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袁野 钟雨柯 《校园心理》 2021年第3期209-212,共4页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包含抑郁、焦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其二者的相关性,帮助高校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及变化情况,为其采取相应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使用自编的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包含抑郁、焦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其二者的相关性,帮助高校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及变化情况,为其采取相应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使用自编的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1158名温州大学城区域3所高校大学生展开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情绪发生率是2.94%,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是2.50%,0.27%,0.17%;抑郁情绪发生率是2.85%,其中轻度、中重及重度抑郁发生率为2.59%,0.09%,0.17%。大学生疫情期间社交网络时间在性别、学校、专业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焦虑和抑郁呈正相关,与幸福感呈负相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因不同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幸福感指数下降,抑郁、焦虑与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性之间呈正相关,幸福感与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性之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社交网络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中的默契奥秘:探索人际同步的循环式模型和神经基础
2
作者 韩逸雪 卢克龙 刘燊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4期239-256,共18页
同步性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特征,人际同步以其独特的价值为个体发展、群体合作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人际同步中不同的社会机制、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构建了一个新的循环式人际同步综合模型,以揭示人际同步现象潜在的... 同步性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特征,人际同步以其独特的价值为个体发展、群体合作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人际同步中不同的社会机制、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构建了一个新的循环式人际同步综合模型,以揭示人际同步现象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人际同步研究中基于超扫描技术的研究范式主要用于联合行动、共同注意、交互式决策、情感交流和创造性问题五个领域。人际同步神经信号的变化已经被证实存在于右侧颞叶、额叶、左额下回等脑区,其中θ波、α和μ波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变化明显。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脑区内的信号对于人际同步现象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同步 脑际同步 脑-脑耦合 超扫描 自我-他人重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弈论视角下的超扫描多人互动任务新模型 被引量:7
3
作者 卑力添 蒋柯 +1 位作者 李先春 熊哲宏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84-1296,共13页
超扫描指同时记录多个被试脑活动,以探索其社会互动脑机制的研究手段。从博弈论视角,可区分超扫描任务中的冲突、合作与协作三类任务,分离已有研究中未严格界定的“协作”与“合作”概念,为超扫描研究的多人互动范式建立新模型。任务所... 超扫描指同时记录多个被试脑活动,以探索其社会互动脑机制的研究手段。从博弈论视角,可区分超扫描任务中的冲突、合作与协作三类任务,分离已有研究中未严格界定的“协作”与“合作”概念,为超扫描研究的多人互动范式建立新模型。任务所包含协作因素的多少,与任务是否涉及心理理论功能是影响个体脑间活动同步现象的重要条件。未来研究可结合进化博弈论等理论模型,进一步探索合作与协作行为的差异及规范形成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 协作 博弈论 多人互动 超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皮亚杰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9
4
作者 蒋柯 李其维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7-1030,共14页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适应性和平衡化概念出发,论证了有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一步通过认知过程与生物学过程的"同构",建立了一种结构论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论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论、认知结构的建构...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适应性和平衡化概念出发,论证了有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一步通过认知过程与生物学过程的"同构",建立了一种结构论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论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论、认知结构的建构论,以及心理逻辑论等。皮亚杰的理论建构方法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皮亚杰强调功能相对于结构的逻辑先在意义。功能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平衡化。因此,皮亚杰的方法论是一种功能论。第二,皮亚杰方法论的思想基础是辩证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一方面批判唯理论,另一方面批判经验论,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识论体系。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当今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研究中诸多"难问题",诸如"他心问题"、"归纳问题"等,可能提供了元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的引领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表型复制 反省抽象 平衡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认知障碍患者轻度行为损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徐陆洁 王婧 +2 位作者 熊凌川 于欣 王华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71-773,共3页
神经认知障碍包括痴呆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不仅有认知功能损害,而且存在知觉、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体验,这一类非认知症状统称为神经精神综合征(NPS)。痴呆患者的NPS与照护负担加重、功能损害、住院率高、生活质量差以及加速发... 神经认知障碍包括痴呆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不仅有认知功能损害,而且存在知觉、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体验,这一类非认知症状统称为神经精神综合征(NPS)。痴呆患者的NPS与照护负担加重、功能损害、住院率高、生活质量差以及加速发展为严重痴呆或导致死亡等密切相关[1]。NPS贯穿神经认知障碍的整个病程,包括MCI阶段,甚至可能在认知损害出现之前即生精神行为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障碍 行为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测加工理论的角色交换解释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叶方 邱惠林 +1 位作者 蒋柯 李长瑾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04-1516,共13页
角色交换(role reversal)是心理剧(psychodrama)治疗的基本技术之一。基于莫雷诺的经典理论,角色即当事人的自我展现。当代心理剧治疗实践在莫雷诺理论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缺乏一个有解释力的理论来整合性地说明心理剧治疗... 角色交换(role reversal)是心理剧(psychodrama)治疗的基本技术之一。基于莫雷诺的经典理论,角色即当事人的自我展现。当代心理剧治疗实践在莫雷诺理论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缺乏一个有解释力的理论来整合性地说明心理剧治疗的工作机制。预测加工理论从角色交换体验的分析出发,说明了角色交换过程中个体自身位的“主角”与交换位的“对角”之间的互动与建构关系。根据预测加工理论,角色交换是一种自我建构过程。在从单次角色交换治疗到整个治疗过程的不同层面上,这个自我建构过程分别体现为:(1)角色交换产生了信号类型的改变;(2)角色交换带来了模型的更新;(3)新的人际模型在互动建构中生成。总结起来,运用预测加工理论来解释角色交换的结构化特征,将能促进这项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剧 角色交换 角色建构 自我 预测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研究的最新趋势 被引量:9
7
作者 林春婷 蒋柯 《心理研究》 2019年第4期334-339,共6页
1982年,卡尼曼等人发现了风险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即当人们面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表述时,会表现出决策偏好的逆转现象。自此,框架效应成为风险决策中的热点。研究框架效应并寻求其内在机制,是认识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理论进路,也是机器决策... 1982年,卡尼曼等人发现了风险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即当人们面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表述时,会表现出决策偏好的逆转现象。自此,框架效应成为风险决策中的热点。研究框架效应并寻求其内在机制,是认识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理论进路,也是机器决策的实践基础。首先,文章梳理了近年来关于框架效应的最新研究,即条件呈现方式、时间变量和基因等因素对人们决策偏好的影响。其次,文章总结了这些最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以及这些研究背后潜在的理论假设,综合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概括出新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争议性问题,并分析了引起争议的可能原因。最后,文章讨论了近年来框架效应的脑机制研究重点和未来的研究发展问题,并试图在进化心理学框架下,以功能主义假设来解释框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决策 框架效应 预期理论 认知神经机制 进化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波娃实验为什么那么重要? 被引量:2
8
作者 蒋柯 林春婷 《心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2-19,共8页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波波娃实验是班杜拉理论建构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围绕“波波娃实验”,四篇研究报告揭示了班杜拉从具体主题向整体理论建构逐渐提炼的过程,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某些...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波波娃实验是班杜拉理论建构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围绕“波波娃实验”,四篇研究报告揭示了班杜拉从具体主题向整体理论建构逐渐提炼的过程,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某些“看不见的东西”。所以,对“波波娃实验”进行仔细和深入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学习理论的演进和建构过程,还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它是如何推动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转变。最后,“波波娃实验”作为一个实验范式,以及心理学研究影响社会现实的象征性符号,在心理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波娃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性行为 观察 模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亚杰的意识科学与当代意识研究的勾连
9
作者 谢晓丹 王志琳 蒋柯 《心理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133-140,共8页
哲学家关于皮亚杰的意识研究工作提出了五个问题:(1)皮亚杰的工作是真正的意识研究吗?(2)皮亚杰的意识研究与意识研究的经典话题是同一回事情吗?(3)皮亚杰所研究的“意识”是什么?(4)意识研究能成为“意识科学”吗?(5)皮亚杰的意识研究... 哲学家关于皮亚杰的意识研究工作提出了五个问题:(1)皮亚杰的工作是真正的意识研究吗?(2)皮亚杰的意识研究与意识研究的经典话题是同一回事情吗?(3)皮亚杰所研究的“意识”是什么?(4)意识研究能成为“意识科学”吗?(5)皮亚杰的意识研究对当代意识问题的讨论会有什么贡献?文章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回应。皮亚杰的工作都是围绕意识问题而展开的,皮亚杰通过发生认识论对意识做出了建构性的定义:意识是认识的结构化过程;皮亚杰的意识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在宏观尺度上的科学史观;皮亚杰的工作与当今的意识问题研究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勾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亚杰 意识 科学 预测加工 建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期间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与父母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鸿逸 张嘉瑛 +1 位作者 张敏 蒋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第20期15-20,共6页
为了解疫情背景下高中生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和应激特征及关系,以上海和浙江温州等地8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国际高中1006名学生为被试,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激惹、抑郁和焦虑量表,高中生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 为了解疫情背景下高中生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和应激特征及关系,以上海和浙江温州等地8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国际高中1006名学生为被试,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激惹、抑郁和焦虑量表,高中生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居家高中生的亲子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居家期间,64.20%的高中生认为亲子关系没有变化;32.80%的高中生认为亲子关系有不同程度的上升;3.00%的高中生认为亲子关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女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内向型激惹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女生;亲子关系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应激、生存质量和亲子关系均显著相关;父亲情感温暖在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与亲子关系改善中起遮掩效应。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疫情居家期间,多数高中生认为亲子关系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情绪反应,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与高中生生存质量、应激反应和亲子关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 亲子关系 生存质量 高中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训练干预下篮球动作质量表现及FMS分值研究
11
作者 高超 袁野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第24期157-159,共3页
篮球是一项对运动员体能要求非常高的有氧运动,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发挥多种效应的综合竞技能力。诸多综合竞技能力之中,体能耐力训练是运动员技术、战术训练的根本基础,同时也是训练的重中之重,要对运动员体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首要了解... 篮球是一项对运动员体能要求非常高的有氧运动,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发挥多种效应的综合竞技能力。诸多综合竞技能力之中,体能耐力训练是运动员技术、战术训练的根本基础,同时也是训练的重中之重,要对运动员体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首要了解篮球项目的特点以及运动特征后加以分析。本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校篮球队队员进行功能动作筛查,通过筛查可以发现运动员的身体异常动作模式;然后通过发现的异常动作模式,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教练员通过改善运动员的某些弱侧动作质量预防伤病和身体部位损伤;最后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最终增强球队实力,取得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S 篮球 篮球运动员 体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洛伊德主义与当代文化史书写——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12
作者 蒋柯 蒋子修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19年第2期189-192,共4页
车文博和郭本禹任总主编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全书共三卷,第一卷由常若松主编,包括对弗洛伊德本人学说的阐述;第二卷由郭本禹主编,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在后弗洛伊德时代的延续;第三卷由郭永玉主... 车文博和郭本禹任总主编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全书共三卷,第一卷由常若松主编,包括对弗洛伊德本人学说的阐述;第二卷由郭本禹主编,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在后弗洛伊德时代的延续;第三卷由郭永玉主编,梳理了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嬗变和延展。因为冲突和焦虑,对意义的追求成为了人类文化的恒久主题。在今天,这种需求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这就是我们需要作为"类心理学"的弗洛伊德主义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文化史 精神分析 冲突 焦虑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13
作者 蔡鸿逸 蒋柯 《心理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91-192,共2页
《时代》周刊曾经评选过100位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科学家,其中心理学家只有皮亚杰和弗洛伊德。他们之所以能当选,因为他们的学说契合了这个时代的两大精神诉求:一是现代人的精神健康;二是现代人的认识与创造力。
关键词 《时代》周刊 精神诉求 皮亚杰 创造力 传承智慧 弗洛伊德 现代人 心理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