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谱CT单能量技术优化髂静脉MSCTV血管成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华勇 潘璟琍 +4 位作者 朱卫萍 丁建荣 李杨飞 季文斌 樊树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86-889,共4页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技术对提高间接法髂静脉MSCTV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患者行髂静脉能谱CT增强扫描,获得50 keV单能量、70 keV单能量和混合能量图像,并行髂静脉MPR、CPR和MIP重建。测量3组图像中髂静脉CT值、图像噪声及CNR,...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技术对提高间接法髂静脉MSCTV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患者行髂静脉能谱CT增强扫描,获得50 keV单能量、70 keV单能量和混合能量图像,并行髂静脉MPR、CPR和MIP重建。测量3组图像中髂静脉CT值、图像噪声及CNR,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原始数据及图像质量进行独立主观评分。3组图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50 keV单能量图像的髂静脉CT值、图像噪声、CNR及主观评分均高于70 keV单能量和混合能量图像,3组图像的髂静脉CT值分别为(220.72±27.90)HU、(112.76±13.42)HU和(115.55±12.80)HU,图像噪声分别为29.83±5.15、15.25±2.73和18.46±3.05,CNR分别为4.55±1.74、3.63±1.60和2.68±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5.404、178.996和16.356,P值均<0.01)。2名医师对3组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63.825,P<0.001:F值=64.938,P<0.001)。2名医师对3组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06,P<0.001)。结论:能谱CT单能量技术能显著提高间接法髂静脉MSCTV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胞内分枝杆菌肺病伴空洞的CT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荣真 吴秀丽 +2 位作者 王健 杨海 季文斌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探讨鸟-胞内分枝杆菌(MAC)肺病伴空洞的CT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菌种鉴定为MAC肺病且胸部CT扫描显示伴有空洞的21例患者入组(观察组);采用1∶1病例对照研... 目的探讨鸟-胞内分枝杆菌(MAC)肺病伴空洞的CT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菌种鉴定为MAC肺病且胸部CT扫描显示伴有空洞的21例患者入组(观察组);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同时期符合纳入标准的21例空洞型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匹配原则为同性别、年龄±2岁。分析两组空洞类型、壁厚、直径,以及支气管扩张征、实变影、长径>1cm的结节或肿块、小叶中心性结节(包括树芽征)、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钙化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共检出空洞74个,空洞直径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27.9(17.3,39.8)mm,空洞壁厚的M(Q1,Q3)为2.7(1.7,4.1)mm;对照组共检出空洞55个,空洞直径的M(Q1,Q3)为20.6(13.4,32.0)mm,空洞壁厚的M(Q1,Q3)为3.6(2.5,4.7)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41、-2.431,P值均<0.05);观察组薄壁空洞检出构成比以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伴小叶中心性结节检出率分别为60.8%(45/74)、85.7%(18/21)、57.1%(12/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占36.4%(20/55)、38.1%(8/21)、23.8%(5/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43、10.096、4.842,P值均<0.05);观察组厚壁空洞、周围卫星灶、引流支气管征检出构成比以及长径>1cm肺结节检出率分别为39.2%(29/74)、58.1%(43/74)、28.4%(21/74)、23.8%(5/2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占63.6%(35/55)、94.5%(52/55)、63.6%(35/55)、76.2%(16/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43、21.582、15.966、11.524,P值均<0.05)。结论 MAC肺病患者胸部CT扫描更易看到薄壁空洞伴支气管扩张、肺小结节;肺结核患者CT扫描更易看到厚壁空洞伴引流支气管征、周围卫星灶、长径>1cm肺结节,两者CT表现有各自的特点,可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分枝杆菌感染 细胞内 结核 疾病特征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和病毒核酸检测早期诊断效能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方奕程 谢继承 +6 位作者 杨晓晨 张黄琦 林敏洁 许韵宇 王健 陈盈 季文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和病毒核酸检测的早期诊断效能,通过分析给出更优的早期诊断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台州恩泽医疗中心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R3.5.2)分...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和病毒核酸检测的早期诊断效能,通过分析给出更优的早期诊断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台州恩泽医疗中心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R3.5.2)分析首次胸部CT检查和核酸检测结果。结果:首次胸部CT检查典型者36例,不典型者15例(其中1例胸部CT表现无异常);首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6例,阴性15例;单用CT诊断敏感性0.71,单用病毒核酸检测敏感性0.71,两者差异运用McNemar’s Chi-squaredtest诊断效能相似(P=1),两者联合敏感性达0.94。结论:胸部CT表现和病毒核酸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诊断中,诊断效能相似,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毒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