑前膜剥除操作。结论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可指导术中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预测术后恢复情况,提高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光相干断层扫描 术中 视网膜疾病 黄斑 手术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视网膜光凝术对视网膜黄斑部微循环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方伟 李海东 +1 位作者 徐一珺 翟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2-385,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后患者黄斑部血流状态改变以评估PRP术后患者黄斑部的血供变化。方法选择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拟行PRP的患者,采用OCTA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患...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后患者黄斑部血流状态改变以评估PRP术后患者黄斑部的血供变化。方法选择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拟行PRP的患者,采用OCTA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患者黄斑部3 mm×3 mm范围内浅层和深层中心凹、旁中心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各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VD)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黄斑部视网膜VD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共纳入重度NPDR患者24例(32眼),PRP术前患者空腹血糖为(11.38±5.38)mmol·L^(-1),术后3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为(8.75±3.18)%。治疗后3个月时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深层总VD为(43.41±5.95)%、深层旁中心凹VD为(45.73±6.04)%,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均为P<0.001);浅层旁中心VD为(37.95±4.63)%,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为(0.286±0.133)mm2,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7、0.16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62.50±63.51)μm,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患者视网膜黄斑部深层VD的改善程度与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675,P<0.001),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26,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患者视网膜旁中心凹深层VD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t=-2.400,P=0.027)。结论重度NPDR患者在PRP术后视网膜黄斑部深层视网膜VD得到改善,这可能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血流密度 全视网膜光凝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骨桥蛋白抗体对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苏彦 张佩佩 刘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3-818,共6页
背景 骨桥蛋白(OPN)是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黏附蛋白,可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且新近研究发现抗OPN抗体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与肿瘤新生血管类似,但抗OPN抗体对CNV形成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抗OPN... 背景 骨桥蛋白(OPN)是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黏附蛋白,可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且新近研究发现抗OPN抗体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与肿瘤新生血管类似,但抗OPN抗体对CNV形成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抗OPN抗体对激光诱导的小鼠CNV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40只,用氩激光(514 nm)视网膜光凝法建立小鼠CNV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36只模型鼠随机分成3个组,分别于光凝后第2天腹腔内注射兔抗小鼠OPN抗体、抗小鼠IgG和PBS各400 μg.模型鼠于光凝后第7天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光凝后第14天摘除小鼠眼球,每组中任意取4只眼行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巩膜铺片,行荧光抗体染色观察和CNV定量分析;其他8只眼分离脉络膜后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脉络膜中OPN 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以吸光度(A)表示.结果 FFA检查显示,光凝后第7天可见光斑周围荧光素渗漏,证实CNV已形成.脉络膜铺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激光光斑处可见绿色团状强荧光影,形态如烟花爆破样,证实光凝处CNV形成.根据脉络膜铺片测得抗OPN抗体组、小鼠IgG组和PBS组小鼠CNV面积分别为[(16.98±0.70) ×10^3] μm2、[(27.13±0.81) ×10^3] μm2和[(35.39±2.14) ×10^3] μm2,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76,P=0.00),其中抗OPN抗体组CNV的面积明显小于小鼠IgG组和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95、-4.40,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抗OPN抗体组与小鼠IgG组间小鼠脉络膜中OPN mRNA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6,P=0.66),而抗OPN抗体组小鼠脉络膜中VEGF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小鼠Ig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P<0.01). 结论 腹腔内注射抗OPN抗体可下调激光诱导的CNV小鼠模型脉络膜中VEGF的表达,抑制CNV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抗体 激光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动物模型 腹腔内注射 C57BL近亲系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在糖尿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洪燕 魏英丽 柯治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调控CD31+红系前体细胞(EPCs)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治疗的DR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选取同时...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调控CD31+红系前体细胞(EPCs)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治疗的DR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选取同时期来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但不合并DR的患者为糖尿病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PCs和CD31+EPCs的比例,ELISA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PCs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成因子β(TGF-β)的浓度。取对数生长期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与3组患者外周血EPCs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3组细胞增殖率,细胞迁移实验检测3组细胞迁移率及划痕愈合率。结果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患者外周血EPCs的比例分别为0.73%±0.02%和0.72%±0.02%(P>0.05);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1+EPCs的比例分别为0.34%±0.01%和0.21%±0.01%(P<0.001)。胰岛素治疗组患者外周血EPCs培养上清中VEGF和SDF-1的浓度分别为(2.83±0.10)μg·L^(-1)和(1.48±0.14)μg·L^(-1),二甲双胍治疗组的浓度分别为(1.07±0.09)μg·L^(-1)和(0.35±0.08)μg·L^(-1),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胰岛素治疗EPCs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率、迁移率和划痕愈合率分别为27.36%±1.19%、5.57%±0.31%和55.50%±2.64%,二甲双胍治疗EPCs组细胞分别为12.17%±1.08%、1.72%±0.20%和27.36%±1.94%,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二甲双胍通过降低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EPCs比例,可能在DR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甲双胍 红系前体细胞 CD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is1与VEGFR-2在早期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万邦贝 刘波 +2 位作者 王兆兴 雷青青 吕蔡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61-1067,共7页
目的:探讨髓系亲嗜性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myeloid ecotropic viral integration site 1,Mesi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在人早期肾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收集中... 目的:探讨髓系亲嗜性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myeloid ecotropic viral integration site 1,Mesi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在人早期肾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05年4月至2018年9月间手术切除后的肾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其中石蜡组织80对,新鲜冻存组织15对。利用real-time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肾癌组织中Meis1和VEGFR-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肾癌组织中Meis1和VEGFR-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较癌旁组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并且Meis1与VEGFR-2在表达量上呈正相关(r=0.681,P<0.01)。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相关参数分析显示:Meis1表达的阳性率与肾癌的病理类型有关(P<0.01),Meis1和VEGFR-2表达的阳性率与肾癌患者性别、年龄、T分期等均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其与患者的预后明显有关(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Meis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95%CI:0.08~1.85,P<0.05)。结论:早期肾癌组织中Meis1和VEGFR-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在肾癌中可能可作为肿瘤抑制因子来影响肾癌的发生、发展,Meis1可作为预测肾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亲嗜性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肾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